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镇都牟氏庄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146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古镇都牟氏庄园
分类号: K917
页数: 2
页码: 221-222
摘要: 牟氏庄园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止于民国24年。历经五代人近 200年的历史建成。它拥有三组六院,480间厅堂楼房,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区 栖霞县

内容

牟氏庄园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止于民国24年。历经五代人近 200年的历史建成。它拥有三组六院,480间厅堂楼房,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
  所谓六大院,那是因牟墨林有四个儿子、六个孙子,孙子分家立业各立堂号,形成六个大院。长孙牟宗植堂号“日新堂”,次孙牟宗朴堂号“宝善堂”,三孙牟宗夔堂号“西忠来 ”,四孙牟宗彝堂号“东忠来”,五孙牟宗渠堂号“南忠来”,六孙牟宗梅堂号“师古堂” 。
  庭院的布局,分别为四进、六进和七进。正中有大门,贯通两侧有甬道相连。每院的主要建筑均为二层阁楼一幢,连同仪门和东西两厢,构成典型的四合院。整个庄园结构严谨、 坚固、墩实,地基石是用锅铁衬垫,各种不同图案的展墙石凿平以后,用铜钱垫缝,以求稳固。所有青砖青瓦都是精工烧制,并用豆汁浸泡后水磨对缝,房舍都是雕梁画栋,明柱花窗 。厅堂楼房的屋脊哨边装饰着龙头凤尾、兽狗。屋坡上,平铺方砖,砖上瓦下平放柞炭,用于吸潮。是按古代封建地方阶级建筑规制安排的。大阁楼是老爷居住;小阁楼是小爷居住; 祠堂和祭祀厅是供奉祭祀专用:客厅用于婚嫁和接待亲朋官吏;平房用于妻妾子女居住;厢房一部分供佣人居住,一部分做粮仓、帐房、书房、碾室,造成地主庄园所特有的气氛。它集中反映了地主阶级父严子孝,男尊女卑的等级关系。
  东忠来大院,黑漆的大门两侧有全国少见的一对石鼓,是牟墨林的第三个儿子牟擢于民国16年抽佃户差役,由城东20里的唐山用32人上杠抬来的斑马玉石。四名工匠历时三年雕刻而成。鼓体托盘和门枕连成一体,体高1.50米、体身“福禄寿禧”、“轔子呈祥”、“刘海戏金蟾”、“姜太公钓鱼”浮雕,显示着工匠们的智慧。石料中含有微量的黄金和石英,每当阳光照射,金光闪烁。
  大门两边是东忠来和西忠来的南群房。群房临街的一面墙上,每块石头造价1石谷,共折 646石谷子。展墙石是水磨花岗岩,缝细如线并垫有铜钱。
  这是我国封建制度下地主阶级剥削人民的见证,也是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踏上大门台阶,左右两扇大门上方,巨大的铜钱状铁盘正中,镶着粗大的铁门环,示意 “手抓钱”。踏进大门,脚下首先踏的是精工凿磨的长方形石毯,石毯四角雕刻蝙蝠图案, 这象征着"脚踩福",连同大门上的钱型铁盘及四个门樽上的福禄寿喜和天官赐福,构成了“ 手抓钱,脚踩福,面对福禄寿喜,背靠天官赐福”的格式。集中反映了地主阶级的愿望。
  客厅,是接待至亲、近族、官吏和宴会吟咏之地,也是婚嫁礼仪的场所。它高大宽敞, 彩油明柱、绮门绮窗、画梁飞檐,室内地面,有的平铺大方砖,有的用日本“三马”水泥抹面。每座大厅,用木料均在40方左右,以东忠来大厅为例,七檩屋架,大梁6支,直径均在80 公分以上,二梁6支,圆柱24支,椽子402块,共需圆木32方,板材10方,牟家以此夸耀富有 。
  正中有仪门,小巧玲珑,别具一格。前同客厅相呼,后与主楼相应,这是地主当年专为迎接贵宾而建,非官吏或娘舅驾到,是不开中门的。
  长郎书房楼,系一面坡的厢楼,结构精巧,雕饰绚丽。清末民初,小楼上先后办过私塾 ,兴过学堂,为牟氏培养过几代子孙。
  烟囱,楼房的烟囱,形如塔阁,连着山墙腾空而立,既科学又雅观,饕餮(tie)潜藏在烟囱嘴里,地主家的名吃佳肴,餐餐都首先品尝,以示福安。时过境迁,现在已荡然无存。
  牟墨林住宅,牟墨林在百日红楼和寡妇楼上,居住多年,生育四子。堂号“日新堂”, 也称老柜,系牟家首先落成的住宅。牟氏按照封建礼教,代代为长子长孙所继承。后院一株古老的百日红是牟墨林的二伯父牟绥于清乾隆五十五年栽植,至今虽已历沧桑近200载,仍花繁叶茂。每到夏秋两季,游客为此而留恋,堪称牟氏庄园一大胜景。该庄园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较大的地主庄园之一。1977年列为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几年来接待国内外游客近30万人次。1988年4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在省委书记梁步庭、省长姜春云陪同下来牟氏庄园视察。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栖霞县城乡建设志编辑室

本志上限尽力追溯,下限断至1985年。采用纪事本末体、史志结合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记述。记述了栖霞县城乡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