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企业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68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企业简介
分类号: TS108
页数: 9
页码: 92-100
摘要: 国营烟台棉纺厂1969年10月在原烟台合线厂的基础上改造建成。原烟台合线厂于1956年由天裕合线厂、启东合线厂、振海生产合作社并厂组成。由于厂房分散狭窄,设备简陋,生产条件差,1968年企业将原有的分散厂房改建成纺织标准锯齿厂房。由省纺织局分配新1293K型细纱机12台,前纺设备使用上海老机,无偿调拨。1969年建成了5000纱锭的棉纺厂,10月正式更名为烟台棉纺厂。目前,该厂固定资产为1318万元,职工人数1237人。为烟台市纺织工业公司直属企业。1976年4月由棉纺厂抽干部、工人148名为新厂骨干,1976年10月正式生产,职工人数645人,隶属烟台市纺织工业局领导。目前产品为9支、10支、12支、16支、21支、32支、42支、60支纯棉纱。
关键词: 棉纺织工业 企业

内容

国营烟台棉纺厂1969年10月在原烟台合线厂的基础上改造建成。原烟台合线厂于1956年由天裕合线厂、启东合线厂、振海生产合作社并厂组成。由于厂房分散狭窄,设备简陋,生产条件差,1968年企业将原有的分散厂房改建成纺织标准锯齿厂房。由省纺织局分配新1293K型细纱机12台,前纺设备使用上海老机,无偿调拨。1969年建成了5000纱锭的棉纺厂,10月正式更名为烟台棉纺厂。
  1972年,为满足绣花线生产需要,利用外汇贷款,该厂另在烟台市西郊扩建5000枚纱锭(以后改建为烟台第二棉纺厂)。1980年,烟台棉纺厂在烟台市珠玑村北再次扩建,1982年棉纺锭增至8240枚,1983年增到27440枚。目前,该厂固定资产为1318万元,职工人数1237人。为烟台市纺织工业公司直属企业。主要产品有21支、32支、42支,纯棉纱和32支腈纶纱。1985年完成产值2111万元。利税287万元。
  烟台第二棉纺厂1972年烟台棉纺厂在跃进西路94号扩建5000件绣花线生产项目。建厂规模为5000纱锭,5000线锭,1973年经地、市有关部门决定,由此组建为第二棉纺厂。建厂时,填平了横跨东西的七米深沟,回填土20万m3,改建成人造平原96000m2。1976年4月由棉纺厂抽干部、工人148名为新厂骨干,1976年10月正式生产,职工人数645人,隶属烟台市纺织工业局领导。1983年11月为烟台纺织工业公司直属企业。
  建厂后,该厂利用已建厂房填平补齐,增加纱锭5000枚。1977年、1982年又分别完成二期、三期扩建。到1985年发展到棉纺锭40176枚,气流纺600头,精梳设备6套,捻线锭6840枚。固定资产1653万元。职工2092名,1985年完成产值3974万元。利税597万元。
  1975年至1985年10年间,烟台第二棉纺厂边生产边扩建,生产规模逐年扩大,企业管理日趋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产品为9支、10支、12支、16支、21支、32支、42支、60支纯棉纱。25支、45支涤棉纱、25支、60支纯涤纶纱,以及各种规格的股线。
  该厂与印染厂共同协作生产的20/4支精梳绣花线和20/4支普梳绣花线为省优质产品。
  栖霞棉纺厂筹建于1971年11月,1974年投人生产。时有纱锭10816枚,线锭1900枚,职工102人,厂房建筑面积5500m2,地址在栖霞县城东北2公里处。
  建厂以后,该厂生产能力不断增加,1976年挖潜扩建厂房6200m2,增加纱锭10200枚。1979年挖潜扩建厂房7775m2。增加纱锭10200枚。1980年购进专纺中长设备12台,纱锭4800枚。
  目前,该厂占地面积124400m2,建筑面积72000m2。生产规模为36016枚纱锭,5700枚线锭,200台布机。有职工1897人,工程技术人员37名,固定资产原值1227万元。主要生产品种为纯棉l8支、21支、32支,纱以及32支涤粘纱等。注册商标“牙山”牌。产品主要销售于烟台市各织布、针复织厂家,其中纯棉20支纱出口国外。1984年6月,该厂生产的21支普梳纱被省厅和纺织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5年试纺成功涤亚麻混纺纱线,填补了省内空白。当年总产量达到5439吨,完成产值3418万元,利税总额507万元。牟平棉纺织厂该厂位于牟平县城东3.5公里处。占地面积为196亩,该厂从1983年开始筹建。1984年9月完成土建工程,1985年5月设备安装完毕。生产能力为3万枚纱锭,300台布机。同年10月投产。现有职工1740人,固定资产2072万元。
  该厂棉纱生产主要品种为纯棉中支纱。售纱以21支纱为主,自用纱以20支为主。棉布以出口坯布为主。产品种类18个。使用商标有三种.32支涤棉“泰山”牌筒子纱、20支纯棉“蓝凤”牌筒子纱、21支纯棉“皇冠”牌筒子纱。
  1985年该厂共生产棉纱4159吨。棉布211万米,完成工业总产值1833万元,利税225万元。
  国营烟台第一染织厂原名烟台染织厂,烟台实业公司染织厂。是由烟台实业公司染厂、实业公司织布厂、烟台惠丰织布厂、烟台钢丝布厂先后合并而成。
  该厂最早创办时间是1939年10月,原为私营东兴染厂,1951年因无力经营出兑给山东莱阳专署,性质改为地方国营。1952年移交给烟台实业公司,更名为烟台实业公司染厂。
  烟台实业公司织布厂开办于1946年,原为市总工会在烟台第一次解放时没收部分敌伪财产与产业工人的股金合并组成的邓发合作社。时有8台织布机,16名工人。以织面袋布为主。1947年9月,国民党进'攻烟台,该厂转移至乳山冯家区马台石村进行小规模生产。1948年烟台第二次解放时转回烟台,织布以外,兼代国营公司销售食品、布匹等。1950年4月经总工会与社员协商,将社员股金抽出成立了产业工人消费合作社,剩余资金继续用于织布生产。1951年根据总工会指示与烟台市织布联合社合并,改名为实业公司织布厂。同年7月,市委生产单位宏兴织布厂并入,厂址设在烟台市瓷场街,1953年I月,烟台巿台作社联合社织布厂并入。
  1953年11月烟台实业公司染厂与实业公司织布厂合并为烟台染织厂,隶属山东省工业厅。
  1956年烟台钢丝布厂并入烟台染织厂,同年憨丰布厂并入。恵丰布厂是在1956年公私合营中由11户小型工厂组成的,其中有:福顺、利华、新建、益成、忠丰、太兴裕、德昌盛、新昌、联丰、东昌、三义。
  1967年烟台染织厂更名为烟台第一染织厂。1971年由省厅转归烟台市轻工业局管理。1975年归烟台市纺织局领导。1983年11月为烟台市纺织工业公司直厲企业。1985年,该厂有职工91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人,全厂占面积21000m2,厂房面积11300m2,固定资产原值442万元,拥有151M-44"织机364台和染整设备一条线,年产量389万米,产值974万元,利税184万元,创汇额200万美元。
  该厂建厂初期,只能生产纯棉色线呢、被单布等产品,1958年开始试制灯芯绒,1963年上机量60台,产量在烟台市初具规模,但质量尚不过关。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革新,产品质量提高,1967年达到出品要求,开始批诅出口。目前,该厂已成为烟台市灯芯绒生产专业厂家,主要产品有3004中宽条、3001中条、3026新平条、30,16细条、大宽条、母子条、(方毛绒、(方平绒、链环绒、菠萝绒、偏?结构的灯芯绒及平绒等36个品种350个花色,其中3004中宽条灯芯绒被纺织工业部和省经委评为优质产品,1986年荣获国家银质奖,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声誉,销往美国、日本、西德、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烟台纺织品出口的专业大户。
  国营烟台第二染织厂原名光明染织厂是在公私合营和大并厂中,以光明染织厂为基础由113个私营织布厂家合并而成的(见企业沿革表)。
  光明染织厂于1955年6月由光明织织布厂、大中布厂、联丰布厂合并进行公私合营而组成。1956年1月全行业公私合营吋,光明染织厂作为全市棉织行业四个合营点中的一个,又吸收了鸿源,大丰、复新3个厂(共计13个小厂)。
  1957年底,同义仁记、联盛、启华、德茂、隆盛、新光(计15个小厂)合营成立德茂织布厂,1958年2月并入光明染织厂。
  1956年由隆康、经纬、季云、久新、胜利、联谊、成义、永和(计17个小厂)合并组成联谊织布厂,1953年8月并入光明染织厂。
  1956年公私合营中,维建、和兴、振增、鸿源(计42个小厂)组成维建织布厂,1958年8月并入光明染织厂。
  公私合营中,大华(1959年分出成立大华毛巾厂)、四合福、久兴、奇云、工进社、宜奄、联华,同丰(计7个小厂)于1956年11月——1958年4月先后合并组成工进织布厂,1958年8月并入光明染织厂。
  1958年公私合营和大并厂工作完成后,光明染织厂定名为公私合营烟台光明染织厂,1966年改名红卫染织厂,1967年更名烟台第二染织厂,厂址在烟台市西大街40号,厂区建筑面积13000m2。
  公私合营建厂后,该厂由隶属烟台市工商联转为市地方工业局,以后又转为轻工业局管理。1965年4月划归山东纺织局,1970年回归市轻工业局,1975年转属烟台市纺织局,1983年11月为烟台纺织工业公司直属企业。
  公私合营时,该厂有职工1038人,织布机437台,主要是木制织机,以手工操作为主。产品为低纱支的粗布、市布、男女线呢,年产量为621万米,产值523万元。
  生产救灾中,原料紧缺,棉布产量1960年降至396万米,1961年下降到150万米,不少工人下放农村,或搞多种经营,勉强维持生产。
  1966年该厂进行技术改造。铁木织布机改英制铁机279台,棉布产量达664万米,利润107万元。1972年进行厂房改造扩建,更新国产1511S织布机312台。1976年产量达784万米。1982年建成色织布整理车间(1985年底分为色织布整理厂)。目前全厂职工421人,固定资产原值1133万元,棉布产量605万米。其中化纤布457万米,】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96万元。利税265万元。
  随着设备的更新,该厂产品由单一的纯棉布发展到涤棉泡泡纱、涤棉色细纺、中长花达呢、涤纶色织布、涤麻西服呢等品种,元贡呢、涤棉府绸、涤棉床单布先后被山东省评为优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成为烟台市色织行业的骨干厂家之一。
  1960年4月1日,正大、天一、福元等织布厂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烟台织布厂。其中,正大织布厂是由德顺、新源、新中、鸿泰、大新、协成、友联、明兴、同兴、永昌、益民、义兴12家小厂合并而成;天一织布厂是由大生、明记、晋祥、乐盛、国华、兴安、中孚、福兴8个小厂含并而成;福元织布厂是由益丰、新丰、天宝恒、新华4家小厂合并而成。
  合并后的下半年,正值生产救灾,因原料短缺,工厂暂时下马,转产日用小五金和衡器等产品。1962年更名为"烟台衡器五金厂",归二轻局管理。企业转为集体性质。1964年后逐渐恢复织布生产,1965年1月更名烟台织布厂,1975年7月由二轻划回纺织管理。
  1976年之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整顿改革,充实了技术力量,设备更新,品种增加,产品质量逐年提高。全厂现有职工987人,自动布机(其中75"织机114台,63"织机42台,44"织机48台)204台,有年产各种色织布360万米的生产能力。
  该厂生产所需原料为棉纱、化纤长丝和各种化纤混纺纱,年需400余吨,大部分为计划供应,少量由企业自行采购。
  该厂主要产品有:各种纯棉色织床单布、各种色织化纤及混纺交织的轻薄夏衣料、中厚西装面料等。1983年色织中长花呢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目前,有职工987人,固定资产原值337万元。1985年完成产值1651万元,利税124万元。国营烟台宽幅布厂原名福山宽幅布厂,筹建于1976年6月,1977年6月建成投产。固定资产投资额261.5万元。时有职工150人,产品有平纹方格布、棉维白布、平纹交织布、棉麻交织布和轻帆布五类。到1978年底,布机共安装48台。1980 年1月建成织布主厂房9174.2m2。1981年建成漂染生产线,生产能力和水平持续上升。1983年11月为烟台市纺织工业公司直厲企业。同时更名为烟台宽幅布厂。
  烟台宽幅布厂是山东省抽纱用布生产的专业厂家。有30万条生产能力的床单车间,280、250型阔幅织机256台,数量居全国之首。产品为印花床单和抽纱布两大类。床单版型有"仙阁"、"芙蓉"、"八仙"、"鸳鸯",数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抽纱布产品坡补了省内空白,大部分由外贸部门包销,少量在国内各地销售。
  烟台宽幅布厂位于福山区城北。厂区占地面积91565.76m2,有职工1227人。固定资产953万元。1985年完成产值1023万元,利税222万元。
  国营威海织布厂原名威海建威织布厂,是1945年由威海市工商局筹资建立的。1961年改建为望岛缫丝生产合作社,1967年改建为威海巿织布厂。当时厂址在威海市上海街,有职工211名,铁木织机60台,主要产品是床单、蚊帐、白平纹布等。
  七十年代,该厂经过技术改造,铁木织机逐渐淘汰。目前已有自动布机133台,其中宽幅布机93台。固定资产185万元,1983年厂址由市内搬迁到市南郊望岛,占地面积47500m2。1985年底有职工623人,固定资产256万元,年产纯棉布134万米,各种化纤布63万米。产值700万元,利税64万元。
  乳山县织布厂始建于1966年,是由县手工业管理局投资1.34万元,组织44名职工在乳山夏村镇租用66间民房建成的,时以20台脚蹬木制织机,20架手摇纺花车进行生产。以手工操作为主,只能生产白布、蚊帐布。因生产技术落后,建厂至1971年连年亏损。
  1970年和1975年,该厂进行了两次技术改造,厂房增加到4794m2,增添了50〃自动织机24台、44"多臂多梭织机32台以及锅炉丝光机等,并将原织机改造为20台织带机和8台松紧布织机。1985年,全厂总建筑面积增加到1212m2,织机增加到116台。其中56"以下90台,75"织机26台,固定资产达168万元。生产各种被单布、提花线毯、沙发布、西服呢等产品。年产棉布260万米,产值421万元,利税25万元,职工人数增加到396人。
  国营牟平染织厂该厂成立于1967年,工人来源主要是1962年调整下马的新华布厂。新华布厂是在1956年公私合营中由牟平建新布厂、牟平新华布厂、牟平恤养院织布组合营而成. 牟平染织厂地址在牟平宁海镇,占地面积33596m2,有职工646人,主要生产设备226台,其中织布机142台,固定资产321万元。
  目前该厂主要产品有各类化纤色织布、涤棉花呢、涤棉细纺、纯棉床单布等。销售以本地区为主。产品商标为"牟平"牌。原料来源主耍由本市各棉纺厂供给。1985年完成产值1071万元,产量186万米,利税115万元。
  文登县染织厂建于1975年4月,地址在文登城关镇七里汤。时有职工188人,棉布织机56台,主要产品为纯棉灯芯绒和华达呢。
  1979年该厂灯芯绒产品开始出口,成为外贸部门出口灯芯绒的定点厂家。经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该厂现有1511M—""自动织机192台,"M-122等速卷染机10台,捻线锭760枚。占地面积23143m2,固定资产原值358万元,职工人数396人。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4万元,利税42万元,灯芯绒外销出口占全部产品的40%。国营掖县染织厂该厂座落在莱州镇西,占地面积39800㎡,其中建筑总面积14703㎡、拥有1511M-44"织布机120台,1515M-75〃自动织机60台,主机设备269台套。固定资产361万元,年生产能力380万米。
  该厂是在1956年公私合营中,由掖县共胜眹营织布厂、掖县环海织布厂和掖县建成针织合作社合营而成的。时名掖县联华织布厂,其中,共胜联营织布厂是1951年经过私私合营由30户人力织布户合并而成;掖县环海织布厂是在1953年由朱由环海生产推销站筹资建成的。公私合营后厂址在掖县平里店婴里村,主要加工各种市销棉布。1957年由婴里村迁到掖县沙河镇和平村。1958年又与掖县沙河镇日新印染厂合并为公私合营掖县染织厂,合并后生产以线毯为主。三年调整期间,该厂为关停企业,大部分职工下放农村,留下以私方人员为主的41人,主要生产棉毯和渔网线。时有织毯机10台。恢复生产后,增加普通织机32台,主要生产棉毯和市销白布。
  1970年该厂进行布机更新,自动布机增至92台,1972年又增加了250万米的卷染能力,印染本光棉布。1981年自动织机增到204台,开绐生产涤棉坯布和灯芯绒坯布,年生产能力400万米,并将染布车间改为灯芯绒染整线,1982年底形成生产能力。1983年生产能力为棉灯芯绒坯布100万米、涤棉混纺坯布200万米、什色灯芯绒印染布100万米,其中灯芯绒印染布主要供外贸出口。
  该厂主耍产品是纱卡其、普通条灯芯绒及帆布。现有职工461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1名,1985年完成产值513万元,利税21万元。
  莱阳县织布厂该厂为县属集体企业,1976年5月,利用县手工业管理局撤销时的剩余资金在城关镇西关村筹建,1967年12月建成投产。建厂初期职工59人,生产纯棉白平纹布,年产量1.8万米。1975年经过终术改造和产品开发,生产出天鹅绒艺术挂毯和毛巾布,其中毛巾布被外贸部门选中,开始出口香港、日本、美国、英国、西德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全厂有职工52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人。主要生产设备102台,其中:1511M-44"织机94台、1515型75〃织机8台。固定资产169.6万元。年产毛巾、方巾、浴巾336万条,折纱250吨,是省外贸生产彩格毛巾的主要出口厂家。除外销毛巾产品外,该厂还生产床单布、蚊帐布等内销产品,全年内销棉布可达104.4万米。1985年工业总产值434.34万元,利税总额48.33万元。
  海阳县织布1967年1月由海阳县手工业管理局创建,同年9月建成投产。厂址在在海阳县东村镇晶山街,占地面积为3710m2。时有职工53人,主机设备39台,其中铁木织机18台,丰田、平野、板本等织布机19台。络纱机1台,自制浆纱机1台,木制整经机1台。主要生产经济白布,当年棉布产量8.9万米,产值7.47万元。
  1974年该厂转属海阳县工业局领导。9月扩建厂房,对原有的平机"丰田"、"平野"、"板本"及其它辅机设备进行了改造。更新了化台1511M—44"布机,生产品种为白细布,年生产能力增至58万米,产值60.55万元。
  1978年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再次扩建厂房,配齐织布、漂染、辅助三大主要生产车间,初步完善了生产流水线。厂区占地总面积增至28800m2。增添1515A-63"布机20台,1511M-44"布机80台,辅机设备13台。生产出涤维白布、床单布、男女线呢、蚊帐布、纯棉劳动布、白棉袋布等8 个品种。
  1979年,该厂转属海阳纺织工业局领导。1985年企业实行全面经营管理,进一步扩建厂房,更新设备,筑面积达到12900m2.目前拥有1515A-75"宽幅布机40台,1515A-63"布机20台,1511M—44〃布机86台,其它辅机46台,全部固定资产原值197万元。职工总数413人,工程技术人员人。生产各类纯棉、化纤布共计70多个品种花色,商标为"银月"牌,产品销往山东各地及东北三省,年产量达340万米,1.985年完成产值434万元,实现利税41万元。

知识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的纺织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整个纺织工业兴衰的发展史上,我们的前辈并没有留下任何墨笔,这不能不是一件憾事! 修史编志,是我们党历史来倡导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历史真实的记录和凭证,可为后代提供借鉴,标志着历史的兴替。应该说这是件大事! 这本《纺织志》,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在编纂同志的努力下, 终于问世了!这是我市纺织工业的一件大事,喜事,值得高兴。尽管它不是那么完整、美好,但毕竟是我市第一部纺织史志。只要它能够对今后纺织工业的历志起一个好的开端作用,为我们的后代起参考作用,那我们也就感到自慰了。 当然会有许多错误和缺点,恭请批评、指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