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1966—1976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53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1966—1976年
分类号: F426
页数: 2
页码: 18-1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建国后烟台纺织工业1966年至1976年的工业发展。
关键词: 工业部门经济 纺织业 烟台市

内容

1967年,牟平染织厂、威海织布厂恢复了生产,乳山织布厂、莱阳织布厂、海阳织布厂相继成立。此时,公私合营纺织业的私营股金已全部付清,企业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1967年1月,烟台染织厂更名为国营烟台第一染织厂,光明染织厂更名为国营烟台第二染织厂。春季,烟台第一染织厂的灯芯绒产品首次打入了国际市场。1965年4月后,纺织企业全部收归山东省纺织工业局领导,财力、物力大增,设备普遍改造和更新,铁木织机为铁机所淘汰。多数企业扩建厂房,增加生产能力,由简单的手工操作走上机械化生产。1966年后,化纤原料增多,织袜业采用锦纶丝生产,原料供应缓和,1967年,国家投资对烟台合线厂进行改造,筹建烟台棉纺厂,1969年10月1日建成投产,生产能力4992枚棉纺锭,5472枚捻线锭,填补了烟台地区棉纺生产的空白。
  1970年后,企业由省纺织局下放至各县市,正值全国范围的文化大革命向纵深发展,政治运动此起彼伏,动乱愈演愈烈,生产秩序受到影响,企业管理很少有人问津,生产劳动不能保障。从1971年到1974年的4年中,烟台市纺织工业总产值徘徊在6000万元左右。
  1974年2月,栖霞县利用上海第二十四棉纺厂拆迁的棉纺设备,投资191.4万元,建成栖霞棉纺厂,年产纯棉纱、棉维混纺纱219.82吨。1975年后,国民经济走向恢复,党中央提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当年6月17日成立了烟台市革命委员会纺织工业局,市区9个纺织企业由市轻工业局转属纺织工业局领导。7月17日,由烟台针织刺绣厂分立出的烟台第二针织厂划入烟台市纺织局。年底,原部队所属莱军毛巾厂移交给莱阳县工业局,改名为莱阳毛巾厂。翌年,海阳轻工机械厂转产纺织机械,改名为海阳县纺织机械厂,承担印染机械的制造。1976年,烟台地区纺织工业已有棉纺、织布、毛巾、针织、合线、麻纺、纺织机械、纺织器材八个门类。烟台针织品厂(社办企业)派出专人到外地进行市场调查后,1975年试制出针织羊毛衫产品,改建成全省第一家羊毛衫生产厂家,年产能力为1900件。同年,海阳县纺织机械厂生产出棉织编筘机20台,填补了我国纺织机械的一项空白。1976年4月,国营烟台第二棉纺厂建成,生产能力为6120枚棉纺锭,以后迅速发展成为烟台地区最大的棉纺企业。1976年底,全区纺织工业专业生产设备已有棉纺锭22760枚,捻线锭15384枚,棉精梳机5台/套,棉布织机(不含生产队)1631台(其中自动织机1000台),染缸39台,热定型机1台,高温高压染色机1台,预缩整理机2台,毛巾机106台,各类针织横机、棉毛机、织袜机277台,年针棉织品折用纱线2183.3吨。

知识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的纺织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整个纺织工业兴衰的发展史上,我们的前辈并没有留下任何墨笔,这不能不是一件憾事! 修史编志,是我们党历史来倡导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历史真实的记录和凭证,可为后代提供借鉴,标志着历史的兴替。应该说这是件大事! 这本《纺织志》,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在编纂同志的努力下, 终于问世了!这是我市纺织工业的一件大事,喜事,值得高兴。尽管它不是那么完整、美好,但毕竟是我市第一部纺织史志。只要它能够对今后纺织工业的历志起一个好的开端作用,为我们的后代起参考作用,那我们也就感到自慰了。 当然会有许多错误和缺点,恭请批评、指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