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供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126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供水
分类号: F294.1
页数: 7
页码: 117-123
摘要: 本文内容有水源地,供水管线,供水设备,水费,水资源管理等。
关键词: 公用事业 供水管理 供水行业

内容

清代及民国时期,栖霞县城用水,全靠井水。建国初期,城镇居民和住县城机关、工厂、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生产、生活用水,仍用井水。为改善卫生条件,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大多数的水井井台和井口用水泥进行了改造,有的水井加了井盖,保证了饮水清洁。至1972年,栖霞县城区内井有饮水井91眼。水质硬度较大,PH值达到8~12之间。为满足县城生活用水和日益发展的工业用水需要,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于1972年初对栖霞县城地下水状况进行了全面普查,并成立自来水筹建小组,负责自来水的筹建工作。同年2月份即组织古镇都水场的施工。1973年10月份竣工供水。因受水源、资金的限制,古镇都水场只能供应机关生活用水和小数工业生产用水。1976年自来水公司成立后,扩大了供水范围。1980年,又开辟南岩子口水源地,建起第二水场,两处水场年采水量达94.64万吨。随着县城建设的发展,工业扩大,楼房增多,需水量也越来越大,两处水源地供水仍满足不了需要。为了缓解供需矛盾,从1984年10月份开始用王格庄、主格庄两水库水。至1985年底共买水45万吨,年供水量达到188.35万吨,其中生产、生活用水165.40万吨,临时建设用水23.45万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生活用水和大部分的生产用水,在正常情况下勉强供给,枯水季节和干旱年月则严重缺水。因水源不足县城居民仍饮用井水。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栖霞县城乡建设志编辑室

本志上限尽力追溯,下限断至1985年。采用纪事本末体、史志结合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记述。记述了栖霞县城乡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