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印染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72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印染业
分类号: TS19
页数: 5
页码: 108-112
摘要: 沿革据《中国实业志》载,手工染坊在我国发明较早,清初山西商人即在鲁经营,几乎遍及省内各地。到清中叶,山东各地商人渐知染业本轻利重而随之兴办,与山西邦竞争,中部以济南、周村最盛,南部以宁阳为主,东部以潍县、青岛、烟台较多。烟台染坊起源于数百年前。山东东北部各地居民所织土布多送交染坊加工染色,或由染坊派出采购人员手摇货郎鼓下乡收货零染加工。后在华兴公工作的工人张子衡等5人又另起炉灶,集资成立了华成公染坊。全年可漂染布匹26500匹,总值约36000元。
关键词: 染整工业 印染艺术

内容

沿革据《中国实业志》载,手工染坊在我国发明较早,清初山西商人即在鲁经营,几乎遍及省内各地。到清中叶,山东各地商人渐知染业本轻利重而随之兴办,与山西邦竞争,中部以济南、周村最盛,南部以宁阳为主,东部以潍县、青岛、烟台较多。
  烟台染坊起源于数百年前。山东东北部各地居民所织土布多送交染坊加工染色,或由染坊派出采购人员手摇货郎鼓下乡收货零染加工。其中规模较为完备的是开办于清末宣统年间的"德香楼"染坊。该染坊为天律一商人创办,当时从天津带来4人,另雇佣了10名烟台工人,在烟台市道恕街开业,有染锅两口,以零染丝绸衣服为主,并用土法制造少量胰子粉。
  1912年初,受雇于德香楼的工人马环清联络同事2人辞职,合资1000吊钱在市府街72号开办了华兴公染坊,雇佣工人近10名,承揽市区的洗染加工业务,与德香楼染坊抗衡。不久德香楼染坊日渐冷落而被华兴公代之。后在华兴公工作的工人张子衡等5人又另起炉灶,集资成立了华成公染坊。
  机器染厂在鲁设立始于民国时期。国十年后,外地各染坊多增添设备,采用机器染色,以化学染料取代天然染料。而烟台染坊不知改良,仍沿用旧法,故成本增多,营业情况不佳,仅华昌丽、玉华、万祥益、明新、芝罘等染坊工艺有所改良,营业尚可保持。全年可漂染布匹26500匹,总值约36000元。
  1939年,日本人在烟台市巿林区(现南山公园水库处)开办明兴染厂,采用机器印染,但开业不久,便因工人反抗而旋即倒闭。在其先进生产方法影响下,1945年华成公染坊扩建厂房,安装铁制染槽和手摇脱干机,以机械代替手工,后又使用了一台3马力的电机代替手摇操作。以后其它染坊也陆续增添设备,改良工艺。至1956年公私合营前,有10余家私营染厂(坊)生意较盛。
  公私合营中,烟台巿印染业于1956年4月进行了第一次合并,参加合并有11家私营染厂(坊)。其中华成公、中翔、永顺泰、天丰4家合并为一点,以华成公厂房为基础,定名华成公印染厂(即华成公点);华兴公、华胜公、华盛、新新4家以华兴公染坊为基础,定名华兴公染厂华兴公点);义泰、家庭、福庆祥3家合并定名为家庭染厂(即家庭点),另外还有,8家私营小厂(包括乐华、志顺成、天合成、 洪兴彩、聚昌、新兴、王祯样、郭德凤)仍保持个体经营。合营后的华成公经营业务以给烟台染织公司加工印染批量色布为主,华兴公染厂采用传统的手工漏印工艺开展印花业务,主要加工品种有门帘、褥单、枕套、手帕。家庭染厂主要为织布厂、织袜厂加工漂染纱线。
  1957年,为便于统一管理、集中领导,政府将华兴公染厂和8个集体私营小厂并入华成公点,成立了公私合营烟台华成公染厂,家庭点更名为义泰漂染厂。全部棉布印花,染色及零星洗染业务归至华成公染厂,纱线染色归至义泰漂染厂。
  1958年4月,华成公染厂与义泰漂染厂合并,成立了烟台印染厂。公私合营和并厂工作结束后,政府对印染设备的改良投资逐年增多。1957年印染厂仅有手摇丝光机2台、平布机、平绸机、烘干机、喷桨机各1台。目前已拥有现代化的印染布机17台。丝光机10台、往复染线机16台,以及各种纱线染色用的蒸炼罐、烘干机、上浆机等。目前,厂区占地面积扩大到28000m2固定资产增至1096万元,是1956年的近百倍。动力车间装有2250千瓦的余热发电机组,除满足本厂生产用电外,,还供应邻近4个厂家的蒸汽使用。
  创建于民国初年的栖霞米记染坊也于1957年改为公私合营手工(印染)合作社。后几经更新改造,1971年更名为栖霞城镇印染厂,1978年更名栖霞印染厂。1980年该厂投资600万元,建成化纤印染车间,1985年形成年产化纤印染布1000万米的生产能力,成为烟台市第二家印染加工厂。
  目前,烟台市共有2个县属以上印染专业厂家,职工982人,固定资产1586.3万元,1985年完成产值4779万元,占烟台市纺织工业总产值的11.2%。生产工艺在昔,染坊染色有煮染法与靛染法两种:煮染法是先将染物浸于温水中洗涤,除去油腻及杂质,再移至配有适量颜色和药品的染色锅屮,水煮半小时左右,取出杂物,用清水洗净凉干即成。靛染法则将靛昔先放入染缸之中,配以适量的水、石灰及保险粉使之发酵,待染液成金黄色,将染物漂涤一次放入染液缸中,着色后取出凉干。此种方法亦称一套色,若将染好凉干的染物入缸再染再凉,则称二套色。采用此法,染物之色经久不退。染干后的染物最后用元宝石碾平伸长,折叠成匹。
  民国时期染坊较为狭窄,大多在露天搭棚作业。所用设备也极为简陋,染锅以普通饭锅代之,洗涤染物用泥烧大缸或盆盆罐罐。凉线采用自然日晒,压平染物用元宝石,手工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大,生产条件极为落后。
  1958年,染厂及各厂漂染车间开始使用往复染纱机、高温高压精炼罐、丝光机、烘干机等多种漂染设备,并换以锅炉供给热源。解决了印染业靠天吃饭的问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染色质质量。
  在纱线染色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经过工程技术人员及印染工人的长期研究探索,生产工艺日趋先进,目前,纱线漂染生产工艺流程为: 放线-→精炼-→出缸-→丝光-→过酸-→冲水-→过碱-→脱水-→-丝光-→冲水-→过酸-→过碱-→水洗-→脱水-→烘干-→浸泡-→染色-→脱水-→烘干-→整理-→成包。
  染布生产工艺流程为: 烧毛-→煮炼-→白-烘干-→'丝光-→烘干-→定型-→染色-→热拉-→后处理. 产品1968年前,染厂主要为织厂或袜厂加工漂染纱线,或为群众零星洗染衣物、毛线,印制床单、包袱等。
  1968年后,印染产品增多,颜'料品种发展,可加工华达呢、平纹布、卡其布、府绸、织布线等产品。化纤布投入市场以后,烟台印染厂增加自动化染布生产流水线,从1980年开始加工印染化纤布,年产量均保持在1000万米左右。
  绣花手工艺在烟台地区十分盛行。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地区有绣花女80多万,其产品一直畅销国外,七十年代前,烟台本地只能生产纯棉无光线,绣花用线全靠进口.。1978年,烟台印染厂兴建了绣花线生产车间,与地台第二棉纺厂共同研制双丝光绣花线的生产,由烟台第二棉纺厂选用埃及棉及国产新疆棉纺出线坯,印染厂加工生产。到1980年,产品质量达到国外先迚水平,并荣获了山东省优秀产品证书,当年生产"天女"牌精梳双丝光绣花线2500件。随后,该厂与外贸部门订立了长期生产合同,将绣花线列为特需产品。蓬莱县绣花厂使用该产品生产的"蓬莱阁"牌梭子花边,荣获1980年国家金质奖,在国际市场享有很高声誉。威海市工艺品厂使用该产品生产的"威海卫"牌满工扣锁,1981年被评为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产品。栖霞所产的棒槌花边也于1986年获得了国家金杯奖。
  原料和销售染坊所用染料主要有靛青、元青、煮灰、煮青、漂白粉等。染料多采用天然兰靛,属直接染料。以济南为采办中心。烟台1934年有5家染坊,年用阴丹士林和颜料总值约11934元。主要给市民零染红绸、蓝绸和蓝布等。
  公私合营后,随着化工染料的普遍应用,逐渐淘汰了过去使用的天然直接染料、改用还原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硫化染料,活性染料及分散染料等,由物资局按计划供应。
  私营染厂(坊)以代客印染产品收取印染加工费为主要经营范围。公私合营后,印染厂主要是按国家下达计划指标到用纱厂采购纱线,或从布厂购回坯布,染色后再交烟台纺织品批发站包销。一主要加工购销业务单位有烟台第一染织厂、第二染织厂、织布厂、针织厂等,同时还给烟台工艺品公司、烟台服装厂、鞋厂等单位进行加工服务。
  1978年,卖行棉纱自营生产,丝光绣花线产品销给烟台外贸工艺品公司,化纤产品全部由烟台纺织品批发站包销。
  1982年化纤产品销路不畅,纺织品站取消包销制,企业转入自销为主,成立销售科,派出推销采购人员到青岛、济宁等地采购坯布,加工后运销到内蒙、东北及省内的菏泽、惠民、济宁等地。栖霞印染厂还从青岛纺织品供应站采购纯棉坯布、涤棉坯布等品种进行染色加工,年销售量在500多万米,产品销往各地城乡市场,该厂于1985年研制成功了涤棉仿浮雕扎花布,填补了省内空白,涤棉仿丝绸烤花产品亦属国内首创,深受消费者欢迎。

知识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的纺织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整个纺织工业兴衰的发展史上,我们的前辈并没有留下任何墨笔,这不能不是一件憾事! 修史编志,是我们党历史来倡导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历史真实的记录和凭证,可为后代提供借鉴,标志着历史的兴替。应该说这是件大事! 这本《纺织志》,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在编纂同志的努力下, 终于问世了!这是我市纺织工业的一件大事,喜事,值得高兴。尽管它不是那么完整、美好,但毕竟是我市第一部纺织史志。只要它能够对今后纺织工业的历志起一个好的开端作用,为我们的后代起参考作用,那我们也就感到自慰了。 当然会有许多错误和缺点,恭请批评、指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