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援外、支边、支农、抢险救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毓璜顶医院志1914——1994》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464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援外、支边、支农、抢险救灾
分类号: R197.3
页数: 5
页码: 274-278
摘要: 第一节援外组织援外医疗队是从1968年开始的。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多次派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外交部和卫生部组织的援外医疗。主要受援国是坦桑尼亚。至1993年,先后派出17批共25人。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以白求恩为榜样,在坦桑尼亚政府的支持下,全心全意为异国人民服务,受到坦桑尼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欢迎。每批援外人员均圆满完成任务,多次受到被援国政府和我国卫生部及山东省卫生厅的奖励和表彰。于当晚乘车赶赴济南,会同山东省医疗队一起奔赴唐山。至此,历时16个月的抢救唐山地震伤员任务胜利完成。
关键词: 烟台市 毓璜顶医院 设施

内容

第一节援外组织援外医疗队是从1968年开始的。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多次派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外交部和卫生部组织的援外医疗。主要受援国是坦桑尼亚。至1993年,先后派出17批共25人。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以白求恩为榜样,在坦桑尼亚政府的支持下,全心全意为异国人民服务,受到坦桑尼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欢迎。
  对医疗队员的要求是:思想作风正派,医德医风高尚,专业技术能力较强,外语水平较好的优秀医护人员。每批援外人员均圆满完成任务,多次受到被援国政府和我国卫生部及山东省卫生厅的奖励和表彰。1993年,山东省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首次由我院5人组成。
  [=此处为表格(医院职工援外人员一览表)=] [=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援藏支边 1975年至1979年,为支援边疆建设,帮助西藏人民培训医药卫生人员,发展藏族人民的卫生事业,医院先后派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支援西藏医疗队。医疗队员不畏艰苦,克服自然条件及生活、工作方面的种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援藏任务。
  [=此处为表格(医院职工援藏支边人员一览表)=] 第三节支农 1966年3月,为落实毛主席“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接山东省卫生厅通知,抽调城市卫生技术人员下放基层医院。经过党总支的动员,个人申请,组织审批,有以下人员下放到基层医院。
  1、蓬莱大辛店医院医师张东文、王淑贤;医士张兆连;护士王其荣、赵九芝、柳娜燕、吴丕华、隋云玲;检验士林德振;药剂士张玉昆;人事干事周大太。
  2、招远道头医院医师隋心泰;医士刁爱章;护士王浩文。
  3、牟平水道医院医师王保珍、杨雄南、王桂荣;医士王佩荣;护士张风仙;助产士王志超;药剂士顾志远。
  第四节抢险救灾一、赴唐山医疗队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一带遭受举世震惊的里氏7.8级地震,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为严重的损失。
  1976年7月29日,接到地区卫生局关于支援唐山抗震救灾的紧急通知,医院党委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紧急动员,精心组织安排,立即组成16人的医疗队,参加“烟台地区医疗队”。我院副院长高典祥任中队长兼小队长。于当晚乘车赶赴济南,会同山东省医疗队一起奔赴唐山。旅途中几次露宿机场跑道、野外,饥不择食,渴不择饮。我院医疗小队,于7月30、日晚,到达震区唐家庄煤矿。接受38军提供的40多架帐蓬,架起了野外医院,立即投入了医疗抢救工作。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进行巡回医疗,深入细致地做群众工作。当时,由于医疗条件极差,医疗队的任务是对轻伤病人进行处理,重病人处理后,转往全国各地。
  在紧张的抢救工作中,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根据中央关于“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指示,全体医疗队员,在设备、药品不全,余震不停的条件下,因陋就简,迅速建起一所矿区医院,有病床80张。许多不能外转的危重病人经住院抢救转危为安。全体队员在缺水、缺食等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一直坚持到底,胜利地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于同年8月27日,从唐山返回。1976年9月,王月梅代表医疗队出席了中央召开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个人庆功大会。
  赴唐山医疗队成员队长:高典祥副队长:潘若谓成员:冯云久董国生王成刚王文卿林淑萍杨希谦马德贵王月梅刘金英刘英李颜玲黄辉德王敬民栾德才二、收治震区伤员情况唐山地震后,按上级关于接收震区伤病员的指示,院党委立即召开职工大会,要求全院上下齐行动,全力以赴救伤员。组织了临时救治班子,筹备了专门病房,从医疗、护理、药品到伤员生活等各方面都做了详尽的安排落实。第一批唐山伤员于1976年8月7日来到医院,计59名;第二批伤员于1976年8月7日转来医院,计64名(多数为重伤员);第三批伤员于8月9日来到医院,计38名。1976年10月,地区卫生局通知有关医院,将截瘫等重伤员10余人,集中转送我院治疗。前后共收治唐山震区伤病员161人(其中重伤员92人,轻伤员69人)。
  伤病员入院后,全院广大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地为伤病员检查治疗。按伤情的轻重、缓急,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治。手术室的全部手术台同时使用,对急待手术的伤员立即手术,医护人员每日工作12—16小时,挽救了数名重危病员的生命。
  在伤病员的生活方面,遵照上级的指示精神,本着既在物质上安排好,又要节省开支的原则,分别发给了内衣、外衣、鞋、袜、饭具、牙具、毛巾、肥皂等生活用品。每人日生活费一元钱,对重伤员适当照顾。
  在这期间,震区伤病员受到了社会各行业的支持和重视。许多农民和市民送来了鸡蛋、罐头、奶粉、水果等慰问品;烟台饮食服务公司派了理发员为伤员理发;乳山县派了15名赤脚医生来院为伤员推拿、按摩;地区建筑公司得知骨折病员急需铺板后,便连夜赶制铺板60付送到医院;剧团也多次来医院为伤病员慰问演出。充分体现了我市人民对灾区人民的热情关怀。
  针对伤员多、伤势重、截瘫病人多的状况,医院临时成立了截瘫病房。医护人员一面做好治疗、护理,一面做病员的思想工作。对截瘫病人重点抓了褥疮护理、尿道感染护理和基础护理,采取了营养、药物、按摩、理疗和中西医结合等综合措施,不仅没有发生新的褥疮,而且入院前的褥疮也在短期内治愈。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治疗护理,大部分伤员的伤势进入好转阶段,医护人员的工作重点又转向帮助截瘫病员进行长期的功能锻炼方面,开展了膝关节及髋关节竹板及弹性绷带固定法、搀扶拄拐活动等,以利于瘫痪肢体的恢复。
  1976年11月,当唐山震区得到一定修复时,根据上级指示,我院将基本痊愈的伤员分四批护送唐山,最后一批7名截瘫伤员于1977年11月由两名医生护送回唐山。至此,历时16个月的抢救唐山地震伤员任务胜利完成。

知识出处

烟台毓璜顶医院志1914——1994

《烟台毓璜顶医院志1914——1994》

本志分沿革、党群组织、行政机构设置、医疗、护理、科研·教学、护士学校、援外·支边·支农·抢险救灾、主要统计资料、人物、职工等11章,着重记述了解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烟台毓璜顶医院在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实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