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1025
颗粒名称: 地形
分类号: P21
页数: 3
页码: 17-18
摘要: 县城地处山区高地,四周群山环绕,白洋河上游四条支流在此交汇,形成小型山涧河谷盆地。地面标高一般在135~200米之间,除沿河谷有狭长平地外,大部分城镇用地在坡度为20%以下的缓坡丘陵,虽地形较为复杂,但易于因山就势安排建筑,体现山区特点——建设山城。
关键词: 地形测量学 普通测量学 地理坐标系

内容

栖霞县地处胶东半岛中部,地跨北纬37°05'~37°32',东径120°33'~121°15'。东西最大横距63.4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7.75公里,总面积2044.5平方公里。具境内高山层叠,丘陵连绵,素有"胶东屋脊"之誉。
  栖霞地形以山、丘泊三大类型为其总特征。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地743.3平方公里,占36.74%;海拔100米至300米的丘陵地971.1平方公里,占48.13%;海拔40米至100米的平泊地303.4平方公里,占15.13%。
  以东部的牙山和北部的艾山两大山系构成县境内的地形脊背,两侧余脉呈南北走向,渐趋平缓,形成低山丘陵及部分河谷冲积平泊。县境大小山峰2500余座。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两座,即牙山和艾山;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峰10座;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峰108座;海拔300米以上的低山67座。海拔最高点是县境北部的艾山主峰,高达814米;海拔最低点是县北中桥乡泗水村及县东铁口乡陈家疃等地为40米。海拔差774米,平均海拔178.72米。
  县境东部及西北部地域为山区,其地势特点是沟深谷狭,山峻峰险。沟谷深处呈“V”字型,浅处呈'"凹"字型。海拔高程200米至300米。县境东南部以牙山前冲积倾斜平地为主的桃村、铁口平泊区,呈西南至东北向带状分布,地势低平。南部由清水河上游两条主要支流淤积而成拐尺状蛇窝泊平泊区,东西段地势较水平,南北段自河唇向东渐缓缓隆起,呈阶梯形。北部白;洋河沿岸平泊区呈东西带状分布,地势尚平坦,泊山交接处陡然突起,白洋河从平泊中心穿过,平泊区海拔高程40米至80米。县境西部为典型丘陵区,整个地势呈波浪起伏,沟宽谷阔,丘陵间有小面积台地和丘谷平地,海拔高程100米至200米。县境西南部为缓丘地带,地势特点呈谷阔而浅,丘缓;而平。官道东洼,为冲积洼地,洼地平坦;官道:西洼,为地质运动洼地,洼底呈掌心形,岩底浅。海拔高程100~150米。
  县城地处山区高地,四周群山环绕,白洋河上游四条支流在此交汇,形成小型山涧河谷盆地。地面标高一般在135~200米之间,除沿河谷有狭长平地外,大部分城镇用地在坡度为20%以下的缓坡丘陵,虽地形较为复杂,但易于因山就势安排建筑,体现山区特点——建设山城。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栖霞县城乡建设志编辑室

本志上限尽力追溯,下限断至1985年。采用纪事本末体、史志结合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记述。记述了栖霞县城乡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