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图书馆
烟台图书馆
机构用户
烟台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杨家木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1477
颗粒名称:
杨家木匠
分类号:
K82
页数:
2
页码:
229-230
摘要:
本文内容描述了栖霞县杨家木匠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
传记
人物
栖霞县
内容
杨学朋(1864—1942年),是栖霞县唐家泊镇刁崖前村人。他弟兄四人,排行老四,与其大哥青年时期就学木工。他手艺精巧,闻名一方。
杨学朋早年曾在青岛、牡丹江等地谋生。清末民初在烟台开设"天来兴"木铺。一次,烟台大庙要更换大厦的一根大明柱。门外张出招贴,要求更换时檐、瓦不动,无明显拆动痕迹,配套成龙。消息传开,观众如堵,高师名匠,束手无策。杨学朋偶而碰上,询问一番之后,上前将招贴揭下。立下合同,当众声明:完全遵守要求,三天期满换好;延期妨礙庙会,按包工价格加倍罚款。这消息不翼而飞,不胫而走。庙门内外闹闹洋洋,议论纷纷。一连三天,不见木工动静。众人都替木匠担忧。
第四天,庙会开始。一打早,门前人如蚁聚。大门吱地一声敞开了。人们蜂拥而入。定睛一瞧,楞住了。旧柱无踪影,原处停立着一条崭新的大明柱。仔细端详,天衣无缝,屋檐屋瓦,毫无伤动,真是神了!一位老匠人叹道:“这真是‘偷梁换柱’、‘鬼斧神工’!”原来立合同的当晚,杨学朋就亲自量好尺寸,回到作坊选料。第二天关起门来,制做完备。最后一天的深夜,师徒们暗暗来到柱前,先将旧坏明柱,自上而下锯去一半,换上了一半新柱;然后再将所余一半旧柱除掉,换上另一半新柱,再上油漆。结果榫合缝严,俨然一条圆木大柱。
杨学朋在烟台期间,看到不少机械,颇受启发,醉心发明。经多次研制,终于发明了“挽穗车”(线穗放在梭中织布)。以前一人两手挽一线穗,而今一人操作,一次可挽10多穗。又匀又快,轻松异常。效率提高一二十倍。据说这项发明,在烟台获专利三年。许多人把它当成进口技术,呼为洋车子。
1927年在栖霞城南门外建“卍”字会房屋一处。大厅是厦檐明柱,古色古香。邻县多处前来取样仿造。杨学朋名扬胶东。据说曾到文登县亲作指导。
杨学朋的儿孙说,他曾试验发明多头纺纱绽,木轮成堆。
杨文光(1905—1983)是杨学朋的长子,善继父业。木土雕刻,技艺精湛。当年四乡大户人家建造宗祠、家具、寿棺神主等多来雇用。1945年建设英灵山烈士陵园时,杨文光应选出工,建一木亭——群英亭。该亭结构合理,比例恰当,做工细致,雕饰艳丽,古香典雅。上山游客,多在此小憩,品评欣赏这具有民族风格的建造工艺。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栖霞县城乡建设志编辑室
本志上限尽力追溯,下限断至1985年。采用纪事本末体、史志结合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记述。记述了栖霞县城乡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