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改造私营纺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5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改造私营纺织
分类号: F426
页数: 4
页码: 14-1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改造私营纺织,概括了生产恢复、私私合营、公私合营等。
关键词: 工业部门经济 私营纺织 烟台市

内容

生产恢复国民党占据烟台时,纺织厂家所剩无几,大部停业。1948年10月烟台解放后,工商业者仍忧心忡忡,对共产党的政策持怀疑态度,不敢组织恢复生产。政府为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提倡生产自救,对私营企业采取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以及发放贷款的办法,号召“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并在经营、税金、交通等方面给予保障,扶植工商业者恢复开工。工人在工会组织下,响应“团结资方,搞好生产”的号召,走上生产岗位当时,烟台市还成立了纺织业同业公会,组织贯彻政府的政策法令,调节劳资关系,并协助政府进行税收工作。此时,土布生产巳趋向灭绝,上海、天津等地所出布匹销入烟台,带来先进技术和产品。政府的提倡,交通、销路的通达,使烟台纺织工业迅速恢复。以市区为中心,1948年建立纺织厂家34个,1949年建立纺织厂175个。其中织布行业最多,90%以上是私营性质,这些厂家有几种情形:一是1948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停业的私营户,在政府的提倡下,重新招揽人员,改造厂房,发展品种,恢复生产;二是原有的部分商业改业织布,从事纺织;三是烟台附近的农村,尤其是文登、乳山等地,一些私营纺织户和工商业者先后迁到烟台;四是由原有企业分出部分新厂。许多合资人担心局势变动,财产受损而另立门户,变为独立生产。此外,本地一些富户在政府政策和形势的感召下,跃跃欲试,开户办厂,少量的国营企业,合作社此时也有建立。截止1950年3月,烟台市纺织工厂已达215个。
  解放初期的烟台,纺织产品各异,规格不等,织布业以条、格布,男女线呢居多。厂家设备有限,三、五台机,以家庭为单位的厂家占全行业三分之一,均使用人力机织布,资金在万元以下;10余台机为中户,较大的厂家为二、三十台机,有大中、福元、德顺、天一、四合福等。销路靠政府收购解决,稍有问题即得停工。1949年朝鲜海口封锁,交通不便,原料奇缺,小厂便陷入瘫痪。1950年5月后,政府对私营企业实行“来料加工,交工付料”的经营方式,生产逐渐得以保障。
  1951年1月,中财委发布《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规定公私纱厂棉纱、棉布均停止在市场出售,由国营花纱布公司统购。长期混乱的生产局面走向稳定,到1952年,纺织工厂已有400余个,主要分布在烟台、牟平、威海、掖县等地,有织布、织袜、合线、毛巾、印染、制针多种行业,大多连双结生产恢复国民党占据烟台时,纺织厂家所剩无几,大部停业。1948年10月烟台解放后,工商业者仍忧心忡忡,对共产党的政策持怀疑态度,不敢组织恢复生产。政府为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提倡生产自救,对私营企业采取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以及发放贷款的办法,号召“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并在经营、税金、交通等方面给予保障,扶植工商业者恢复开工。工人在工会组织下,响应“团结资方,搞好生产”的号召,走上生产岗位当时,烟台市还成立了纺织业同业公会,组织贯彻政府的政策法令,调节劳资关系,并协助政府进行税收工作。此时,土布生产巳趋向灭绝,上海、天津等地所出布匹销入烟台,带来先进技术和产品。政府的提倡,交通、销路的通达,使烟台纺织工业迅速恢复。以市区为中心,1948年建立纺织厂家34个,1949年建立纺织厂175个。其中织布行业最多,90%以上是私营性质,这些厂家有几种情形:一是1948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停业的私营户,在政府的提倡下,重新招揽人员,改造厂房,发展品种,恢复生产;二是原有的部分商业改业织布,从事纺织;三是烟台附近的农村,尤其是文登、乳山等地,一些私营纺织户和工商业者先后迁到烟台;四是由原有企业分出部分新厂。许多合资人担心局势变动,财产受损而另立门户,变为独立生产。此外,本地一些富户在政府政策和形势的感召下,跃跃欲试,开户办厂,少量的国营企业,合作社此时也有建立。截止1950年3月,烟台市纺织工厂已达215个。
  解放初期的烟台,纺织产品各异,规格不等,织布业以条、格布,男女线呢居多。厂家设备有限,三、五台机,以家庭为单位的厂家占全行业三分之一,均使用人力机织布,资金在万元以下;10余台机为中户,较大的厂家为二、三十台机,有大中、福元、德顺、天一、四合福等。销路靠政府收购解决,稍有问题即得停工。1949年朝鲜海口封锁,交通不便,原料奇缺,小厂便陷入瘫痪。1950年5月后,政府对私营企业实行“来料加工,交工付料”的经营方式,生产逐渐得以保障。
  1951年1月,中财委发布《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规定公私纱厂棉纱、棉布均停止在市场出售,由国营花纱布公司统购。长期混乱的生产局面走向稳定,到1952年,纺织工厂已有400余个,主要分布在烟台、牟平、威海、掖县等地,有织布、织袜、合线、毛巾、印染、制针多种行业,大多连双结的50元上下。对房屋,均按造价或测算造价折旧估定,无据可査而超过使用年限则照市价。烟台市房价偏低,且无正常牌价,故所估房价均高出市价20—30%,个别高出30%以上。此外,对“业不抵债”的厂家,政府为实行赎买政策,仍适当留有余地,实行了“宽了”的方针。
  私营企业的改组,合营初期根据国务院“上半年不动”的指示,政府仅对生产任务迫急,经营亏损,厂房设备影响安全及其它特殊情况的作了适当调整。染织厂共调整了25户。到1956年下半年,则开始了按行业有步骤地对合营企业的全面改组工作。
  改组的形式有: 1、并厂。生产任务迫急,经营情况不佳,产、质量完不成任务,迁并简单,费用低,没有或少有协作关系,品种、质量相同或相似,操作统一的私营户及部分个体小户,实行并厂。并厂后品种不减,服务面不减,质量标准不减。并厂者共计128户,占总数45%。
  2、统一经营,分散生产。对于产品相同,操作一致,并厂尚无条件,费用较大,牵扯问题较多的企业,由基点厂统一经营。此类企业共计73户,占总数25.7%。
  3、类型相同,产品不一,迁并皆无条件,对外协作关系校多,统一管理亦有困难者,实行分散生产,各计盈亏,基点厂统一管理。此类企业共计64个,占总数的22.53%. 4、类型不同,产品独特的企业,为保持产品特点,不联不并,独立生产,独立核算,由工业局直接管理,共计6户,占2.11%。
  5、产品与国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相同或与之有固定协作关系者,并入国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此类厂家共计13户,占总数4.58%。
  烟台市私营纺织业参加合营共计284户,其中织布140户,针织36户,漂染18户,毛巾织带6户,合线25户,弹花40户,丝绸7户,制毯7户,制线车线带厂5户。全部从业人数2638人,资方231人,小业主144人,家庭从业人数236人,工人2027人,资本额约65万元。纺织业主要设备有:电力织机近700台,人力织机近200台,袜子机278台,手套机20台,毛巾机17台,线鞋带机77台,腿带机16台,葛线机5000锭,制线机10台,渔网线机3台,3×6尺锅炉和4×8尺锅炉各一台,染线槽4个,平布机2台,棉纱丝光机1台。
  公私合营后,烟台市成立了染织公司,领导烟台市纺织业的生产。由于对资本家实行赎买政策,对有管理能力的资本家也作出了适当安排,光明染织厂资本家李商三担任了染织公司副经理的职务。
  企业合并为扩大生产能力,解决厂房分散、设备不集中的问题,1957年开始,政府着手对纺织工厂进行调整与合并。当年,原织布业并为19户,计有:烟台正大、联谊、天一、光明、福元、四合福、人和、惠丰、工进、德茂、维建、和兴、洪源、裕生、同丰织布厂和烟台染织厂、牟平新华织布厂、威海织布厂、掖县联华织布厂。合线、线带厂并为4个:烟台天裕、启东、振海、明华线带厂。针织厂并为4个:烟台新成、联合、建成祙厂和威海锦华袜厂。印染厂并为3个:烟台义泰漂染厂、华成公染厂、掖县日新印染厂。毛巾厂1个:烟台大华毛巾厂。线车厂1个:烟台元太线车厂。制针厂1个:烟台天成针厂。
  1958年,纺织工厂再次合并,并后为13个,计有:烟台天一、正大、福元织布厂、 光明染织厂、烟台合线厂、烟台针织厂、烟台大华毛巾厂、烟台华成公染厂、烟台天成针厂、牟平新华织布厂、威海织布厂、威海锦华袜厂、掖县联华织布厂。全部从业人员3853人。并厂后产品走向一致,生产纳入统一安排。1959年,全区主要纺织品棉布产量达到2054.2万米、印染布510万米、毛巾110.96万条,袜子196.2万双,手套68.88万副,纺织工业总产值为2685.8万元。
  公私合营后,政府对合营企业实行赎买政策,加强生产安排和经济管理,到1967年1月,公私合营企业全部收为国家所有。
  烟台公营纺织业在建国以后也逐日扩大。1950年,邓发合作社的织布生产已有相当规模,1951年1月,邓发合作社与烟台市总工会所属生产单位职工总社合并,合资1300元,建成烟台华兴织布厂。翌年4月,改名为烟台实业公司织布厂,烟台东兴染厂改名为烟台实业公司染厂,两厂于1953年11月合并为地方国营山东烟台染织厂,成为当时烟台市仅有的一家国营纺织企业,职工为380人,棉布织机171台,染缸12个。1954年该厂的棉布产量为236.9万米,占全地区棉布产量的17.47%。

知识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的纺织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整个纺织工业兴衰的发展史上,我们的前辈并没有留下任何墨笔,这不能不是一件憾事! 修史编志,是我们党历史来倡导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历史真实的记录和凭证,可为后代提供借鉴,标志着历史的兴替。应该说这是件大事! 这本《纺织志》,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在编纂同志的努力下, 终于问世了!这是我市纺织工业的一件大事,喜事,值得高兴。尽管它不是那么完整、美好,但毕竟是我市第一部纺织史志。只要它能够对今后纺织工业的历志起一个好的开端作用,为我们的后代起参考作用,那我们也就感到自慰了。 当然会有许多错误和缺点,恭请批评、指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