第四节 蛇窝泊镇驻地规划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152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蛇窝泊镇驻地规划简介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8
页码: 265-270
摘要: 本文内容描述说了一、镇驻地概况,二、自然条件,三、资源情况,四、现状情况等。
关键词: 城镇形成 城镇发展 城市建设

内容

一、镇驻地概况据隋氏谱书记载,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隋世昌由云南省汝县府崮始县迁居到此地,因此处有个蛇洞,地势又平坦,故取名蛇窝泊。
  解放前,蛇窝泊村有385户,总人口1673人,耕地面积1895亩,农业生产虽比较落后,但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蛇窝街有杂货店、药铺、车子铺(修车)、饭馆、鞋铺、昌邑县客商开办的纩丝房(缫丝)等。民国时期,栖霞著名的霞光小学也设在这里。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蛇窝泊的经济发展很快。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蛇窝泊的自然面貌改变很大,生产稳步上升。1984年,粮食总产量3590万斤,单产1120斤,向国家售粮518万斤,农副总收入3588万元,平均每人分配594元。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员分配的增加,人们生活也逐步提高。改善居住条件,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因此,农村规划建设,提到领导议程。
  二、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蛇窝泊位于东经121°06',北纬37°19',距栖霞城20公理,北靠大柳家乡,东邻连家庄乡,西接杨础乡,南与莱阳、海阳县接壤。
  地形地貌蛇窝泊处在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丘陵地带。
  地震蛇窝泊为六度震区,按国家防震要求,除重大的公共建筑和特殊工程外,一般不加设防。
  水文地质蛇窝泊主河道是清水河,宽50米,靠区域南侧,由东向西在离镇约3华里处与朱留河(宽20米)汇成一体,流入五龙河,地下水位比较丰富。
  工程地质蛇窝泊北部为丘陵地段,地面坡度为2%左右向南倾斜,工程地质为强风化软质砂砾岩。地耐力约为18吨/米2~46吨/米2,南部沿河地区地面较平坦。向东成1%的坡度,地质可分为三层,一层粘土,中层为沙质,下层为砂砾岩。
  气象蛇窝泊属半岛内陆性气候,据査常年主导风向;春、秋、冬为东北风,夏天为西南风。春季回暖较早,季节变化比较规律。
  气温年平均气温11.2℃,最冷月为1月份为-3.8℃,最热为7月份,平均为24.6℃,历年最高气温为37.5℃,低气温为-17.3℃。
  霜期与冰冻全年无霜期为207天,初霜期在10月底,终霜期在3月底,历年最大冻土深度低于50米。
  日照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663.1小时,最多年份为3006.5小时,最小为2384.7小时。
  三、资源情况农业资源经济作物以花生为主,全镇年产量为2549万斤,其它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
  水果主要盛产大梨,其次是苹果,全镇年产量为1579万斤,蛇窝泊村1984年度为84万斤。
  四、现状情况人口概况蛇窝泊镇驻地总人口26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4人,农业人口2172人,亦工亦农人口120人。流动人口约300人。
   用地情况镇驻地现状总用地共1090亩,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6公里,比较分散。
  现状特征蛇窝泊镇驻地原功能分区较明确,镇内道路基本疏通,但因无专职管理机构,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致用地浪费,造成许多“角”、"块"等零星地。镇区道路狭窄,集日交通堵塞情况严重。
  五、发展依据和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依据 ①、蛇窝泊镇地理位置取栖霞、莱阳、海阳三县交界处。
  客、货运量较大,日通车625车次(汽车),是蛇窝镇发展优势之一。②、蛇窝泊镇水源丰富,农、副业生产发展较快,属栖霞水果盛区之一,也是全县蔬菜基地之首,这为发展集镇奠定了基础。③、蛇窝泊为镇驻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服务中心。
  指导思想遵照"积极发展小集镇"的方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当地优势,精心规划,合理布局,使镇区建设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为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六、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性质与规模根据现状与发展情况,蛇窝泊镇性质确定为以农副业为主,农、工、副相结合的集镇。近期人口发展3036人,远期人口6224人。发展方向蛇窝泊镇地势平坦,地面宽阔,四面都有发展余地。镇区原布局比较合理,根据现状情况,以就地发展扩大较适宜。仓库区分布公路两侧,方便运输;工业区利用旧工业区发展;生活区在现有基础上翻建、扩建就地改造。
  七、功能分区生活区原生活区集中、紧凑,环境条件好,供水方便,应利用旧区改造,综合性的商业服务设施,设在中心路两侧,其它服务设施,随各项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行政文化设施、公共建筑,主要布置在振兴路两侧,为了活跃群众生活,百货大楼南部设影院一处。
  工业区蛇窝泊镇工业较好,现有工业10处,工业总产值为80万元,其中队办工厂1处,年产值5万元,现状工业区主要分布在霞光街的北部,对镇内生活无影响,因而不再变动。
  镇路现状道路断面较窄,主次干道不分,都无人行道。划定为主干道4条,其中东西1条30米,南北路3条,分别为35米、25米、30米。原路面达不到此标准的应延伸和加宽道路断面。
  镇绿化几年来,忽视了镇环境绿化,镇内没有公共绿地和公共游览场地,行道树参差不齐。规划霞北部三叉口,有一块公共绿地,在整修街道的同时,搞好行道树的绿化。另外,利用镇内“角”、“块”等零星地进行绿化。
  八、管线规划供电规划现状供电是由栖霞供电所引进。蛇窝泊设为分电站,供蛇窝泊镇、大柳家乡、连家庄乡三个乡镇用电。规划开辟工业和生活两条线,分别供电。尽量减少高压线路交织穿越,少占耕地,力求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之目的。供电线路布置,按道路走向分别在南、西侧。地上线杆设置与行道树中心重合。
  通讯规划现有手摇电话60部,全用广播线路,不利于生产的迅速发展。规划近期内将手摇电话,改装为自动电话,同时增加到80部,远期可达110部左右,并架设通讯线路,线路架设按道路走向分别走北、东侧。
  附:栖霞县人民政府文件栖政发〔86〕第36号关于蛇窝泊镇驻地建设规划的批复蛇窝泊镇政府: 报来的《蛇窝泊镇驻地建设规划报告》收悉。经审议,基本同意。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批复: 一、驻地布局严格按照规划实施。银行以东振兴路以北为行政、文化区;银行以西为商业区。原工业区不动,再增加两个工业小区。每区方位按规划图定。
  二、要认真贯彻执行各级政府有关基本建设、土地管理、使用等有关规定。注意节约每一寸土地,按照请批权限行事。
  三、要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规划要分年度实施。建设中避免大拆大建,搞好"三废"污染处理。
  栖霞县人民政府 1986年3月8日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栖霞县城乡建设志编辑室

本志上限尽力追溯,下限断至1985年。采用纪事本末体、史志结合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记述。记述了栖霞县城乡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