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毓璜顶医院志1914——1994》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33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医疗
分类号: R197.1
页数: 59
页码: 149-2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烟台毓璜顶医院医疗各科的组建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 烟台市 毓璜顶医院 医疗

内容

第一节内科一、组建 1950年建立内科门诊。从1950年至1959年,内科包括传染病房,1953年,内科初步掌握了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等内科诊疗技术。收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肺结核、慢性胃炎、溃疡病、缺铁性贫血、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同年,设立传染病房,有医生三人,床位20张。主要收治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等,每日门诊30人次左右。1959年传染病房扩建为烟台市传染病院并析出。
  1954年,内科病房独立。有住院医师3人,医士7人,床位40张。1963年,有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9人,医士8人,床位70张。病房分为内一、内二病区。内一病区负责收治循环系统和危重病人;内二病区负责收治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同年建立肠道门诊,有观察床7张,住院医师1人,护士1人。主要收治各种急性胃肠炎等肠道传染病。
  五十年代,杨书田医师发明氧气胃管驱蛔虫,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
  六十年代,医院除了能收治常见病、多发病外,并且对心血管、泌尿系、呼吸系、神经系及少见疑难病症能够正确诊治。心电图的应用,提高了各类心脏病的诊断水平。
  1975年7月,建立纤维内窥镜室。有医师1人,配有胃镜四台(套)、结肠镜二台(套),提高了消化系疑难病症诊治水平。1975年,内科病房床位发展到100张,内一、内二病区各50张。1978年,内科按系统分为七个专业小组,每组各有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2人。内一病区分循环、呼吸、泌尿、内分泌四个系统专业小组;内二病区分神经、血液、消化系统专业小组。
  内科现有各类人员96人。其中正、副主任医师10人,主治医师16人,医师13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18人,护士24人,护工6人。
  二、专业技术发展情况 (一)呼吸内科 50至60年代,对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肺结核等疾病基本上能正确诊断和处理。
  1971年,响应周总理的号召,成立了“防治老慢支协作小组”,内科、放射科、检验科各有一名主治医师参加。1972年,呼吸专业开始走向正轨,初步开展了电动呼吸机与同步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同年,总结了“6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疗效观察”,写出论文并出席了华东第一次肺心病专业会议。1973年,在舒劳氏法的基础上,学习内蒙的吹管法,简易测量了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用比色法测量PH值,诊断肺心病的并发症——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总结提出了“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占肺心病首位”的结论。呼吸内科成为全省肺心病协作小组的主要成员单位。此后,开展了“肺心病中西医结合分型双氧水内给氧疗法”及“X线诊断标准的研究”,出席了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1977年,全国肺心病协作学术组织分别成立,医院派呼吸专业医师先后参加了“山东肺心病协作组”、“华东肺心病协作组”、“中国中西医研究会”。全国、华东、山东肺心病学术会议先后6次在烟台召开,对烟台市呼吸专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于1983年组建了中国医学会烟台分会第一届呼吸病委员会,开始了专业性学会工作。1979年,开展了“呼吸机治疗肺心病的临床观察”,出席了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随后,开展了“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对脑的影响”的研究,总结了论文,出席了1981年的全国呼吸衰竭和华东血气分析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联合会议及1982年的华东第四次肺心病专业会议。1983年,“肺心病十年工作总结论文”,出席了全国第四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1985年3月,呼吸专业配有KR—Ⅱ型高频通气机,SC—Ⅱ型电动呼吸机。开展了抢救呼吸衰竭及慢阻肺的康复治疗。能做胸膜活检(新型活检针),动脉血气分析,胸腔植管闭式引流及部分气管插管。新开展了经皮肺穿刺。
  1986年底,呼吸组成立。创建了肺功能室,可做通气功能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新进透明肺酸模型,建立了每周一次集体阅胸片的教学制度,参加编写了《内科诊疗常规》。
  1992年1月,呼吸内科成立,李明文任副主任。在原来的业务基础上,新开展了胸腔镜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1993年6月,“肺心病患者血清脂质过氧化物水的临床研究”获山西医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二等奖。
  (二)消化内科。
  50至60年代,对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食道炎、胃溃疡合并出血、肝炎、肝硬化、胆系感染和结石及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基本上能够正确诊断和处理。
  1965年前后,全内科共有60张床位。当时消化疾病约占内科病人的五分之一,设有胃肠疾病的专业医生。1975年,开展了纤维内窥镜对上消化道、结肠疾病的检查工作,提高了对消化道疾病诊断的准确性。1980年,开展了对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探讨。
  1992年4月,消化内科正式成立,隶属于内科,为二级科室。现有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3名。对早期胃癌、小肝癌、胰腺癌、结肠癌能够明确诊断;对肝脏、脾、胆囊、肿瘤、脓疡、血管瘤、囊肿能做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对食道疾病、结肠病变、胃部病变的治疗效果十分明显。同时,配有窥镜下的介入治疗,提高了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
  (三)心血管内科 50年代主要对风湿性心脏病、梅毒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亚急性心内膜炎、肺心病、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的对症处理。自1963年以来,随着心电图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对循环系统疾病的正确认识及处理。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1976年,启用了心电监护仪及示波监护仪。
  1977年以来,开展了起博除颤技术、超声心动图和B超检查技术。
  1980年,开展了声学造影。
  1981年,开展了无创伤性心功能检查及右心导管检查术。
  1983年,应用了遥控心脏监护装置。
  1986年,医院新病房大楼正式启用,心血管内科独成一区,共有病床33张(包括重症抢救病床4张)。医护人员11名,其中医师5名,护士6名。拥有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心脏除颤器、心脏电生理测试仪等设备,可进行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如:急性心梗、严重心衰、心源性休克、各种严重心律失常等;还可进行ECG、UCG、心脏功能、心脏电生理、心电监测等多项检查,每月接收住院病人60人左右。
  1987年后,人员、设备及医疗技术均有了增进。医师人数由建科时的5名增加到8名,医师结构由建科时的均为住院医师发展成主治医师占医师人数的63%;护理人数由建科时的6名发展为10名(其中护师3人)。通过不断学习,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抢救治疗心血管病人的能力,抢救成功率逐年增高。
  1991年初,科室开展了心脏永久和临时起搏器的安装工作,填补了医院的一项空白。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安装永久起博器10例,临时起博器4例。
  1992年,心内科正式成立,属二级科室。心内科引进日本产成套心电血液动力学监测设备,建立了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可进行心电、呼吸、血压等各项参数的监测。CCU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诊断正确率,为有效地进行治疗创造了良好条件。科室派专人负责CCU工作,使AMI、严重心律失常等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由于对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使心肌梗塞病人的死亡率大大下降。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病、肺心病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的重症病人,均能正确诊断和处理。
  医护人员重视科研,每年均有医护人员的论文参加国家、省、市级专业学术会议交流。近年来,科室参加了国家“八五”攻关协作项目“高发地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的研究工作。还承担了山东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即“急性心肌梗塞后二尖瓣返流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研究”。“二维超声心动图估测右室收缩压”的研究,于1992年10月通过专家鉴定,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体外反博后体内核苷酸变化”的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心血管内科正在进一步开展药物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冠脉造影等方面的工作。
  (四)血液病科 50年代,只能诊断治疗一般血液系统疾病,如缺血性贫血等。60年代,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性疾病有了一般的认识,病人一般转移到上级医院治疗。
  1976年始,由内科主治医师王立分管血液病专业工作,设立了6张血液病床。主要收治本地区各类血液病人,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1977年初,建立了血液病专科门诊。同年,医院派人去上海华山医院进修血液病专业。回院后,系统地开展了对出血、贫血、溶血的各类白血病人及其他造血系统肿瘤的计划治疗(化疗)。此时,检验科建立了细胞室,集中对血液病病人进行血象、骨髓象检查,并开展了组织化学染色、铁粒染色、溶血、出血性疾病及DIC的各项实验,大大提高了血液病的诊治水平。
  1980年至1984年,该科吸收国内先进经验,采用口服康力龙系统治疗再障病人50例,使该病缓解率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烟台市再障治疗水平。同时,在血友病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1986年9月,血液病专科病房正式成立,设床位20张。参加了华东地区急性白血病因的调查研究,省再障治疗协作组采用三种药物联合治疗再障和乙双吗啉治疗银屑病致急性白血病调查研究等工作,提供了大量完整的资料。其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华血液杂志》。
  1987年,血液病专业组建立了胎肝室。采用胎儿肝细胞悬液输注与药物联合治疗再障,使该病的缓解率大大提高。
  1992年5月,还建立了无菌室。室内设两张具有超高性能滤过装置的层流床,能过滤净化空气,确保急性白血病和其他造血系统肿瘤病人渡过化疗后骨髓抑制所招致的感染等并发症,大大延长了病人的生存期。
  1990年至1992年,该科抢救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并DIC共11例,病人全部缓解。抢救4例急性再障病人,亦全部转危为安。
  该科开展血液病工作十七年来,采用国内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区药源情况,组织了独特的化疗方案。对各型急性白血病及其它造血系统肿瘤,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进行了耐心细致的长期化疗。如:用VMMP方案治疗急淋,用HOAP方案治疗急非淋,其完全缓解率高达96%和62%。急性白血病人的生存期长达三年以上的10人,五年以上的7人,10年以上(达到治愈标准)的3人,并恢复劳动力。其中2例已生儿育女。
  1993年,为进一步提高对疑难血液病的诊断水平,开展了骨髓活检及T细胞亚群的测定工作。
  (五)泌尿内科 50年代对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核、结石、肿瘤基本上能正确诊断与处理。60年代,随着各种抗生素、X线泌尿系造影、肾图、肾功能测定等技术的应用及免疫学的兴起和病理学的发展,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1986年,组建肾脏内科病房。发展至今床位由最初的9张增至13张,专科医师增至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3人。
  肾脏病房建立后,系统地开展了各种肾脏病的诊断和治疗;各种继发性肾脏病的诊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治等。同时开展了免疫促进剂疗法、抗凝疗法、肾脏部分替代疗法(结肠透析、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等。采用抗凝一溶栓—激素—细胞毒药物四联疗法,治疗各种原发、继发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肾病除外),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随访观察治愈率达90%以上。采用大剂量激素冲击加CTX抢救狼疮危象患者均获良效。与放射科配合开展了肾动脉造影,为其做肾动脉狭窄扩张术选择合适病人及处理术后并发症。1992年1月,泌尿内科正式成立。在人工肾的配合下,成功地抢救了一例SLE合并TTP、卵巢囊肿扭转术后23天无尿患者,住院48天康复出院,属国内罕见。
  (六)内分泌科内分泌组成立于1980年,当时无固定床位,病人收在大内科普通病房内。同年开设专科门诊。
  50年代,能初步认识甲亢及糖尿病等简单内分泌系统疾病。随着国内外内分泌系统疾病学的发展,本科在整个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处理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1986年10月,成立内分泌科,开设了专科病房,床位13张。
  1991年,开设专家门诊。
  1992年6月,建立内分泌科放免实验室。开展的检查项目有: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卵液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T3、T4、TSH、TMA、TGA、尿17羟、尿17酮和尿VMA,还能测定睾酮、雌二醇、胰岛素、甲状腺活检、α1和β2微球旦白。
  目前能诊治甲亢、皮质醇增多症、甲亢危象、垂体微腺瘤、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及危象、胰岛细胞瘤、糖尿病、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甲旁亢和甲旁减、甲减、各种甲状腺炎、尿崩症、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痛风、血卟啉病等。
  1991年至1992年,承接并完成市科委计划课题“健康老龄人群多种内分泌激素测定”。
  现有工作人员13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2人,护师3人,护士6人。
  第二节神经内科一、创建初期基本情况神经内科于1978年有了专业病房。当时属内科系统,没有开设专科门诊,床位10—20张。病房工作由崔国栋医师负责。能诊治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疑难杂病,并能把国内外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临床。
  二、科室发展 1988年8月,神经内科成立,自设一区,设病床33张,并开设神经内科专业门诊。有医护人员19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5名,护士10名。收治病种以急性脑血管病、中枢神经感染、脱髓鞘病、癫痫、肌病、变性病、遗传性疾病为主。病种逐年增多,业务范围逐年扩大,年收住院病人500—600人次。重点突出神经内科专业特点,开展了脑脊液置换术治疗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程控颅脑降温仪和安宫牛黄丸治疗脑出血、中枢性高热、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不同时期的治疗技巧,失笑散加味治疗偏头痛、癫痫持续状态的抢救措施改良法等,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从1990年对脑部脱髓鞘病变基础理论有了认识,在诊断和治疗上进行探讨。在业务技术上,能进行脑血管造影、脑室造影、脑室引流等技术操作。自1990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36篇,参加国际会议交流一次,主编和参编著作四部。1990年“头疼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论文,获市科协优秀论文二等奖。
  1988年,由神经内科牵头,成立了烟台市神经内科学术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学术交流会,促进了全市神经内科的学术发展和提高。
  第三节外科一、组建 1950年8月建立外科。其中包括妇产科、眼科、耳鼻喉及口腔科,并设门诊手术室。病房分设男女病房。有医生4人,助产士2人,护士16人,病床60张。
  1954年外科独立,病床70张,分设外一、外二病房、手术室(包括麻醉)。外一病房负责收治男普通外科患者,病床35张;外二病房负责收治女普通外科患者,病床35张。
  1963年,扩建了外三病房,负责收治小儿外科患者和灼伤病人。此时,有医生12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7人。
  1966年,“文革”期间,外三病房改成胆系病区,同时,由外二病房分出8张病床,专收治脑外科病人。此时,外科总开放病床100张。
  1978年,外科分设外一、外二、外三、外四四个病区,总床位为118张。外一病房负责收治胸外、泌尿外、男普外,病床38张;外二病区负责收治小儿外、创伤和女普外,病床55张;外三病区负责收治烧伤(病床附属于外二病房);外四病区负责收治肿瘤外,病床25张。
  1982年,外科新病房楼建成启用后,外科由外一、外二、外三(康复、烧伤)外四、手术室、麻醉室、人工肾室、微波室、激光室组成。总床位共120张。分设普外、小儿外、脑外、肿瘤、心胸外、泌尿外、烧伤、创伤等专业。有各类人员87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11人,医师15人,医士5人,护师18人,护士22人,护理员9人,工人3人。
  1986年,内科病房楼建成启用后,外科又增加肿瘤(外五)病区、烧伤病区,总床位共144张,康复床位30张。医护人员115人,手术台10个,年完成住院手术1900人次。
  1987年,床位增加到162张,康复床位30张。临床医生41人,护理人员49人,手术室护士23人,麻醉医生15人,年住院病人2530人次,手术2000人次。同时,设立了相应的专科门诊。
  1988年,神经外科、手术室、麻醉室各自独立建科室。外科有外一、外三、外四、外五、烧伤5个病区,病床162张,年住院病人3340人次,住院手术2040人次。
  1991年,正式分设普外(36张病床)、儿外(12张病床)、心胸外(24张病床)、骨外(12张病床)、泌尿外(24张病床)、肿瘤(33张病床)、烧伤整形(21张病床)等专业病区,总病床共162张。
  1993年,增设了骨科病区,病床增加30张,心胸外病区床位增加到30张,共有床位186张。有工作人员l07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21人,医师17人,主管护师5人,护师22人,护士33人。
  二、专业技术发展情况 1949年,外科只能做包扎、换药、创伤缝合、疖肿及皮下表浅肿瘤切除、脓肿切开引流等普外小手术。门诊还兼看五官科、妇产科疾病。1950年10月做了第一例胃穿孔修补术,还能做阑尾切除、肠吻合及一般长骨骨折的处理,还开展了鼻息肉、扁桃体等五官科手术。
  1952年,可处理一般外科急症和行胃大部分切除、胆囊及脾切除、肠梗阻等较大手术。外科医生王志远与妇科医生韩逸梅共同为一患者切除165市斤重的巨大卵巢囊肿。
  50年代末,医院重视了定向专科技术培养,开展了胰腺癌根治术等难度较大的手术。此间,外科应用中药“地榆”治愈了烧伤面积达60%的患者。
  1957年,开展了颅内肿瘤开颅探查术及脑脓肿引流术。
  1958年,开展了开胸探查、肺叶切除、肾摘除等手术。
  1959年,开展了食道癌根治术。
  1960年,开展了2例闭视心脏二尖瓣分流术。
  1961年,成功地抢救了Ⅱ°+Ⅲ°烧伤面积达94%的病人。开展了门脉高压症分流、断流术等。如脾肾静脉吻合术、门腔静脉分流、断流术。还开展了半肝切除、脑瘤摘除等手术。
  1963年,开展了膀胱全切结肠代膀胱术。
  1966年至1970年,开展了半球肿瘤及第四脑室肿瘤切除术三颅缝切除治疗小头畸形、三叉神经脊束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等。
  近二十余年来,外科业务技术发展速度较快,医疗设备进一步更新补充,专科医生、专业技术分工较细。此时,已明确设立胸、脑、普外、烧伤整形、泌尿外等专业。就各专业技术发展情况分记于后。
  (一)普通外科专业普通外科是医院外科基础专业。50年代初,已能做胃穿孔修补术,阑尾切除、肠吻合及一般长骨骨折的处理。1952年开展了各种类型肠梗阻手术、肠部分切除术、疝气修补术、体外较大肿瘤摘除术、前列腺摘除术、胃大部切除、胆囊及脾切除等手术。
  50年代末,医院重视了定向专科技术培养,外科力量有所加强,新技术提高较快。相继开展了胰腺癌根治术、腹、胸、泌尿、颅内肿瘤、脑脓肿等难度较大的手术。此间,用中药“地榆”治愈了烧伤面积达60%的患者。1958年,开展了开胸探查、肺叶切除、食道癌根治术等手术。
  60年代,建立了烧伤病房。外科工作制度日趋健全,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开展了脾肾静脉吻合术、食道癌、肺癌、胰头癌、贲门癌及开放性颅脑外伤清创、贲门失驰、纵隔肿瘤、心包剥脱、胆囊及骨开窗减压、半肾切除、关节囊、关节切除等手术。
  1961年,在上级医院帮助下,成功地抢救了Ⅱ°+Ⅲ°烧伤面积达94%的病人。开展了门脉高压引流术、断流术等。还开展了半肝切除、脑瘤摘除等手术。
  70年代,专业学科分工细致。1975年,开展了十二指肠切除术、肠腔引流加门静脉动脉化手术、胰头癌根治术、胆道空肠吻合术、结肠肛门成型术等。
  1975年,外科成立了针刺治疗胆石症小组。到1979年,共治疗了150例,排石率为52.5%。至1985年,共治疗胆石症患者约700人,积累了胆石标本200多份。
  1978年,开展了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
  1981年,开展了全胃切除三腔空肠代胃术。
  1983年,开展了全结肠切除盲肠与直肠吻合术、直肠肛管会阴部切除直肠肛门成型术等。
  1984年,在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基础上开展了经皮肝穿刺胆管插管引流术,作为阻塞性黄疸的术前准备及晚期阻塞性黄疸的治疗。
  1985年,对危重病人长期禁食或不能进食病人,施行了胃肠外静脉营养,抢救了大量危重病人。使用大口径硅胶管,解决了管道栓塞问题。
  1986年,对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开展了肝内胆管胆总管与空肠双吻合术,以及肝叶部分切除肝内胆管U管胆汁引流术。
  1988年以来,开展了大肝癌的手术治疗,包括肝癌的局部切除和肝段、肝叶的切除。其中最大一例肝癌10cm,大肝癌术后存活在5年以上。
  1992年,开展了胆道镜的临床应用。
  1993年9月,首次为一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患者,使用腹腔镜,成功地施行了胆囊切除术。
  现有病床34张。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4人。
  (二)心胸外科专业心胸外科专业始于60年代。当时已能进行中下段食道癌根治术、纵隔肿瘤切除、脓胸引流和纤维板剥脱、肺切除术,同时,还开展了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文革”期间停顿下来。1978年,又恢复这些手术。为开展体外循环手术,做了大量动物实验。1981年开展了右心导管检查。1982年进行了首例体外循环直视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相继开展了法鲁氏三联症矫治术获成功。以后又进行了心脏贯通伤修补、心内异物取出及胸导管吻合术等外科难度较大的复杂手术。1982年,由普外组分出5张床,正式建立胸外科组。
  1986年,病床发展到18张,开展了新生儿食道闭锁、食管气管瘘修补手术和小切口不开胸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并首次独立为一名七岁患儿做了体外循环直视下房间隔修补术。
  1988年,开展了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左房粘液瘤切除术。
  1989年,开展了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换瓣手术。
  1991年,开展了微波固化止血肿瘤切除术,为患者切除重1060克的纵隔肿瘤。
  1992年,开展了不典型法鲁氏四联症矫治术(修补室缺和右室流出道扩大术)。同时组建了ICU监护室,配有多功能遥控心电监测仪一台,可同时监护4个病人。
  1993年,开展了锁骨下动脉瘤切除和二尖瓣直视成型术。1990年,胸心外科的“复方丹参素对体外循环下猪血细胞的影响”科研课题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所有这些手术的开展和成果的取得,标志着医院心胸外科医疗技术水平达到省内同级医院先进水平。心胸外科现有病床30张。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2人。
  三)泌尿外科专业 50年代初期,已能做膀胱结石取出术等比较简单的泌尿系统手术。1958年,开展了肾切除术、肾盂切开取石。60年代开展了输尿管切开取石、膀胱造瘘、尿道会师、膀胱部分切除、耻骨后前列腺摘除术、睾丸切除术、膀胱镜检查术等。1963年开展了膀胱全切结肠代膀胱术和肾部分切除术。
  男性计划生育手术是泌尿外科专业组的重要业务之一。1957年开始施用大切口输精管结扎术,1964年改为小切口输精管结扎术。1965年起医院多次组成男性计划生育手术队,分赴各县(市、区)施行男性计划生育手术数万例,培训基层技术骨干数百人。
  70年代,有医生4人,床位12张。开展了肾上腺手术:柯兴氏综合症、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大部分切除、肿瘤切除、肾癌根治术、膀胱全切、直肠代膀胱术、输尿管皮肤造瘘、膀胱扩大术、输尿管膀胱移植、肾窦切开取石、后尿道狭窄瘢痕切除端端吻合术、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尿道下裂阴茎皮管成型术,均取得良好疗效。此间,还开展了人工肾血液透析工作。
  80年代,有医生6人,床位18张。开展了马蹄肾手术、重复肾及输尿管切除术、肾盂输尿管成型术、输尿管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术、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尿道前庭移植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前列腺电切术、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和预防膀胱癌、A—V内瘘等手术,均取得良好疗效。
  1989年引进4台瑞典产血液透析机。同时,引进了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对泌尿系结石患者进行体外碎石。
  1990年,有医生7人,病床22张。开展了肾肿瘤肾部分切除术、肾盏憩室剜出术、肾盂泛性囊肿摘除术、巨输尿管肾积水患者的输尿管整型术,极大地保留了肾组织,避免了肾切除。新开展了经尿道腺、前列腺气囊扩张术,微波加电切治疗前列腺肥大症。
  1992年,开展了前列全膀胱切除,可控性低压乙状结肠代膀胱原位尿道吻合术,提高了患者生活能力,避免了尿流改道带来的痛苦。
  1993年8月,首次开展了同种异体肾移植术,获得成功。同年9月又一次做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愈后效果良好。此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在器官移植领域迈出可喜一步。
  现有病床22张。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5人,医师3人。
  (四)小儿外科专业 70年代,儿外科附属于普外科。1980年,选派一名外科医师专修儿外科一年。1983年固定床位6张,有儿外科医师2人,兼做成人普外。
  1992年,儿外科专业独立。
  专业技术发展情况:1987年以前,主要是小儿普外病例,开展了急腹症、消化道畸形,如:肠道畸形、先天性巨结肠、肛门畸形手术等。1987年后,开展了儿外、胸外科手术,如先天性膈疝修补术、纵隔肿瘤及肺叶切除;普外科中的巨大肝肿瘤切除,巨大胆总管囊肿摘除加ROX—Y式手术;泌尿外科中的隐睾睾丸下降固定术等。
  1992年,儿外科全面开展了各种疾病的诊治工作,包括:小儿普外科的各种手术和泌尿外科、胸外科各种手术;流术、非复杂性骨折及畸形矫正术;肿瘤的儿外、胸、腹、颈、四肢部肿瘤的手术及化疗。
  现有病床12张。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医师2人。
  (五)烧伤整形外科专业烧伤外科专业是我院开展较早的一个专业。50年代,附属于大外科,对烧伤的治疗积累了一些经验。50年代末,用中药“地榆”治愈了烧伤面积达60%的患者。
  1960年6月,在上级医院帮助下,成功地抢救了Ⅱ°+Ⅲ°烧伤面积达94%的病人,其中:浅二度52%、深二度26%、三度16%。
  80年代初,开展了异体皮开窗、自体皮嵌入术、皮瓣移植术、肌皮瓣移植术,抢救了大量大面积烧伤病人,取得了良好效果。
  80年代中期,开展了微粒自体皮、异体异种皮混合移植术,并开展了自体皮浆、异体异种皮混合移植术。于1988年,建立了异体皮皮库,供临床使用异体皮治疗大面积烧伤。
  此间,还开展了瘢痕疙瘩根治术、双眉毛再造术、各种皮瓣移植术、巨乳缩小整形、先天性肌性斜颈矫正等整形手术。
  1992年,开展了皮管成型术8例,均获成功。此时,成功抢救一例烧伤面积达95%,其中Ⅲ°占71%的患者,经过4个月治疗,痊愈出院。还为一Ⅱ。烧伤70%,伤后第5天,体温下降至35.6℃低温型败血症的幼儿采用综合治疗措施,获得成功,达国内先进水平。
  “综合法治疗瘢痕疙瘩”的科研课题,通过市级鉴定。该研究课题是采用切除、植全厚皮、切口缘注射去炎松A治疗瘢痕疙瘩。治愈率为86%,有效率93%。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现有病床21张。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2人。
  (六)骨伤科专业 80年代,对骨外伤病人,附属于大外科进行应急外科处理后,转往其它医院进一步治疗。
  1986年,首次做断指再植手术成功。
  1989年8月,成立骨伤科。
  在专业技术上,开展了全髋关节置换、脊柱外伤椎间盘手术、吻合血管皮瓣、大隐静脉动脉化、颈椎结核的病灶清除、吻合血管植骨术、断肢再植等高难度手术,均获成功。
  现有床位30张。主治医师1人,医师4人。
  (七)肿瘤外科专业肿瘤专业原属外科的一个组成部分。于70年代中期,由外科、妇科、中医科联合组成一个肿瘤病专业组,设病床37张。主要对非手术病人采用单方、验方、中医中药和化学治疗。在实践中筛选出中药农吉莉、莪术制剂治疗癌症取得一定效果。后来又开展了单一药物化疗和联合化疗。对适合手术者采用手术、化疗、放疗综合治疗。1975年开展了直肠癌切除保留肛门手术。70年代末期,肿瘤小组解散后,以外科为主成立了肿瘤专业病区。
  1981年开展了全胃切除、三腔空肠代胃术。
  1982年设病床24张,仍以治疗腹部肿瘤为主。如胃癌根治术、贲门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乳腺癌、甲状腺肿瘤的手术治疗。
  1983年,开展了全结肠切除盲肠直肠吻合术和直肠肛管会阴部切除直肠肛门成型术等,取得良好效果。
  1986年,肿瘤病区独立,病床33张。开展了食道癌根治胃代食道弓上、弓下颈部胃食管吻合术、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纵隔肿瘤切除术。
  1991年,“瘤体内注射卡介苗、吲哚美辛、西咪替丁治疗癌症”的研究在匈牙利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免疫大会上交流,并通过鉴定,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肿瘤科现有病床33张。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6人,医师3人。
  第四节神经外科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展和神经外科病人的大量增加,神经外科专业被医院列为重点发展的专业学科,1987年神经外科成立。当时有医师6名,护士7名,刘新富为科主任,床位36张。
  1966年以前,医院尚无神经外科专业人才。1966年,武顺医师由青医调来,任外科主治医师,以普外为主兼作脑神经外科工作,无固定床位。随着神经外科病人的增加,1973年设立了神经外科专业组,有病床8张,先后开展了半球肿瘤及第四脑室肿瘤切除、三颅缝切除治疗小头畸形、三叉神经脊束核切断治疗三叉神经痛。1978年开展了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治疗脑外伤偏瘫等复杂手术。1980年武顺医师与陈世全医师共同发明了曲簧式头皮止血夹,为外科颅脑手术创造了有利条件。武顺医师善于总结经验,在国内外发表了一批有较高价值的论文。1987年应邀赴日本,在仙台国际学术会上用英语宣读了“大叶内脑出血的病因学”一文,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1982年发表“头皮夹在开颅术中的应用”,文献及样品赠给西德国际学术会议及美国主持人,样品现存于美国医学博物馆内。该项发明(曲簧式头皮止血夹)荣获1982年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专利号:88213261)。1980年首创“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治疗脑外伤偏瘫”论文及图片展览,在1982年西德召开的神经外科国际学术会上交流,受到100多个国家与会代表的赞赏。此后,世界各国开展的“颅内外动脉双吻合术”均源于武顺医师的创新,被誉为“武氏手术”。
  1982年成立神经外科专业组,床位14张,仍隶属于外科。1982年开展了脑血管搭桥显微外科等手术。经过几年的努力,有医师10名,护士15名,已初具规模。在省内同级医院属较大的独立学科。1986年,引进CT机后,神经外科迅速发展。
  1987年,神经外科独立,床位为30张。神经外科在技术诊断、治疗水平上有了较大发展,确立了神经外科在胶东半岛的中心地位。1992年增设NCU病房。神经外科除完成日常大量的临床工作外,还承担了教学、科研和为各县(市)区的会诊工作。1990年成立了烟台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刘新富任主任委员。先后举办了两届神经外科学习班,为各县(市)培养了一批神经外科专业医师。1992年,由神经外科牵头召开了烟威二市神经外科学术会议。先后对大网膜颅内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胎脑移植治疗小脑萎缩、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治疗等课题进行了研究,并加以总结,其论文分别在国家、省、市级杂志上发表。其中“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通过专家鉴定,手术死亡率仅为15.2%,为国内领先。
  第五节妇产科一、 组建 1950年8月,建立了妇产科门诊。开始,妇产科隶属于外科。有医生4人,助产士1人,护士(护理员)5人。1957年,妇产科病房独立,门诊、病房初具规模。能做子宫切除术、内倒转术、臀位牵引术、产钳术、碎颅术、毁胎手术等。有医生9人,助产士3人,护士(护理员)9人,床位40张。
  1979年,建立了计划生育门诊,病房建立了计划生育组,负责人工流产、放取避孕环、处理计划生育并发症及中孕引产及各县转来的计划生育(妇产科)疑难病人的诊治。1980年又增加计划生育床28张。此时,妇产科床位达60张。
  1982年1月,搬进新病房楼后,分设妇科病房、产科病房(附设婴儿室及产房)二个病区。妇科病房床位40张(其中计划生育病床16张);产科病房床位40张;产房床位14张(待产床10张,分娩床4张);婴儿室床40张。
  1983年,妇产科在设备建设上有了很大发展。在全省率先引进了胎儿监护仪。同年,引进了产科B超。每年收治产妇逐年增多,1988年已达3600余人。1993年,为解决产妇住院难的问题,又增设了一个产科病区,实行母婴同室,产科病床达60张。至此,妇产科下设妇科、产科、计划生育三个专业组,有妇科病区、产一病区、产二病区三个病区,共有床位100张。设有B超室、胎儿监护室、脐血流测定室及细胞学实验室。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13人,住院医师9人,主管护(助产)师6人,护(助产)师10人,护(助产)士41人。年住院病人近5000人次。成为烟台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疑难病处理、教学、科研的中心。
  二、专业技术发展情况妇科: 1950年,妇产科建立。妇科手术开展也较早。1952年妇产科医师韩逸梅与外科医师王志远为一名患卵巢囊肿的妇女切除165市斤的大囊肿。
  1954年,开展腰麻下子宫下段剖腹产术、子宫次全切术及子宫全切术。随着妇产科诊疗技术的进展,治疗的病种日益增多。
  1957年,妇产科独立。妇科医疗技术发展迅速。1961年,开展了经阴道子宫全切术。此时,大部分医生参加了西学中学习班,基本掌握了中西医两种治疗技术。用于治疗妊娠呕吐、功能性子宫出血、妊娠水肿、女性生殖道炎症、妊娠合并症及产科病、痛经、经前紧张症、更年期综合症等妇科疾病,收到很好的疗效。1965年,开展了子宫颈癌根治术、阴道修补术、阴道成型术。1976年11月至1978年7月,采用莪术注射液、化疗、手术等综合方法,对6例晚期卵巢癌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1977年9月至1978年6月,概括进行了我国沿海7省47个县(市)53663名青年女学生的月经情况调查,对我国妇女初经年龄、月经周期、持续时间、经血量、经期合并症及月经与精神状态、社会因素、地理气候环境的关系做了分析、研究,取得了宝贵资料。70年代开展多种抗癌药物序贯治疗以来,对恶性葡萄胎、绒癌及卵巢癌的综合治疗,达到一个新的水平。1991年以来,先后开展了显微镜下输卵管吻合术、官腔镜及腹腔镜的诊断技术。至此,该专业能进行宫颈癌根治术、外阴癌根治术、卵巢癌综合治疗。并对妇科肿瘤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并发症、合并症的重大手术处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经验。
  产科: 1950年,可做碎胎术、穿颅术、胎位倒转术、死胎等的难产处理。开展了在腰麻下古典式剖腹产术。1951年,引进循轴产钳,提高了产钳术的成功率。1952年碎颅术改用爱瑞氏钳钳夹头皮,逐层切开暴露颅骨缝、分离颅骨、放出颅内容物;横位断头术改用线锯断头,减少了对母体的损伤。1954年,剖腹产发展为在腰麻下子宫下段剖腹产术。1955年,大力推广苏联无痛分娩法,减少了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痛苦。并负责培训县以下基层妇幼工作人员,为推广新法接生、产前检查、预防和消灭产褥感染、子痫、产后出血做出较大贡献。1958年,应用胎头吸引器助产。1962年,开展了在硬膜外麻醉下腹膜外剖腹产术,并开始采集胎盘血,为临床科室输血提供了大量血源。1967年,考虑到母婴安全,使用局麻下子宫下段剖腹产术。1982年,引进使用了多普勒胎心诊断仪。1983年,在国内较早引进应用了日本东芝公司产胎儿监护仪和B型超声诊断仪等先进诊断监护仪器,提高了产前胎儿宫内情况诊断的准确率,并对疾病分类、判定及疗效观察,提供了可靠依据。采用了大隐静脉切开插管术进行输液、输血,抢救产后失血性休克病人,用肝素治疗DIC及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症取得好的疗效。用剖宫产的分娩方式,解决风湿性心脏病、心衰房颤病人的分娩难题,使母婴同安。由于诊疗手段有了突破性变化,围产儿死亡率降为16‰左右,在全省同级医院中达到最低水平,产妇死亡率也达到国内最低水平。自1988年至1993年的6年中,收治产妇18000人,仅死亡二例产妇,均为重危阶段入院24小时内死亡,且患有其他疾病(一例重症传染性肝炎,一例子痫抽搐),获得了社会的信任。目前,产科已成为烟台市围产儿保健的技术中心及抢救中心。1993年10月开设2个产科病区,床位60张,实行母婴同室,向爱婴医院目标努力。
  计划生育: 1957年开展计划生育手术工作。流产需“腰麻”以钳刮为主,并开展了输卵管结扎术,放、取避孕环,小月份人工流产。1963年开展了中孕引产,开始用10%高浓度盐水并腹腔内注射法。1964年改用水囊引产。1966年改用天花粉羊膜腔内注射法。1968年有了电动负压吸引流产装置后,使用电动吸引。为了面向农村,适应农村条件,多采用脚踏吸引、负压吸引等方法。1964年前,女性绝育(结扎)例数较少,多为治病性绝育,手术切口大,方法也不统一。1965年后,开展了小切口输卵管结扎术,在计划生育工作形成高潮时,除妇科收住一部分外,还在就近旅馆开设床位40张。另外,还组织医疗手术队去各县,指导协助当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1974年,改用芫花羊膜腔内注射法。1978年,推广使用雷夫奴尔羊膜腔内注射法。此法效果可靠,并发症少,深受患者欢迎,延用至今。
  1982年,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完成本院计划生育医疗工作的同时,承担了烟台市各县(市)区的技术指导、疑难问题的处理及技术培训工作。1990年以来,先后两次被烟台市人民政府、芝罘区人民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称号。第六节小儿科一、 科室创建儿科创建于1952年,当时儿科病房和妇产科在一起,床位10张,由罗星三医师负责。1953年,儿科和五官科合并在一个病房,床位增至15张。1954年,儿科病房独立,病床15张,有医生3人,护士4人。门诊量每年在2000人次左右,住院患儿400人次。设备简陋,医疗技术水平较低,能处理儿科常见疾病。
  二、科室发展 1960年病床增至36张,有医生6名,护士6名,由罗星三医师主持工作。1963年,周建衡主治医师从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调来,主持儿科工作。现有工作人员3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8人,护师5人,护士9人。
  儿科创建初期,床位有限,住院患者极少,医疗技术水平较低,只能开展胸腔穿刺、腰椎穿刺和常见病的一般治疗。儿科液体疗法和静脉补液技术尚未熟练掌握,对婴儿腹泻严重脱水,只能采取皮下及胫骨输液。
  1961年后,技术水平逐渐提高。首先开展了小儿液体疗法,采用了头皮针静脉输液,使酸中毒的纠正和低血钾症的诊断与处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中毒性消化不良症,病死率由1962年前的5%,下降到1965年的0.1%。
  1962年,儿科建立临床教学、查房、疑难或死亡病例讨论等制度。开展了各种复杂诊疗操作,如:心包、前囱、侧脑室、肝、脾穿刺术等。
  1966年,完成的“神经系统疾患水与电解质紊乱的处理”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
  1968年,在感染性休克的抢救上取得突破,使流脑、乙型脑炎病死率分别下降至1%与4.8%。
  1975年,儿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疾病。设中西医结合儿科病房,床位35张,有中西医结合医护人员19名,每年救治病儿2300人次。对20余种小儿常见病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359例,痊愈出院的有277例,治愈率为79.2%,好转率20%。1978年被国家卫生部、山东省卫生厅评为中西医结合先进单位。经过治疗多种小儿疾病,逐渐制定出较完善的《儿科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其中有“急性风湿热、小儿肺炎、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颅内出血、婴儿腹泻、肾病综合症、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规”及“婴儿腹泻推拿辩证施治方案”、“急性肾炎中医辩证分型施治方案”等。每一诊疗常规都包括:诊断要点、中医中药治疗、西医西药治疗三大部分。小儿科自配药方,研制成《肺炎Ⅲ号糖浆》,治疗小儿肺炎,临床效果显著,至今仍在应用。“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477例疗效观察”论文发表于《山东中医杂志》1983年第二期。
  三、学术发展、科研儿科十分重视医、教、研有机结合。健全三级查房制,有力地提高了医疗质量,医疗水平在全省地市级医院处于领先地位。
  1982年后,宋文藻医师从北京引进气管切开安置人工呼吸机,抢救呼吸肌麻痹型多发性神经根炎患者,使这种病人无一死亡。1983年6月,成功地抢救了两例因呼吸肌麻痹无呼吸的病儿,使过去的不治之症变为可治之症。1988年在全市首先建立儿保咨询门诊,为儿童保健、计划生育工作,做出积极贡献。92年开始承担全市的病残儿鉴定工作。在教学方面:多次被青岛医学院评为先进教学科室。1985年,周建衡主任获优秀教师奖,宋文藻、胡善慧医师被评为模范带教老师。在科研方面:分别于1988年、1992年协作完成国家级《小儿咳喘灵临床疗效观察》和省级《儿宝口服液》的二项科研项目,经鉴定为省内先进水平。几年来,共编著出版《儿科急症》、《幼科条辩》、《休克的诊断和处理》、《家庭卫生保健手册》、《优生优教》及《儿科诊疗常规》六本书籍。1980年以来,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杂志上发表论文46篇。
  第七节中医科一、 创建初期基本情况: 中医科创建于1956年10月,创建人徐中经。当时有中医2人,无技术职称。暂无病房,只开设门诊,年门诊量6926人次。应用传统中医诊疗技术诊治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善治内、外、妇科疑难杂症。
  二、 科室发展: 1959年4月建立了中医病房,床位30张,有医师3人。收治病种以内、外科慢性疾患为主。如:中风后遗症、胸痹、水肿、痹症、臌胀、消渴、咳喘、胁痛、脱疽、崩漏、肠痈等,诊治方法采用传统中医辩证施治。年收治住院病人260人次。此间中医门诊、病房进行了“小柴胡汤治疗肾炎”的效果观察,疗效显著。本方至今仍为中医科沿用,并继承和发扬了仲绍文治疗“肾喘”的经验。撰写论文数篇,均在省级杂志发表。技术水平在当时中医界享有盛名。
  中医门诊、病房近10年进展情况:年门诊量达45000人次,有病床33张。门诊、病房的诊断符合率及治愈率逐年提高。特别对慢性结肠炎、慢性肾炎、慢性肝脏疾患、肾病综合症、冠心病、脑梗塞、下肢血栓静脉炎、复发性丹毒、脑外伤后综合症、崩漏等疑难病症的诊治有效率达90%以上,个别病种治愈率85%以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开展了“丹参注射液配合中药治疗慢性肝病的观察”,与外科协作对“胃部手术患者应用中药”取得了良好效果;对“冠心病患者耳垂皱纹的观察”取得了阳性率90%的结果。1990年12月“生命信息治疗仪”启用,对各种慢性疾患的辅助治疗,有效率95%,对丹毒治愈率达90%以上。1992年6月中医门诊设立HX肿瘤测定室,运用HX—V型肿瘤测定仪,检测近800例,临床诊断符合率95%以上。
  教学、科研情况:80年代以来,与数家协作单位进行了“野菊花冲剂治疗‘感冒”、“舒心降压片治疗冠心病”、“盖沸润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等试验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强身液抗疲劳的研究”。
  痔瘘门诊、病房于1961年建成,有医师1人,病床5张。日门诊量15—20人次。病房能开展各种痔瘘手术。如:内痔注射术、内痔枯痔术;外痔切除术、结扎术、注射术;混合痔切除术、扩创术、肛门瘘管切除术、挂线术;直肠脱垂外擦药疗法等。年住院病人200人次。1994年4月引进美国产“痔疮治疗机”,提高了疗效。目前,痔瘘手术平均住院7天,治愈率95%左右。
  针炙室于1958年7月建成,有医师2人(针炙1人,推拿1人),只开门诊。能开展针剌、炙、拔罐、挑治等。治疗内、外、妇、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近10年来,门诊量增加,针炙日70人次左右,推拿25人次左右。针炙门诊在开展传统项目的同时,运用了现代医疗设备,电针、经络导频、激光针炙等,并采用中药贴敷、挑治、耳穴压丸法治疗高血压、三叉神经痛、视神经萎缩、颜面神经麻痹、颈椎病、带状疱疹、糖尿病、青少年假性近视、痤疮、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效果良好,治愈率80%以上。1990年11月接收日本东京针炙理疗专科学校毕业生樱井照大在针炙室学习,结业时其父母兄弟专程来院致谢,为增进中.日友谊做出了贡献。推拿门诊吸收先进技术,诊治肩周炎、颈肩综合症、腰脊椎骨质增生、腰扭伤、婴幼儿腹泻、高血压病、神经衰弱等病症获得满意效果,有效率90%以上。参加编写了《齐鲁推拿医术》一书,获省级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
  第八节保健科一、 组建 1960年根据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干部保健局文件精神,成立了保健科。设科长1人,医生3人,护士1人。负责对13级干部及局长以上干部进行查体。保健科设有单独门诊,需住院者,可优先照顾到各有关科病房。
  1963年起,有一名副院长分管干部保健工作。由一名富有临床经验的医生担任干部保健。“文革”期间,保健工作停止。1977年9月,根据党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保健科恢复工作。编制仍为4人,设科长1人,并由1名副院长负责保健科工作。单独设门诊和病房,病床7张。此时,门诊保健范围是:地直机关建国前入伍的县团级以上干部和行政16级以上干部;驻烟各单位相当于上述职务或级别的干部;老红军及外宾、华侨、台胞。病房保健范围是:地委常委、地委行署秘书长及部长以上领导干部;驻烟各单位相当上述职务的领导;老红军及外宾、华侨。80年代先后接受部长一级以上住院的有姚依林、楚图南、阳翰笙、吴冷西、陈其伍、纪登奎、胡熙明、沈醉等。
  1982年1月,新建3500平方米保健病房楼竣工后,病床发展到30张。干部保健范围有了新的规定,分甲级保健和乙级保健。甲级保健者:门诊、住院均由保健科负责;乙级保健者只享受保健门诊,不享受住院保健病房待遇。甲级保健范围是:地直机关建国前入伍的县团级以上干部和行政16级以上干部;离休行政18级以上干部;高级知识分子(正、副主任医师及相当职称)和中央、省驻烟各部门地市级正、副职;县级部门党政正职。对外宾、华侨等给予医疗照顾。乙级保健范围是:建国后入伍的县团级以上相应职务的干部和合乎上述条件的驻烟各单位领导。对身体条件较差的老干部,均由保健科的医护人员负责取药、护送住院等。
  根据省委(1983)59号文件精神和市委指示,进行一次全市规模的老干部体检工作。医院共查体810名,其中患心血管疾病的有649人,占91.4%,呼吸系统疾病78人,占11%,消化系统疾病176人,占24.8%,其他疾病218人,占27%。通过检查,对每个受检者的健康状况作出结论,并建立了完整的健康档案。1984年4月,被评为保健工作先进单位,授锦旗一面。
  二、业务发展 1990年在原保健病房楼的基础上,增建楼房一层,共设三个病区,床位58张。医务人员36人,其中正、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7人,护理人员23人。负责全市享受保健待遇的17900多人的医疗保健工作。主要以老年病为研究治疗对象,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消化系统疾病、肾病等。10余年来,完成门诊10万多人次,收治住院7000多人次。近几年来,先后配备了日本产心脏遥控监护机三台,心电除颤器二台,单导心电图机二台,三导心电图机二台,F—30型移动式诊断X光机一台,每病区设有监护室。同时单设保健食堂。在治疗方法上,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收到良好效果。
  近几年来,参加了全国高发地区AMI溶栓疗法观察及省达标的AMI后二尖瓣彩超Doppler图象观察。开展科研项目:“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时间和死亡规律探讨”、“老年人脑CT改变临床分析”、“老年性常见病CAMP与CGMP观察”、“心脑血管病(缺血)的抗凝溶栓治疗”。几年来抢救危重病人200多例,急性AMI40多例,大面积心梗并泵衰竭10多例,急性脑血管病150多例,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
  第九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烟台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是在原毓璜顶医院时间医学研究室的基础上,于1991年12月27日成立,并举行隆重的剪彩典礼仪式。
  研究所由田文院长兼任所长、李彦杰任副所长。隶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编制20人,下设电生理室、中西医结合病房(床位20张)、中药制剂研究室、烟台市医疗保健科技开发公司(合资)。成立时人员为12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3人,护理人员5人。
  1992年科研方面:承担省级科研项目三项。其中有田文、刘济跃完成的“脑中风发病与运气节律气象天文相关性分析”一题,通过省级鉴定,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田文、李彦杰承担的“冠心病人对中药时心灵时间敏感性的临床研究与药理试验”,1993年10月通过省级鉴定;李彦杰、田文承担的“病毒性心肌炎病人心脏功能及其对药物时间敏感性研究”一题,正在进行。几年来,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三等奖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二项,申报省、市级科研项目四项。发表论文7篇。其中国家级2篇,省级3篇,市级2篇。学术会议交流论文9篇。其中国家级6篇,省级3篇,获全国中医论文齐鲁杯一等奖一篇,三等奖一篇。
  研究所获得两项专利:一项为医疗保健方面的理疗仪——“太极周天治疗仪”,已开发生产;一项为治疗冠心病的药品——时心灵口服液Ⅰ、Ⅱ号,即将生产。
  第十节眼科一、组建眼科与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合称五官科,于1955年成立。有医生2人,以门诊为主。能诊治一些常见的眼科病,如睑内翻、霰粒肿、翼状胬肉切除等。后可行老法白内障手术、青光眼减压手术、青光眼巩膜环钻术、眼球摘除术等。日门诊量仅15人次左右。1958年,有医师3人,医士1人,病床19张,日门诊量130人次左右。1987年,眼科独立,病床30张。1993年,病床33张,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4人,医师8人。
  二、专业技术发展建科初期,设备简陋,仅有视力表、眼底镜和手电筒等常用检查器械及简单的眼科小手术包。能诊治常见的眼科病。1958年后,由济南军区总医院调来主治医师王兆玺,眼科在理论上、技术操作上向前迈了一大步。先后开展了泪囊鼻腔吻合术、白内障摘除术、开眶摘除球后肿瘤、网膜脱离复位术、各类青光眼减压术、眼科整形术、球内异物取出术等,并设计球内异物定位器。1972年以后,新购进角膜显微镜裂隙灯、角膜显微镜眼前部照相机、光电视野计、眼底照相机等现代化眼科医疗设备。开展了葡萄膜大脑炎的治疗、泪囊鼻腔吻合术医用硅橡胶人工泪道重建术的研究,通过20例、21只眼的治疗效果观察,成功率达89.5%,为泪溢病的治疗创出了一条新路。1983年,与有关单位协作,研制成功了SCD—Ⅱ型电控视力表灯、LD—Ⅰ型冷光手术灯。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组:1984年引进日本产TopconTRC—W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机于1984年12月始用于临床,对眼底常见病、疑难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由静态观察跃升为动态观察。造影中开展对老年性黄斑盘状变性、黄斑部新生血管病变、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及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盘状变性、视网膜新生血管丛致多发性视网膜前出血等诊断和蝮蛇抗栓酶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眼底变化的观察,取得显著效果,并总结写成论文:有《黄斑部新生血管性病变63例》、《老年性黄斑盘状变性12例报告》、《遗传性黄斑变性16例》、《肾上腺皮质激素全身应用并发中浆》、《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黄斑部视网膜浆液性脱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浆疗效观察》等,分别刊载于《眼底病》、《实用眼科杂志》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于1989年获市科技优秀论文奖。连续8年参加全国眼底病会议及眼科新技术新疗法会议、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病会议。同时,加强对造影资料的登记、贮藏及保管工作,将眼底病共分30类,分别登记造册。共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1427例。
  眼科病理专业:于1985年开展了眼病理学组,进行眼科活组织检查和眼球病理组织学检查的阅片及诊断工作。1985年以来,开展切片1107例。共写出有关病理方面论文7篇:“眼科活检材料192例病理分析”、“睫状体平滑肌瘤病理报告”、“106例翼状胬肉病理组织学分析”、“睑板内皮样囊肿病理报告”、“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误诊一例报告”、“52例(58只眼)提上睑肌病理组织学分析”、“71例眼球摘除病理分析”。其中“提上睑肌腱膜加结膜切除徒前术矫正上睑下垂临床研究”,1992年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3年获烟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激光专业:70年代,购买了红宝石激光,只能治疗黄斑部裂洞。1991年8月购买了西德产Optom公司的氩离子激光及Nd:YAG激光,同年11月正式使用。至1993年5月共开展激光治疗244例。在氩离子激光方面开展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黄斑裂洞、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干性)、视网膜血管瘤等的激光治疗。在Nd:YAG激光方面,开展了膜内障膜切除、青光眼虹膜根部切除、人工晶体后发障膜切除、瞳孔上移等。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组协助下,成功对一例病人行视网膜新生血管丛致多发性视网膜前出血光凝术,术后视力恢复为1.0。
  斜视弱视专业:1988年11月开设眼科斜视、弱视专科门诊,年门诊量平均为1236人次。门诊设有同视机、Hess屏隐斜计、马氏杆及三棱镜。对儿童弱视的治疗,采取综合措施:除传统遮盖法之外,加同光栅(CAM)治疗仪、红光闪烁治疗仪、Haiainger刷、后像灯、视力插板等,有效率达98%,治愈率为90%。年平均手术量为80人次,其中水平斜视占2/3,垂直斜视占1/3。“下斜肌保留切除术矫正垂直偏斜的研究”,已通过省级鉴定,被评为“国内首创、国内领先水平”。
  人工晶体专业:1991年成功地开展了人工晶体植入。目前,白内障手术100%在显微镜下操作,有60%进行人工晶体植入。另外开展了联合手术。例如:晶体内异物取出加外伤性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糖尿病性老年性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Fueh氏综合征晶体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等。并总结经验,写出论文三篇:“晶体内磁性异物的手术时机探讨”、“外伤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时机选择的探讨”、“高年老年人人工晶体植入16例体会”,均被选入《全国第三届人工晶体研讨汇编》。
  青光眼专业:传统抗青光眼手术主要是虹膜嵌顿术、虹膜超部切除术、巩膜灼炉等。自开展显微手术以来,进行了巩膜瓣下深层巩膜胶切术、小梁切除术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解决了青光眼方面的疑难问题。还与激光组合作,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病人进行激光虹膜根部切除,获得满意效果。
  眼科B超组:1993年引进美国产眼科B超,正式开展眼科B超工作。目前,能测量眼轴、眶内及眼内病变,提高了眼科临床诊断水平。
  第十一节耳鼻喉科一、组建耳鼻咽喉科于1955年建立,有医士1人,以门诊为主,病床附设于小儿科。可做扁桃体及鼻息肉手术,能治疗一般疾病,对一些危及生命的急性喉炎、气管异物等急症抢救仍有一定困难。1957年,增加医师1人。1958年,医师2人,医士1人,病床8张,附设在五官科病房。1964年,病床12张。1983年,病床18张,主治医师2人,医师4人,医士5人。1993年,病床22张,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8人。
  二、专业技术发展建科初期,设备简陋(只有额镜、鼻镜、耳镜等一般检查器械),手术范围局限于扁桃体切除术、鼻息肉摘除术等。
  1958年,开展了上颌窦根治、乳突根治手术。
  1965年,开展了气管镜检查及气管异物取出术、筛窦及额窦手术、面神经减压及面神经吻合术。
  1966年,能做耳源性脑脓肿引流术。
  1975年,开展了鼓室成型术、上颌骨切除术、喉癌喉全切除术、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颈淋巴廓清术、喉全切加咽气管吻合术、先天性无耳廓行皮瓣转移成型术、鼻翼缺损修补成型术、咽鼓管造型及咽鼓管不通的病人行病灶清除加硅胶管引流术、扩大上颌骨切除术、耳硬化症的镫骨切除人工镫骨安装术等。
  1979年,开展了三叉神经痛的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脑脓肿清除术及脑疝的手术治疗、喉癌行喉部分切除喉成型术、甲状腺癌根治术。
  1980年,开展了颅面联合进路额、筛窦癌切除术、脑膜脑膨出修复术、侧颅底手术、翼管神经切断术。
  1985年,开展了前庭神经减压术、听神经瘤摘除术。对《耳源性脑疝的治疗》科研课题于1988年鉴定为属国内先进水平,获烟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年,开展了内淋巴囊引流术、面神经颅内段梳理术,对《耳后蒂隧道瓣在耳成型手术中的应用》科研课题于1991年鉴定为属国内先进水平,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2年,开展了面中部掀翻鼻腔鼻窦病变的手术治疗、筛前神经血管压榨术治疗过敏性鼻炎、舌咽神经痛的舌咽神经切断术、胸大肌皮瓣喉咽成型及咽瘘修补术,对《改良“Z”型瓣在耳鼻喉整复手术的应用探讨》科研课题于1992年鉴定为属国内领先水平,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十二节口腔科一、组建 1955年11月,成立口腔科,有医师4人。病房附属于外科,日门诊量30—40人次。但技术设备落后,只配备牙钳、口镜、探针、镊子和牙钻。较大设备是脚踏蛇形牙钻和脚踏升降的牙科治疗椅。以修补、拔牙和处理一般口腔疾病为主。当时由五官科统一管辖,负责人为姚孟彝。二、科室发展1966年,口腔科与眼科、耳鼻喉科合并成立五官科。1973年,口腔科从五官科分出,设病床7张。病房手术多为先天性唇、腭裂修补术、走马疳后遗症所造成口腔颌面畸形成型术、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切除术、死骨切除、手术拔牙、各种牙髓病治疗、局部义牙膺复以及口腔颌面部损伤、颌骨骨折、齿间、颌间、骨间结扎固定术。1959年后,又开展中医中药治疗各种口腔颌面部炎症及各种口腔粘膜病。其中尤以“赤霜散”治疗文生氏牙龈炎、蟾酥膏局部贴敷患侧地仑穴、太阳穴治疗贝尔氏面瘫、肠线悬吊治疗陈旧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等效果较好。在口腔颌面外科方面,开展了齿槽骨成型术,真、伪性下颌关节强直,颞颌关节成型术,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腭腺等大小涎腺等良、恶性肿瘤切除术,以及重型口腔颌面部畸形成型术,牙再植等手术。1963年,在中华口腔杂志发表了《饮水中氟含量对牙影响的调查报告》。
  1978年以来,口腔科技术力量不断增强,成立了技工室。引进了空压机、打光机、台式电钻、立式电钻、压冠机、瓦斯发生器、国外现代牙科综合治疗机、国产快速涡轮牙钻、口腔微波治疗机、超声波洁牙机、微型骨锯、颌面全景X线诊断机、光固化治疗机等矫形及治疗的新设备。开展了全口及义齿的膺复、口腔颌面部大型良、恶性肿瘤切除、上颌骨全切除术、舌半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术、儿童牙畸形矫正术、颌骨病灶清除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等。并创造性地应用鼻翼下三角组织瓣旋转插入法修复先天性唇裂、单瓣、双瓣后推、咽后壁粘膜瓣成型术,治疗先天性腭裂等手术,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1987年,病床为11张。共有医护人员16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4名,医师2名,技师2名。年平均收治住院病人230人次,并能开展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联合根治术、各型皮瓣转移术、植骨术、颌面畸形整形术、冷冻治疗术、下颌关节成型术、大型血管瘤切除术、功能性唇腭裂整复术等。还开展了口腔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
  第十三节皮肤科一、组建 1975年,医院派宋春英医师去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皮肤专业。1976年6月,宋春英进修结业后,成立皮肤科专业。主要看门诊,有二张病床附设在内科。
  1982年住院医师3人。日门诊量70人次左右。可治疗各种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皮肤搔痒症、病毒性皮肤病、脓疱疮、毛囊炎、丹毒、真菌病、动物性皮肤病、玫瑰糠疹、扁平苔癣、物理性皮炎病、鱼鳞病、红斑性狼疮、天疱疮、痤疮、酒渣鼻、斑秃、白癜风、血管瘤及其他皮肤肿瘤等。主要治疗方法,一般应用抗组织胺药物、抗菌素及中草药等。1982年,在《临床皮肤科杂志》上发表了“紫草、甘草治疗玫瑰糠疹154例”的学术论文。
  二、专业技术发展 1988年5月,皮肤科成立,设病床5张。目前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2人,主管护师1人,邱则智任科主任。日门诊量100人次左右。附设激光冷冻室。随着全院医疗技术、设备的发展,皮肤科在诊断、治疗技术方面不断发展和提高。1988年,购置了上海产二氧化碳激光机一台,开展了对皮肤色素痣、软疣、脸黄痣、皮肤小肿瘤的治疗。相继设置了二氧化碳激光机、氦氖激光机治疗皮肤慢性溃疡、阿夫他溃疡等病。同时开展了液氮冷冻治疗皮肤海绵状血管瘤、寻常疣、鸡眼、瘢痕疙瘩、结节性痒疹等病。1989年,购置上海产光学生物显微镜,进行皮肤病原体检查,如疥、毛囊螨真菌、淋菌等。
  1992年增设TDP灯,治疗皮肤多形性红斑、冻疮、雷诺氏病。增设穴氧离子治疗机治疗带状疱疹、黄褐班、痤疮。增设多功能离子治疗机治疗腋臭及皮肤赘生物。1993年开展了皮肤过敏原检查,对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过敏原,可作皮试及斑贴试验,对疑难罕见病例可作活组织检查及病理诊断。
  皮肤科是烟台市医学会皮肤科学会的活动中心。邱则智任主任委员。
  1993年,完成的“氨茶碱软膏治疗银屑病”的科研课题,通过省级鉴定,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文于1992年刊登在美国《国际皮肤杂志》上。
  第十四节急诊科一、组建急诊科的前身是急诊室,属门诊部管辖。
  建院初期,急诊室只有一名护士负责危重病人的注射、换药、抢救工作。抢救工作由有关科室医生负责。设备简陋,仅有诊断床和体温表。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急诊室的工作开始走向正轨。分为抢救室、注射室。设有专职护士和护士长,陆续配备了氧气筒(袋)、出诊包、橡皮洗胃器和观察床,并逐步健全了抢救常规。
  70年代以后,急诊室工作日益完善,设值班室和观察室。建立了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记录制度和观察制度。配备了各种常用器械和抢救箱、担架车等。急诊室的护理人员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和基本功训练,提高了急诊医护人员观察病情和紧急处理危重病人的能力。急诊室护士能够独立地按照抢救常规要求,观察病情,急症处置,争得抢救时间,视病情进行抢救或接收住院。
  1978年以后,急诊室床位已增加到23张,内科医生轮流去急诊室值班,外科门诊医生每日到急症室查房,其它各科随时观察处理本科急症病人。
  1983年,急诊室配有除颤器、心电图机、手推治疗车、器械台和开胸、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静脉切开等器械。急症护士能较熟练地掌握洗胃机、心电图机、呼吸机、心脏注射等抢救器械的操作及抢救方法。
  1988年4月急诊科正式建立。有护师(士)11人,卫生工人2人。有26张观察床。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每日工作量30人次左右。医师未固定,内、外科由门诊医师轮流值班,其它科室随叫随到,实行24小时值班制。
  1992年8月,由原门诊楼迁出,自成一区,面积1236平方米,设56张病床,其中住院床位40张、观察床位16张。内外科固定或基本固定医师1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12人。护师(士)22人,其中主管护师2人,护师2人,护士18人。护工1人,卫生工人5人。
  急诊科分门诊和病房两部分。门诊设急诊内、外、小儿、妇产、耳鼻喉、眼、口腔科。并配设挂号收费室、药房、心电图室、注射室、输液室、抢救室、手术室。内、外科实行24小时值班制,其它专业科值班,白班由门诊医生兼管。病房设急症监护室。
  急诊科按三级甲等医院标准要求,配备了进口心电图机2台、进口自动呼吸机1台、进口除颤示波机2台、洗胃机3台、手术台2个、气胸箱1个、急救车3辆、急救出诊箱4个及气管插管设备、开胸设备、动静脉切开设备、各种急救包、担架车等急救设备。内科医护人员掌握了各种急救措施,能独立完成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除颤术和心电图操作技术。外科大夫能处理各种急腹症手术、心脏心外按压术及各种清创缝合术。其它科都能做好急诊病人的应急处理。
  第十五节麻醉科一、组建麻醉科正式成立于1985年8月3日。1953年前是麻醉专业组,手术麻醉均由手术者先给病人行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麻醉(腰麻),然后再洗手上台做手术。1953年后,手术范围逐步扩大,急需固定麻醉医生,即确定手术室护士长陈秀娟兼做麻醉工作,部分手术麻醉仍由外科医师兼做。仅有2台103型和108型麻醉机。手术麻醉范围是阑尾炎切除术、疝气修补术、鞘膜积液反转术、大隐静脉曲张结扎、抽出术等中小手术。偶尔做些胃穿孔修补术和肠梗阻手术,麻醉方法仍是腰麻、乙醚全麻。50年代末又增加了两名护校毕业生从事麻醉工作,此时已有三名麻醉工作者。1961年派邵名秀赴上海广慈医院进修麻醉专业一年。至此麻醉专业组固定下来。
  二、科室发展 50年代麻醉的基本方法,主要为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麻醉和乙醚全麻。60年代开始行单次硬膜外麻醉、骶管麻醉、双腔气管内麻醉、右支气管内麻醉、静脉复合麻醉、吸入麻醉、颈丛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乙醚开放滴入全麻等。70年代初期所开展的针刺麻醉,经实践证明对颈部手术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还开展了低位硬膜外腔神经阻滞麻醉和气管插管下全身吸入麻醉。
  1985年8月建科后,麻醉技术有了更快的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新的麻醉方法,如低温麻醉、控制性降压麻醉、体外循环、静脉复合全麻、静吸互补全麻以及从颈部到骶部不同部位的硬膜外麻醉,这些较复杂的麻醉方法已成常规,还开展了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同时引进了新的设备,如:美国产鸟牌呼吸机、多参数生命指征监护仪等先进器械,为手术麻醉新技术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危重病人的抢救发挥了重要作用。此间,配合手术的范围也渐扩大。开展了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下手术、全食道切除术、肺叶切除术、纵隔肿瘤切除术、门腔静脉分流术、血管吻合术、颅内肿瘤切除术、宫颈癌根治术、喉癌切除喉成型术、婴幼儿手术等麻醉。麻醉专业随着外科手术领域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高级的麻醉方式和对病人的妥善处理,给各种手术提供了良好条件。
  80年代后期,麻醉科成为独立的临床二级科室后,发展为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科室,设有监护室(ICU)。麻醉科还参与各病区对危重病人、严重呼吸衰竭的气管插管病人的抢救。近几年,还开设了疼痛门诊。目前,麻醉科有工作人员13人,其中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9人。年平均麻醉3020例。
  第十六节手术室一、组建建国初期,手术室设备条件极为简陋。器械陈旧,仅有简易的手术床,少数血管钳、手术刀、照明用汽灯、取暖用煤炉。护士2—3人。主要任务是负责手术器械的消毒,仅能做些包扎、创伤缝合及皮下表浅肿瘤切除、脓肿切开引流等小手术。1952年10月韩逸梅医生为一患者割治165斤重的卵巢囊肿手术。
  1955年后,手术室开始增添了吊式无影灯、电动吸引器、万能手术床及陶根紧闭循环麻醉机。工作人员逐步增加到8人,由陈秀娟担任护士长。手术范围逐步扩大,可处理一般外科急腹症和行较大的腹部手术。如:胃穿孔修补术、各种类型肠梗阻的手术、疝气修补术、胃大部切除、胆囊及脾切除术、子宫全切、乳突根治术,还开展了脑外伤开颅探查术等。
  二、科室发展 60年代,医院重视了定向专科技术培养。外科力量有所加强,新技术提高很快,手术操作日益熟练,手术范围扩大,设备日趋完善,增添了高频电刀、高速电钻、心脏起搏器、膀胱镜、呼吸机、九孔无影灯等手术设备。1961年,由王志远医生开展了首例二尖瓣狭窄手指扩张术、A导管结扎术。普外科开展了开胸探查术、肺叶切除术、肾切除术、食道癌根治术、胃大部切除术、脾肾静脉吻合术及前列腺摘除术。口腔科开展了唇裂修补术。
  1965年,将原有的手术室进行了改建,增加了2张手术台,共有5张手术台。由马德贵任护士长。
  70年代,手术室条件大有改善,手术室设备及技术条件随同发展,增添了泌尿科、胸外科、脑外科、妇产科及五官科各种专用手术器械,如:人工心肺机、高频电刀、耳鼻喉显微镜、麻醉机、心脏起博器、自动呼吸机、高速电钻、眼用电凝器、电动流产器、电冰箱、空压颅钻、膀胱镜、万能手术床等。每月手术达400余例,年手术量4800余例。
  1982年,新建外科病房楼竣工,新建手术室规模和装备都具有现代化水平。共有12个手术台,并设有高压消毒间、器械间、敷料间、洗手间、洗涤间、办公室、值班室、男女更衣室。配有电刀12台,其中进口电刀3台,腹腔镜一套、日本产Olympus膀胱镜一套、Olympus胆道镜一套、脉动真空高压消毒柜一套。
  1992年初,根据三级甲等医院标准要求,手术室建立并完善了管理制度。如手术室工作制度,各级人员职责、质控标准等。每月完成手术500余例。现有工作人员25人,其中护师6人。
  第十七节药剂科药剂科(药学部)是医院的业务科室,同时又是一个职能科室。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法规,是其工作的准则。药剂科担负着全院的药品供应、制剂、检验和临床药学等工作,并负责监督、检查和指导全院安全、合理用药等医院药学工作。
  目前,副主任药师5人,主管药师18人,药师29人,药士11人,会计员3人,计66人。
  一、创建 1948年医院接收时,只有一个简陋的门诊药房,亦称药局。有工作人员3名,药品只有氨苯磺胺等50余种,日调配处方约30张,由张峰青负责。1952年,人员增至8人,代理主任臧滨,设调剂室、制剂室和药库。1955年,主任巩振华。1957年,建立了中药房,有中药士2人,中药品种约200种,中成药20种。1958年,建立了灭菌制剂室,具有塔式蒸馏水蒸馏器,可生产5%葡萄糖注射液等5种大输液。
  1964年,药房改为药剂科,相继增设了中药加工室、大输液快检项目、住院药房和中药煎药室。各工作室先后建立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药品制剂质量较稳定,日调配中西药处方600—800张。在“文革”时期,药剂科工作无人负责。
  1972年,巩振华继续任职,1975年调入王矛夫任副主任。1979年,设置了专职会计,实行拨货计价,使药品由数量管理改为金额管理。
  1981年,科主任巩振华离休,由王矛夫副主任主持工作,另调入杨锡国任副主任。
  1988年在烟台市卫生局组织的《药品管理法》宣传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1989年9月黄辉德任主任。
  1992年,以主任黄辉德为主编,副主任李秀芹为副主编,编撰了《药剂科管理规范》,完善了规章制度和严格技术操作规程。1992年4月,药剂科实行了分级管理,正、副科主任改称正、副科长,各工作室分设主任,从而加强了药剂科的综合管理。
  1992年5月,经省卫生厅组织的药剂科工作达标检查,一次性验收合格(总分951分),成为烟台市第一个达标单位。它标志着我院药剂科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二、药剂科下设 (一)中西药房设门诊西药房、中药房、急诊药房和住院药房。门诊西药房和急诊药房担负着调配门诊病人的治疗和抢救用药的任务,门诊中药房担负着调配门诊和住院病人的治疗用中药任务,住院药房负责医院700张床位住院病人的治疗和抢救用药的调配工作。四个药房平均日调配处方2604张。1992年中西药品总销售额为1700万元。
  药房工作范围:1、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定期指派专人检查各病区小药柜,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督;对麻醉和精神药品严格执行五专管理。2、负责门诊和住院病人安全、合理用药,审查处方的联合用药和配伍禁忌;加强处方的规范化管理。3、积极参与抢救中毒及危重病人用药方案的讨论,提供咨询、建议,经常利用板报形式向临床和门诊患者介绍新药及药学知识。
  (二)中西药库 70年代,药库有工作人员3名,承担全院中西药品的采购、保管和供应工作。同时,担负全院医疗器械及医用卫生材料的采购及供应和30种中药材的加工炮炙工作。
  1982年,药库增设会计2名。1992年配置了微机。药品供应品种不断增加,中药增至600种,西药(含成药、化学试剂等)1566种。
  (三)制剂室 1、灭菌制剂室 1954年2月,为适应临床需要,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始生产大输液,品种有5%、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等数种;同时还生产金霉素滴眼剂、磺胺醋酰钠滴眼剂、硫酸锌滴眼剂及蛋白银滴眼剂等眼用灭菌制剂。
  1958年,组建了灭菌制剂室。人员10名,有药师2名,药剂士1名,余为药工。先后由张玉昆、金元东药师负责。该室建立后至60年代前期,主要设备有蒸馏水蒸馏器,高压蒸汽灭菌柜,真空过滤配套设备等。大输液品种扩大到8种。还根据需要生产了小针剂,如盐酸普鲁卡因、环胞苷注射液、复方苯甲醇、盐酸丁卡因等数种和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剂等6个品种眼用灭菌制剂。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大输液品种扩大到14个,小针剂扩大到8个,同时眼用制剂也扩大到8个,基本上可以满足300张床位的临床需要。制备的雷夫诺尔人工流产剂,很有临床实用价值,而且辐射到本市3—4个县(市)。
  进入80年代,随着对大输液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1986年购置了大输液生产联动线;1989年安装了空气净化设备;1992年又安装了电脑全自动蒸汽高压灭菌柜。大输液品种进行了更新和调整,常用品种保持14个以上。日生产能力为1000—1500瓶(500ml/瓶),年产值60万元。
  2、普通制剂室 50年代,建立了普通制剂室,当时只能配制一些简单的内服和外用制剂,共14个品种。70—80年代,制剂品种增加到200多种。配合临床研制了一些疗效可靠的新制剂、新剂型。如大力克、小儿用APCL及B超用偶合剂等。
  1984年,对门诊制剂室进行改造,使内服、外用药分开,配制品种74个。修订了技术操作工艺,经省卫生厅组织检查,第一批取得普通制剂合格证。
  1989年,为了方便病区及手术室用药,建立了住院普通制剂室,配制品种49个。
  3、中药制剂室中药制剂室创建于60年代末。配合临床开展了中药的提取和部分制剂工作,如通脉丸、白胶丸、胎盘片、土霉素片、灵芝糖浆、络痛宁酒剂、丹参注射液和胎盘组织液等十多个品种。研制成功莪术注射液和狼毒糖浆,为当时癌症的综合治疗增添了有效药物。研制成功的骨蜡制剂用于颅脑外科至今,并被《烟台市制剂规范》收载。在70年代市场供应医用硫酸钡紧张的情况下,化学合成X线用硫酸钡获得成功,保障了临床的诊断用药。1975年,完成了紫草油制剂的研制,成为烧伤科专用于消炎、止痛、生肌特效药,沿用至今。此后,相继研制了儿科用药—小儿肺炎糖浆Ⅲ号;耳鼻喉科用药—清热消炎合剂及碎石用的排石合剂,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四)药检室组建于1964年,由朱祝成药师负责。当时仅能对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等为数很少的几个大输液品种进行快检。因人员缺乏,检验者往往又是制剂者,少有固定位置,检查项目亦仅限于pH值、含量和热原等。1968年后检验范围扩大到部分内服和外用制剂。
  1978年成立了药检室,配备了一名药师从事专职药检工作,增设了专用仪器并陆续建立了各项有关规章制度。80年代前期,人员增至2名,可对灭菌制剂室生产的10余种大输液进行六项(pH值、热原、澄明度、含量、重金属、无菌)质控指标检验。并负责对供应室的输血(液)管道、头皮针及各种注射器、蒸馏水(全检)的热原检(监)测工作(2次/月,夏天)。对普通制剂的检测范围亦扩大到10余种。筹建了细菌室,整顿了仪器室和化学检验室,添置了大型仪器,现有各种仪器17台(件)。
  1986年开展了5-羟甲基糠醛和微粒的检测新技术,对大输液的质控指标已增加到八项。于1991年开展了微生物的检测,对药库药品还进行了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检查和抽验工作。同时还开展了人工肾透析室蒸馏水的质量全检工作(1次/月)。
  (五)临床药学室组建于1983年,由一名药师和一名分管副主任组成。1984年派药师去北京协和医院参加"临床药学学习班"学习一年。另调入一名药师负责仪器和血药浓度监测等工作。
  主要工作任务:1、处方(门诊、住院)用药检査(每次5000-10000张,每年2次,分析处方配伍禁忌和联合用药的安全、合理性);2、定期编写《药物与临床》(1期/2个月);3、深入病房随科主任(主治医师)查房,参与合理用药讨论和咨询;4、参加会诊,提供用药建议;5、院内、外药学讲课,利用微机进行用药咨询;6、某些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
  1990年配备了日本岛津LC-6A高压液相色谱仪和AST/386型微机,各种专业书籍300余册,杂志26种。
  (六)药事管理委员会 1991年,根据中央卫生部文件精神,为了协调、指导全院安全、合理用药,提高药学科学化管理水平,医院成立了药事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副院长杨克夷任主任委员,药剂科长黄辉德任副主任委员,成员由各有关科室主任及药剂科部分工作室主任组成。药剂科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药事管理委员会的工作:1、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决定新药的增添和老药的停用,并通报医药市场的供应情况;2、对全院安全、合理用药进行监督和指导;3、编撰了《毓璜顶医院基本药物目录》,收载西药、中成药975种,给临床用药提供了极大方便。
  第十八节医学影像科一、科室创建医学影像科的前身为X光室,创建于1952年4月。由张肖福组建。机房及暗室面积共为25平方米。仅有一台美国产25mA手提式X光机,用方盘冲洗胶片。主要工作是每周一、三、五进行透视,每日限10人次,拍片极少。无专业诊断人员,透视或拍片诊断均由内、外科高年医师兼任。当时,X光室还兼管理疗工作。办公室设在理疗机房。
  二、科室发展 1953年,李卓信、肖敬洛调入,任技术员。同年,省卫生厅分配一台匈牙利产100mAX光机,每日进行透视,极少拍片,工作量有所增加。
  1954年,省卫生厅分给一台捷克产180mAX光机。将匈牙利100mAX光机调往烟台山医院。除胸部透视外,可做少量胃肠和拍片。理疗室另设专用办公室。
  1960年,省卫生厅分配一台国产400mA双球管X光机,相应增加机房和暗室设备。工作量增加,透视日均50人次,拍片约20人次,每日胃肠检查约5人次。并逐步开展静脉尿路造影,逆行肾盂造影和静脉胆系造影等检查。
  1963年,由内科调入尹高志医师,X光室改称放射科,医师、技术人员各2人。
  1965年,由外科调入房台生医师,当即安排其去青岛医学院放射科进修。结业回科后,放射科诊断水平有较大提高,逐渐开展胃肠点片、支气管碘油造影、X线体层摄影、空气灌肠整复肠套叠。同时配合外科开展淋巴造影及心脏导管检查。
  1966年一1976年间,工作人员达12人。76年下半年,引进东芝500mA大型X光机。基功能包括电视透视、多轨迹体层、普通摄影、快速换片摄影等四种用途,四个球管,价值10万余元。开展了电影透视、体层摄影、心脑血管造影。并能在电视透视下进行心导管检查及其介入放射等。有了隔室透视、两台国产胃肠透视机、两台摄片X光机,其中一台主要用于静脉尿路造影。另外还增加钼靶乳腺摄影及床边摄影等。放射科工作室面积300平方米,全科日工作量250人次。
  1978年、1980年曲广昌、张维新医师先后调入放射科,均任科主任,曲广昌兼任党支部书记。1987年张肖福调器材科工作。
  1982年成立超声室,当时有曲广昌、姜进军两名医师。工作室面积约60平方米,一台日本东芝53MB超机。开展了普通超声诊断,主要用于肝胆肾脾胰和妇产科疾病的检查。日工作量达20人次。
  1986年成立CT室,由张维新主任兼管,成员共10人。引进了荷兰飞利浦TOMOSCAN305型全身CT扫描机,价值89万美元(人民币390余万元)。CT工作室面积约300平方米。
  1986年建成影像楼,工作室面积达2000平方米。一、二楼为X光室,三楼为超声室,四楼为CT室。
  1987年,相继更换多台X光机及其它设备。1988年引进了西德C臂双向血管造影机及遥控透视机,价值180万元。同年,成立导管室,开展了介入治疗。另外还购置了颌面体层机。同时,超声室引进了美国惠普公司产新50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主要用于心脏检查,日工作量5—10人次。引进了日本产ALOKASSD650、620型两台超声机,主要用于普通超声检查。还引进美国产经颅多普勒诊断仪一台,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检查。随着设备和人员的增加,超声室开展了介入超声检查。
  1989年放射科更名为医学影像科。
  1990年X光室购进了国产隔室遥控透视机,使X光透视图像更加清晰,省去了工作人员透视前要进行"暗适应"。同年下半年,CT室引进了100余万元CT配件,完成了对CT机升级改造,使其成为TOMOSCAN350型,扫描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1992年磁共振室成立,购进广东威达医疗器械厂产的超低磁场常导型LMW—400磁共振成像装置(MRI)价值290余万元。LMW—400MRI可任意选择扫描层面和方向(横断、突状、冠状)。目前主要用于颅脑脊髓疾病的检查。磁共振室面积100平方米。
  影像科作为全市影像中心,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几年来,影像科共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奖科研项目4项,优秀学术论文2篇。由张维新主任医师主编、合著、编审的专业书籍达17本。共接收进修医生200余名。1992年被医院党委及青岛医学院评为优秀带教科室。
  第十九节检验科一、科室创建 1948年,设立化验室,医生罗星一兼管化验室工作。1950年,岳毅接收并负责化验室工作,有三名工作人员。1965年化验室更名为检验科。陈增辉负责检验科工作。现在有工作人员38名,其中副主任检验师2名,主管检验师3名,检验师20名,检验士13名。分九个检查室。
  1、门诊化验室。于1950年建立。开展了血、尿、粪三大常规、血小板、网织红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出凝血时间、尿三胆等检查项目。现有工作人员10名,其中检验师5名,检验士5名。主要设备有PC—603血球计数仪一台、Bak-er—8000血球计数仪一台、尿液分析仪二台、显微镜四架。
  2、病房化验室。于1981年建立。负责住院病人血、尿、粪三大常规、血小板、网织红细胞、嗜伊红细胞、出凝血时间、尿三胆检查等。现有检验师2名,检验士1名。主要设备有尿液分析仪二台、F—800血球计数仪一台,显微镜三架。
  3、生化室。于1955年开展了生化检查,1958年成立生化室。开展了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类、物质代谢的检查。现有副主任检验师2名,主管检验师1名,检验师4名,检验士2名。主要设备有自动生化分析仪一台,钾钠氯分析仪二台、血气分析仪二台、4010酶分析仪一台、电泳仪一台、精确分析天平三台及冰箱、离心机等。
  4、细菌室。于1952年成立。开展了呼吸道、分泌物、消化道细菌的培养及各种药敏试验。现有主管检验师1名,检验师1名。主要设备有孵育箱二台、厌氧培养箱一台、空气净化台和显微镜各一台。
  5、血库。于1957年建立。负责采血、定血型、配血工作。1980年采血工作停止,血源来于助血站。1988年开展胎血采集工作。现有检验师3名,检验士1名。年供血量一百万毫升。主要设备有冰柜一台、冰箱二台、离心机和显微镜各一台。
  6、免疫室。于1976年建立。主要检查项目有:抗核抗体、抗DNA抗体、补体C3、C5、CIC、E—玫瑰花、IgA、IgM、IgG、RF因子、HAA、淋巴细胞转移、康氏、华氏反应、淋巴细胞毒转化、自显影技术等。现有检验师1名,检验士1名。主要设备有微机酶标仪一台、显微镜一架、中型离心机及电冰箱等。
  7、放免室。于1983年建立。主要检查T3、T4、AFP、HCG、LH、FsH、PRL、CEA、E2、E4、地戈辛浓度、肾素等。有检验师1人。主要设备有放免仪二台,大、中型离心机各一台,低温冰柜一台。
  8、细胞室。于1976年建立。开展了骨髓、凝血因子以及与血液病有关的检查。1988年,开展了血流变学指标的检查。现有主管检验师1人,检验师1人。主要设备有血流变仪二台、显微镜三台、电冰箱、水浴箱各一台。
  9、细胞遗传技术室。于1990年建立。主要开展染色体检查、羊水培养、羊水穿刺等。有检验师2名。主要设备有照像显微镜一台、空气净化台一台、培养箱二台。
  二、专业技术发展及设备购置 1950年,化验室只有一台显微镜,可开展三大常规、血沉、胸、腹水、脑积液等检查。
  1952年,细菌室开展了肠道、呼吸道以及分泌物的培养和药敏试验。1955年,开展GPT、CO2-CP、马尿酸、血尿淀粉酶检查。用福一吴氏法查血糖,脲酶法测尿素氮。
  1960年一1978年,逐步开展了血液病检查,17—KS、17—OH、手工法测血气、补体C3、C50、lgA、G、M、凝血酶原时间等。
  1980年,引进丹麦产ABL2型血气分析仪。
  1980年—1985年,开展了CPK及同功酶的酶学动态法检查。
  1988年至今,有万元以上设备24台,10万元以上设备3台。其中:1988年引进美国产自动生化分析仪(44万元),能开展自动分析试验20多项,自动化程度高。1993年引进丹麦产ABL300型血气分析仪(20万元),为心胸外科和急症手术液酸碱分析、呼吸和代谢系统酸碱分析提供了依据。引进日本产F-800血球计数仪(15万元),能一次性分析15个指标,时间短、速度快、质量高。
  生化检查从1960年40多项增加到现在的120多项。包括电解质分析(K+、Na+、Cl-、Ca++、Fe++等);血气分析;血脂分析(ch、TG、HDL);脂蛋白电泳;蛋白质分析(T、A/G、粘蛋白等);糖分析(BG、糖耐量);酶学分析(心肌酶谱、GOT、CHE、ACP、AKP、r-GT、HDL等);胆色素分析(1分钟、5分钟胆红素);内分泌检查(17—OH、17—KS、VMA、儿茶酚胺);胃液分析;结石分析及其他一些单项检查。
  临床检验增加到40多项。有尿液分析、血液分析、血液流变学、精液分析等。免疫和放免增加到60多项。如CPR、抗“O"、地戈辛浓度、皮质醇、CEA等。
  生化室自1989年至1992年连续4年全国质控评比获“A”级。细菌室和临床细胞质控在省级评比中成绩优秀。
  三、学术发展至1992年底,共发表国家级论文14篇,省级4篇,市级14篇。寇新明的"BCG法测血清蛋白最适比色时间"一文,1990年在第二届东、中、南非病理学术会议上交流。
  第二十节特检科一、科窒创建 1988年,特检科成立。包括:心电图室、脑电图室、动态心电室、内窥镜室、心电生理室五个检查室(心电生理室于1990年归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管辖)。现有工作人员13人,其中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8人,护师1人。
  1、心电图室。1961年,派梁清桂医师到上海进修心血管专业。1963年,建立了心电图室,兼做肝胆超声波检查。同年8月,增添1名住院医师。有国产409型、7121型心电图机各一台。1964年引进瑞典产多道生理试验仪1台。开展了心电、心音、脉搏波动测量、微音扩大、导管测量检查和基础代谢测定等。70年代初,先后购置了日本产心音心电分析仪、瑞典产心电图机,开展了心音检查。1977年后,心电图专业发展较快,引进超声心动图机、基础代谢机、心向量图机。80年代,引进日本产6151型心电图机1台、日本产6511型心电图机4台、6353型三导联心电图机1台,替代了国产心电图机。工作人员增加到5人(其中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3人),能准确诊断心肌梗塞及各种心律失常等心脏疾患。
  2、脑电图室。1978年10月,建立脑电图室。有主治医师、护士各1人。有国产ND—82B八道脑电图机1台、日本EEG—4113型脑电图机1台,并配有ME—175型积分电路、脑电图频率分析器和SSS—1101音波刺激器模型。1979年,增加脑血流图机1台。相继开展了对脑血管痉挛、脑动脉硬化等多种脑血管疾病的检查及各种脑电图的诱发。如过度换气诱发、听诱发、视觉诱发、睡眠药物诱发等试验。1992年购进日本产光电4418型脑电图仪1台、日本产诱发电位MEP5304诱发电位仪1台。年平均检查患者4000多人次。现有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1人。
  脑电图室开展工作以来,通过对癫痫、脑炎、脑血管疾病、面部疾病、脑占位病变及发育不良等的脑电图检查,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依据。
  3、内窥镜室。于1975年11月成立,属内科消化组的一个检查室,由内科主治医师潘若渭负责。先后购进了日本欧林巴斯厂产GIF—D3型1套、GIF—K2型2套、JF—B4型1套、CF—LB3R型1套、XT—1型1套内窥镜、BF—2TR支气管镜1套及PSD—2型高频电切电凝切割器1台。1986年12月内窥镜室独立,有医师、护师各1人。1988年组建特检科,内窥镜室属特检科管辖。又购进了缴光光纤手术器、内窥图像显示仪。开展了激光治疗胃肠道息肉及各种原因造成的食道、肠道梗阻再通术。1992年开展了电动凝切割息肉术、消化道内镜取出异物及内镜下碎石术。现有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2人,护师1人。
  4、动态心电图室。1988年,建立动态心电图室。有住院医师1人,配有美国产WS-Ⅱ型动态心电图检查仪1台。开展同步双导联连续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检查。至今共收检2190人次。
  另外,心功能室有医师2人。设有多导生理记录仪1台、两导生理记录仪1台。可做细胞电生理、心音图及左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电阻抗等检查。开展了对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昼夜节律及对药物时辰敏感性的研究。1990年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划归该研究所管理。 第二十一节病理科 1963年,从烟台护校调入病理医师江承发,建立病理室。负责医院病理检验工作,隶属化验室领导。年工作量500至800例。1968年,江承发去世,病理检验停止。1971年1月,医院派检验士徐淑云和迟玉香参加烟台地区卫生局举办的病理学习班学习,同年11月结业。12月,又重新建立了病理室。
  1976年,改称为病理科,负责人徐淑云。1988年,徐淑云任副主任。业务范围:除了医院的病理检验外,还负责烟台市各大医院和牟平、福山、蓬莱、龙口、栖霞、长岛等县(市)医院部分外检标本的检验。仪器设备除原有的冰箱、温箱、切片机和双筒显微镜外,自1974年以来,陆续购进了德国产柴氏显微镜、聊城产切片机、天津产磨刀机、孝感产脱水机、英国产AS600低温恒冷快速切片机、日本产欧林巴斯显微镜。
  在技术方面,能及时完成各种手术标本的检验。同时,还开展各种脱落细胞学及小针头穿刺检查,以及快速石腊切片,快速冰冻切片和成人、婴儿尸体解剖。为了不断提高诊断水平,做了20多种特殊染色及部分免疫组化。1990年,开展了栓仁组成区蛋白的测定,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肿瘤不同恶性程度和癌前病变的检测以及亚性肿瘤的治疗,都具有重要作用。1992年,开展了胃幽门弯曲菌的测定,观察弯曲菌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关系。1993年,开展了雌性激素受体测定,为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现有工作人员9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医(技)师6名。
  第二十二节营养科 —、科室创建建国后,医院病员食堂配备一名营养师,归总务科领导。1985年9月成立营养室,从外科调入医师李新民具体负责。1986年11月李新民任营养室副主任。1991年12月,按照三级甲等医院的要求,营养室更名为营养科,并将干部保健食堂划归营养科领导。李新民任副主任,主持全科工作。现有职工44名,其中营养技术人员4名、财会人员2名、保管员1名、采购员1名、炊事员15名(其中临时工7名)、配餐员21名(系临时工)。
  营养科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供应住院病人的治疗饮食和普通饮食。
  二、开展工作情况营养科(室)组建前,厨房设备陈旧、简陋,灶房狭窄,总面积不足80平方米。住院病人就餐率仅有24%左右。1987年1月医院修建了病员食堂,面积达到300平方米。陆续购置了冰柜、馒头机、水饺机、切菜机、打饼机、匀浆机、电炸锅和微波炉等大型食品加工机械,为改善病人饮食打下物质基础。制定了营养科"饮食工作制度"、"营养膳食治疗常规"、"各类人员责任制"和"考核制度"等规章制度,并将各类人员的工作成绩和执行各项制度的情况与经济效益挂钩,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做到了饭菜多样化,每餐主食6—8个品种,菜,肴8—10个品种。对住院产妇实行包饭制,供应鸡蛋、牛奶和小米饭等有营养的食品。炊事人员利用做饭空隙时间,开设豆腐坊,保证常年供应豆制品。为了解决新入院病人当日就餐难的问题,开展了业余服务,采取快餐排档的形式方便了病人和家属。住院病人的饮食大有改善。
  1993年以来,对在职职工业务培训48人次(含配餐员岗前教育)。并开设了营养专科门诊,向群众咨询营养、健康知识。
  第二十三节消毒供应室最初,医院的治疗消毒和无菌物品的供应,由手术室的消毒室负责。1953年建立供应室,工作室面积166平方米。有护士长1人,护理员3人。1986年7月迁到外科大楼下,工作室面积336平方米,人员发展到12人。1990年改称为消毒供应室。1993年底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护师5人,护士2人,消毒员1人,工人3人。设护士长1人。担负着680张病床、每月近9万件医疗物品的洗涤、消毒、灭菌工作。
  消毒供应室分4个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工作间有:物品回收间、初洗间、精洗间、包装间、消毒间、监测间、无菌物品存放发放间、敷料间。
  工作班次分为物品回收班、洗刷包装班、针头洗刷班、灭菌消毒班、下收下送班、手套洗挫班、无菌物品发放以及制作敷料班。
  消毒供应室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各班工作质量控制标准;消毒灭菌制度;工作质量监督检查制度;热原监测制度;下收下送管理及事故差错上报制度。1958年至1965年实行了送物品到病房制度。这一制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中断。
  1987年前,采用"硫磺化学指示管"作为消毒灭菌指示剂。1987年后,采用"苯甲酸"晶体密封小玻璃管为指示剂,同时配合使用了留点温度计测试灭菌效果。1989年改用化学灭菌指示卡和3M胶带。1992年设有专职消毒员,建立了消毒员工作制度。为了对压力蒸气灭菌器灭菌效果的监测,1993年又更新采用132℃蒸气压力灭菌化学指示管,判断是否达到预真空灭菌条件。
  1990年,开展了热原鲎试剂监测工作。即每月对输血器、输液器、注射器、头皮针等做热原监测,并配合药检室不定期地进行对各类物品抽查性监测和消毒液有效浓度的测定。1991年开展了每月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片,对灭菌器进行效果监测。
  供应室原有两台下排汽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1985年购进注射器清洗机一台。1988年全院更新使用了一次性输液器。1990年购进脉动预真空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一台,购进手套供干上粉机一台。同年,使用了一次性5ml和20ml注射器,在洗刷间设置了常水-热水-蒸馏水的一条流水线洗刷系统及过滤系统,极大地减轻了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1993年实行了所有回收的包皮、巾子等敷料送洗衣房单机洗涤后再消毒使用。
  1991年6月,经山东省卫生厅组织医院消毒供应室验审,一次验收达标,取得合格证书。
  第二十四节高压氧舱治疗室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为适应临床抢救治疗病人的需要,医院于1989年7月与烟台打捞局医院合资筹建YC2600/0.3型高压氧治疗舱,同年8月8日建成。工作人员有主治医师1人、主管护师1人,医师1人。另有打捞局工作人员3人。
  高压氧舱室建立后,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各类工作人员职责。至1993年底,共为6024位病人作了94309人次高压氧舱治疗,取得理想的效果。尤其对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气栓、厌氧菌感染和突发性耳聋有特效。此外,对脑血管病、冠心病、各种农药中毒、安眠药中毒、各种神经病变、各种溃疡、脊髓损伤、结缔组织病、断肢(指)、各种眩晕、眼底病、牙周炎、宫颈炎和先天性发育迟缓等70多种慢性疾病,也有明显的疗效。
  四年多来,高压氧舱室的工作人员,不断学习吸收外地医院的经验,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为全国各地建舱医院培训了高压氧专业人员81人,均能达到独立工作的程度。
  第二十五节碎石治疗室碎石室成立于1989年7月。
  1989年调放射科医师王汉青负责筹建碎石室。从上海购进交通大学生产的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型号TDPN—IV型。该机特点:干式不用水槽,不需麻醉,病人无痛苦,可门诊治疗,定位准确。1989年7月13日做第一例膀胱结石病人,治疗结束下床即排出结石。截至现在,共治疗泌尿系结石1315人,其中有来自新疆、西藏、四川、香港和台湾的患者。
  该碎石机的技能原来对泌尿系阴性结石和胆系结石不能定位,也就不能做碎石治疗。为了攻克这一难关,碎石治疗室积极进行技术革新,研制了“B超三维定位装置”,解决了碎石机厂家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已治疗胆系结石和泌尿系阴性结石240多例,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甚至对被列为碎石禁忌症的鹿角形结石和多发性大结石等复杂性结石,也进行了探索、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中一例多发结石1000余块,已经治愈,实属罕见。
  第二十六节前列腺射频治疗室前列腺射频治疗室成立于1992年10月6日。引进以色列产Theruex-Ⅱ型前列腺射频治疗仪。此机不需麻醉,可同时治疗两位前列腺肥大病人。治疗前经尿道放入特制的F16治疗尿管,尿管内有起治疗作用的螺旋形天线和两套独立的温度传感器、起定位作用和固定作用的气囊。治疗仪由电子计算机自动调节温度的稳定、高分辨率彩色显示各种参数、曲线和菜单操作功能。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可边治疗边看电视或书报,在轻松愉快中治疗疾病。现已治疗240多例,80%以上病人收到明显疗效。对前列腺炎患者进行了探索治疗,其中二例伴有阳萎患者已治愈。
  第二十七节人工肾室人工肾室组建于1979年。有工作人员3名。使用设备为一台日本产BN-2000型透析机,采用平板型透析器。透析方法多采用动、静外瘘做血管通路,经碘醋酸透析。
  1989年10月,因原有透析设备老化,透析病人增多,又购入瑞典产Gam-broAK-10型透析机四台。用蒸熘水做透析用水,采用中空外维透析器,醋酸盐透析液,经碘透析法进行治疗。
  1991年10月,张世钧副主任医师退休,由薄涛医师负责。开展了一些新技术和新的治疗方法。如钛轮钉动、静脉血管吻合术、透析用静脉插管术、序置透析法、高钠透析法等。
  1993年6月,引进美国供水工程公司产水处理设备,解决了透析用水不足及夏日水温过高的问题。
  1993年9月,引进瑞典产Gam-bco苏打透析板一块,解决了部分醋酸盐不耐受病人的透析问题。
  人工肾室自组建至今,经过不断探索、改良和发展,现已能建立各种血管通路,苏打、醋酸选择透析,使病人能接受合理的治疗,并降低治疗中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第二十八节体外反搏室体外反搏室于1987年11月组建,1988年1月正式开展临床治疗工作。引进广州医疗器械厂生产的WFB-DN1型电脑控制增验型体外反搏装置,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伤无痛苦、无副作用的有效治疗方法。于1988年7月增添了心电图机、心功能测试仪,主要用于体外反搏前后临床疗效的对比。
  自1988年开展体外反搏治疗工作以来,在心血管专家指导下,与临床医生密切合作,相继完成了两项科研课题:"降粘一反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疗效分析"发表在《中国体外反搏杂志》1990年第三期、"冠心病患者体外反搏前后血浆环核苷酸水平变化的初步观察"发表在《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1992年第二期,并获烟台市科技进步奖。发表学术论文三篇:"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体外反搏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硝酸甘油静滴加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0例疗效分析"和"华东地区体外反搏专题会议纪要"。几年来,反搏治疗观察所见:体外反搏对缺血性(如心、脑、肾)及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有效率达95%,对血管神经性水肿有特效,对心肌梗塞病人提高心脏功能、促进侧支循环形成、防治再发心绞痛收到满意疗效。反搏室同预防保健科合作,开展了中老年病的预防及保健治疗工作。
  第二十九节理疗室理疗室始建于1958年,有人员1名,理疗仪器3台。60年代,理疗工作由心电图室兼管,人员2名。1978年,设专人从事理疗工作。1985年,理疗室编入中医科。是年又从中医科脱离,由门诊部管理,人员增为5名。
  1993年底,理疗室设第一治疗室(高频电疗)和第二治疗室(中频电疗),治疗床位12张,理疗仪器有8台(件)并配有专人管理。能开展超短波、直流电、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中频等电疗法,疗效显著。

知识出处

烟台毓璜顶医院志1914——1994

《烟台毓璜顶医院志1914——1994》

本志分沿革、党群组织、行政机构设置、医疗、护理、科研·教学、护士学校、援外·支边·支农·抢险救灾、主要统计资料、人物、职工等11章,着重记述了解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烟台毓璜顶医院在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实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