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生产能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675
颗粒名称: 纺织生产能力
分类号: TS11
页数: 2
页码: 66-67
摘要: 民国前,多为家庭土纺,使用手摇纺花车纺花,纺出棉条后用木线锤加捻成纱、线。以莱阳所产最为精良。据1935年《莱阳县志》记载,该县90%的农户有自纺自织的习俗。民国后,外国列强侵入,刺激民族工业兴起,机器纺纱业在上海、天津、青岛等地首先出现,土纺土织渐渐解体。部队领导派一名负责同志带领孙泮祯、孙明祖等前往东北瓦房店接受这批物资。8月中旬,国民党军队又发起了对胶东根据地的军事进攻,形势急剧恶化。该厂把纺纱和织布联在一起,成为烟台市第一家棉纺织联合生产厂家。目前,烟台市共有专业棉纺厂4个,职工6970人,固定资产原值6270万元。
关键词: 棉纺织工业 纺织工艺

内容

民国前,多为家庭土纺,使用手摇纺花车纺花,纺出棉条后用木线锤加捻成纱、线。以莱阳所产最为精良。据1935年《莱阳县志》记载,该县90%的农户有自纺自织的习俗。民国后,外国列强侵入,刺激民族工业兴起,机器纺纱业在上海、天津、青岛等地首先出现,土纺土织渐渐解体。
  烟台机器纺纱始于1943年,以恤养院贫民工厂和私营四合福布厂最早采用。时梳棉、并条、捻线等工序较为完备,多以旧棉花为原料,生产更生纱。除16支纱外,恤养院工厂还纺过棉毛纱,生产能力为50锭。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东北地区抗日民主联军接受了地处辽宁省瓦房店的德和永纺织厂,将其中部分纺纱设备转交给胶东军区后勤部,计7140锭。部队领导派一名负责同志带领孙泮祯、孙明祖等前往东北瓦房店接受这批物资。1946年4月20日,动手拆卸机件,同年5月10日运到庄河县,1946年10月从辽宁省大连市装船运抵山东省龙口镇,因龙口镇历经国民党军用飞机多次轰炸,无法建厂,部队领导又决定将这批物资运至牙前县(现栖霞县)桃村,就地安装了梳棉机、并条机、粗纱机各一台,利用桃村一家地主的五间瓦房做厂房,在院内用高梁杆架起围墙,露天安装了手摇摇纱机一台,以1台16马力柴油机作动力,1946年底开工生产。
  1947年2月,华东局后勤部决定将设备迁至距桃村十里路的戴家建厂。利用村中地主的20余间房屋,安装了细纱机和梳棉机各4台(计1680锭),同时安装了并条机、粗纱机、筒子车各l台,摇纱机2台,动力设备是从威海运来的120马力蒸汽机与100马力发电机配套使用。定名华丰纱厂,有职工80余人,日本友人龟井任细纱工程师、茂机任梳棉工程师、横三任机修工程师。时处战乱年代,燃料极度缺乏,蒸汽机燃料便以松柴棒子为主。1947年3月开始发电,因电力不足,设备未全部开齐,运转也不正常。8月中旬,国民党军队又发起了对胶东根据地的军事进攻,形势急剧恶化。国民党军队越过胶济线,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解放区大举进犯。厂内干部和职工冒着敌机轰炸的生命危险,以锣声为信号坚持开工生产。敌军进攻到长沙堡(距戴家25里)时,工厂被迫停产。为了不使我方一人一物落入敌人之手,上级机关决定,把厂中设备和物资,“能疏散的就疏散,不能疏散的就地毁掉。”根据厂长李广林同志的命令,拆除了厂房,利用夜晚时间对全部设备及物资进行转移和掩埋。除留部分人员护厂外,其余干部和职工全部转移到海阳县。
  同年11月,按照华东局后勤部的指示,将原来掩埋的设备转移到文登许家埠建厂。12月由戴家搬运2台至许家埠。转年,1948年元月再次开工。时有细纱机4台,梳棉机l台,并条机1台,仍以柴油机作动力。当时,山东解放军转入全面反攻,相继解放了黄县、潍县等地,华丰纱厂于3月迁到黄县,安装了细纱机等6台设备(2320锭)。1948年7月,华东局后勤部领导决定,将华丰纱厂交华东地区生产部领导。此时,解放军又先后解放了张店、淄川、博山等地。整个战局已形成对济南国民党军(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部驻地)的全面包围,国民党军队龟缩在济南城内。生产部拟定将华丰纱厂迁至淄博地区西河镇,因各种条件不便,另行决定在淄川建厂,人员随同设备一齐搬迁至淄川,定名为鲁新纱厂。(该厂又于1953年3月迁至济南,与济南仁丰纺织厂合并。即现在的济南第三棉纺织厂。) 华东沿海城市解放后,棉纱供应充足,烟台市原有的纺纱设备因生产能力小、质量低劣,逐渐淘汰。自解放初到1968年,机器纺纱业在烟台市成为空白。
  1968年,经山东省纺织工业管理局介绍,烟台合线厂副厂长张秉良到上海购回5000锭棉纺专用设备,利用合线厂的旧厂房进行改建、安装和试车。1969年初形成生产能力,年产中号纯棉纱162.3吨,同年10月,厂名改为烟台棉纺厂。
  1974年,国家投资191.4万元,筹建栖霞棉纺厂。该厂建筑面积为12135m2,所用设备由上海第二十四棉纺厂拆迁而来,生产规模为10816枚纱锭,1900枚线锭,当年产棉纱219.82吨,产值91.84万元。1976年该厂进一步扩建,投资175万元,增加了10200枚纱锭。同年,烟台第二棉纺厂建成投产,总投资额305万元,生产能力6120枚纱锭,1140枚线锭。当年产量340.6吨,产值148.46万元。1977年该厂经过挖潜革新,扩大生产能力11832枚纱锭,棉纱棉线年产量达1034.8吨,产值1374.9万元。1983年,烟台棉纺厂经过扩建,棉纺绽增至27440枚。全区纺织工业的原料供应矛盾得到基本缓和。
  1984年,地方自筹2300万元,筹建牟平棉纺织厂,安装了环纺锭3万枚,精梳机14台套,捻线锭l万枚,1511--75"布机300台,1511--56"布机216台。1985年试车投产成功。当年产棉纱4478吨,坯布1266万米。产品有纯棉和化纤纱两大类。该厂把纺纱和织布联在一起,成为烟台市第一家棉纺织联合生产厂家。目前,烟台市共有专业棉纺厂4个,职工6970人,固定资产原值6270万元。主要生产各类纯棉、涤棉、腈纶、中长棉纱,拥有棉纺锭134416枚,气流纺锭600头,棉精梳机500台/12套,捻线锭27236枚。年产棉纱18869吨。1985年完成产值11336万元,占烟台市纺织工业产值的26.6%。

知识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的纺织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整个纺织工业兴衰的发展史上,我们的前辈并没有留下任何墨笔,这不能不是一件憾事! 修史编志,是我们党历史来倡导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历史真实的记录和凭证,可为后代提供借鉴,标志着历史的兴替。应该说这是件大事! 这本《纺织志》,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在编纂同志的努力下, 终于问世了!这是我市纺织工业的一件大事,喜事,值得高兴。尽管它不是那么完整、美好,但毕竟是我市第一部纺织史志。只要它能够对今后纺织工业的历志起一个好的开端作用,为我们的后代起参考作用,那我们也就感到自慰了。 当然会有许多错误和缺点,恭请批评、指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