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53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分类号: F426
页数: 2
页码: 17-1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建国后烟台纺织业从1953年至1962年的工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关键词: 工业部门经济 纺织业 烟台市

内容

1953年,国家对纺织产品采取了统购包销,加工订货的统一管理形式。1954年9月1日起正式发放了民用布票,实行定量供应。此后,烟台纺织业得到稳定的发展。色织布产品在省内评比中经常领先,灯芯绒、平绒、沙发布、天鹅绒等高档产品在设备落后的条件下试产成功,投入批量生产,产品畅销省内外。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末,纺织企业为11个,职工3536人。有织布、印染、织袜、毛巾、针器、合线6个门类,当年完成纺织工业总产值1533.63万元。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棉织品市场需求量大幅度降低,职工生活得不到保障,生产出现困难。为渡过灾年,烟台市政府在1960年暂时关停了部分纺织企业,保留光明染织厂为开工厂,烟台染织厂部分开工,烟台织布厂为停工厂。停产期间,企业进行了缝纫、衣物修补、零染等多种经营活动,有的还养猪种地,提供劳务,光明染织厂在任务不足时,进行了粘胶纤维,野生纤维的研究和生产。1960年10月,烟台市轻工局技术员何敖松与工人群众一起试制成功了6010浆纱化学浆料,全市毎年可节约粮食22500斤,经过鉴定后,在全省范围进行了推广。光明染织厂在困难的条件下,生产出新明呢、跃进格、星光呢、春秋呢、马裤呢、凌云呢等优秀产品,1962年天津全国纺织品评比会上,光明染织厂有12个产品被评为优秀产品,名列第一,引起了全国同行业的关注,许多外地厂家陆续前来光明染织厂参观学习。1962年,威海市关停了两家地方国营纺织业,保留了合线、绞线两个市属集体纺织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末,纺织业减为10个,职工总数2044人,棉布产量为370.5万米,印染布57.76万米,针棉织品折用纱线99.6吨,工业总产值913.2万元。
  六十年代初期,烟台市纺织工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仍使用铁木机生产,设备超过使用年限,机身腐烂、摇摆,织织停停,修修补补,无法胜任多臂多梭装置以及密度较大的织布负荷。工人看台少,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产品质量受很大影响。多数厂房原为普通民房、仓库改设而成,最大的光明染织厂织布车间只有1400m2。且建于光绪年间,梁柱发生腐烂、霉变。其余各厂厂房也因使用年限过长,梁木腐烂,墙基变形。烟台织布厂、烟台合线厂为防止车间倒塌,采用木柱顶撑。此外,其生产流程的衔接也不合理,色织布生产与色线加工各据西东,相距五里之遥。烟台染织厂虽为全能厂,但合线、织造、染整分立三处,生产联系不便,往返运输费用多,有限的工程技术人员拾漏补缺,疲于奔忙。在经营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生产工序零乱分散,产品质量难求上品,与先进城市相比,布面不整,纹路不清,外观疵点多,成本高出70—80%,绒布类代表产品灯芯绒每千米比青岛高出197元。
  1961年11月,纺织部召开了全国纺织工业厅局长会议,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布置了纺织工业的调整工作。其内容是:(一)根据原料供应情况安排生产和基本建设;(二)企业要着力抓质量、抓品种、抓节约;(三)调整管理体制;(四)调整协作关系;(五)加强设备维修。烟台市轻工局根据以上指示精祌,从1963年开始对所属纺织工业进行统筹改造,改善生产衔接关系,合理安排生产。色织男女线呢生产统一集中在烟台光明染织厂,年生产能力885.6万米,绒布集中于烟台染织厂,并添制了全国第一代割绒机,代替手工割绒,年生产能力206.5万米,1963年,棉毯、针织衫裤投入生产,1964年又恢复了毛巾、面巾等小织品。经过三年调整,到1965年,烟台市纺织企业为12个,计有:烟台染织厂、烟台光明染织厂、烟台织布厂、烟台大华毛巾厂、烟台针织厂、烟台第二针织厂、烟台印染厂、烟台合线厂、烟台线带厂、掖县针织厂、掖县染织厂、威海合线厂。职工3309人,当年工业总产值为2486.15万元,比调整改造前的1962年提高了1.72倍。棉线产量778.57吨,提高83.76%。棉布1277.32万米,提高2.45倍。印染布126.74万米,提高1.19倍。袜子200.39万双,提高6.68倍。手套24.58万副,提高了74.74%。新增毛巾产品产量11.2万条,围巾68万条,棉毯30.5万条,针织衫裤6万件,实现利润212.3万元。

知识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的纺织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整个纺织工业兴衰的发展史上,我们的前辈并没有留下任何墨笔,这不能不是一件憾事! 修史编志,是我们党历史来倡导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历史真实的记录和凭证,可为后代提供借鉴,标志着历史的兴替。应该说这是件大事! 这本《纺织志》,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在编纂同志的努力下, 终于问世了!这是我市纺织工业的一件大事,喜事,值得高兴。尽管它不是那么完整、美好,但毕竟是我市第一部纺织史志。只要它能够对今后纺织工业的历志起一个好的开端作用,为我们的后代起参考作用,那我们也就感到自慰了。 当然会有许多错误和缺点,恭请批评、指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