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1201
颗粒名称: 一、古代建筑
分类号: TU-09
页数: 8
页码: 83-84
摘要: 本文内容描述了栖霞县的古代建筑的情况。
关键词: 古建筑 建筑文化 建筑艺术史

内容

县署旧称县衙。设在旧城中心处(即今日的公 、检、法大院),挹爽街与迎旭街之间,为阜昌五年(公元1134年)建。金大定初年(公元 1161年)和元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1370年)继修,元末毁于兵。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主簿牟敬袓重建。明正统初年(公元1436年)及明成化年间(公元1470年~1475年)多次修葺。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知县李揆复增饰之。建有正厅、库楼、补思堂、 知县宅、典史宅、主簿宅及大堂、土地祠、架阁库、承发司、寅宾馆、监狱。前修县署大门 ,大门上有更楼。门外,东为旌善亭,西为申明亭。明崇祯十五年二亭毁于兵。清顺治二年 (公元1645年),知县霍淑瑾,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知县金木重重修高楼于宅中。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知县翟进仁拆库楼,在补思堂前建串廊。清康熙元年(公元 1662年),串廊毁于兵乱。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修之,并修筑县署外围墙。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修县署大门,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修县署三堂,分大堂、二堂 、三堂各三间。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因仪门倒塌,重修之。至清光绪年间,县署共建有房子110间,大部分为青砖灰瓦房。后几经修缮,至1949年后的建国初,为历代县治驻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拆大厅建平房,拆大堂建监狱。1979年至1984年先后改建为公、 检、法办公楼和公安宿舍楼。
  学宫在东门里。金大定元年(公元1209年),县令李景道主持修建。学宫即孔庙,是儒学教官署衙宅。大门左右石碑两块,皆刻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棂星门"石匾额。东有门 ,乃是通往教谕署、训导署、忠义祠、节孝祠之通门。大门内有泮池,呈月牙状,池中修一小桥,造型美观。直通戟门。戟门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又西墙有一门,通往文昌正殿和后殿。敬一亭射圃在此院后。进入戟门,乃大成殿三间,修造典雅,古朴壮观。门前为三面坡台阶,殿东为更衣厅,殿西为乐器库。东西有两庑。后为明伦堂,最后为杏坛;又西北为崇圣祠。原有两斋在堂左右,遵经阁在大门右,俱废。壅正九年,知县张继绪重修,邑人张纷为文记之。后俱废。1955年拆毁,改建县委礼堂。
  城隍庙位于县署西,座北面南。初于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知县娄鉴建。东与延福祠毗邻,庙为南北稍长的长方形,内有房屋约60余间。旧志载:"康熙元年毁于兵。"后又修建。1947年被国民党飞机炸毁。建国初年,栖霞县供销合作社在此建仓库、门市部和办公室,旧迹全无。今建为五金楼和供销商场。
  霞山书院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知县钟凤腾在城西北隅轹原学处改建霞山书院。后年久失修。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知县严保庸将霞山书院移建于县城内,尚未竣工即离任去他县。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知县方传植召集乡绅募捐,在县城南门里重建霞山书院。其规模为:东西牌楼两座,大门三间,把门房两间,屏门一道,东假大厅三间,东厢房三间。南便门一道,南屋三间,东厨房三间。北便门一道,北厢房三间,东厢房五间。南便门一道,斯房一间;后便门一道,后东厢房三间;院西北便门一道,通考院西段门楼一座,大堂三间,暖阁一座。东屋五间,二堂五间,东厢房三间,西厢房三间,南屋对厅五间;大堂前西便门一道,通西院南屋四间临街,西便门一道。清代末年废私塾,书院改为学堂。民国初年改为高等小学。后一度设栖霞县立中学。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初,曾设初级中学。今实验小学设于此。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栖霞县城乡建设志编辑室

本志上限尽力追溯,下限断至1985年。采用纪事本末体、史志结合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记述。记述了栖霞县城乡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