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护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毓璜顶医院志1914——1994》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44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护理
分类号: R197.32
页数: 16
页码: 208-2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烟台毓璜顶医院的概述、护理队伍、护理业务技术、护理教学。
关键词: 烟台市 毓璜顶医院 概述

内容

第一节概述 1931年前由美国护士管理医院护理工作。1931年开始护理工作由中国护士管理。当时第一任中国护士生玉珍为护士监督。此人系山东平度人,1929年毕业于本院护士学校。
  1942年至1945年,医院总管护士先后为曲天民、张淑才。
  1947年至1948年解放前夕,医院伦陷为国民党兵营,此时医院停办,护理人员离开医院。
  1948年10月,烟台第二次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医院。当时医院破烂不堪,条件差,只开门诊无病房,护理工作由调入的8名人员承担,只做一些辅助工作。不久建立一个病房,床位很少,护理代表戚以华,后由医务办公室的邵明秀护士负责护理管理工作。
  1953年后,由宇培凤分管护理工作。相继由刘宝琴(调北京友谊医院)、刘玉英、宋春英负责护理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科护士长及护理管理人员被停止工作,由临时服务班子负责。
  1972年前,医院护理工作由一名代理总护士长,具体分管护理工作。
  1972年,任命刘玉英为总护士长。当时护理人员111人,病床320张。此时总护士长设在医务办公室,负责护理工作。各科设护士长。
  1981年3月,成立护理部,代替了总护士长管理制。刘玉英为护理部主任,调小儿科护士长迟淑娟到护理部工作。同时开始对护理人员首次实行业务技术职称晋升工作。凡有资格参加晋升的人员,经过市卫生局组织的严格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合格才能晋升。经考试考核合格,晋升护师40人。
  1982年,护理部人员增至3人,主任刘玉英,副主任迟淑娟、李国艳。护理部在院长领导下,具体负责护理管理、护理人员学习、培训及院内调动工作,并承担护理教学任务。护理部成立后,首先对护理工作进行整顿,建立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基础护理,积极配合医疗开展新业务:颅脑手术、心血管手术等。在做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时,护理部专派一名副主任抓人员培训、手术筹备,并参加了心脏手术(心房缺损修补术)的特护小组。还配合小儿科抢救两例气管切开加人工呼吸机的重症传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的患儿,获得成功。
  1983年至1984年,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抓了基础护理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建立了示范病房(外二、外四科),实行包片护理。加强病房管理,使病房布局基本达到统一。近两年外科手术种类发展快,分科细,护理人员配合开展了多种手术。如肺癌根治术、胸壁肿瘤切除、胸壁重建术、心导管造影、膀胱肿瘤经尿道切除等。同时配合外科做动物试验,在体外循环下行狗的心内直视手术。由于护理人员的紧密配合、严密消毒和熟练的护理,使无菌手术切口愈合率达98%以上。
  1985年3月,医院实行职务聘任制,护理管理体制由二级改为三级管理。即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科护士长、病房护士长三级护理管理体制。聘任迟淑娟为护理部主任、鲍世香为副主任。聘任内科杨国美、外科林永香、妇产科王恒翠为科护士长。
  随着医院业务发展的需要,护理部积极配合临床科室建立监护室。并制订出监护室抢救治疗工作细则和特护质量标准、消毒隔离等制度。外科各病房开展使用甲醛加高锰酸钾薰蒸法消毒换药碗,经监测消毒效果可靠,后推广全院使用。
  1985年,外科病房大楼各工作室挂上塑料标牌,全院病人穿上病员服,使病房管理走向规范化。
  1986年,护理部在加强护士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了护理质量控制标准,护理部每月组织护士长按质控标准检查护理工作,每年举办一次护理技术表演赛,对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1986年1月,全院护理人员262人中有152名首次领到护龄补贴。同年国际护士节,又有25名三十年护龄的老护士首次领到卫生部颁发的荣誉证章和证书。
  1986年,内科搬进新大楼,整个病房面貌焕然一新。
  1987年,院领导抓了护理制度的改革。如:设立了"护士奖励基金",制订了"护士奖励基金条例"和"护士奖金发放有关规定"。
  1987年6月至1988年1月,护理人员第二次晋升。这次晋升副主任护师4人(含退离休3人),主管护师34人,护师102人,护士27人,共计晋升157人。
  1988年,由于改革的深入发展,为适应责任制承包形势的需要,护理管理体制由三级改为二级,撤销科护士长,实行护理部、病房护士长二级管理。为开展责任制护理,印刷了责任制护理病历。还多方面抓护士业务学习。如:组织讲课、护理查房、个案讨论、护理经验交流会等。同年建立了护理人员技术档案。黄孟明撰写的《人体石头》获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科普作品"鼓励奖。曾在全国护理科普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
  1989年,结合实际情况编写出本院第一部《护理常规》(上、下册),为发展专科护理和护理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打下理论基础。此书对下级医院的护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1990年始,市卫生系统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全程优化服务”和“争创天使杯”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医院连续三年(1990年至1992年)被市卫生局评为“创天使杯”先进单位。15人次荣获“天使杯”优胜者。1993年,3人被卫生局评为"模范护士"。
  1990年8月,在原外科康复病房基础上,护理部协助建立骨科病房,护士长为林永香。
  1991年,医院开展创"三甲"上等达标工作,首先理顺护理管理体制。将二级又改为三级护理管理。增设科护士长3名(内科:李惠芬;外科:赵九芝;妇产科:侯淑钦),病房护士长43人。同时进一步开展全程优化服务,强化医德教育。护理部组织了护士素质演讲会,规定了礼貌用语,进一步提高护士素质。
  1991年,为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改进了护理方式。全院临床科室由功能式护理方式,改为责任制护理。写出正规护理病历200份,制订护理管理制度3项:1、科护士长职责说明;2、护理有关制度补充意见;3、护理差错、事故防范措施。
  护理部配合山东省护理学会,编写了《当代护理管理学》一书,于1991年11月正式出版。
  1991年,全院护理人员339人,病床600张。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护理部配合医院增建三个病房:1、成立综合病房,病床60张(经市政府批准不列入正式编制)配护士10名(含护士长1名);2、1991年12月成立保健三病房,病床15张,护理人员6名(代理护士长1名);3、1991年12月初成立中西医研究所病房,病床30张,护理人员5名(代理护士长1名)。
  1991年3月至5月,根据医院上等达标的要求,护理部协调有关科室对消毒供应室的设施,按照山东省卫生厅规定标准进行改造,人员进行培训,增加脉冲预真空灭菌器、手套烘干上粉机、细菌培养监测仪等新设备。于同年6月,经山东省卫生厅检查,一次验收合格,获得合格证。
  1992年,围绕创三甲这个中心任务,加强三基训练(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成立了护理工作创"三甲"考评小组,修订了护理质量标准,完善了护理部资料档案,并按"三甲"医院的要求调整了护理管理组织。
  近两年来,医院护理用具更新较快。如:一次性面盆、一次性痰盂、痰杯、水杯、一次性引流袋、一次性鼻塞、一次性胃肠减压器、一次性针管以及输液器和输血器等。这些用具使用于临床,减少了院内交叉感染机会。1993年,护理部与威海市医学高分子制器总厂,合作研制成功"一次性吸氧导管"(管长2米,内径0.4毫米,前端有特制接头),现已普遍应用于临床。
  1992年12月10日,护士帽由圆顶白帽,更换为白色燕尾帽。其标记:护理部主任的帽沿上,三道兰条;科护士长是二道兰条;病房护士长是一道兰条;护士帽沿无标记。
  1992年,建立了示教室,配备了教学仪器。
  第二节护理队伍 (一)护理人员情况 1949年解放初期,医院条件简陋,只开门诊,无病房。护理工作由调入的8名人员承担。不久建立了病房,病床不多,护理人员增加到20人,分内外两个科室。护理代表是戚以华,以后由医务办公室邵明秀负责。
  1953年有护理人员24人。外科设外一、外二两个护理单元,另有内科、妇产科、传染病房、手术室、供应室等。各科设立了护士长。
  1958年护理人员增到62人,又增设外三病房,专收住烫伤病人。宇培风为代理总护士长。
  1959年以夏元华副院长和李贻让护士长为领导小组,开展护理技术革新和节约活动。增加美化病房和科普宣传活动。
  1962年由烟台护士学校和青岛护士学校分配来院毕业生共24名,充实了护理队伍。由于护士人数增加,1964年医院由一名副院长(郗一)和代理总护士长(刘玉英)负责护理管理工作。并以省立医院编写的《护理手册》为标准,人手一册进行基本功训练和技术表演。
  文化大革命期间,护校停办,医院护理人员无生源补充。于1971年12月和1972年1月分二批从社会共招工25名补充护士队伍,其文化程度有初小、高小、初中参差不齐。到院后经过半年的基础医学知识培训,均直接分配到病房,从事护理工作。
  1974年文登护校复校,设在烟台一个教学点,有学生40人(一个班级),尚属医院办校。学生在医院见习和临床实习。自1975年后每年有12—18名中专护士分配来院。护理队伍逐渐扩大,1978年护士发展到95人。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护理工作开始全面整顿,建立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在恢复基础工作的同时,开展了中西医结合和辩证施护等工作。
  1979年医院病床增至360张,护理人员110人。因人员不足,又第二次从社会招收初中、高中毕业生19名,经过半年业务培训,从事护理工作。
  1980年11月,护理人员参加了第一批全地区护士晋升考试。共推荐46人参加。1981年经考试合格,批准40人晋升为护师,29名护理员晋升为护士。
  1981年成立护理部。
  1983年临床科室增至15个:内一是消化、呼吸、心血管专科;内二为脑血管病及血液病专科;外一为男普外、泌尿及胸外专科;外二为女普外、颅脑外及烧伤专科;外三病房于1979年并于外二病房;外四为肿瘤专科;妇科内设计划生育小组、产科、婴儿室;小儿科冲医科冲二科(保健病房);五官科;手术室;急症室;供应室。各科分别设立了护士长。
  1983年晋升主管护师15人,护师9人。
  1985年,全院护理人员发展到242人。
  1987年6月1日至1988年月10日,凡符合晋升条件的护理人员参加了考试考核。共晋升副主任护师4人(含退离休3人),主管护师24人,护师102人,护士27人。
  1987年临床科室由1983年的15个增至22个,护理单元相应也增加到22个。1992年各临床科室按专业不同又分出二级科室。如:内一科分为内分泌和消化专业;内二科是神经内科;内三科分为呼吸和皮肤专业;内四科是心血管内科;内五科分为血液和泌尿系专业;外一科分为泌尿外科和小儿外科专业;外二科是颅脑外科;外三科是心血管外科;外四科为腹外和肝胆专业;外五科为肿瘤外科;骨外科(1993年11月成立);烧伤科;妇科;产科(1993年10月5日建立母婴同室,设立产Ⅰ科,产Ⅱ科,同时撒销了婴儿室);小儿科;耳鼻喉;眼科;口腔科;中医科;中西医科;保健科(设保Ⅰ、保Ⅱ)。还设病房手术室、门诊手术室、供应室、急症科(分为门诊和病房)、输液室等,达27个科室。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增加很快,1990年一次分配来院42名护士。自1989年至1992年,共分配我院护理专业本科生4名,大专生3名,全部投入临床护理工作。
  截止1993年11月统计,全院护理人员有381人(包括助产士16人),其中大学本科生4人,大专生3人,中专生309人,无专业学历65人。护理人员总数占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总数46%(全院卫生技术人员总数821人),医师与护理人员之比是1∶1.24(医师308人),病房床位与病房护理人员之比为1∶0.4(全院开放床位688)。
  1993年12月护理人员职称情况: 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53人,护师161人,护士134人,护理员26人(自费中专生)。历年来护理人员数和职称见列表。
  (二)业务技术培训护理人员培训主要采用院内听课、参加短期理论学习班、对口参观、外出进修、进院校学习或请国内外专家讲课等多种方式。
  1、院内听课按照护理部学习计划,每年组织听课4-6次。以往多由专科医师讲课。1989年后由主管护师以上的护理人员讲基础护理或专科护理知识。
  2、参加护理业务技术短期班学习,一般1周至1个月。自1980年以来每年均派出专业对口短期学习人员12—18人。
  3、派出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或参观。
  4、派不同层次护理人员进医学院校学习理论。
  1980年派1人去莱阳卫校大专班学习医学基础理论1年。1983年送9名招工护士进烟台护校脱产学习中专理论3年。另有5人(护士长)分别参加省地护士长学习班。1985年去泰安医学院护理大专班1人,学制2年。同年1人去南京医学院护理部主任学习班学习。1986年送省医科大学英语学习班2人,学期半年。1987年送1人去沈阳医科大学学习日语1年。
  1992年参加护理函授中专36人,电大14人(2人被评为三好学生)。
  1993年,参加电大学习5人,青岛专业证书班10人(大专),济南专业证书班脱产学习(1年)2人,青岛函授大专8人。
  5、请国内外专家讲学1989年请美国护士高慕文女士来院讲学。
  1991年12月请北京协和医院护校校长金乔来院讲学。
  1992年请澳大利亚吴玉中女士来院讲学。
  第三节护理业务技术 1950年烟台解放初期,护士仅能做些辅助工作,不分班次,无明确分工。
  1951年护理人员已有明确分工,有上午组、下午组、夜班组,白班有治疗护士,规定了三八班。初步建立了基础护理制度,建立了医嘱薄,用英文和拉丁文开写医嘱,后改用中文。已开展了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及营养性点滴等技术(营养性点滴自肛管滴入),但数量少,无静脉输液。内科已有蒸气吸入,氧气驱蛔虫等操作技术。外科做脓胸引流,膀胱潮式引流,这些技术操作均由护士准备用物。病人饮食严格,有各种治疗饮食,如西皮氏饭、无渣饮食等。
  1953年医院规模扩大,已分为内、外、妇产科、传染病房、供应室、手术室。护理技术相应提高。如导尿术、灌肠术、插胃管、胃肠减压(上下瓶方式)。以皮下输液为主,静脉输液者,需到手术室领取开放式输液器使用。
  1957年对基础护理要求较严格,如晨间护理要提着护理篮,按三单法铺床。早晨护士为病人送洗脸水,建立了服药单、治疗单、注射单及各种卡片等。制订了药品管理制度、事故差错登记制度、朝会提问制度及业务学习制度。开始派出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学习护理技术。内科输液病人增多,治疗技术开展了组织埋藏疗法及人工气胸术,均由护士配合操作。护理交班报告要求背诵,病情交班到床头,病人死亡要做尸体料理。
  1959年至1960年护理开展革新活动,革新小项目有插鼻导管不用胶布,高渗葡萄糖自动推注器。
  1963年至1964年,参照省立医院编写的《护理手册》制订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打印成册。其项目有铺床法、褥疮护理、灌肠法、测量血压、肛管排气、给药法、注射法、蒸气吸入法等三十多项,组织分批进行训练和表演,护理技术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抓基础护理的体会"一文刊于《山东省护理学术论文汇编》上。
  1973年小儿科采用了头皮针保留技术,对新生儿采用后囱穿刺抽血法、内外科抢救呼吸骤停病人,使用了人工呼吸机。1978年小儿科使用呼吸机抢救传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取得一定经验,曾两次写出论文进行交流。
  1976年8月16日,唐山地震后,建立抗震救灾病房。对震伤截瘫病人,抓好三大并发症的预防:预防褥疮、预防尿路感染、预防坠积性肺炎。对褥疮的预防重点采用三联液(红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局部换药。对截瘫病人后期功能锻练采取床上牵引拉力弹簧及固定膝关节下地活动(用拐杖或由护理人员搀扶),后赤脚医生进医院,为截瘫病人针灸、推拿等。
  1976年至1978年,开展中西医结合疗法,护理人员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学习辩证施护,以四诊八纲观察病情,交班报告书写形成一定格式:1、主证;2、治则;3、方剂;4、护则。小儿科护士开展了对"小儿消化不良","婴儿腹泻"推拿疗法,疗效显著。小儿科被评为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先进集体。
  1978年内科采用耳针(神门、肾上腺穴)预防输血、输液反应,效果良好。还采用玻璃滴管后端的橡皮球剪一小洞代替鼻导管吸氧,后被鼻塞代替,使用至今。
  1979年部分护士长参加编写烟台地区第一部《护理手册》。
  1981年护理部成立。组织全院护士长学习并掌握了人工呼吸器的使用,部分护士长还掌握了心电图及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方法。
  1981年至1982年外科开展体外循环心脏手术4例。护理人员参加术前讨论,术中配合,术后严密监测,制订了心脏体外循环护理常规。
  1982年,根据省卫生厅规定,设立了示范病房(五官科),以点带面抓护理质量。同年在全省医院工作大检查中获得第三名,其中护理获得93分。
  1983年,建立了重病人个案讨论。学习了上海医院开展书写危重病人的护理计划(填表法)。
  1984年根据省卫生厅要求,增建示范病房两个(外二、外四),实行包片护理,责任到人,护理部每周查房一次。同时护理部制订了技术操作质量标准,每年按质量标准考核护理人员。
  手术室护士主动配合手术科室开展新手术:胸壁肿瘤切除术、膀胱肿瘤经尿道切除术、大面积烧伤网状植皮及矫形外科手术。同时配合外科动物试验,在体外循环下行狗的心内直视手术,配合眼科科研项目"人工泪道手术50例"。由于术后护理质量好,使手术刀口愈合率达98%。
  产科护士开展对产后尿潴留产妇,用0.25%普鲁卡因在耻骨上做"T"形封闭取得良好效果,当时统计23例其中20例有效,此法延用至今。
  1985年手术室加强了管理,总结出"手术室管理体会"一文在省级护理学术会上交流。开展了责任制护理,以内二病房为试点。同年,外一科赵九芝护士长采用甲醛加高锰酸钾薰蒸法消毒换药碗,经细菌培养监测,可达灭菌效果,此法推广到全院使用。
  1986年扩大开展责任制护理科室(内科、外一、外二),当年书写护理病历152份。外一科(心血管和泌尿外科)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疗开展新手术,制订心胸和泌尿外科护理常规。建立了CCU病房,配备了抢救仪器和抢救药品。外二(普外)医疗开展静脉高营养的科研项目,制定了静脉高营养护理常规,并能熟练掌握。
  1987年,内三护理人员行动脉抽血配合做血气分析,并掌握环甲膜穿刺术的护理。中医科开展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护理人员掌握了灌肠适宜时间、药液浓度、药量,并积累经验。
  1988年,小儿科护理1.9kg低体重早产儿获得成功。
  1989年护理部组织业务骨干编写了本院第一部《护理常规》(上、下册)。内二(神经内科)护理人员使用"颅脑降温仪",并用自制的冰帽配合口服安宫牛黄丸,用于脑出血的病人,代替了过去头部用冰袋的方法,降低了脑出血病人死亡率。后以"程控颅脑降温仪"代替。外五(肿瘤科)也开展了静脉高营养疗法,护理人员掌握了穿刺法及护理要点,使插管维持30天不脱出、不感染。
  1990年护理部与厂家合作研制成功一次性灭菌吸氧导管,对预防院内感染起了一定作用。
  1990年骨科成立,护理人员制订了骨科护理常规,配合开展新手术。外四科(普外)施用了"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术前回流灌肠"。1991年外一科护士长曲巧华又将此法技术改良成为三通管连接吊筒灌洗法,省人省力。
  内四科(心血管)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疗开展溶栓疗法和体外埋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内一科内分泌组护士长配合医疗做甲状腺局部封闭术和学习了胃电图操作术。眼科门诊护士自学掌握了Hess屏检查及视野同视机的操作。
  婴儿室改革使用了小儿洗澡凳。1992年将木质架又改进成铝合金架。改革后的洗澡小凳,解决了过去抱在手臂上费力的洗澡方法。
  1991年神经外科建立了ICU,设床位4张,3名护士具体监护。同年,配合开展脑移植手术两例。
  1991年全院实行了分片护理,共写出护理病历200余份。本年度进行护理技术考核232人次,优良成绩占71.5%。1991年12月举行院内护理学术会,交流文章33篇,大会发言19篇。
  1992年医院提出创三级甲等医院。全院护理人员学习"三甲"医院标准,逐项落实,修订质控条例和监控措施,加强三基训练。通过一年的努力,各项护理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1、五种表格使用合格率97%。
  2、技术操作合格率97%。
  3、特护、一级病人护理合格率94%。
  4、基础护理合格率94%。
  5、常用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6、一针一管达到100%。
  7、年褥疮发生(Ⅱ度以上)数为0。
  8、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9、责任制病区20%。
  1993年8月20日,外一泌尿组首例肾移植成功,护理制订了肾移植护理常规,相继第二例手术成功,护理人员加班特护,取得初步经验。
  第四节护理教学 1953年医院开始有护校实习生,建立了教学委员会。
  1982年前临床实习学生,由各科室护士长管理。
  1982年后,护理部设一名副主任管理教学工作。各科室选派一名兼职带教老师,由一名带教能力强的护师担任。实习结束时,由科室总结填写鉴定表,护士长检查签字。
  制订中专护士教学制度 1、为加强临床教学管理,由护理部和科护士长共同组成临床教学管理小组。
  2、各科室在护士长领导下,先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护师以上职称的人员带教。
  3、各科室根据实习计划要求和本科特点,订出具体的教学计划。
  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言传身教,做到放手不放眼,严把质量关,培养学生具有严肃的工作作风,严格的科学态度。
  5、做到操作前提问,操作后总结,结合专科特点,选择典型病历,进行个案讨论,要有详细记录。
  6、对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得学生个人操作,发生不良后果由带教老师负责。
  7、学生实习中,凡因老师不认真带教而出现的差错事故,一律由老师负责,并按规定及时逐级汇报。
  8、每组学生实习结束后,科室填写鉴定,开会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9、将基础护理内容按各病区的病种特点落实到病区,做到每项操作都有人管,责任落实,保证质量。
  10、教学领导小组定期对各科教学情况进行抽查,保证学生实习任务的完成。
  11、定期召开学生组长和带教老师会议,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
  12、学生实习过程中,损坏物品,根据实际情况,由学生赔偿20%,科室承担80%。
  13、每届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要选出先进带教科室和个人,予以表扬和奖励。
  评选先进带教科室条件: (1)执行教学大纲,认真制定实施教学计划。
  (2)护士长认真抓教学工作,带教老师受到好评。
  (3)带教期间没有发生差错事故。
  (4)个案讨论完成2次。
  评选先进带教个人条件: (1)承担带教的老师,具有良好的护士素质。
  (2)认真带教,严格要求,耐心指导。
  (3)工作和带教期间没有出现差错事故。
  (4)讲解、提问、示范有质有量。
  (5)获得科室及师生的普遍好评。
  基础护理操作各科分配情况科别讲授内容外一备用床、暂空床外二氧气吸入法、吸痰法外三口服给药法、危重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外四麻醉床、冷热疗法、酒精擦浴法内一皮内、皮下、肌肉注射、饮食护理内二卧有病人床清理、更换床单、褥疮护理、鼻饲内三血、大、小便、痰标本的采集及送验内四处理医嘱、书写交班报告、病室日志、护理记录、出入液量内五输液法、常用卧位产科导尿术妇科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测量方法和记录眼科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出入院护理耳口口腔护理、超声雾化吸入手术室各种无菌技术操作急症科(I) 抢救物品的准备和抢救操作(胸外心脏按摩、心内注射) 供应室各种物品清洁、消毒、灭菌法急症科(Ⅱ) 药物试敏溶液配制方法、穿脱隔离衣术外五各种灌肠和简易通便法

知识出处

烟台毓璜顶医院志1914——1994

《烟台毓璜顶医院志1914——1994》

本志分沿革、党群组织、行政机构设置、医疗、护理、科研·教学、护士学校、援外·支边·支农·抢险救灾、主要统计资料、人物、职工等11章,着重记述了解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烟台毓璜顶医院在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实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