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布生产能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681
颗粒名称: 织布生产能力
分类号: TS11
页数: 2
页码: 70-71
摘要: 生产能力据烟台各旧县志有关资料记载,盛唐时代,织布生产在烟台已具较高水平,当时登州生产葛布上贡朝庭。以后,由于棉麻广泛种植,葛布生产渐消。进入清代后,手摇纺花车、脚踏织布机成了家庭妇女的主要劳动工具,山乡妇女从事纺花织布者占半数以上。清康熙年间威海人民自种棉,自纺絮,缫丝织布十分普遍,农家女子八、九岁即会纺线,十四、五岁就能织布。一般可日成一墨,快手竟至两墨。分平纹、斜纹、提花数种,每台价格70至80元左右。解放后,人民政府鼓励工商业者恢复生产,配给棉纱,收购布匹。目前烟台市共有县属以上织布企业11个,分布于芝罘、福山、掖县、莱阳、海阳、文登、威海、乳山、牟平。
关键词: 棉纺织工业 纺织工艺

内容

生产能力据烟台各旧县志有关资料记载,盛唐时代,织布生产在烟台已具较高水平,当时登州生产葛布上贡朝庭。以后,由于棉麻广泛种植,葛布生产渐消。进入清代后,手摇纺花车、脚踏织布机成了家庭妇女的主要劳动工具,山乡妇女从事纺花织布者占半数以上。清康熙年间(1662--1772)威海人民自种棉,自纺絮,缫丝织布十分普遍,农家女子八、九岁即会纺线,十四、五岁就能织布。一般可日成一墨(一墨为24尺),快手竟至两墨。
  辛亥革命时期,胶东地区的纺织手工业出现了“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的私营作坊,一些财主、富商开始兴办织布厂。191l年,掖县柳园乡成立了增兴工厂,时有资金500元,工人30余名,年产棉布’3000匹,价值9000元。1913年,烟台一商人从北京买来4台织布机,开设了万和成织布厂。1915年烟台商人朱鸿策和道台朱子勤集资购置了10余台织布机,开设了天增织布厂。以后,潍坊一带许多私商及业主陆续迁烟开设织布工厂,以扩张营业。1924年,全市已有德聚东、天增、三成兴、同发等织布厂家,织机约近百台,工人250余人。到1936年织布厂增为30余家,织机约1800台。所用织机,一种为木制,价约10元左右,原用手抛梭操作,三十年代后多改为手拉梭。另一种为铁木机,系铁轮木架结构,高约1.7公尺,宽约2公尺。分平纹、斜纹、提花数种,每台价格70至80元左右。另外还有个别厂使用电力传动的织布机。
  1939年,小型织布工厂在烟台蜂涌而起,当年成立织布工厂近20家。私营纺织工业以织布为主,在烟台市华丰街,利丰街、通海巷等处连网结片,十分隆盛。
  随着日本侵略军对胶东的侵入,交通封锁,原纱无法入烟,许多织布厂陆续倒闭。到1945年烟台第一次解放前,全市仅有厂家30个,织机不足千台。1947年国民党又发动了对胶东根据地的重点进攻,刚从日军统治下挣扎过来的几家工厂再遭摧残。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洋布充斥市场,物价飞涨,人民购买力大降,织布工厂因原料昂贵,销路不畅渐渐衰落。至烟台第二次解放前,所有织布工厂全部关停。
  解放后,人民政府鼓励工商业者恢复生产,配给棉纱,收购布匹。停业厂家陆续复工。到1949年底,据现有资料统计,烟台共有大小织布工厂132个,年产棉布208万米。
  公私合营和并厂以后,当时的128户织布厂合并为6个。各种织布机701台。厂家有烟台染织厂、烟台光明染织厂、烟台织布厂、牟平新华织布厂、威海织布厂、掖县染织厂。1958年棉布产量为1749.1万米。
  六十年代,烟台市织布业在原有老厂的基础上进行挖潜、革新和改造。1965年将所有铁木织机改为“丰田”织机。1967年以后,烟台第一染织厂、烟台第二染织厂、烟台织布厂、掖县染织厂陆续添置了自动布机。到1970年,各种织机增加到1183台。1985年底,全市县属以上企业中,已有自动布机2053台,普通布机6台。
  随着纺织设备的更新改造,生产效率不断提高,1949年台时产量仅有3.05米,1980年增为5.33米。幅宽也由2.2尺发展到4.4尺和7.5尺。1985年各种棉布、化纤布、灯芯绒产量达到5261万米,是1949年的25.3倍。
  目前烟台市共有县属以上织布企业11个,分布于芝罘、福山、掖县、莱阳、海阳、文登、威海、乳山、牟平。有职工8007人,固定资产原值4695万元,已安装棉织机2350台,其中阔幅织机1126台,主要生产纯棉布、混纺布、化纤布三大类产品,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499万元,占烟台纺织工业产值的22。3%。

知识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的纺织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整个纺织工业兴衰的发展史上,我们的前辈并没有留下任何墨笔,这不能不是一件憾事! 修史编志,是我们党历史来倡导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历史真实的记录和凭证,可为后代提供借鉴,标志着历史的兴替。应该说这是件大事! 这本《纺织志》,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在编纂同志的努力下, 终于问世了!这是我市纺织工业的一件大事,喜事,值得高兴。尽管它不是那么完整、美好,但毕竟是我市第一部纺织史志。只要它能够对今后纺织工业的历志起一个好的开端作用,为我们的后代起参考作用,那我们也就感到自慰了。 当然会有许多错误和缺点,恭请批评、指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