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961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4

内容

栖霞县始建于公元1131年,迄今已有850余载。位于胶东半岛腹地,是烟台市唯一的内陆县。总面积2045平方公里,设八镇、十五乡,辖968个自然村,65 万人口。县城四周群.山环抱,层岩叠嶂,素有"山城"之称。
  置县时只建县署、官宅、寺庙、演武场等,并疏河、造桥、修驿道。金伪齐阜昌五年(公元1134年)建土城,周二里,设四门。历明清两朝多次修筑,扩其规模,周三里,高一丈八尺。城内辟大小街巷7条,弯曲不平,宽 2 — 4米,无排水设施,雨季泥泞难行,旱季尘土飞扬。直至民国20年(1931 年),县长郁葆棣主持以乱石铺路,截面呈弓形。城垣内外建筑,自宋金以来多有修筑,迨至明清日臻繁盛。建筑物均为砖木结构,工艺精细,坚固墩实,造型古朴。据析,那时建筑虽有县令亲临督察(清时设典史),但无统一布局。除县署、宫、院、寺、庙尚整齐成方外,其他建筑都很零乱。民户住宅,更是各随其便,随方就圆,均属土石墙体,木棂窗户,草苫屋面,结构十分简陋。
  民国时期,虽县政府内设建设局,司理建设事项,但城内外建筑甚微。民国19年(1930年),县长郁葆棣亲率摧神毁庙,将大部分古建筑拆除,留下废墟。1938年日寇侵华,国民党九区保安司令蔡晋康部进驻县城,将城垣拆毁。1939年,栖霞城沦陷,日、伪军在城内外筑碉堡,修工事,以防抗日军民袭击。日伪政府实行奴化统治,经济封锁,致工商业萧条,人们处于饥寒交迫之中,无建设能力。1944年12月,栖霞县城解放,民主政府领导人民重整家业。于1947年9月,又遭国民党飞机轰炸和国民党军队的破坏,致本来就残墙断壁、千疮百孔的小城更加破乱。
  建国后,栖霞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先后修通了烟青、文招、徐掖、 栖张公路。兰烟铁路穿东境而过。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县城建设提到县政府的议事日程。1958年,县交通局成立规划班子,开始对县城进行第一次'规划,划定道路骨架和功能分区。并按规划开辟了工业区,架起了跃进桥,柘宽了跃进大街(现在的山城二路),筑起了防洪大堤,建起了部分商业设施, 旧城面貌初变。后由"左"的错误干扰,致县城建设停滞不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国民经济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县城建设也同步提高。1980年,进行了第二次规划,按"以旧城改造为主,逐步扩其规模"的原则,重新编制《栖霞县城总体规划》,强化县城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体现山城特色。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栖霞县城性质为"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山区县城",实施期限至2000年。
  1980年至1985年,按"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公益事业大家办"的方针,采取劳动积累,民办公助;民工建勤,公办民助;组织群众性义务劳动等多种形式,大刀阔斧的进行县城建设,实施第二次总体规划。在 1984年、1985年两年,县委、县政府发动全县人民大打人民战争,县政府领导亲临现场指挥。通过截弯、取直、拓宽、辟山、填沟,一鼓作气开通县城7 条街,计8. 8公里,并完成烟青公路柘宽、改线6. 7公里,使县城面貌突变。现在县城共有城市道路12条,计620000平方米,其中沥青路9条12 .5公里,计 187000平方米,城区中心主要街道宽40米。新修建振兴桥、翠屏桥、霞光桥和长春桥。县社供销商场、劳动大楼、人民商场、县委和政府建筑群及人民浴池等大楼拔地而起,栉比起伏,巍峨壮观。各街道装有钠灯、汞灯、琵琶灯和梅花灯,计371盏,照明设施达到了新水平。城区绿树成荫,市容整齐,环境优美。
  随建设工程增多,施工队伍和建材生产同步发展。一个以县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为龙头,乡镇建筑队为龙尾的施工、管理一条龙的建筑企业队伍迅速形成。承担着全县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各项大小工程,技术达到了现代新水平。 砖、瓦、灰(水泥)、沙、石(理石)生产,门类齐全,资源丰富,既满足县域内的建筑需要,又大量地运销外地,充分发挥了山区优势。
  栖霞属山区,境内山多坡陡土地.薄。解放前,农民的生活困苦,居住简陋,大都是乱石粘土的茅草房,矮而窄,且朝向不一。一个村少见的几栋砖瓦房,都是大户人家和富裕户所建。一些大的集镇稍好于山村。道路崎岖狭窄,搬运是人挑、肩抬、牲口驮,广大人民群众劳动强度大。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组织互助组、农业合作社,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村镇建设开始有所发展,农民居住条件也大有改善。
  六十年代末,党和政府提出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全县人民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山坡梯田层层,山涧一沟一塘一片地,旱涝保收;平泊地带是地成方,路成网,徘灌结合,稳产高产。但在"左"的倾向影响下,只是集体建设有所发展;农民建房则控制很严。除急需用房外,一般不予批建,也无系统的规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各乡镇把村镇建设提到议事日程。相继建立乡镇规划班子,进行全面规划,按规划安排建设。为节约耕地,有的村集体建楼房,以优惠的价格卖给群众;有的村倒出旧址变良田,迁到山坡建新居;有的按规划就地改造,拆旧翻新。这些村庄的面貌基本达到了:街道整齐,建筑有序,绿树成荫,村貌清新。近几年来,农民建起的新房是:美观、大方、 坚固、适用的砖瓦房和养(猪、鸡、兔)植(花、果)结合,整齐卫生的小庭院,农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如桃村、南桥、南台、西荆夼、巨夼等,就是按规划进行建设的新型村庄,条件差一点的村,也是按规划在旧址内的空地填平补齐。1982年,全县乡村新建住宅9951栋,合49661间,建筑面积达71.96万平方米,相当于1959年的1.33倍。城乡开始进入"以城代乡,以乡促城",按规划逐步建设的新时期。

知识出处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栖霞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栖霞县城乡建设志编辑室

本志上限尽力追溯,下限断至1985年。采用纪事本末体、史志结合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记述。记述了栖霞县城乡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