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栖霞旧八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145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栖霞旧八景
分类号: F590.3
页数: 3
页码: 215-217
摘要: 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版《栖霞县志》载,旧时县内文人墨客、为褒扬家乡凑成翠屏出云、方堤新柳,城头朝霞、笔峰观日、长春仙井、外泮瑞莲、温泉浴月、方山晚市等栖霞八大景,现多不存在。将其简记如下,以存史迹,睹其胜景。
关键词: 旅游环境 风景名胜区 旅游业

内容

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版《栖霞县志》载,旧时县内文人墨客、为褒扬家乡凑成翠屏出云、方堤新柳,城头朝霞、笔峰观日、长春仙井、外泮瑞莲、温泉浴月、方山晚市等栖霞八大景,现多不存在。将其简记如下,以存史迹,睹其胜景。
  翠屏出云 《栖霞县志》载:"翠屏出云位于城南百步外,苍翠壁立,前障如屏,山顶有石窝,将雨则云生"。明代栖霞知县何思鳌诗云:"翠屏何崔巍,上有桑麻顷,野老锄白云,仿佛非人境"。清代学者牟道行以诗和之:"翠屏何崔巍,白云三万顷。物外绝红尘,疑是蓬莱境"。
  又相传:金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栖霞县令李自牧的女儿翠屏小姐与一青年农民相爱,时常会于翠屏山下,终身相许,海誓山盟。无奈父母嫌门户不当,坚不允许,翠屏小姐遂自缢身亡。父母悔恨万分,将女儿葬于她与恋人经常相会之处,并筑起高坟。怨气所积,遂凝聚成云。
  东峰北麓有一洞,俗称翠屏洞,系明正德年间开凿。洞深两丈许,洞口朝北。洞外,砖砌门楼,石门框,石窗,窗中雕一个"佛"字。柏木门厚二寸余。洞内山石砌壁,青砖拱顶。有一尊石雕南海观音像,盘坐于莲花座上。据传座下有一深井,如果搬倒神像,井水便喷涌奔腾,淹没整个栖霞城。清同治十一年,栖霞县知事郝立经题"灵应如响",刻石牌立于洞门外。民国22年(公元1933年),神像被砸毁,现只留残洞。洞下还留有宋代古槐,树干高4米,周3米,主干已朽,幼枝枝叶繁茂,树形奇特可观。
  现在,翠屏山翠柏簇簇,林木丛丛;片片苹果,点缀其中。按县城总体规划将在这里建翠屏公园。
  方堤新柳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知县方传植主持在南河北岸筑堤御水,继而在堤上裁柳植桃,每逢春季,柳绿桃红,景致诱人,留恋往返,遂形成栖霞八景之一"方堤新柳"。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知县黄丽中有诗云:"筑堤以卫城,偏种护堤柳。柳绿更桃红,春色年年有"。民国时期,因水土流失,河床上涨,年久失修,连遭水灾,堤坝毁损。解放后,虽有几次疏通河流修补堤坝,但仍未根治,暴雨成灾时仍危及城区。
  1979年至1985年,栖霞县政府将前沙河进行了彻底改造,南北两岸砌有石坝。河上先后架起了石拱桥和铁桥各一座,并在河堤北侧修建了山城一路,路宽24米,长1100米,为沥青路面。道路两侧种植芙蓉、垂柳、法桐若干。初春时节,柳絮飞扬,似飘春雪;盛夏季节,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新景更胜旧景千倍。
  城头朝霞 《增修登州府志》卷三第三十六页载:"旧谓县城,每天晓,辄有丹霞流宕,因以名县"。光绪五年《栖霞县志》卷一第三页载:"五更平明,海日东升,照耀城头,霞光万道,城之得名,盖以此焉"。卷十第七页载:“旭日东升,每有霞光盘旋,因以名县”。因而将“城头朝霞”列为栖霞八景之一。
  笔峰观日牙山位于县东40里,旧称“聚笔山”,因锐峰凌空,攒聚如笔,东望日出,大如车轮,五色祥云,灿烂无际。“笔峰观日”列为栖霞八景之一。清光绪五年续志载:“聚笔山即锯齿山。平列三峰顶尖如笔,故有‘锯齿合聚笔’之句”。日照人苏法习在续志云:“鳞次尖峰未可删,青霄隆起峻难攀。此帮今日人文焕,锯齿合名聚笔山”。知县黄丽中在续志云:“分明笔凌云,何必曰锯齿。观日锡嘉名,山灵亦应喜”。
  长春仙井在县北10里旧滨都宫处,为金末著名道士邱处机修炼处。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之一。于1191年,在胶东的官吏同老百姓的再三请求下返回家乡,以故居为观,修建滨都宫(曾名太虚观)。
  相传:邱处机建滨都宫时,化募于南方,在某大户门前坐三日三夜,大户感动,伐林捐木,并赠石狮子一对。邱祖放木于东海,取木于门前之井中,故称“仙井”,后人改称“长春仙井”。井盖石板,上建有八角砖塔一座(为文革所毁)。殿前石狮子,龟驮碑等物,传说均系其用法力自行带回”。(为文革所毁)。
  清光绪五年,栖霞县续志载:“城北滨都宫为真人邱长春建,中有井焉,相传初建宫时募木江南,得即投水,悉从此井涌出”。
  外泮瑞莲据传:“县城东门外有陂塘曰,王家湾,在学宫之东南。光绪二年用作外泮,植红白二莲,岁丁丑花开并蒂……”。光绪五年《栖霞县续志》黄丽中诗云:“城东有外泮,红莲散清芬。并蒂欣兆瑞,霞起蔚人文。” 温泉浴月清光绪《栖霞县志》记载:“艾山在县城西北,东麓出泉,热如汤沸,甃石为塘,澡可疗疾,月印池心,波光荡漾”。
  又载,艾麓温泉建于明初,古人凿石为池,以为沐浴之所。“万历年间百姓立庙,使道士守之”。“康熙年间登莱清道陆祚著巡视至栖,浴后大悦。曾捐金为道士买地40亩,栖霞县令梁某又作赋碑记于汤池之上”。清末道人化募,建房六间,分官,汤、民汤、女汤。延至民国年间。
  解放后,人民政府又重新进行了改建,并加强了对温泉的管理。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四四医院设在这里,建大池一个,单人浴盆若干,以温泉水作为疾病辅助治疗。
  方山晚市方山,位于栖霞城西南11公里,界杨础乡和观里镇于东西。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3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山方而平,故曰方山。光绪五年栖霞县志载:“大方山,上方而平,春日晴明时云物周护,起伏变幻,有城池、楼阁、旌旗、人马、树木之状,经时乃灭,若海市然,为邑八景之一。”又曰:“春夏雨青,斜阳西照,云气苍茫,中显楼阁,经时乃散,如海市然。” 光绪县志艺文篇载:“方山东海名山,高而平,大而方,四周壁立,望之若棋局设云汉间,其中名胜颇多,而邑书只载山市,致使奇闻壮观埋没于荒烟蔓草,登览之下,择其优雅者胪为十景为:“夕阳山巿,绝壁飞泉、佛顶慈云、唐城密雨,龙街月色、狼洞经声、怪石凌霄、孤庵残日、清溪浴马、赫井归云”。
  现在的方山,顶植柞林,南麓阳坡桑田层层。这里是闻名全国的山东省方山蚕场。在这10700余亩的土地上,培育桑、柞蚕优种,为国家创造财富。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栖霞县城乡建设志编辑室

本志上限尽力追溯,下限断至1985年。采用纪事本末体、史志结合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记述。记述了栖霞县城乡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