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营纺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51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公营纺织
分类号: F426
页数: 4
页码: 10-13
摘要: 贫民工厂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烟台市机器纺织业中,尤以各地贫民工厂经营最佳。此类厂家均为慈善机构所设,主营纺织,兼营其它,资金由商会供给,故在纺织机器工业中实力雄厚,为一般私营工厂所不及。据《烟台要览》记载:烟台贫民工厂设在华丰街路南,即电灯公司发电所斜对过。1919年开业,厂内设经理、职员、监工、技师、巡警等近20人。其它贫民工厂,成立较晚。其结构设置及经营项目大致相同。解放区纺织工业生产小组日本侵略军占据烟台后,主要城镇纺织生产一落千丈。烟台第二次解放后,各厂相继从农村迁回。
关键词: 工业部门经济 公营纺织 烟台市

内容

贫民工厂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烟台市机器纺织业中,尤以各地贫民工厂经营最佳。此类厂家均为慈善机构所设,主营纺织,兼营其它,资金由商会供给,故在纺织机器工业中实力雄厚,为一般私营工厂所不及。据《烟台要览》记载:烟台贫民工厂设在华丰街路南,即电灯公司发电所斜对过。1919年开业,厂内设经理、职员、监工、技师、巡警等近20人。工艺分染织、藤竹、织带、攻木、毛巾、纺绳、缝纫、鞋工八部,工徒200名,十二、三岁之童子约占四分之三,每月习工以外复轮流上班练习汉文,所出产品为各色条布、丝光提花布、各色腿带、洋灯芯、毛巾、斜纹台布等,常年经费约一万四、五千元,工作盈余四、五千元左右,不敷之款由商会设法维持。其它贫民工厂,成立较晚。其结构设置及经营项目大致相同。
  解放区纺织工业生产小组日本侵略军占据烟台后,主要城镇纺织生产一落千丈。与此同时,在比较偏远的山村,解放区纺织生产日益发展。为适应保障人民生活和反抗日本侵略军战争的需要,解放区的纺织生产早于1938年以前就以生产小组的形式在胶东各县形成。小组有多种形式:政府供给原料,收回成品,发给加工费的称为附属小组;群众独立自主,即自备原料,纺成线或织成布由自己出卖的,称为独立小组;小组全由织者组成的,又称织布小组;全由纺者组成的,称纺线小组;二者皆有的,称混合小组。在解放区,棉花长买长卖,原料充足,另外尚有私商从南方国民党统治区用风船运来。妇女结成小组,从事纺织集体劳动,—方面解决了解放区军民的穿衣问题,同时又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她们纺的线细而勾,损失极少,生产水平随着操作熟练而日益提高。在政府的提倡下,小组迅速在各地建立,成为支援前线的一支重要力量。织布原料的使用,因季而异,春天,毎织一匹布需用16斤花,到了秋季,织一匹布只需14斤左右。故秋天之中,那些组织特别活跃的地区,妇女成群开始集体生活,集合起几张布机,几辆纺车,笑声、机声连在一起,十分热闹。
  纺织生产合作社解放区纺织生产合作社是比生产小组更完善的组织形式。一般发展规律是由附属小组发展为独立小组,再由若干独立小组合并而成。性质属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金与劳力的结合。参加合作社的纺工织工仍在家庭中劳动,各自生产,各自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采用合作社的方式组织起来,可用集体力量解决生产中和交换中的各种困难。1940年以后,日本侵略军对解放区的封锁饿困日甚一日,解放区即采取生产自给的政策,以合作社的形式组织棉布生产。1941年,合作社相继在当时抗日根据地内的荣成、文登、牟平、栖霞、掖县、蓬莱、黄县等地发展起来。以荣成发展得最快,到1942年荣成组织了280处,文登、威海63处,牟平27处,栖霞30处,蓬、黄40余处。当时纺织生产合作社在合作社总数中占90%以上。
  1942年冬,山东的党政军民在各地成立了纺织局,领导合作社的工作,在经济上帮助合作社周转,供给原料,收购成品,赊借款项。同时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大批培养,训练合作社工作干部,根据反封锁的需要,执行以纺织生产为中心的业务方针,以求棉织品自给。纺织生产随合作社的发展而成为一种广泛的群众运动。上至70余岁的老妇,下至十几岁的女子,皆勇跃参加。1943年,海阳县革命老根据地广泛发动妇女织布,全年织布共计211360匹,涌现出纺织英模1429名。1945年3月,解放区山东妇救会发出《关于1945年妇女工作指示》,要求继续发展纺织生产运动,中心地区要建立合作社,在生产中加强对妇女的教育。4月19日,又发出《为迎接成立中国解放区妇联会给各级妇联的指示》,要求注意使妇女纺织生产组织化,深入总结工作,创造经验,改进作风。贯彻这一指示,胶东纺织生产合作社在村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区联社,个别县(如荣成)还建立了县联社。当时,胶东的合作社达2616个,社员963299人,纺车50多万辆,各种织布机10万余台,弹花机约900架,全年产布160万匹。在品种上,除条布、格布外,还有闪光布、斜纹布等,当地解放区军民所需布匹达到了基本自给。
  纺织生产合作社采用集股集资的形式,出钱出力的人按一定比例分红。纺工、 织工利用合作社的棉线来纺线织布,交还成品后领取一定数量的工资。合作社在出售线、布后所得盈利,大体按入股50%分红。30%按劳力分,10%作公债金或公益金,10%是社员奖励基金。纺工纺线一斤为一股,织工织布一匹布亦为一股。
  日军投降以后,各地合作社先后划归政府实业部门。合作社从工商部门分离,脱离了总的群众运动。经济上的扶持停止了,经营以盈利观点居首,加之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胶东,合作社遭到破坏和削弱,在复査、生产自救运动中,有关部门又过分强调贫雇农路线并夸大合作社的缺点,使合作社的业务指导方针没有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干部大部转业,少数因领导不重视而不安心工作,合作社陷入停顿和解散。1946年下半年县区联社被取消,打散了合作社的业务组织体系,之后便陷人自流,从为社员服务,组织生产而转向追求利润。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困难一时得不到解决,合作社失去了群众基础而大部解散。
  1918年8月,胶东合作社贸易会议上明确提出纠正合作社内违犯群众利益的倾向,批评部分人员的特权思想,适当解决了社干的生活待遇。区眹社始逐步恢复成立,并重新成立了合作社的业务领导系统,开展供销业务,组织冬季生产。胶东合作社由1400余处恢复发展到2280处。其中纺织印染合作社为560处。
  机器工厂烟台公营机器纺织业随着生产合作社的兴起而产生。早于1940年,胶东军民即在昆俞县石山头用公款设立新和布厂。1941年,地方各救会又在于家口设置同和织布厂。此后,以集资或公款的方式在文登、烟台等地所建纺织工厂不断增多,各工厂均有木机10余台,生产为战时服务的被服布匹,产品以宽面(2.7市尺)白布和毛巾为主。
  早期公营纺织业主要是生产军民的被服布匹,建厂同时即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各厂成立支部委员会。敌伪统治时期,以秘密的方式开展活动,组织生产。同时,还成立有工会组织,公开组织工人生产自救,安排职工生产和生活。在解放区,尤其是在文登地区,日本军队难以进犯,加之当地人民的觉悟较高,纺织业得以持续发展,并逐渐影响到威海、烟台。1945年8月,威海由工商局投资创建了建威织布厂。翌年2月,烟台市总工会发动群众集资建立了邓发合作社,从事织布生产。日军投降后,胶东军区后勤部从东北接收了原日本人开办的纺织工厂,将主要设备和管理人员迁移到胶东地区,设立华丰纱厂,1947年2月在栖霞戴庄安装投产,为山东省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公开领导下的公营纺织,也是烟台最早的纺纱工厂。当时解放区织布厂以华丰纱厂所产纱线为经,本地土纺纱线为纬,配料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速度逐日提高。而在敌占区,因原料紧缺,交通不畅,生产困难重重,1947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据烟台,纺织业遭到摧残,政府埋藏了部分纺织设备,邓发合作社备战到乳山冯家区马台石村进行小规模生产。
  烟台第二次解放后,各厂相继从农村迁回。“成记”针厂因经理王盛轩躲往上海未归,也转由政府接管。由于政府直接领导,公营纺织业财力、物力均有所保障,生产恢复很快,为建国后烟台纺织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知识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的纺织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整个纺织工业兴衰的发展史上,我们的前辈并没有留下任何墨笔,这不能不是一件憾事! 修史编志,是我们党历史来倡导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历史真实的记录和凭证,可为后代提供借鉴,标志着历史的兴替。应该说这是件大事! 这本《纺织志》,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在编纂同志的努力下, 终于问世了!这是我市纺织工业的一件大事,喜事,值得高兴。尽管它不是那么完整、美好,但毕竟是我市第一部纺织史志。只要它能够对今后纺织工业的历志起一个好的开端作用,为我们的后代起参考作用,那我们也就感到自慰了。 当然会有许多错误和缺点,恭请批评、指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