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排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127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排污
分类号: X32
页数: 2
页码: 124-125
摘要: 本文内容描述了清代到1985年排污概况。
关键词: 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 农村能源

内容

清代,县城街道狭窄无排水沟,一到雨季,雨水漫流,街道泥泞不堪。民国19年(1930年)前后,在城区主要街道上铺砌石块,路面呈弓型,街道两边留有小明排水沟,但因街窄沟浅,每逢大雨,街道上仍是污水漫漫。1958年,县委、县政府组织群众,修建拓宽城北大街时(即今山城二路),街边建有暗排水沟,雨污合流,沟深0.8~1.0米,宽0.5米,沟壁、沟底用石块砌筑,盖板为条石。1979年前后相继改建了西关街、西壕沟街的路面和排水沟,疏通了东顶和车沟(即现一中驻地)的排水沟,使城区排水排污大为改观。
  1979年县建委成立后,于1980年重新编制栖霞县城总体规划,将城区排水分为三大系统,一是白洋河系,排除河西岸平坦地段雨水、污水;二是东山系,以东部山脊为界将山地雨水在城南排入白洋河支流;三是城北系,将东山分水岭以北地区的雨水、污水就近排入白洋河北支流。1984年按规划拓宽改修城区街道时,按规划的排水系统,条条新修街道的两边,皆建暗排水沟,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区雨水污水排放问题;但无地下排污设施,仍达不到"雨污分流"要求,待今后在巿政建设中解决。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栖霞县城乡建设志编辑室

本志上限尽力追溯,下限断至1985年。采用纪事本末体、史志结合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记述。记述了栖霞县城乡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