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个体手工纺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50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个体手工纺织
分类号: F426
页数: 2
页码: 5-6
摘要: 本节记述了个体手工纺织,概括了家庭手工纺织\手工作坊等。
关键词: 工业部门经济 手工纺织 烟台市

内容

家庭手工纺织民间手工纺织为早期手工业发展的重要门类。为维持生存,抵御风寒,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纺织便随之形成,男耕女织,世代相传。据旧县志记载,盛唐时代,烟台手工纺织业十分兴盛,登州生产葛布上贡朝庭,光绪23年(1897年)文登县志记载:唐代“登州土贡赀布”,“葛布出县中”。又云“海上诸山产葛最良,世谓之文登葛。今为结网捕鱼,不复作布”。到了元代,纺织技术改良,棉织机广泛使用于烟台民间,成为农家妇女主要劳动工具,葛布生产渐为土纱土纺所代替。由手投梭改至手拉梭,生产速度及产品质量日益提高。所织布匹,大多上缴官府,少量在集市上交换。以后,剩余产品增多,烟台所产土布始流通到东北地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1858年烟台僻为开埠口岸,外国资本主义蜂涌而入,洋纱洋布泛于烟台。当地传统土布失去市场,价格很快跌落。1866年,本色布售价仅为2.4至2.9两白银,翌年降为2.3至2.5两,1869年则为2.2至2.3两了。在外国资本主义控制的对外贸易中,棉布进口几乎占全部进口额的40%,且逐年递增。仅棉布中染色衬衫布一项,1886年为2681匹,1887年为14853匹,1888年为15416匹,1889年为20370匹,1890年为30940匹,1891年为36325匹,六年中增长了12.5倍。棉纱进口1885年为39881担,1886年增为56725担,增加额超出了1883年的全部进口量。在洋纱洋布的冲击下,主要城镇的家庭手工纺织业逐渐萎缩。
  烟台周围的偏远农村中,由于交通不便,所受影响较小,人们仍衣着土布,并以纺织土纱土布为重要生活依靠。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传统的家庭土纱土纺还在流行。据1934年《中国实业志、山东分志》记载:“以旧式木机纺织布匹及织造针织品,在家庭手工业中十分普遍,大致为棉布、布袋、被褥、黄绸、纺纱、地毯、羊毛线、捻绸、线毯、柞绸、绩麻、绣花、花边、缝纫、布鞋、粗袜等”,分布于胶东地方的农村,尤以福山、栖霞、海阳最为发达。1950年以后,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达,土布生产走向灭绝,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纺织生产解体。
  手工作坊十九世纪末,烟台市开始出现缫丝作坊和纺织作坊,主要分布于城镇及人口密集的地区。织布作坊内多备有木织机数架,有的还发展为平布织轮机,斜纹铁木机,提花铁木机等。织布以外,尚有染坊和织袜业。染坊于宣统年间兴办,初时从事手工零染业务,使用染锅、染缸、元宝石操作。所用染料为天然兰靛,民国后人造染料发达,便采用靛青,元青,煮青,漂白粉等,营业也发展为包括丝绸、棉麻、成品布在内范围较广的纺织加工。当时山东省北各地居民欲染土布者,皆集于烟台,营业十分兴隆。织袜业和毛巾、腿带业的生产亦有发展,产品档次提高,劳动强度减轻。手工作坊以城镇为中心日益聚集,彼此结成密切的生产协作,进而推动了纺织工业的整体发展。
  手工作坊比较家庭为单位的手工纺织,无论在组织形式或生产上,都大大地跨出了一步。由于雇工操作,推动了雇佣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为私营工业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但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强烈刺激下,烟台的纺织作坊出现不久,便被机器纺织工厂所代替了。

知识出处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市纺织志》

烟台的纺织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整个纺织工业兴衰的发展史上,我们的前辈并没有留下任何墨笔,这不能不是一件憾事! 修史编志,是我们党历史来倡导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历史真实的记录和凭证,可为后代提供借鉴,标志着历史的兴替。应该说这是件大事! 这本《纺织志》,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在编纂同志的努力下, 终于问世了!这是我市纺织工业的一件大事,喜事,值得高兴。尽管它不是那么完整、美好,但毕竟是我市第一部纺织史志。只要它能够对今后纺织工业的历志起一个好的开端作用,为我们的后代起参考作用,那我们也就感到自慰了。 当然会有许多错误和缺点,恭请批评、指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