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1186
颗粒名称: 桥涵
分类号: U44
页数: 1
页码: 81
摘要: 本文内容描述了栖霞县桥涵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城市道路 栖霞县

内容

解放前城区内无河,因而没有桥涵建设。城外为雨天行路方便,搭了两座石头小桥,曰环翠桥(在南门外),迎仙桥(在北门外)。
  建国后,城区范围逐渐扩大。1958年7月,按规划修筑跃进大街,同时在白洋河上架起了八孔九米的跃进桥。长95米,宽13米,花岗岩石料砌筑。大桥两端安装梅花型5×10罩灯。
  随着县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区道路不断增多,1979年在白洋河南支流下游建起了聚魁桥。1983年至1985年间,又在白洋河上架起了两座规模较大的振兴桥和翠屏桥。两桥是栖张 、栖桃公路城区段的主桥梁。
  同时,为了方便职工生活和服务于南山公园建设,在城南白洋河支流聚魁桥东架一铁桥 ,供行人和轻型车辆通行。
  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发展形式要求,保证交通安全和美化县城,1985年经县委、政府决定,将烟青公路城区段东移至白洋河西岸。拓宽路面30米,共修筑大小桥涵 14座。其中有四孔八米的枣行桥,二孔六米的谢家沟桥,二孔八米的河口桥。同年又在山城七路东端棉纺厂区,新建斜度39度,三孔八米的王格庄石拱桥。长48.38米,宽38.6米(桥斜宽40米,正宽29.99米),命名为"长春桥"。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栖霞县城乡建设志编辑室

本志上限尽力追溯,下限断至1985年。采用纪事本末体、史志结合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记述。记述了栖霞县城乡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