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药剂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毓璜顶医院志1914——1994》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398
颗粒名称: 第十七节 药剂科
分类号: R952
页数: 6
页码: 188-1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烟台毓璜顶医院药剂科的创建、药剂科下设。
关键词: 烟台市 毓璜顶医院 药剂科

内容

药剂科(药学部)是医院的业务科室,同时又是一个职能科室。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法规,是其工作的准则。药剂科担负着全院的药品供应、制剂、检验和临床药学等工作,并负责监督、检查和指导全院安全、合理用药等医院药学工作。
  目前,副主任药师5人,主管药师18人,药师29人,药士11人,会计员3人,计66人。
  一、创建 1948年医院接收时,只有一个简陋的门诊药房,亦称药局。有工作人员3名,药品只有氨苯磺胺等50余种,日调配处方约30张,由张峰青负责。1952年,人员增至8人,代理主任臧滨,设调剂室、制剂室和药库。1955年,主任巩振华。1957年,建立了中药房,有中药士2人,中药品种约200种,中成药20种。1958年,建立了灭菌制剂室,具有塔式蒸馏水蒸馏器,可生产5%葡萄糖注射液等5种大输液。
  1964年,药房改为药剂科,相继增设了中药加工室、大输液快检项目、住院药房和中药煎药室。各工作室先后建立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药品制剂质量较稳定,日调配中西药处方600—800张。在“文革”时期,药剂科工作无人负责。
  1972年,巩振华继续任职,1975年调入王矛夫任副主任。1979年,设置了专职会计,实行拨货计价,使药品由数量管理改为金额管理。
  1981年,科主任巩振华离休,由王矛夫副主任主持工作,另调入杨锡国任副主任。
  1988年在烟台市卫生局组织的《药品管理法》宣传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1989年9月黄辉德任主任。
  1992年,以主任黄辉德为主编,副主任李秀芹为副主编,编撰了《药剂科管理规范》,完善了规章制度和严格技术操作规程。1992年4月,药剂科实行了分级管理,正、副科主任改称正、副科长,各工作室分设主任,从而加强了药剂科的综合管理。
  1992年5月,经省卫生厅组织的药剂科工作达标检查,一次性验收合格(总分951分),成为烟台市第一个达标单位。它标志着我院药剂科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二、药剂科下设 (一)中西药房设门诊西药房、中药房、急诊药房和住院药房。门诊西药房和急诊药房担负着调配门诊病人的治疗和抢救用药的任务,门诊中药房担负着调配门诊和住院病人的治疗用中药任务,住院药房负责医院700张床位住院病人的治疗和抢救用药的调配工作。四个药房平均日调配处方2604张。1992年中西药品总销售额为1700万元。
  药房工作范围:1、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定期指派专人检查各病区小药柜,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督;对麻醉和精神药品严格执行五专管理。2、负责门诊和住院病人安全、合理用药,审查处方的联合用药和配伍禁忌;加强处方的规范化管理。3、积极参与抢救中毒及危重病人用药方案的讨论,提供咨询、建议,经常利用板报形式向临床和门诊患者介绍新药及药学知识。
  (二)中西药库 70年代,药库有工作人员3名,承担全院中西药品的采购、保管和供应工作。同时,担负全院医疗器械及医用卫生材料的采购及供应和30种中药材的加工炮炙工作。
  1982年,药库增设会计2名。1992年配置了微机。药品供应品种不断增加,中药增至600种,西药(含成药、化学试剂等)1566种。
  (三)制剂室 1、灭菌制剂室 1954年2月,为适应临床需要,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始生产大输液,品种有5%、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等数种;同时还生产金霉素滴眼剂、磺胺醋酰钠滴眼剂、硫酸锌滴眼剂及蛋白银滴眼剂等眼用灭菌制剂。
  1958年,组建了灭菌制剂室。人员10名,有药师2名,药剂士1名,余为药工。先后由张玉昆、金元东药师负责。该室建立后至60年代前期,主要设备有蒸馏水蒸馏器,高压蒸汽灭菌柜,真空过滤配套设备等。大输液品种扩大到8种。还根据需要生产了小针剂,如盐酸普鲁卡因、环胞苷注射液、复方苯甲醇、盐酸丁卡因等数种和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剂等6个品种眼用灭菌制剂。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大输液品种扩大到14个,小针剂扩大到8个,同时眼用制剂也扩大到8个,基本上可以满足300张床位的临床需要。制备的雷夫诺尔人工流产剂,很有临床实用价值,而且辐射到本市3—4个县(市)。
  进入80年代,随着对大输液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1986年购置了大输液生产联动线;1989年安装了空气净化设备;1992年又安装了电脑全自动蒸汽高压灭菌柜。大输液品种进行了更新和调整,常用品种保持14个以上。日生产能力为1000—1500瓶(500ml/瓶),年产值60万元。
  2、普通制剂室 50年代,建立了普通制剂室,当时只能配制一些简单的内服和外用制剂,共14个品种。70—80年代,制剂品种增加到200多种。配合临床研制了一些疗效可靠的新制剂、新剂型。如大力克、小儿用APCL及B超用偶合剂等。
  1984年,对门诊制剂室进行改造,使内服、外用药分开,配制品种74个。修订了技术操作工艺,经省卫生厅组织检查,第一批取得普通制剂合格证。
  1989年,为了方便病区及手术室用药,建立了住院普通制剂室,配制品种49个。
  3、中药制剂室中药制剂室创建于60年代末。配合临床开展了中药的提取和部分制剂工作,如通脉丸、白胶丸、胎盘片、土霉素片、灵芝糖浆、络痛宁酒剂、丹参注射液和胎盘组织液等十多个品种。研制成功莪术注射液和狼毒糖浆,为当时癌症的综合治疗增添了有效药物。研制成功的骨蜡制剂用于颅脑外科至今,并被《烟台市制剂规范》收载。在70年代市场供应医用硫酸钡紧张的情况下,化学合成X线用硫酸钡获得成功,保障了临床的诊断用药。1975年,完成了紫草油制剂的研制,成为烧伤科专用于消炎、止痛、生肌特效药,沿用至今。此后,相继研制了儿科用药—小儿肺炎糖浆Ⅲ号;耳鼻喉科用药—清热消炎合剂及碎石用的排石合剂,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四)药检室组建于1964年,由朱祝成药师负责。当时仅能对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等为数很少的几个大输液品种进行快检。因人员缺乏,检验者往往又是制剂者,少有固定位置,检查项目亦仅限于pH值、含量和热原等。1968年后检验范围扩大到部分内服和外用制剂。
  1978年成立了药检室,配备了一名药师从事专职药检工作,增设了专用仪器并陆续建立了各项有关规章制度。80年代前期,人员增至2名,可对灭菌制剂室生产的10余种大输液进行六项(pH值、热原、澄明度、含量、重金属、无菌)质控指标检验。并负责对供应室的输血(液)管道、头皮针及各种注射器、蒸馏水(全检)的热原检(监)测工作(2次/月,夏天)。对普通制剂的检测范围亦扩大到10余种。筹建了细菌室,整顿了仪器室和化学检验室,添置了大型仪器,现有各种仪器17台(件)。
  1986年开展了5-羟甲基糠醛和微粒的检测新技术,对大输液的质控指标已增加到八项。于1991年开展了微生物的检测,对药库药品还进行了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检查和抽验工作。同时还开展了人工肾透析室蒸馏水的质量全检工作(1次/月)。
  (五)临床药学室组建于1983年,由一名药师和一名分管副主任组成。1984年派药师去北京协和医院参加"临床药学学习班"学习一年。另调入一名药师负责仪器和血药浓度监测等工作。
  主要工作任务:1、处方(门诊、住院)用药检査(每次5000-10000张,每年2次,分析处方配伍禁忌和联合用药的安全、合理性);2、定期编写《药物与临床》(1期/2个月);3、深入病房随科主任(主治医师)查房,参与合理用药讨论和咨询;4、参加会诊,提供用药建议;5、院内、外药学讲课,利用微机进行用药咨询;6、某些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
  1990年配备了日本岛津LC-6A高压液相色谱仪和AST/386型微机,各种专业书籍300余册,杂志26种。
  (六)药事管理委员会 1991年,根据中央卫生部文件精神,为了协调、指导全院安全、合理用药,提高药学科学化管理水平,医院成立了药事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副院长杨克夷任主任委员,药剂科长黄辉德任副主任委员,成员由各有关科室主任及药剂科部分工作室主任组成。药剂科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药事管理委员会的工作:1、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决定新药的增添和老药的停用,并通报医药市场的供应情况;2、对全院安全、合理用药进行监督和指导;3、编撰了《毓璜顶医院基本药物目录》,收载西药、中成药975种,给临床用药提供了极大方便。

知识出处

烟台毓璜顶医院志1914——1994

《烟台毓璜顶医院志1914——1994》

本志分沿革、党群组织、行政机构设置、医疗、护理、科研·教学、护士学校、援外·支边·支农·抢险救灾、主要统计资料、人物、职工等11章,着重记述了解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烟台毓璜顶医院在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实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