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1190
颗粒名称: 堤坝
分类号: TV871
页数: 2
页码: 81-82
摘要: 本文内容描述了从1582年到1985年栖霞县建堤坝的情况。
关键词: 堤坝 堵口 坍岸

内容

县城四周多为山溪性河流、坡高流短。每到雨季,常洪水成灾,危及城区,据旧县志记载,"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城南河水为患,以甃石筑成长150米的防水河堤。然护堤太狭,不能抵御洪水的冲击,城墙常为白洋河水冲陷。"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 ,县令方传植重筑城南河堤,并于堤上种植柳树,"以煞水势","遍栽桃杏",以装景观。
  民国时期的1915年,知县马宪章主持捐款增修县城南河东段护城河堤。
  建国后的1958年4月,栖霞县人民政府组织干部、群众,修筑城西白洋.河东侧大堤,全长826米,搬运石方5761立方米。于同年10月竣工,工程造价58.5万元。继之修筑白洋河西侧大堤,于1961年基本完工。从而基本控制了白洋河水的泛滥,保证了城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烟青公路的车辆畅通。
  1962年,城区枣行村在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同时,自筹资金,修筑枣行村南白洋河支流堤坝,于1963年秋竣工。
  1973年,栖霞县革命委员会为保城区安全,组织人力、财力,集资8万元,修筑城北白洋河支流两岸堤坝。
  1979年8月,县建委根据县政府的意见,对白洋河上游两岸河堤进行扩建重修,采用方整花岗岩块石砌筑,加以水泥灌浆,整个河堤长约1500余米,堤高6米,堤面整齐坚固。1981年 ,白洋河北支流因河道狭窄,原修乱石坝多处倒塌,影响城区安全,经周密勘测,将原堤坝拆除,加宽河流,以花岗岩块石砌筑,水泥灌浆。长约1800余米。
  1985年4月,在烟青公路栖霞县城区段改线工程中,拆除原西侧河堤,采用方整花岗岩块石砌筑,水泥灌桨,新河堤全长5170米,平均高7.3米。动用土石方48500余万个,历时两个月,全线完工。既加固了河堤工程,保证了烟青路车辆行驶安全,又改观了城区旧貌。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栖霞县城乡建设志编辑室

本志上限尽力追溯,下限断至1985年。采用纪事本末体、史志结合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记述。记述了栖霞县城乡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