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103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气候
分类号: P46
页数: 2
页码: 20-21
摘要: 本文内容描述了栖霞县的气候,其中包括积雪与风力。
关键词: 气候学 气候特点 气候条件

内容

栖霞县属暖温带东亚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四季交接分明。按通用四季划分标准,春季始于4月16日,止于六月20日,平均为66天;夏季始于6月21日,止于8月31日,平均为72天;秋季始于9月1日,止于10月27日,平均为57天;冬季始于10月28日,止于翌年4月15日,平均为169天。为适宜于农时活动及物候规律,栖霞县普遍习惯上将3月至5月划分为春季,6月至8月划分为夏季,9月至11月划分,秋季,12月至翌年2月划分为冬季。气温稳定通过0℃,初日一般在3月上旬,多年平均为3月7日,最早为2月16日,最迟为3月24日,相差37天。终日多年平均为12月3日,最早为11月12日,最迟为12月20日,相差38天气温少于0℃的越冬期一般开始于12月3日,结束于次年3月6日,历时92天。建筑施工一般始于3月中旬,至12月中旬终。
  年平均气温11.3℃,历年在10.5~12℃之间变化。极端最高气温37.5℃(1961年6月12日),极端最低气温—16.9℃(1969年2月2日)。
  土壤冻结期一般在12月上旬,历时52天,10厘米深度稳定冻结期平均为12月30日。冬季冻土一般在40——50厘米,最大冻土深度在1962年2月为75厘米。
  建筑设计冷冻线一般在50厘米以下,施工中勿需增加特殊防冻、隔热设施。
  栖霞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40毫米至846毫米,据栖霞县气象站25年资料平均年降水量为753.8毫米,最多量为1392.2毫米(1964年),最小量为412.7毫米(1968年)。由于受海、陆季风的交替影响,形成夏半年湿润多雨及冬半年干燥少雨的降水特征。冬季降水量仅占年降永量的3.7%,春季降水量占12.6%,夏季降水量达64.3%,秋季降水量占19.4%,且春季雨少蒸发量大,恰是建筑施工的黄金季节。栖霞就建筑业来说不受雨量影响,春搞砌筑,夏秋搞装饰,雨来时室内作业,只要安排的好,长年施工不断线,加快工程进度。
  积雪与风力积雪,栖霞县居胶东半岛中部,冬季降雪少于半岛东部和北部,年均降雪为27.9毫米至48毫米。年均积雪日期为36.5天,一般积雪深度在5厘米以下,最大积雪深度为23厘米。
  风力风力受海拔高程的增加而明显增大。栖霞境内多山丘陵,风力有明显地域性差异。年均风速4.1米/秒,全年3~20米/秒的有效风速的时数为4761小时,占全年总时数的55%。4~20米/秒的有效风速时数为3150小时占全年总时数的40%。全年大于8级大风的日数为36.4天,最多日数84天,最少日数10天。1983年4月26日瞬时最大风速达31米/秒。全年多偏南风,冬秋两季多偏北风。建筑设计立面风荷载和屋面积雪、积尘荷载每平方米均为50公斤。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栖霞县城乡建设志编辑室

本志上限尽力追溯,下限断至1985年。采用纪事本末体、史志结合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记述。记述了栖霞县城乡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