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政机构设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毓璜顶医院志1914——1994》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29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行政机构设置
分类号: R197.322
页数: 31
页码: 118-1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毓璜顶医院行政机构设置。
关键词: 烟台市 毓璜顶医院 行政机构

内容

第一节院长办公室建国初期,医院的行政科室有办公室和总务科。办公室负责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1972年8月,在军代表的主持下,将行政科室改组为政治处、院务处、医务处。1981年2月21日,烟台地区人民医院进行机构改革,撤销政治处、医务处、院务处。院务处改称院长办公室。
  院长办公室的工作范围:(1)院长办公室是院长具体办事机构,负责全院的秘书、行政管理工作,传达领导决议,收集科室执行情况,协助院领导处理日常具体工作。(2)安排各科行政会议,做好会议记录,负责领导交办草拟的各种文件。(3)负责行政文件的收发、登记、传阅、立归档与报刊信件的收发。(4)做好打字、油印,处理来信来访和来客的接待工作。辖有打字室、收发室、档案室和电话总机室(1993年12月归属院办)。
  一、打字室 1960年,成立打字室,有专职打字员1人。主要设备有一台4号中文铅字打字机、一台手滚油印机。随后增添一台手摇速印机。1984年,购进一台小型英文打字机。1985年,购进一台英文打字机和一台3号铅字打字机。1988年—1993年,购置一台中英文四通打字机、一台进口自动油印机、一台美国产Sun微机和一台进口全自动油印机。现有工作人员2名,负责全院日用材料的打印工作。
  二、收发室1987年以前,全院的报纸、信件等收发业务由院长办公室办理。1987年设立收发室,其报纸发送至每个科室,收发室定员2名。1989年后,收发室改造增加报箱,统一管理,设专职收发员1名。
  三、档案室自建院到1990年间,医院档案无人分管,均由文书人员兼管。1990年3月,成立综合档案室。配备了专职档案员1名,逐步将原有的文书档案、堆集的文件、资料,按照立档要求,重新拆卷、组卷,并按归档案卷质量标准印制卷皮、卷内目录、装订成册,共计整理案卷250册。目前,档案室存有案卷2000余册,主要是行政、财务档案。其它基建、设备、科技档案的保管均在所属科室。
  [=此处为表格(历年院长办公室主任、副主任)=] 第二节医务科建国前,医院医政管理机构情况不详。建国后,1952年底设立医务办公室,由丛其惠副院长、邵名秀护士、申维正三人组成。负责医疗、行政、护理、医疗统计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生产领导小组领导医疗管理工作。
  1972年8月,恢复行政机构,建立医务处。由王铭祥副院长负责。
  1982年10月,成立医务科。有工作人员4人。孙在义任科长。
  医务科在院长直接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全院的医疗、预防、教学、科研等管理工作。
  (1)负责医疗工作的内外联系,处理日常的医疗事务。(2)了解科室的医疗情况,组织对危重病人的会诊和抢救。(3)制定防范医疗事故发生的措施,负责医疗事故差错的调查讨论和上报。(4)组织全院学术活动,安排进修、教学实习。(5)组织医院科研课题申报、立题,督促检查科研计划的实施,组织技术成果的鉴定、上报,以及奖励申报等。(6)会同各科室制定和修订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和检查监督执行情况,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1985年,医务科由杨克夷副院长兼管,刘少荣医师任副科长。1986年11月刘少荣任科长,刘美霞任副科长。工作人员5人。下设:医疗统计、病案、图书、摄录像等室。
  1988年9月,由副主任医师崔国栋任科长。
  同年,将原管辖的医疗统计、病案管理、图书管理、摄录像等室归新组建的医疗信息科管理。
  1990年2月,为了加强科教工作,医院成立科教科。原教学、科研工作由医务科移交科教科管理。
  1991年9月,由主治医师侯成杰任科长。医务科主要职能是负责医疗业务和医疗行政管理。在院长及分管院长的直接领导下,进一步健全与完善了医疗规章制度,组织全院编写出《内科诊疗常规》、《外科诊疗常规》、《妇产科诊疗常规》、《小儿科诊疗常规》、《五官科诊疗常规》、《影像诊疗常规》等,使医疗活动规范化,逐渐形成了有章可依,依章行医,违章必究的局面,从而为提高医疗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由于抓了规章制度的实施落实,医疗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为加强对医技人员的业务管理,自1988年起建立了医技人员业务技术档案,至今医技人员每人建技术档案,作为医技人员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其内容为:(1)年度个人技术业务评价,科室主任意见,医院意见;(2)年度基础理论考试、业务考试成绩;(3)季度、年度病历考核成绩;(4)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情况;(5)临床危重病人抢救成果奖;(6)学术、科研成果;(7)差错、事故。
  医院于1992年开始实行医院分级管理,争创三级甲等医院。医务科重点抓了医院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1)建立、完善了各种医疗规章制度30余种;(2)组织编写医疗诊疗常规9本;(3)落实各科三甲技术指标和各科医疗质量、数量指标;(4)组织对全院病历质量考核;(5)负责外派人员的保健工作。
  同时承担组织全市工伤、病退的劳动力鉴定工作。
  [=此处为表格(历年医务科科长、副科长)=] 第三节护理部建国前,医院护理管理机构情况不祥。1952年底设立医务办公室,其中邵名秀护士负责护理管理工作。
  1953年后,分别由护士字培风、刘宝琴、宋春英负责护理管理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生产领导小组领导护理工作。
  1972年8月,恢复行政机构,建立医务处,任命刘玉英为总护士长。
  1981年3月,护理部成立。刘玉英护师任护理部主任。工作人员2人。
  护理部在院长直接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护理管理和护理人员的院内调配工作。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全面护理工作管理,拟定全年护理工作计划和年终护理工作总结。
  2、负责制订护理质量考核标准,组织护理质量检查、评比、总结和归档。
  3、负责制订护理工作制度和护理操作常规,并严格督促执行。
  4、负责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技术培训工作,并定期进行业务技术考核工作。
  5、负责临床实习教学,检查实习质量,总结教学工作。
  6、检查、指导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7、主持召开护士长会议,布置或总结工作。
  1981年3月,对护理人员首次实行业务技术职称晋升工作。经护理部组织的严格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合格,晋升护师40人。
  1982年,工作人员增至3人,刘玉英任主任,迟淑娟、李国艳任副主任。
  1983年至1984年,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抓了基础护理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建立示范病房,实行包片护理,加强病房管理,病房布局基本达到统一。
  1985年,实行新的护理管理体制:即护理部、科护士长、病房护士长三级管理制。此间,建立了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档案和护理部资料档案。
  1986年,在加强护士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了护理质量控制标准。每月组织护士长按质控标准检查护理工作,每年举办一次护理技术表演赛,提高了护理质量。
  1987年,设立了“护士奖励基金”,制定了“护士奖励基金条例”和“护士奖金发放有关规定”。每年奖励在护理岗位上工作成绩突出的护理人员。
  1987年6月至1988年1月,对护理人员进行第二次技术职称晋升工作,有167名护理人员晋升职称(其中,副主任护师4人,主管护师34人,护师102人,护士27人)。
  1989年,结合医院实际,编写出《护理常规》上、下册,为发展专科护理和护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打下理论基础。
  1990年,医院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全程优化服务”和“争创天使杯”活动,医院连续三年(1990—1992)被市卫生局评为“创天使杯”先进单位。有15人次荣获“天使杯”优胜者称号。
  1991年,医院争创三级甲等医院。按“三甲”医院要求,加强护理队伍的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技能。1992年,共进行基础理论考试4次,有925人次参加,有130人次接受技术考核。
  1992年12月,护士帽由圆顶白帽,改为白色燕尾帽。其标记:护理部主任的帽沿上三道兰条;科护士长是二道兰条;病房护士长是一道兰条;护士帽沿无标记。
  1993年,建立了护理示教室。购置了护理示教仪器和模型。
  同年,有3人被市卫生局评为“模范护士”。
  1993年,全院护理人员发展至381人,其中大学本科生4人,专科生3人,中专生309人。
  [=此处为表格(历年护理部主任、副主任)=] 第四节门诊部门诊部的职责,在院长领导下,负责组织制定门诊部的工作计划,并督促检查实施;负责门诊的医疗、护理、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定期召开门诊系统联系会议;协调科室关系,检查督促医务人员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医疗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负责接待和处理门诊病员的来信、来访工作;负责组织急诊、危重、疑难病员的抢救和会诊工作。
  1948年10月,烟台第二次解放时,门诊条件简陋,规模很小,仅设内、外两科(内科包括儿科,外科包括妇产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日门诊量约20—30人次。
  1957年,建设了1200平方米的二层门诊楼,扩充了X光室、手术室、门诊药房。由徐延亮任门诊部主任。日平均门诊量240人次。
  1967年,门诊部由“医院革命委员会”一元化领导,门诊部成立服务班子,日平均门诊量1400人次。
  1975年,建设了4800平方米的四层门诊楼,门诊部迁入新的门诊楼后,增设了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1978年,在门诊楼后扩建了药房和药库。
  1981年,在门诊楼前扩建了挂号室、门诊住院处和肠道门诊,形成了目前的格局。现门诊总建筑面积9464平方米。梁敏芝副院长主持门诊部工作,祁培山任副主任。日平均门诊量1400人次。并开始对老干部进行健康查体工作。
  1984年,开始对中级以上职称的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查体工作,年查体5000人左右。1987年,新建的影像楼落成,原X光室、B超室迁入影像楼。
  1987年7月,为加强急诊工作,成立了急诊科。
  1988年,增设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并相应的开展了专业门诊。根据卫生部文件精神,医院开设了专家门诊,由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每周轮流2个半天应诊。专家门诊的开展,缓解了病人看病难的矛盾,减少了疑难病症的再诊率。
  1991年,门诊量达年54万人次,日均1750人次,年急诊量2.4万人次,日均64人次,年门诊手术12027例,年急诊抢救385人次,抢救成功率达85%,门诊病案合格率达90%以上。
  1992年5月,按“三甲”医院标准,成立了独成一区的急诊科,迁出门诊楼。
  1993年,医院相继开设了简易门诊、门诊服务台、名医门诊、健康咨询门诊、营养门诊和疼痛门诊。
  目前,门诊部主任1人,副主任2人,护士长1人。
  [=此处为表格(历年门诊部主任、副主任)=] 第五节科教科一、科室创建过去,医院的科研、教学工作由医务科负责。为适应医院业务发展的需要,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于1990年2月成立科教科,侯成杰任副科长。1991年9月由李萍任副科长。1991年底,声像室由信息科划归科教科领导。现有职工4人。
  科教科的任务是:负责全院的科研、教学、进修、实习学生的管理和在职职工的教育工作,以及负责录音、摄影、录像工作。
  二、工作情况 1、科研:从1990年以来,全院共立题36项,已完成20项,获得成果奖的18项,其中获得省级以上成果奖的9项,获得市级成果奖的9项。
  2、论文:从1990年以来,全院工作人员共发表论文375篇,其中,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的90篇,省级114篇,市级156篇。在各级学术会议上交流的文章126篇。参加国际会议交流5篇,在国家级会议上交流的38篇,省级31篇,市级57篇。出版专著14部。
  3、教学:从1989年以来,共接收进修、实习学生1028人,其中接收进修医生530名,实习学生498名。
  4、业务培训:从1990年以来,共派出进修学习和参加各种学习班(一周以上)的医务人员211人。其中,外出进修学习的58人,参加学习班的170人。同时,我们医院自办12个外语学习班,共培训704人。几年来,医务人员和行政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获得大、中专学历的达111人。
  [=此处为表格(历年科教科副科长)=] 第六节人事科一、组建 1960年1月医院设立党总支办公室,人事工作由总支办公室管理。1972年8月设立政治处,人事工作由政治处管理。1981年2月,撤消政治处,建立人事科,科长由林有基担任。现有工作人员3名。
  二、建科以来的主要工作 1、落实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中发(1978)11号文件《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统战部、公安部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请示报告的通知》,对我院四名错划右派给予改正,并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根据上级有关政策清理历史积案五人,分别安排退休或收回分配工作。
  2、历次调资: 建国后对职工进行过几次工资调整。自1978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又进行了几次普遍的工资调整和改革。
  (1)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中发[1985]19号文件精神,对全院766名职工进行了工资套改。
  (2)1990年,根据鲁人薪字[1990]第14号文件规定,对全院956名职工进行工资普调。
  (3)1992年,根据鲁人薪字[1992]4号文件精神,对部分职务变动人员工资进行调整,全院共752名职工进行调资。
  (4)1992年,根据人事部人薪发[1992]4号、国发[1992]28号文件精神,对全院1031名职工和163名离退休人员进行一次职务(岗位)补贴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调整。
  3、中层干部聘任制 1984年底以前,我院的中层干部和护士长实行任命制。即医院党委拟订中层干部人选,市卫生局经考查予以任命。1985年3月,改为聘任制。即在群众民主测评的基础上,院长提名,经医院党委研究同意,报卫生局备案后,发给聘书予以聘任,每届任期3年。1985年,聘任中层干部52名,护士长30名。1988年,聘任中层干部62名,护士长35名。1991年,聘任中层干部86名,护士长35名。1991年,根据三级甲等医院标准要求,我院成立肿瘤科并实行二级分科,内科、外科分别分设六个专业科。除新聘任9个二级科室主任外,其余由大科主任兼任。药剂、放射、检验等科下设14个室,聘任14个室主任。
  4、职称改革 1986年以前,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均实行任命制。高级职称由省卫生厅考核、考查任命;中、初级职称由烟台市卫生局考核、考查任命。
  1987年6月,根据山东省职改领导小组意见,我市开始职称改革工作。即由任命制改为聘任制。医院设初评委,烟台市卫生局设中评委,省卫生厅设高评委。分别负责初、中、高级技术职称的评审工作。经过评审确定任职资格后,由院长根据需要,予以聘任,发给聘书,专业技术人员聘任期三年。
  各级医务人员业绩优劣直接反映其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的高低,专业技术人员受聘期间要进行年度和任届期满考核,并建立健全考绩档案,为今后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提供依据。
  5、奖惩 (1)为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根据省政府有关规定,采取科室推荐,部分中层干部评议,领导审查,市人事局考查同意,报省人事厅批准,自1984年至今对七名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奖励晋级,他们是:韩逸梅、鲍世香、周建衡、陈长清、田文、潘淑敏、丁一心。
  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给部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特殊津贴的决定,1992年10月,经市人事局审查上报,上级批准五位同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韩逸梅、武顺、田文、姜元松、王兆玺。
  (2)对于发生医疗事故和重大差错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以教育当事人和全院职工。
  6、职工福利职工福利是人事工作的一部分。建科以来,根据有关政策,给部分家属办理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老工人子女顶替等。1987年以前医院未设老干部科,退离休老干部归人事科管理。除为患病老干部及时送医送药外,并建立老干部生日卡,为老同志送生日寿桃等,使老干部能愉快渡过幸福的晚年。
  7、人事调配在院长领导下,根据医院编制和工作需要合理调配人员。每年编制大中专毕业生需求计划,做好接受大中专毕业生和社会招工工作。自1978年至1993年共接受硕士研究生14人,大学本科155人,大专35人,中专262人,社会招工138人。对每年接受的大中专毕业生和社会招工人员均实行上岗前培训。
  8、人事档案管理档案室现有人事档案1257卷,在档案的管理上,建立健全了档案材料的收集、补充、整理归档、查阅借用、转移转递等项制度。完善了各项手续,建立了《档案名单索引登记薄》、《借阅档案登记薄》、《收发档案登记薄》、《干部变动情况登记薄》等。另外还建立《档案材料借阅制度》、《档案室管理制度》、《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另外,为进一步熟悉了解全院职工的基本情况,建立了便于查寻的照片档案。
  1993年3月,为使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购置了微机及其它专用设备。将人事档案实行微机管理。
  9、其它认真及时做好人事统计(如干部年报、工资年报、季报、月报、各类职称报表等)、劳动考勤工作;及时办理职工请销假手续,做好外调政审工作;从1978年以来根据有关政策共办理退休92人,离休54人,停薪留职2人,自由离职4人。
  [=此处为表格(历年人事科科长、副科长)=] 第七节保卫科一、科室创建保卫科于1984年3月建立。现有职工5人。1956年7月于智浩任公安驻我院特派员,隶属党支部领导。1972年8月成立政治处,保卫工作归政治处领导。1981年2月政治处撤销后,保卫工作由韩昌林负责,归党委办公室领导。1984年建立保卫科,王传福任科长。1988年9月,张全勋任副科长,1992年9月任科长。
  保卫科负责维护医院治安秩序、领导门卫工作,并接受烟台市公安局二处和芝罘分局的业务指导。
  二、制定安全保卫责任制度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医院安全保卫工作制度细则,具体规定了各科室在安全保卫工作中的任务与职责。并确定锅炉房、电工室、供氧室、保管室、中西药库、财务科、影像科、信息科、档案室和保健病房为重点保卫单位。建立要害部门档案,与其科室负责人签定了安全责任书,定期检查,防患于未然。
  三、建立其他治安保卫组织 1、治安保卫委员会:由18人组成,主任张全勋,副主任王海。负责医院的保卫、安全工作。
  2、义务消防队:由20人组成,队长陈全利,副队长栾锋庆。消防队员兼任所在科室安全员。其任务是宣传防火的意义和知识,落实防火措施和器材,演练灭火器和其他灭火技术。与医院35个科室签定了消防责任书,层层落实消防责任。
  3、治安卫队:由10人组成,队长徐明波,副队长陈明。队员8人(系计划内临时工),统一着内保服装,实行半军事化管理,24小时值班。除负责门卫工作外,坚持夜间巡逻,维护病区和门诊秩序。
  4、治安联防办公室:医院与毓璜顶派出所联合成立治安联防办公室。由派出所所长于桂志任主任,保卫科长张全勋任副主任。在门卫值班室设立了治安报警岗,与公安机关联成一体,互相配合,做好医院治安保卫工作。
  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9人组成。组长宋杰,副组长张全勋。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负责综合治理医院的工作秩序。医院连续三年被芝罘区政府评为“治安先进单位”和“治安达标单位”。
  [=此处为表格(历年保卫科科长、副科长)=] 第八节财务科一、 科室创建财务科成立于1981年2月,它的前身是财务组。医院的财务工作,建国初期属总务科领导,1972年8月成立院务处后,归院务处领导。1981年2月院务处撤销后,成立财务科。当时由院长办公室副主任许明珊兼任财务科长。1983年赵家禄任财务科长。梁永生1985年3月任副科长,1988年9月任科长。1990年2月于在先任副科长,主持财务科工作。现有财会人员33人。
  财务科的工作任务:一、根据医院事业计划,编制年度、季度的财务预算和决算,做好财务分析,执行财务制度和计划开支;二、实施财务监督,贯彻各项财经政策和纪律;三、加强经济管理,组织合理收入;四、严格现金管理,当天收入当天存入银行,库存现金不超过国家规定;五、负责工资及有价证券的管理和发放工作;六、办理物资采购和差旅费等报销手续;七、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监督和管理;八、健全财会制度,做到日清月结,及时清理债权、债务等。
  1991年7月,财务科被烟台市财政局评为“会计达标单位”;1993年7月被市财政局评为“清产核资先进单位”。
  二、下属机构 1、会计室:由10人组成,其中副科长1人、主管会计1人、会计6人、出纳2人。在完成财务科主要任务的同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改革工资发放管理。为实现医院财务工作现代化,1985年12月开始利用电脑编制工资册。为了减少烦琐手续和安全发放工资,于1992年5月改为银行电脑代发工资。
  (2)改革会计核算方法。以前会计核算一直采用收付记帐法,从编制凭证到记帐、报表,都是采用手工方法。1989年实行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后,会计核算采用借贷记帐法,将整个医院会计帐户划分为资金来源、资金占用两大类46个总帐科目。为适应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改革核算的需要,于1989年、1990年分别购置长城386、AST286计算机各一台,自己编写了“医院会计计算机核算系统”,使编制记帐凭证、记帐、报表规范化、一体化、电算化,实现了医院会计核算与科室核算的统一与同步,更好地发挥了会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预测、分析和控制作用,实现了系统的计算机管理。
  (3)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按照会计档案的管理要求,1986年12月,根据卫生局的统一部署,对医院1964年以前的会计档案进行清理销毁,对1969年以后应留存的医院会计档案,按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核算资料,分别进行编号、登记,送存医院档案室。
  2、收费处:有收费员9人、稽查员1人。过去门诊收费一直采用收费本开二联单的办法。由于门诊病人数量逐年递增,传统的收费办法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于1991年8月从青岛购置8台医用收款计算机,将收费项目输入计算机后直接打印,作为凭证,工作效率大有提高。
  3、门诊住院处:有工作人员2人。其主要任务是负责预约病人住院时间(急诊例外)、办理病人住院手续,填好病人住院病历首页项目,并收取病人住院预交金。
  4、住院结算处: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主要任务是:对住院病人的住院费用记帐、结算、报表和催收住院病人的预交金。于1991年8月购置3台计算机联网,按会计制度的要求,建立了数据维护库、病员管理库、费用录入库、预收款核算库、院务汇总库、出院结算库、每月总清库、往来结算和辅助服务库。从记帐到结算管理,实现了核算资料的预测、分析、监督,对住院病人费用进行计算机科学管理。
  5、房改室:会计1人。负责医院993户职工房租补贴的核算,以及收取房租等。
  注:医院会计计算机标核系统和住院病人费用管理系统均由于在先编制,并在全市医院广泛推广应用。
  [=此处为表格(历年财务科科长、副科长)=] 第九节总务科一、 科室创建建国前,医院总务工作归总护士长管辖。1956年7月,成立总务科,薛祯祥任科长。当时,会计室、住院处和收费处隶属总务科领导。1961年10月,赵新传任科长。1972年8月,医院成立院务处,撤销总务科。总务工作由院务处负责。1981年2月,撤销院务处,重建总务科。赵家禄任科长。1985年3月,宋杰任科长。1988年,孙喜宏任科长至今。总务科现有职工93人,其中科室管理人员7人,在班组工作的职工86人。
  总务科的工作范围是:医院的物资供应、水、电、暖、汽、房舍维修、卫生管理、膳食等项工作。从1992年以来,随着医院改革的深入,总务科逐步推行社会化管理。
  二、下属机构下属机构有:保管室、汽车队、维修队(含锅炉房)、职工食堂、电工班。上述班组从1993年以来,实行全方位承包。还有木工班、缝纫房、洗衣房、电梯班、托儿所、动物饲养室、职工浴池、太平间和绿化养花等。
  1、电话班。总机室于1962年12月建立。有话务员2人。总机是磁石式60门交换机。实用电话20余部,设有两部外线。并另有外线电话3部。1975年10月,电话总机改装为JGL—8型供电100门的半自动双座总机。内线电话增至50部,总机外线12条。此外,另有外线电话5部。话务员增至5人。1985年更新为JGL—8型供电单座200门交换机,实装机150部。话务员增至8人,机务员1人。1989年又更换为HJ—905型纵横制400门自动交换机,实装机300门,话务员减少到4人,机务员1人。输入输出外线各10条,专用外线7条。1989年在门卫、门诊部安装公用电话2部。1993年1月又安装了DCCF—型电脑长途计费系统,24路。1993年10月划归院长办公室管辖。
  2、汽车队。现有司机8人。建国前,医院没有运输工具,50年代初期,上级拨给一辆旧美国产中型吉普车,改装为救护车。物资运输是用马车。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陆续购进救护车、敞车和轿车。现有大小车辆11辆。其中有:西北421救护车1辆、燕京救护车1辆、北京212吉普车1辆、北京130敞车1辆、沈阳大头车1辆、天津大头车1辆、皇冠轿车1辆、桑塔纳轿车1辆、蓬莱产面包车l辆、哈尔滨产大客车1辆、1308T型货车1辆。另外,有机动三轮车2辆。救护车实行24小时值班。其它车辆由汽车队统一调度。
  3、维修队(含锅炉房)。现有职工15人。工作范围是保障院内供暖和水暖管道、中心吸引吸氧设备的维修,以及安装锅炉等工程。在完成医院任务的前提下,还可承揽院外安装、维修工程。
  锅炉房,建国前仅有美国管式0.8吨和1吨锅炉各1台。建国后,更换了几次锅炉,为了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于1988年10月重建了1154平方米的锅炉房。现在使用的锅炉是:杭州产QXL360—70/95—AII锅炉(6.5吨水炉)1台、上海产SHL6.5—25—A锅炉(6.5吨汽炉)1台。同时安装电动葫芦上煤机和碎推式除渣机各1台,以及软化水等附属设施,减轻了司炉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平日保障了医院消毒、病员饮水、药厂生产和伙房用气。
  在取暖季节,除了保证医院供暖外,还对医院附近的职工家属集体供暖19004平方米。自1989年以来,连续四年被医院评为先进班组。
  4、保管室。现有职工4人。主要负责医院的物资采购、供应工作。树立为临床服务和勤俭节约的观念,建立健全购、领、存手续制度。库存物资每季清点一次,低值易耗品每年清点一次,做到帐、卡、物相符。从1993年5月起,保管室实行承包制、质控制,有效地调动了保管人员的积极性。
  5、木工班。现有职工3人。工作范围主要是负责木器制作与维修,安装门窗玻璃等。现有设备:电锯2台、平刨1台、钻床1台。基本保证各科室所用木器的制作。十几年来连续被医院评为先进班组。
  6、电工班。于1976年6月建立,当时有职工2人,现在有8人。主要工作任务是维修医院的电器设备、安全供电。随着医院事业的发展,1982年又建成配电室,改单电源为双电源(市南线、东风线);1989年8月将320KVA的变压器改为.500KVA;1993年又扩建了电工室,改造高低压电器设备,把两台500KVA的变压器并联使用,把电工室的高低压柜全部换新。现有高低压柜12面、监视柜3面。从1993年5月以来,电工室实行承包,在完成医院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允许在社会开展电器维修服务。
  7、电梯班。现有职工11人,其中操作工人9人,维修工人2人。其主要任务是接送病人、敷料车、药车和饭车等。1981年12月,在外科楼安装第一部天津产半自动手柄式电梯;1985年6月又购置三部上海产迅达全自动电梯,外科楼一部,内科楼二部;1990年8月,在保健科楼安装一部迅达电梯。十几年来,由于维修人员加强电梯的维修保养,操作人员谨慎驾驶,没有发生意外事故,电梯正常运行。
  8、供氧室。于1986年7月建立,现有职工5人。供氧室建立前,供氧工作由修理组兼管。供氧室建立的同时,在保健科病房和手术室实行供氧、吸引管道化。1988年,实行全院病区吸引吸氧。1989年8月,高压氧舱建成,由供氧室供气。至此,医院告别了长期以来供氧靠车推人抬、吸引用单个马达吸引器的历史,实现了供氧、吸引管道化。
  9、污水处理。现有职工2人。医院的污水处理设施,于1981年10月投入运行。污水处理设施占地120平方米,其设计能力为每天处理医疗污水400立方米。其处理方法是采用一级投氯消毒处理。备病区和门诊大楼均设化粪池,各化粪池的污水流入集中池(15立方米),经沉淀过滤后流入分流池,再入投氯虹吸池(5立方米)。该池的加氯污水被虹管吸至接触池(20立方米),然后接触消毒1.5至2小时,再自动排入城市下水道。由于医院病房增多,排污设备不能满足需要,市环保局于1986年又拨款1万元,购置了两台自动加氯消毒器,日处理污水600立方米。污水处理前,每毫升污水含细菌5百多万个,处理后的污水,每毫升仅含细菌8、9个,完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10、洗衣房。现有职工1人(其余是临时工),主要负责各种公用被服、隔离衣和各种敷料的洗涤、消毒。1992年1月由预防保健科实行承包制。现有洗衣机一台、烫平机一台、甩干机一台、脱水机一台。
  11、缝纫组。现有职工2人,负责全院医疗被服、敷料的制作与缝补。
  12、托儿所。现有职工11人,其中保育员7人,幼儿教师4人。托儿所成立于1958年,1967年停办,1969年又恢复,开始时由护士轮流值班,后来招收了3名保育员。保育人员1983年增加到9人,1987年增加到10人,1990年增加到11人。室内活动面积达12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140平方米,先后购置了标准椅子40把,滑梯、积木、小车、小篮球等玩具和教具。现在入托婴幼儿80多名,分婴儿班、小班、中班、大班。幼儿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按时备课、上课,并积极参加全市幼儿教研活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3、职工食堂。1992年建成了新职工食堂,建筑面积250平方米。现有职工11人,由总务科副科长张志升承包食堂管理。为了达到管理规范化,先后建立了卫生管理、餐厅管理、采购管理、仓库管理和奖惩制度,制定了班长职责、炊事员职责、会计职责、保管员职责、服务员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1993年5月起实行全方位承包,调动了管理、炊事人员的积极性。饭菜多样化,每天主食品种一般都在15种以上,炒菜在20种以上,低、中、高档兼顾,基本做到了卫生整洁、价格合理、服务周到、职工满意。每天就餐人数500人左右,高峰期达700多人。
  炊具不断更新,现有:不锈钢操作台4个、不锈钢炉灶3台、不锈钢脱水罩1台、不锈钢餐车7辆、不锈钢储藏柜3个、不锈钢洗涤池3个、合面机3台、烤箱1台、烤炉1台、蒸柜2台、绞肉机1台、打蛋机1台、餐桌60张。
  14、太平间。负责接收、保管尸体和尸体的消毒、整容工作。24小时值班,现有临时工2名。
  15、卫生工作。医院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制定了会议制度、检查制度、奖惩制度和分工职责,并配备了卫生设施。1991年建成了一台现代化焚化炉,专门处理有毒污物。1991年5月成立了卫生大队,负责各临床科室和环境卫生。卫生工作做到了经常化、制度化。多次被市、区评为“卫生先进单位”。1991年芝罘区政府评选我院“卫生达标”单位。
  16、绿化。绿化工1人。十几年来。医院院内共栽植花木2324株,冬青2万余株,冬青绿篱592米,元体爬墙虎230米,草坪13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8497平方米,占医院总面积的44.3%。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市政府于1985年授予医院市区绿化“优秀单位”。1989年被评为“花园式单位”。
  另外,还设有男、女职工浴池。
  [=此处为表格(历年总务科科长、副科长)=] 第十节基建科一、科室创建 1972年以前,基建工作由总务科统一负责。1972年,基建办公室成立,在院务处统管下,由院务处副主任刘桂芳负责基建工作。有工作人员3人。负责医院基建工程的动迁、物资采购、保管、预、决算、基建管理工作。
  1976年,由总务科副科长姜作祥兼任基建办公室主任。1985年,由总务科副科长陆清阳主管基建办公室工作。
  1988年9月,基建科成立。由陆清阳任科长,栾德才任副科长。有工作人员6人。
  二、基建科发展 1948年7月,烟台解放时,医院占地面积8653平方米,有医疗用房4882平方米(其中:门诊楼一幢1040平方米,病房楼一幢3842平方米),职工生活用房1380平方米。
  解放后,经政府拨款和医院自筹资金,对原有旧房舍进行彻底改建,先后建成了医疗用房和职工生活用房。1957年建成门诊楼1幢。
  70年代,投资44万元建成5000平方米的门诊楼1幢;投资33万元建成共4571平方米的职工生活用房楼3幢。
  80年代,投资990万元,建成共25477平方米的包括外科病房楼、内科病房楼、保健病房楼、影像楼各1幢及配套设备;投资340万元建成13000平方米的职工生活用房楼3幢。
  90年代,投资170万元,建成1117平方米的保健病房楼加层;投资236万元建成1418平方米的职工食堂、舞厅及会议室楼1幢;投资270万元建成共4795平方米的职工生活用房楼2幢。并相继建成高压氧舱室、制剂室以及其它医疗附设用房。
  至1993年底,医院占地面积54456平方米。全院总建筑面积为56412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30488平方米,后勤用房3652平方米,职工生活用房22272平方米。
  [=此处为表格(历年基建科科长、副科长)=] 第十一节医疗设备科一、科室创建 1982年以前,医院未设专门的医疗设备管理部门,统由药剂科管理。1982年1月,成立医疗设备科。有工作人员4人,其中主管技师1人,技师1人,技术员1人,会计1人,由张肖福任副科长。嗣后,从北京引进工程师2人。主要担负着医疗设备的购入、维修和管理工作。
  二、科室发展 1985年7月,由于工作和管理上的需要,原由药剂科负责管理的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的采购、保管和调配工作,划归医疗设备科统一管理。
  医疗设备科负责全院医疗设备及卫生材料的采购、保管和调配;负责各科室(CT室、磁共振室、X线室除外)医疗设备的安装、调试与保养;定期检查各种仪器的运转情况;定期向各科发放所需物品;负责全院标准计量器具的审报、送检等工作。
  1990年5月,医疗设备科成立了电子、制冷、机械三个专业维修室和_个计量室。做到了一般和大型医疗设备维修不出院,负责全院计量器具标准计量单位的实施执行等计量管理方面的工作。并担负全市医疗卫生部门血压计(表)的检定、维修工作。
  92年入出库总额(除设备外)由86年的70余万元增至320万元。
  目前,全院医疗设备总值由建科初期的283万元发展到现在的3300万元,增长11.7倍。
  现有工作人员17人,其中主管技师1人,技师7人,技术员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7人。
  [=此处为表格(历年医疗设备科科长、副科长)=] 第十二节医疗信息科医疗信息科创建于1988年9月,由病案室、统计室、图书室、声像室组成,申维正任科长。全科共1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中级职称5人,(主管护师3人,统计师1人,馆员1人)。创建前,该科所属班组由医务科管辖。
  1、病案管理。解放前,病案室的管理情况不详。1954年前,住院病案由挂号室管理,用登记簿编号挂号。1954年后,改为拉丁文拼音编写卡片。门诊和住院病历均用大病案。1960年9月,建立病案室,由医务科领导。占地面积不足20平方米,只有一人做病案管理工作。建立了姓名索引卡片,按照美国医学会编的《疾病和手术名称分类》建立了疾病分类和手术分类索引卡片。
  1960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门诊病案由大病案改为小病案。一年后又改为大病案。文化大革命中,大病案改为门诊医疗单(小病历)。
  1978年又使用大病案,日挂号约千人左右,年增加病案10万多份,至1983年4月份,挂号室保存的病案已达70多万份,挂号室人员增至12人。
  1983年5月,医院实行病案改革,实行大小病案相结合,即:门诊挂号采用小病案,对住院病人和有科研价值的门诊病例建立大病案。大病案由院方统一建档保管,小病案由病员自己携带。工作人员为8人。 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需要,1988年9月成立了医疗信息科,病案室属信息科。除保管病案外,还开展了病案质量控制、病案首页用计算机管理。1992年,按照卫生部统一要求,病案首页中78项内容,全部录入计算机管理,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9)要求,建立了疾病分类名称编码库;手术分类编码库;中毒、损伤原因的“E”编码库;肿瘤形态学的“M”编码库;医生姓名代码库,可随时检索病案首页中的所有内容,使病案管理工作由单纯管理进入对病案资料进行科研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了病案为医疗、教学、科研服务的作用。1993年,占地面积已达150平方米,现存住院病案40余万份。
  2、统计管理。解放前管理情况不详。1953年正式由一入主管统计工作,制定了统计工作制度和工作任务。在院长直接领导下,附属在医务办公室。在当时卫生系统没有统一的统计工作制度和报表格式的情况下,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自行探索、设计,建立了自下而上的原始资料收集、整理、归纳、上报工作程序。前后隶属院长办公室、医务科管辖。1988年9月由医务科析出,隶属医疗信息科管理。
  统计工作的任务:(1)按照《统计法》对统计资料进行检查、监督。(2)为上报主管部门和医院领导提供决策、计划、协调、检查、分析、评价与总结的依据。(3)为医疗、科研、教学提供统计资料。
  开展业务情况:1988年为实现统计工作现代化,配置了LC0520微机一台,编制出疾病分类病名库、手术分类库、住院情况统计报表、疾病分类统计报表、门诊情况统计报表的微机管理程序。1990年编制出国际疾病分类(ICD--9)程序。1992年编制出三级甲等医院50项统计指标微机管理程序,实现了医疗统计工作现代化管理。至1993年已立卷归档统计资料共90余卷。
  3.图书管理。1949年图书室建立,当时设备简陋,占地面积不足15平方米,拥有各种书刊4千册,多数是英文书籍(源于毓璜顶医院遗留),医学书刊只按科别进行登记,制定了借阅制度,由专人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室被封,无专人管理,许多资料丢失、损坏,图书室处于瘫痪状态。1972年图书室恢复,有1人专门管理,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资料分类法》将零散的图书重新整理、分类和登记,杂志进行装订,建立较完整的图书帐目。1974年开始订购中、外文杂志,每年投资约百余元,此后逐年增加,恢复了借阅制度,并建立了图书赔偿制度。1976年由于书刊的不断增加,图书室占地面积增加到300平方米,1979年和1980年各增加1名工作人员。1988年,图书馆发展较快,工作人员增至4人。目前已拥有35组书架、二个阅览室(面积为60平方米)、三个书库、一个采编室和一个工具书室。创办了馆藏《新书通报》,及时介绍入馆新书,建立了各种索引目录。购进了机械打字机,进一步完善了借阅管理制度,发放了规范化的借书证,并与全国各地市医院建立了情报联系,开办了情报检索咨询业务。1990年购置一套借阅台及7张阅览桌、3个目录柜,改善了读者的阅览环境。同年7月与科教科联合举办1987—1989年医院科技成果展览。1992年8月引进微机检索数据库,配备了LC0520计算机一台,实现了图书的现代化管理,为医教研提供了良好条件。
  至今图书馆藏书为31099册,价值612874元,其中中文书25266册,外文书766册,中文杂志3107册,外文杂志1960册。每年从新华书店及外地购进书刊一千册左右,基本满足本院医护人员查阅资料的需要。
  4.声像管理。1984年建立,配备了585P编辑机一台,M5松下摄像机一台,照像机2架,1992年又投资10万元,购置日立摄像机一台。主要为临床科研、教学制作幻灯片、拍摄典型病例资料、为党政工团拍摄资料服务。为工作方便,于1992年由科教科接管。
  [=此处为表格(历年书刊增加情况统计表)=] [=此处为表格(历年医疗信息科科长、副科长)=] 第十三节预防保健科建科前预防保健工作由医务科及门诊部分管。1991年9月,根据国家卫生部正式颁发的《综合医院分级管理办法》的要求,院党委决定:成立预防保健科。其主要任务是健康检查、疾病普查、普治、妇幼卫生保健(包括婴幼儿系统管理、围产期保健)和优生学、医疗、心理、健康咨询、家庭病床、医院管区的传染病管理。负责执行和指导社区预防保健工作。并规定:预防保健科是应用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疾病防治的职能科室,具有行政和业务指导的双重职能。
  预防保健科由11人组成。有副主任一名,护士长(兼院内感染监控专职人员)一名,院内职工保健医生一名,家庭病床工作人员一名,地段防保工作人员六名和卫生宣传教育人员等。制订了规章制度,编写了《预防保健科手册》。
  1991年10月2日正式开展工作。除对医院职工的医疗保健外,还对院内隔离消毒、污物及污水处理、院内交叉感染、疫情报告、健康检查、计划免疫等进行监督和管理。较好地组织了对5000余名院内外离退休干部及中级以上知识分子的查体。预防保健科在全国138所医院监控网资料评比中获得并列第二名。负责19个居委会、两所中学(二中、十二中)三处小学(毓璜顶小学、跃进路小学、南通路小学)的防保管理工作。
  [=此处为表格(历年预防保健科主任、副主任)=] 第十四节审计科 1991年12月14日,经市编委(烟编125号文)批准,医院成立审计科。王生会计师担任科长。共有二人组成。
  审计科是医院主管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科室。在院长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权,定期向院长报告工作。在业务上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
  根据国家审计署、山东省、烟台市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订了审计工作制度、审计人员职责和工作计划。并对下列事项进行监督:基本建设资金的投入和支出;其他资金的来源、上缴使用及分配;经济业务收支的合理性、有效性;对医院承包或在租赁期间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等情况的审计。
  1、对财务科历年来应收款的审计。加强了应收款的管理,采取相应的预借公款措施,协助财务科催收长期外欠款。
  2、对财务科银行帐户的审计。1990年至1991年,针对财务科银行帐号清理不及时的问题,帮其查明了原因,堵塞了漏洞。
  3、对住院处历年病人拖欠医疗费的审计。通过审计后,加强了病人预交款的管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病人出院结算制度,采取病人欠费额与临床科室奖金挂钩和住院处固定一人专职催交预交款的办法,清理了历年欠款,增加了医院收入。
  [=此处为表格(历年审计科科长、副科长)=] 第十五节老干部科一、 基本情况老干部科于1988年9月建立。建科前,老干部工作由人事科负责。当时,离退休职工31人。其中离休干部22人,退休干部4人,退休工人5人。到1993年5月,离退休职工达174人。其中离休干部69人,退休干部82人,退休工人23人。
  二、加强对老干部工作的领导医院党委把老干部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分管院领导具体抓。做到了对老干部政治上尊重,生活上关心,感情上沟通,财力、人力、物力上支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老干部在生活上优先照顾。每年“九、九”老人节期间,医院领导和老人(70岁以上)欢聚一堂,通报工作,听取意见,宴请老人,共度节日。老干部科每月组织三次集体活动。即每月8日党员生活会;18日老干部会;28日离退休职工会。还组织离退休职工,开展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娱乐和体育活动。在市直片百题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二名。
  三、落实生活待遇,为老干部办实事 1、老干部医疗、住房、用车方面,医院优先照顾。
  2、为没有享受集体供暖的离休干部,每年冬季发给200公斤取暖煤。
  3、为离体干部安装纱门纱窗。为离退休职工将蹲便器改为坐便器(医院自管房)。
  4、老干部离休后,继续享受在职干部的探亲待遇。
  5、建立离退休职工生日档案,每年为离退休职工祝寿。
  6、建立老干部保健档案,每年对老干部查体一次。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对体弱多病、行动困难的老干部,定期巡诊,送医送药服务到家;对符合享受护理费条件的离休干部及时报批。
  四、获得荣誉 1984年7月,被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授予“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
  1988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为老干部服务先进集体”。
  1989年,被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市级机关党委会、市人事局授予“为老干部服务先进单位”。
  1991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集体党支部”。
  1990年,林德里的书法在市卫生局书画比赛中获第一名,王可彬的书法获第二名。
  林德里的书法在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和市书画研究会展览。
  [=此处为表格(历年老干部科科长、副科长)=] 第十六节改革办公室一、科室创建 1987年5月,成立改革办公室。有工作人员两名。改革办公室由院长办公室主任杨希谦兼管。1988年9月,改革办公室主任改由党委副书记陈元伦兼任,刘书元任副主任。1990年1月,刘书元任主任。(1991年7月,离休后返聘)。
  二、开展工作情况改革办公室成立后,曾借鉴兄弟医院改革经验和做法。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拟定医院改革方案和承包协议书。经院长办公会审议后,于1988年10月,经医院职代会一届二次会议审查通过,开始实施。于1987年11月,改革方案先在内科和检验科试点,取得试点经验。1988年,在全院推行改革承包协议。1989年1月,又深化一步,实行科室承包、二级核算、电脑管理的改革新模式。自1993年7月,医院的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打破奖金分配上的大锅饭,实行按责任大小、职务高低、按劳取酬的原则。
  自1990年以来,全国各省、市、县卫生单位前来参观医院改革的有七十多家。于1989年9月在我院召开的全国十城市医院改革研讨会上,介绍了我院的改革经验。受到一致赞赏。1990年烟台市政府发表一期专刊,介绍推广了烟台毓璜顶医院改革经验。
  1988年被医院评为工作突出科室,获单项奖。1989年和1990年连续两年被医院评为先进科室。
  [=此处为表格(历年改革办公室主任、副主任)=] 第十七节质控办公室一、科室创建为了适应医院改革和加强医护质量的需要,于1990年1月,成立了质控办公室。主任孙在义。1991年10月,由副主任董淑生负责,现有工作人员2人。
  质控办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医院质控工作计划、考核标准和实施方案;组织、督促各质控小组,按照规定要求,做好各科室的质量检查、考核工作。
  二、建立各级质控组织 1、医院成立了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长任主任委员,分管副院长任副主任委员,有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任委员,共由13人组成。
  2、成立各质量考评小组: (1)综合考评小组。主要任务是根据医院制定的综合考评标准及有关规定,对各科室的政治思想、医德医风、院规院纪、安全保卫等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2)医疗考评小组。负责对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技术水平、教学科研和业务培训等进行检查、考核。
  (3)护理考评小组。负责对临床科室护理管理、技术操作、消毒隔离、护理文书、护理教学、科研及业务培训等进行检查、考核。
  (4)医技考评小组。负责对药剂科、检验科、影像科、特检科、营养科、病理科和设备科的工作质量、规章制度、服务态度等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5)后勤考评小组。负责对财务科、总务科、基建科的工作质量、业务技术、规章制度、财政纪律、帐目核算等进行检查和考核。
  3、建立各科室质量管理考评小组。各科室的考评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主治医师、护师四人组成。根据医院制定的考核标准和本科室的考评细则,对所属班组和个人,进行考评记分。
  4、制定质控评分办法。以100分为基数,其中工作量指标占10分,经济指标占20分,医护工作质量占50分,综合管理占20分。
  质控办根据备考评小组对各科室的考核情况,以及平日调查了解的情况,综合分析,作出估价,报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作出决定,并将此作为核发各科室奖金的依据。做到奖罚分明。
  [=此处为表格(历年质控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第十八节创“三甲”办公室)=] 一、科室的建立医院被确定为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单位。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医院于1992年1月18日成立创“三甲”领导小组,下设创“三甲”办公室,孙在义任主任,成员有张鲁诚、张来举、孔繁农。不久因工作需要,张来举、孔繁农回本科工作,又调李玥来室工作。现有成员三人。同时,还成立了行政、医疗、医技、护理、后勤五个管理考评小组。各科室也相应的由科主任、护士长担任科室考评小组成员。1993年11月,孙在义主任退休,由张鲁诚继任主任。
  二、工作开展情况整个创“三甲”过程,分为组织准备、达标建设和申报评审三个阶段。
  组织准备阶段(1992年1月—3月):主要做好组织准备、思想动员、培训中层骨干、完善质控方案和制订达标计划。3月21日,医院举行了“争创三级甲等医院动员大会”,田文院长做了动员报告。
  达标建设阶段(1992年4月—1993年12月):坚持以软件为重点,抓软带硬的原则,抓好“三甲”的全面达标工作。在软件方面,一是从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入手,狠抓医院管理;二是从病历书写和三基训练入手,狠抓医疗质量;三是从医德教育和医德考评入手,狠抓医德医风建设。在硬件方面,共投资1420余万元,购置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40余台(件),投入150余万元,用于医院的环境改造、房舍维修、改建等。
  申报评审阶段(1994年1月—6月):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比较全面地完成了三级甲等医院的各项标准。全院职工以最佳的精神面貌、最佳的竞技状态迎接“三甲”评审。1月份开始填写评审申请书并正式申报。4月5日至8日市卫生局组织评审组来院协助找差距。5月2日至4日,省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委员会预审团一行六人来院进行预审(资格审查)。5月30日至6月2日,省评审委员会一行20人对我院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评审。于6月2日下午,在我院大会议室召开了评审结果反馈大会,宣布我院“三甲”达标。
  6月10日,创“三甲”办公室宣布撤销。
  [=此处为表格(历年创“三甲”办公室主任)=]

知识出处

烟台毓璜顶医院志1914——1994

《烟台毓璜顶医院志1914——1994》

本志分沿革、党群组织、行政机构设置、医疗、护理、科研·教学、护士学校、援外·支边·支农·抢险救灾、主要统计资料、人物、职工等11章,着重记述了解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烟台毓璜顶医院在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实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