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图书馆
烟台图书馆
机构用户
烟台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县城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1168
颗粒名称:
县城概况
分类号:
TU984
页数:
2
页码:
71-72
摘要:
本文内容描述了栖霞县县城的具体概况。
关键词:
城乡建设
城乡规划
栖霞县
内容
栖霞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7°18',车经120°49',面积2.7平方公里。
县城四周群山环抱,南、北、西三面白洋河环城而流。东有老灵山,南有翠屏山,西有郭落山,北有公山蜈蛸崖作天然屏障,故素有"山城"之称。
宋代,这里是空旷的马姓莹地。公元1134年(阜昌五年),始于此建土城,修县署,因之,"先有马家莹,后有栖霞城"之说。
建县初始建土城,周二里,设四门。后屡有修建。抗日战,时期被拆除,解放后辟成街道,建成住宅。
栖霞城为历代县署驻地。旧县署遗址在今山城二路南侧,坐北面南。1945年初,中共栖霞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进驻栖霞城,分别在北悦心亭和旧县署内办公。1956年县委、政府机关迁至现在的山城二路东段街北两大院办公。1985年11月,迁山城四路北侧新建县委、政府大院。占地面积共为51976平方米,内有大小楼房八座,环境清新,雅致壮观,体现了新时期建筑风貌。
清朝时期,城区规模狭小。光绪年间,栖霞城"城大如斗",谓"三里之城"(指城周),主要街道有七条:迎旭街、纳薰街、毓秀街、挹爽街、仰极街、怀敬街、通司巷。城内居民点,自古以"关"、"里"、"街"命名,抗日民主政府入城后,始将居民点划为光明、胜利、解放、聚魁、翠屏(后称红旗)、阳疃(后称先锋)等六个行政村。1958年将六村并为城镇大队,至1984年改称为城关村。
民国时期,栖霞城无大变化。1912年人口千余,多数务农,工商业极少。城西关和南沙河是城乡物资交流场所,每逢五排十(后改为四、九)赶大集。城里有信诚、华西、福生堂等几家药房和小本经营的杂货店,并设有霞山小学和县立中学。
抗曰战争爆发后,栖霞城沦陷,日、伪军分别驻城东顶(今栖霞驻军家属区)和县城旧县署。在城西白洋河流中(今翠屏桥南)修筑大型炮楼;城外山头修筑防御工事,以防解放区军、民袭击。处于日伪盘踞之下的栖霞城,人们不得安宁,生产不能发展,一片荒凉景象,更谈不上县城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县城建设逐步发展。五十年代,初步制定了栖霞县城建设规划,按规划修建跃进大街和县委、政府东西两大院及县委大礼堂,架起了跃进桥。此期间工业发展较快,有工业项目88个,厂房竣工面积5031平方米。六十年代,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县城基本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的状态。七十年代初开始有所发展,街面相继出现了工业办公楼(现在的服装厂)、国营旅馆、百货大楼、新华书店、邮电局楼等公共建筑,县城面貌逐渐改观。
1980年,县委、县政府根据经济建设发展形势要求,重新制定了《栖霞县城总体规划》,划定了区域范围和功能分区,对道路结构和各专项用地作了全面调整和布局,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此后,县城基本建设日新月异。
随着县城道路的拓宽,各种公共建筑及各行各业相继建起了许多造型美观、大方、适用的新楼房。
其中,人民浴池楼、劳动服务商场、商业贸易中心、人民商场、供销商场、宾馆、五金公司营业楼就是其代表。山城五路调整规为机关办公用地。幢幢新楼拔地而起。霞光三路东侧为邮电通讯楼,依次向东分别为公安大楼、税务局办公楼、建委办公楼、化工公司办公楼、水利局办公楼及南侧的环保局大楼和广播电视大楼。这些楼房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各具风姿。公安大楼端庄威严,前立面呈"凸"字形。"人民公安"四个大字刚劲有力,引人注目。建委、税务办公楼,两楼相邻,各具新姿。均是高低错落的红色瓦屋顶,各饰米黄色喷涂和干粘蓝石子的外装饰,色调淡雅清新。安装金红、银白色的铁制花栏透视围墙。院内建有假山、鱼(喷)池,花坛、绿带和凉亭,花红林绿,优美整洁。群体建筑与远处的青山相互衬托,与林立的山城建筑物相辉映,引人入胜,目不暇接。到1985年底,县城人0发展到20634人,城区总面积达2.7平方公里。呈现出:条条街道楼房林立,商业网点星罗棋布,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工商、财贸、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日益兴旺发达的新气象。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栖霞县城乡建设志编辑室
本志上限尽力追溯,下限断至1985年。采用纪事本末体、史志结合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记述。记述了栖霞县城乡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