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企业整顿和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53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企业整顿和改革
分类号: F426
页数: 9
页码: 19-2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建国后烟台纺织工业的企业整顿和改革。
关键词: 企业整顿 纺织业 企业改革

内容

1977年1月17日,烟台地区行署纺织工业局成立,领导全地区纺织工业生产。下属企业34个(含莱西棉织厂、莱西麻纺织厂、烟台织毯厂、文登针织厂),另有10个丝绸企业当时亦归纺织局领导。纺织局成立后,着手对企业进行统筹安排和调整,实施计划管理,建立健全了纺织工业管理机构,同时设立纺织科学研究所,加强品种的研究和设备改造。6月,建成福山宽幅布厂。年底,烟台第二棉纺厂、栖霞棉纺厂分别完成第二期扩建工程,棉纺能力增至35408锭。
  1978年3月,威海市二轻局利用原合线厂的厂房和部分设备,建成威海毛纺织厂,填补了烟台地区毛纺织工业的空白。同年,蓬莱纺织机械厂、蓬莱羊毛衫厂、荣成毛巾厂、海阳针织厂相继成立。海阳第一农具厂开始转产纺织专用器材棉条桶配件,改名为海阳纺织器材厂,列为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定点企业。11月,企业不再设“革命委员会”,代之以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建立了“政治”、“生产”、“后勤”、“管理”四大管理体系。棉纺织、毛纺织、针织(羊毛衫、经编、袜类等)、毛巾、织毯、织带、印染、纺织机械、纺织器材等门类有了均衡的发展。1978年后,棉花收购价格递增,产量上升,原料紧张的状况得到了缓和,新技术、新工程的开发建设也逐日兴起,1979年5月,设立了烟台地区纺织工程学会。经过两年的筹建,烟台印染厂于1979年建成750千瓦的余热发电站,并安装了全套化纤布印染自动生产线,实现自动化生产。为扩大出口能力,该厂与外贸部门签订了精梳双丝光绣花线生产合同,由烟台第二棉纺厂提供20支×4精梳纯棉绣花线进行加工,年产量2003万件。列为烟台外贸部门特需产品,1979年一年内,全地区试制新产品、新花色1169个,大部投入了生产。烟台第一染织厂生产的中宽条什色灯芯绒、烟台第二染织厂生产的泡泡纱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海阳纺织器材厂试制成功FG—1、FG—2双轮胶滑轮,填补了我国纺织器材的一项空白。
  企业调整1980年,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中,纺织局对企业的隶属关系,生产任务开始全面调整。从加强管理,发展生产出发,小型企业大部归并,集中管理,社队企业陆续归口,统一领导,纳入纺织工业局实行统一规划和安排。针织业中羊毛衫、针织衫裤、经编等门类均兴起不久,产品变化快、花色多,为扩大生产能力,此行业大部归并。先后于1979年12月和1980年4月组成烟台针织总厂和烟台羊毛衫总厂。烟台针织总厂由烟台针织厂、烟台第二针织厂、烟台针织品综合加工厂合并组成;烟台羊毛衫总厂由烟台羊毛衫厂、烟台线带厂、烟台织带厂合并组成。羊毛衫生产在省内起步最早,总厂成立后,财力、物力集中,生产规模扩大,行业趋一时之盛。1980年共生产毛型膨体腈纶衫裤36.87万件/115.54吨,居全省领先地位。此时,社队企业纺织生产已在全地区普遍兴起,以围巾、毛巾、线袜、手套等生产最为多见。产品规格不一,生产无统筹安排,设备主要为纺织厂下放的旧机器。有织布机416台,织袜机31台及其它纺织设备,调整中,此类厂家陆续纳入了纺织局领导。产、供、销统一安排,以改善生产衔接,加快供求转化,形成了大小结合,城乡兼顾的生产局面。烟台织毯厂1980年6月下放给幸福公社,转为社队联办企业,扶持了社队企业的发展。到1980年,纺织工业在烟台、威海、牟平、福山、栖霞、荣成、黄县、文登、掖县、莱阳、莱西、乳山、海阳、蓬莱等十多个县市基本普及。厂家(社队企业、丝织业、莱西县不计)43个,全部固定资产原值6919.45万元(其中省属企业烟台针织器材厂405.15万元),职工总数20997人(其中烟台针织器材厂722人)。通过革新挖潜,纺织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注重品种研究、市场调查、消费预测等基础工作,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173.7万元(其中烟台针织器材厂270.11万元),利润2118.81万元(其中烟台针织器材厂80.21万元。) 进入八十年代,市场上化纤产品发展很快,而烟台因生产设备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此类产品比重不多,发展速度缓慢。据此,烟台市纺织局1980年配备设计人员27人,加强技术开发和设计队伍的建设,大力增加化纤产品的投入,烟台第二染织厂首先攻克化纤布染纱和织造难关,生产能力由1979年的40%提高到80%。烟台经编厂涤纶经编布在热门时期由年产85吨迅速扩大到500吨,两年中盈利330万元。烟台针织总厂则扩大涤棉坯布生产能力,增加了涤纶童衫、童裙、连衣裙等外衣产品。羊毛衫企业到上海进行了对口专业培训,更换品种花色109个,打进了国际市场。烟台毛巾厂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将烟台地区传统的绣花工艺与纺织产品花色品种揉合一处,试制了3015提花绣花浴巾。小交会上成为外商抢购商品。一次订货3600打,仍满足不了需求。1980年,纺织生产在发展高档产品的同时,重点增加了群众需要,物美价廉的大路产品和短线产品,年内共设计新产品20个,新花型501个,新花色900个,创纺织部优良产品6个,省优质产品3个,省纺织厅优良品种2个。经编窗帘布、装饰布、提花绣花浴巾、涤棉童衫等产品一经出厂,便被抢购一空。
  企业整顿1980年,企业整顿工作在全系统展开,整顿工作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质量管理、设计整顿,工艺工装整顿、设备管理、技术教育和基本工程培训、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十项内容。纺织局及各企业均成立了企业整顿办公室,根据纺织工业的生产需要,重新制定出各项专业管理措施和岗位责任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计划管理和全面经济核算。对机构设置不合理,制度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不能适应生产需要的科室做了统一调整。烟台棉纺厂、烟台第二棉纺厂、烟台第一染织厂、烟台第二染织厂、烟台织布厂分别在1981年6月实行四班三运转和计件工资制。7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新闻和照片,表扬了威海毛纺织厂取得的经济效益。
  在企业整顿中,纺织局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节约能源三个体系列为主要工作。初时采用小指标竞赛与奖励相结合的简单核算形式,后又推向二级经济核算和三级经济核算。截止1981年底,全地区县以上的纺织企业都实行了利润包干,47个企业中有36个实行了计件工资制、超定额计件工资制和岗位计件工资为主的经济责任制。
  1981年11月,涤棉纺织品大幅度降价,全国统算,每米平均降低0.66元,纺织市场消费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高、中档产品需求量猛增,低档产品销路困难,加之外国纺织品在市场偏多,国内产品销量突降,全国范围出现滞销。纺织工业长期依靠计划经济扶持,品种更替缓慢,因市场信息差,试织上机慢,占领市场晚而形成恶性循环。老产品库内堆积,新产品待试上机,资金得不到周转,1982年全区纺织品库存出现大量积压,年末成品资金1754万元,占流动资金的25.1%,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9266万元,比1981年降低2095万元。因化纤降价,涤纶布限产,影响产值3050万元,影响利润917.11元,其中国营企业675.37万元,集体企业241.74万元,年底,有4个企业亏损:烟台宽幅布厂亏24.8万元,蓬莱羊毛衫厂亏13.8万元,掖县染织厂7亏7.9万元,烟台经编厂亏4.5万元。
  1983年1月,纺织品再次调价,纯棉产品价格微升,化纤价格继续下跌,原料价格也相应变动,二者兑除,纺织工业仍受影响,因生产任务不足,积压产品被迫削价处理,到当年4月,亏损企业增至10个,亏损额22.46万元。
  在企业整顿中,各单位根据所出产品,进行了市场研究和品种开发,从加强质量管理,强化销售措施人手,有的走出地区,多方联系,拔涉于偏乡僻壤;有的发动职工,走乡串镇,来往于集市之中。根据城乡的不同需要,转变经营作风,坚持以“快”取胜、以“新”取胜、以“好”取胜。烟台纺织局按省厅部署,利用本地兔毛生产优势,于1983年3月建成烟台毛纺厂,该厂引进日本2000锭毛纺设备,年产兔毛纱250吨。下半年,全区纺织工业形势逐渐好转,莱阳毛纺厂、牟平染织厂、福山宽幅布厂均开始盈利,到11月,全部亏损企业扭亏为盈。
  企业改革1983年11月1日,烟台地委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实行地改市领导体制,撤销烟台地区和福山县,组建省辖烟台市。原烟台市改为芝罘区,原福山县改为福山区。烟台市辖荣成、文登、牟平、乳山、海阳、莱阳、栖霞、招远、掖县、黄县、蓬莱、长岛12个县,威海市划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同时烟台市纺织工业局并入烟台地区纺织工业局,改建成立烟台市纺织工业公司。下属纺织企业52个,其中直属企业15个,县属企业37个。莱西棉织厂、莱西麻纺织厂划出,烟台丝织厂、烟台丝绸印染厂移交烟台市丝绸工业公司,市区社办企业转芝罘区轻化公司领导。
  1984年6月,贯彻中共中央企业改革的指示精神,烟台纺织公司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企业改革工作以13个直属企业为重点展开。烟台羊毛衫三分厂、烟台毛纺厂、烟台宽幅布厂首先进行试点,实行了定额工序实超实奖,实欠实赔,职工医药公费限额,职工集资入股等项改革措施。随即,全系统在1984年下半年和1985年实施了企业改革的部分方案。公司机关的改革以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由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转为管政策、规划、计划、协调、监督、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重点。企业内部的改革为以下几项: l、改革经营形式。到1985年上半年,各企业均建立了经营指挥系统,重视经营决策,市场预测,品种反馈,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实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同时组织发展了企业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所得收入,除缴纳所得税外,企业自留其中40%用于扩大再生产,30%作为奖励基金,30%作为福利基金。
  2、推行厂长负责制。企业改革中,厂长的生产指挥权、决策权得到确立,人事任免权、奖惩权初步落实。按“四化”要求,1984年上半年对6个直属企业的领导班子实行了调整。36职减少为32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由16%提高到46%,到1985年底,有10个企业实行了厂长负责制。
  3、推行以经济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或按车间、科室的生产任务、经营任务和经济效益实施承包,限定日期、产量、品种、销量及市场经济效益,多则奖、少则罚;或按产品生产工序、生产任务,实行经济效益“一条龙”的承包及技术经济指标专项承包,开展生产竞赛。此外还有一次性生产作业承包、第三产业经营承包等等。承包责任制在实行中因政策的变化及工作中的具体情况未完全展开和实行,各企业对其自在的潜力心中无底,存在定额偏高或偏低之现象,故先行单位半途中止者屡有发生,目前正在探索和改进。
  4、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从1985年开始,烟台市纺织生产实行了指导性计划。短线产品涤纶长丝、腈纶、锦纶、中长等原料及品种实行择优分配,市局统一平衡调节,产销双方签订供销合同,承担经济责任;长线产品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或合同灵活安排调度,自行转换品种、规格和花色,基本建设的管理,实行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和工程投标承包制。
  5、改革供销管理体制。在原料的供应上,企业享有选购权。短线原料统一安排,择优分配,直供到厂。棉花,根据生产所需由企业自行选购;羊毛,扩大工牧直接交接,减少中间环节和费用;兔毛,允许企业建立自己的基地,直接采购或委托代购。生产用的设备器材简化分配手续,减少调拨环节,指标到厂,供货到厂,公司进行调度和技术服务,协助选型、更新、提供技术情报。设备报废及处理权限全部下放给企业。
  6、工资劳动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企业之间直接办理工人调动,企业自行留用,招聘离、退休职工,并自行确定报酬,自行审批学徒工、熟练工的转正定级。工资、奖金同企业的经济效益相结合,采取计件、计时、岗位补贴、职务补贴、职务工资等多种形式,放宽企业的职工管理权。
  经济体制改革还在价格管理体系,人事管理体制等诸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知识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的纺织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整个纺织工业兴衰的发展史上,我们的前辈并没有留下任何墨笔,这不能不是一件憾事! 修史编志,是我们党历史来倡导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历史真实的记录和凭证,可为后代提供借鉴,标志着历史的兴替。应该说这是件大事! 这本《纺织志》,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在编纂同志的努力下, 终于问世了!这是我市纺织工业的一件大事,喜事,值得高兴。尽管它不是那么完整、美好,但毕竟是我市第一部纺织史志。只要它能够对今后纺织工业的历志起一个好的开端作用,为我们的后代起参考作用,那我们也就感到自慰了。 当然会有许多错误和缺点,恭请批评、指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