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毓璜顶医院志1914——1994》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23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发展
分类号: R197.3
页数: 5
页码: 48-52
摘要: 1948年10月16日,烟台第二次解放,医院再次为人民政府接管。当时,这处医院已被国民党军队践踏得破烂不堪,物资全无,仅存房舍。11月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医院得到迅速恢复。市政府派徐福章来接收医院,并及时充实了各类人员,添置了设备,修缮了房舍。12月份,医院重新开业,并定名为"烟台市立医院"。
关键词: 烟台市 毓璜顶医院 发展

内容

1948年10月16日,烟台第二次解放,医院再次为人民政府接管。当时,这处医院已被国民党军队践踏得破烂不堪,物资全无,仅存房舍。11月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医院得到迅速恢复。市政府派徐福章来接收医院,并及时充实了各类人员,添置了设备,修缮了房舍。12月份,医院重新开业,并定名为"烟台市立医院"。
  市立医院开业时,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中医生1人,药剂2人,财务1人,后勤5人。医院负责人徐福章。初开诊时,只有门诊,不收住院病人。至1949年1月,才建立病房,开始收治住院病人。当时的病房只分男女病房。病床100张,人员发展到43人。
  1949年8月,市政府派卫生科科长崔立华到青岛巿立医院请来2名医生、6名护士,充实技术力量。病房都设有简单的小药房,具有一般的急救药品和治疗器械。同月,建立了手术室。当时,各种条件很困难,手术时用汽灯照明,煤炉取暖,人工运水进行手术。可做简单的腹部手术。同时,护理工作有了分工。
  随着人员的增加和工作的进展,医院于1949年5月建立了党支部、团支部和工会。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孙寿海,团支部书记矫敏,工会会长李举。8月份,成立了由7人组成的行政管理委员会,分工负责各方面的工作。其成员是:院领导代表孙寿海、总务代表徐福章、工人代表李举、护理代表戚以华、内科医务代表孙元章、外科代表邵黎。
  1950年7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卫生厅通知:将"烟台市立医院"更名为"山东省立医院烟台第五分院"。1950年10月,王志远、刘效亮做了第一例胃穿孔修补术。同时,开展了鼻息肉、扁桃体等五官科手术。
  1951年2月1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卫生厅又发布通知[卫医(51)字第77号]:"烟台分院"更名为"烟台市立医院",直归烟台市卫生局领导,并协助烟台市社会卫生工作。医院设办公室和总务科。有工作人员7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1人(医生13人,护士13人,助产士4人,药剂2人,放射2人)。行政管理人员12人,工勤人员17人。医院可处理一般外科急症和行腹部手术。如胃大部切除、胆囊及脾切除术。1952年,由韩逸梅、王志远医生成功地为一患者切除165斤的卵巢囊肿。
  1953年12月2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鲁卫(53)字第2679号],将原"烟台巿立医院"更名为:"烟台市立第一医院"。院长由孙文楼担任。全院有工作人员15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7人,行政管理人员22人,工勤人员44人,病床180张。
  1955年建立眼科。
  1958年6月将原住院隔离病房撤消,成立烟台市传染病院。
  1959年3月19日,烟台专员公署发布通知[(59)烟卫字第196号]:为了加强对全区医院工作的业务领导,积极贯彻"以医院为中心开展医疗预防工作"的指示,兹决定将"烟台市立第一医院"划归专区直接领导,并更名为"烟台专区毓璜顶人民医院"。更名后,医院负有对全专区、烟台市本身的医疗预防任务。此后,人员、设备、技术力量发展很快,床位达250张,年住院病人7146人次,日均门诊量570人次,工作人员22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1人,行政管理人员30人,工勤人员32人。是年,五官科病房独立。耗资23000元购置了捷克产180毫安X光机。
  1960年1月9日,烟台专员公署又发布通知[(60)烟卫字第14号]将"烟台专区毓璜顶人民医院"改称为"烟台专区人民医院"。同年首次开展了心脏闭式二尖瓣分离术,成立了保健科,设科长1人,医师3人。
  1961年成功地抢救了Ⅱ—Ⅲ度烧伤面积达94%的病人。开展了门脉高压分流术、断流术等,还开展了半肝切除、脑瘤摘除。
  1963年开展了膀胱全切结肠代膀胱、肾全切和部分切除术。
  1966年下半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党政领导干部靠边站,给医院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受到干扰,职工的积极性被挫伤,医疗工作徘徊不前。
  1967年2月,烟台专区改为烟台地区。由李延山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医院,由军代表任医院革命委员会主任。
  1968年8月,医院成立革命委员会时,将"烟台专区人民医院"改称"烟台地区人民医院",床位300张,年住院病人10936人次,日均门诊量1400人次。工作人员34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1人,行政管理人员30人,工勤人员83人。共耗资5.3万元购置了400毫安X光机、四联心音心电记录仪、心电示波器等医疗设备。10月,由吕象盛率"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医院,与军宣队、群众组织代表和院领导于克荣组成"三结合"的"烟台地区人民医院革命委员会",后又结合了院领导常叙忠为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在革委会领导下,各科组成了服务班子。
  1972年8月在革委会的主持下,将医院行政科室改组为:政治处、院务处、医务处。当年病床320张,住院病人11661人次,日均门诊1242人次,工作人员36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72人,行政管理人员17人,工勤人员63人。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根据山东省委指示,山东省卫生厅组成抗震救灾医疗大队,迅速赶赴唐山进行抢救。7月29日我院组成16人的医疗队,以高典祥副书记为中队长,奔赴唐山唐家庄煤矿。全体队员冒着余震的危险,用帐蓬建起了野外医院,立即投入了医疗抢救工作。于同年八月胜利返回。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医院开始有了新的转机。重点抓医院管理、医疗质量、制定医院各种规章制度,开始扭转管理混乱,医疗质量下降的局面,使医院逐步恢复正常秩序。是年,开展了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治疗脑外伤后偏瘫症取得成功。
  1972年至1978年期间,医院购置了5000元以上医疗器械:日产500毫安X光机、国产200毫安X光机、八道脑电图机、三导心电图机、纤维窥镜、人工心肺机、显微照像机等19件、共耗资63万余元。1978年病床340张,年住院病人10490人次,日均门诊1200人次,工作人员49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79人,行政管理人员41人,工勤人员73人。
  1981年7月医院进行了机构调整,实行党政分开。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开展了“五讲四美”和“学雷锋”活动,学习《医院管理30条》,落实了各级人员职责和规章制度。请示上级部门批准,从2月份以来,撤消了原政治处、医务处、院务处,成立了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人事科、总务科、财务科、膳食科、保健科、护理部、门诊部。医务科暂不单设。床位400张,工作人员61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65人,行政管理人员50人,工勤人员103人。年住院病人12750人次,日均门诊1350人次,年收入230万元。
  1982年10月成立了医务科。
  1983年10月,烟台实行地改市。12月10日,烟台市人民政府发布通知[烟政办发(1983)13号],将原“烟台地区人民医院”更名为“烟台毓璜顶医院”。
  1984年,推行院长负责制,实行科主任以上中层干部聘任制。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医院各项工作得到飞速发展,医院进行了全面改革,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医疗质量、技术水平提高很快。1979年至1983年医院购置5000元以上医疗器械:B型超声诊断仪、人工肾、人工心肺机、十二导脑电图机、胎儿监护仪、血气分析仪、超声诊断、录相机、手术显微镜、眼底照像机等31件,耗资105万元。1983年底医院编制床位450张,工作人员71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15人,行政管理人员49人,工勤人员147人。年住院病人13078人次,日均门诊1400人次。业务收入达250万元。1981年开展了全胃切除三腔空肠代胃术。1982年开展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房间隔修补术、带蒂大网膜颅内移植术、直肠肛管癌会阴部分切除直肠肛门成型术,先后开展了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对脑的影响的研究、无创伤性心功能检查及右心导管检查术、用胎儿监护仪和B超诊断仪对孕产妇进行监护与诊断、医用硅橡胶人工泪道重建术、喉切除加硅胶喉成型术,还成功抢救了两例因呼吸肌麻痹无呼吸的病人。并应用了遥控心脏监护装置等先进医疗设备。1981年竣工的外科病房大楼和干部保健楼计建筑面积10181平方米,耗资236万元;1986年竣工的内科病房大楼建筑面积16669平方米,耗资480万元;于1986年9月29日新的病房大楼全部建成,并举行了新病房大楼启用典礼。至此,毓璜顶医院旧房舍已荡然无存,崭新、漂亮的毓璜顶医院呈现在美丽的港城——烟台。1980年又扩建了干部保健楼加层,建筑面积1117平方米,耗资100万元。

知识出处

烟台毓璜顶医院志1914——1994

《烟台毓璜顶医院志1914——1994》

本志分沿革、党群组织、行政机构设置、医疗、护理、科研·教学、护士学校、援外·支边·支农·抢险救灾、主要统计资料、人物、职工等11章,着重记述了解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烟台毓璜顶医院在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实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