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袜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73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袜类
分类号: TS18
页数: 10
页码: 118-127
摘要: 烟台针织业以袜类发轫最早。织出的桑丝袜有高腰、 矮腰两种,坚固耐穿,大量出口南洋。有同庆祥织袜厂、独一处织袜厂、同生盛织袜厂等厂家。烟台福聚德规模最大,时有工人42人。烟台威城工厂、烟台仁昌祥工厂、招远恒盛工厂、牟平恒盛工厂、牟平天徳工厂亦占相当地位,其余小厂多在几人至十几人不等,资金在千元左右。"三反、五反"运动中,不少厂家担心无利可图而关门停业,厂家规模亦趋狭小。1961年产量降至26.07万双,1963年降为17.55万双,灾年之后,经过三年调整,织袜业开始复兴,除烟台针织厂外,尚有1962年成立的掖县针织厂。1964年,化纤原料首先在织袜业中投入使用,锦纶丝袜与线袜并行生产。1969年全市共产袜502.08万双。
关键词: 针织工业 针织工艺

内容

沿革烟台针织业以袜类发轫最早。1908年创办的烟台锦华袜厂为针织业之首,时从业人数不多,仅以5台织袜机生产线袜,与传统布袜相比,外观漂亮,穿用舒适,但价格昂贵,多被,人及生活富裕人家所用.贫民百姓买禾起,仍过着夏赤足、冬布袜的简朴生活。1914年后,国内棉纺业发展,线袜所用原料增多,价格降低,群众渐渐喜欢穿用,织袜工厂便多有开办,到本世纪二十年代,烟台市机器纺织工业普遍形成,织袜业即占了相当比重,据(烟台要览》记载,"烟台之棉织工业,略分为线袜、布匹、毛巾三项,尤以织袜业最为发达,其工厂达几十余处,合埠全年出口(桑丝袜)约五、六万打." 1922年,烟台成记袜针厂开工,手摇袜针在本地批S生产,为织袜行业大开方便,1924年,烟台大小织袜工厂发展到20余户,到1935年,进而发展到30余户,织机100余台,其中有4台电机传动,'除烟台外,招远、牟平亦有织袜工厂设立,兼以当时各县所建之贫民工厂多设有针织部,从事长、短袜类的织造,故织袜业在烟台趋一时之盛。织出的桑丝袜有高腰、 矮腰两种,坚固耐穿,大量出口南洋。1934年,全市织袜业资金为56408银元。有同庆祥织袜厂、独一处织袜厂、同生盛织袜厂等厂家。烟台福聚德规模最大,时有工人42人。烟台威城工厂、烟台仁昌祥工厂、招远恒盛工厂、牟平恒盛工厂、牟平天徳工厂亦占相当地位,其余小厂多在几人至十几人不等,资金在千元左右。在曰军侵占烟台时期,兵祸连结,资金周转困难,销路不佳,厂家陆续倒闭者甚多,到1944年,大部分袜厂被迫停业,1945和1946年,烟台市仅有11家袜厂在苟延残喘.1948年,国民党进攻胶东,厂家全部停产. 解放后,人民政府提倡生产自救,在贷款、原料以至销售上给予私营企业广泛支持,织袜业逐见苏醒,老厂重操旧业,新户相应效法,普通群众视织袜业设备简单、操作容易而陆续随之。1949年一年中,开张生产者达38户,当年年产线袜33万双,到1952年增至90户,产量增到207.36万双。秋冬时节,此业十分繁忙.在春夏之季,袜类销量少,从业者多停业改行,故织抹业字号虽响,门面甚小,工厂连成片,多是夫妻店,夏天卖冰棒,冬天连轴转。"三反、五反"运动中,不少厂家担心无利可图而关门停业,厂家规模亦趋狭小。1953年后,部分织袜厂实行私私合营,规模再次扩大.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中,烟台市39家织袜厂经政府批准组建(合营)为公私合营建华袜厂,共有手摇袜机706台,职工4852人,年产线袜达239.04万双, 1958年3月,新成、联合、建华等袜厂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烟台针织厂,厂址设烟台市桃花街13号.至此,烟台市织袜业合拢一处,共有职工461人,手摇袜机412台.合并当年,增添电动织袜机46台,年生产能力达到231万双.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棉花欠收,袜类销路不好,产量降低。1961年产量降至26.07万双,1963年降为17.55万双,灾年之后,经过三年调整,织袜业开始复兴,除烟台针织厂外,尚有1962年成立的掖县针织厂。1964年,化纤原料首先在织袜业中投入使用,锦纶丝袜与线袜并行生产。1968年进而生产出弹力锦纶袜。1969年全市共产袜502.08万双。
  七十年代后,袜类织造进入乡村,在乡镇企业中普及。因工艺简单,机械占地面积小,费用低,原料、销路均处兴旺之时,故烟台地区乡村公社多有从事。1974年,袜类总产量为727.27万双,其中乡镇企业为272.53万双,占总产量的37.5%,1978年,文登针织厂、烟台织袜厂陆续建立。重要织袜工厂发展到4个,产量升至800万双以上。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品种结构亦发生变化,化纤袜比重递增,色泽、花样因市场所需而不断创新。1981、1982两年,文登针织厂、蓬莱纺织机械厂和海阳第二针织厂、牟平针织厂相继投入袜类生产,产量增至871万双,其中纯合成纤维为585万双。此后,部分针织厂转产其他针织产品,袜类生产厂家则大多独立,产品也由锦纶袜完全代替了线袜。1985年底,烟台针织总厂二分厂从针织总厂分出,成立烟台第二针织厂,以集中进行袜类生产。目前,烟台市织袜企业为6个,除烟台第二针织厂、蓬莱织袜厂、海阳第二针织厂3个县属以上纺织企业外,还有烟台织袜厂、文登针织厂牟平针织厂3个社队(乡镇)企业。共有袜机267台。袜类年产量730万双。
  原料织袜业发展之初,使用原料为棉纱和颜料,线袜所用棉纱,大抵为21支纱和32支纱。锦华袜厂成立之时,原料紧缺且价格昂贵,烟台本地无棉纱生产,原料多由日本而来,加之颜料品种单一,色别稀少,生产受到限制,发轫之初,惨淡经营,本小利微,难于扩大发展。1914年以后,线袜所用棉纱原料逐渐增多。群众对线袜也有一定需求,行业转盛,原料的采办便成规模。所用棉线,多为上海所产,间亦用印度及美国之货者。以后国内棉纺业逐渐增盛,原料价格降低,品种增多,各厂均由烟台市交易市场中通过商人采办,亦可到青岛、济南等地购买。在解放之前,因工厂生产规模所限,流动资金数额甚微,故厂家生产均采用随买原料,随出产品之方式维持。颜料使用较少,不为常购之物,唯棉纱则需随时购用,设专人操办。于是交易市场中,棉纱叫卖交易占有相当的地位。采购时以件为量,生产正常时期每件价格在250元至320元,此种情形延续到建国之初。
  建国以后,棉花为国家必控一类物资,各厂棉纱转由国家统一定量供应。公私合营后,定量供应改为计划供应。
  昔日棉纱原料质量较低,织成袜子甚不坚固。所用碱性染料色附着性差,脱色快,穿用时一经汗水浸湿,染料即印至脚上或鞋中,此种现象在解放以前一直未能改变。解放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织袜业改用丝光线和化学染料,生产工艺提高,袜类质量增强,同时成本也较初时上升。1966年后,开始使用进口锦纶丝、弹力丝,主要有意大利150公支锦纶丝,日本产的l28公支锦纶丝,台湾产128公支弹力丝、丙纶丝等,国内原料主要使用辽宁朝阳维尼龙厂生产的锦纶丝。价格以每公斤20元到30元不等。烟台织袜业常年用量为200吨,均由烟台市纺织工业公司统一按计划分配。个别企业自行采购。
  生产针织业发轫之时,织袜生产均为手工操作,使用手摇机生产,从事者多为十三、四岁之女子。烟台贫民工厂曾设置过针织部,一面教习,一面生产。以后机器改良,工人劳动强度减轻,产量亦大有提高。1958年后电力织袜机投入使用,生产发展到半机械化,工人每日可织袜70余双,1966年以后使用自动电力织袜机生产,工人每日织袜增至130双。目前各厂所用设备,以上海第七纺织机械厂生产的Z503A型、Z503型、Z507型、Z507A型、Z506A 型、Z506型织袜机居多。烟台第二针织同时还使用捷克D3VC型双针筒袜机。主机台时产量为弹力袜4、5双/小时,锦纶丝袜3双/小时。弹力丙纶交织袜10双/小时。生产工人每日可织袜130双左右。
  昔日织袜工艺极为简单,织造时将棉线倒在篗子上.然后织成袜筒,穿用者需据足之尺寸自行缝缀。在品种变化上,或以染好之丝线隔针加入,或织造中将纱线隔针打结,有的则织成袜筒后,以染料点缀几下即为成品。以后,设备工艺改良,袜类始有提跟、尺寸和缝头。目前之生产工艺主要有:漂染——倒丝——罗纹——织造——定型——包装。
  烟台的袜类品种,有弹力男袜、弹力女椿、童袜、尖足袜、少年袜、中筒运动袜、锦纶丝男袜、女袜、弹力丙纶丝交织男、女袜等,每公斤化纤原料约可织造24#——26#弹力袜40双。烟台针织总厂生产的“松柏”牌锦纶集圈男袜和锦纶丝袜分别于1981年和1984年被山东省经委评为优质产品。
  销售解放前,袜类产品除在本省销售外,主要销向东北、内蒙等地,初时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群众大多穿布袜,购买者甚少。以后行业发达,袜类价格降低,人民生活水平亦有提高,销路逐步扩大。从二十年代起,烟台所织线袜即销行于海参崴、哈尔滨、大连及本省内地各处,其销售方式皆为自产自销。或自设庄铺发售,或将产品送至各洋货部请托代销,或个人带货到东北及本地出卖。袜类产品本为日常之物,全年不分季节,皆可行销。长简袜畅销于秋冬之时,短筒袜畅销于春夏之季。交易手续以现款交易居多,先取货而后定期交款次之。民国时期,每打售价维持在2元至3元之间。每至竞争者众或外货推销盛行之际,价格即落,所受冲击甚大。
  建国以后,企业生产逐步纳入国家计划,统购包销,所出成品交付国家。公私合营前,尚有少量真丝袜出口到香港和东南亚各国。
  1983年后,企业自主权扩大,袜类产品改由企业自销。

知识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的纺织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整个纺织工业兴衰的发展史上,我们的前辈并没有留下任何墨笔,这不能不是一件憾事! 修史编志,是我们党历史来倡导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历史真实的记录和凭证,可为后代提供借鉴,标志着历史的兴替。应该说这是件大事! 这本《纺织志》,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在编纂同志的努力下, 终于问世了!这是我市纺织工业的一件大事,喜事,值得高兴。尽管它不是那么完整、美好,但毕竟是我市第一部纺织史志。只要它能够对今后纺织工业的历志起一个好的开端作用,为我们的后代起参考作用,那我们也就感到自慰了。 当然会有许多错误和缺点,恭请批评、指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