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格庄乡及所属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031
颗粒名称: 莒格庄乡及所属自然村
分类号: C912
页数: 13
页码: 157-169
摘要: 本文介绍了牟平县莒格庄乡及自然村。
关键词: 牟平县 莒格庄乡 所属自然村

内容

莒格庄乡位于牟平县东南部,昆嵛山前怀。西与水道镇毗邻,西北与玉林店乡相接,北依昆嵛山,东与文登县葛家镇接壤,南面与乳山县冯家镇交界.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27.250人,皆属汉族。全乡39个村民委员会,88个自然村(包括零星住户),耕地面积53,457亩,1983年粮食总产量3,030.4万斤,花生总产量1,335万斤. 莒格庄乡机关设在西莒格庄村西侧。
  乡内北高南低,属于山丘地带。东西走向的昆嵛山屹立在乡北部。黄垒河发源于昆嵛山西麓,于乡西部由北向南流入乳山县,注入黄海。老青河发源于昆嵛山前怀,在乡东部由北向南进入乳山县,注入黄海。文招公路从西北玉林店乡进入,经乡驻地,向东南方向通往文登。1970年莒格庄乡和水道镇人民在黄垒河上游瓦善村东侧修起了瓦善水库,蓄水量1,200万方。1979年在院下河下游修起了院下水库,蓄水量199.5万方.这两座水库配套以后,对抗御自然灾害,确保农业丰收,将发挥极大效益,全乡有效灌溉面积可达2.5万亩。
  全乡以农为主,农、林、牧、副并举。作物种植以花生、小麦、地瓜、玉米为主。1 940年解放以来,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产量逐年增加,解放初期粮食平均亩产仅1 82斤,1983年提高到1,046斤;解放初花生平均亩产182斤,1 983年提高到576斤.工业方面,最近几年先后办起了农具修配厂、榨油厂、被服加工厂、建筑队、矿山、窑场,绣花厂,照像馆等8个乡办企业单位。1983年总产值为159.3万元,利润为18万元。
  解放以来,这里的文教卫生事业亦有很大发展。解放前仅有1所高级小学,32所初级小学,共有学生900余人:现在有农中l处,联中(初中)7处,小学34处,共有学生3,691人.解放前只有几个私人开设的小药铺,现有卫生院1处,医务人员37人,有床位30个。39个村,村村办起了合作医疗室,有卫生员64人。另外还有兽医站1处,工作人员11人. 日伪时期(1940年以前),这里的39个村归伪牟平县五区管辖。当时西仙姑、东仙姑、蒿口、曲河庄、东垛夼、西垛夼、东莒格庄、西莒格庄为仙姑乡;孔家、张家圈(现分别为向阳、新建两个村)、曲家口、初家庄、沙家、金家埠、宫家沟、马家庄、长岭(周家庄)、南宋家口、北宋家口、瓦善、义合庄、板子口、福寿庄、梨树底、桑园、岚子下为张家镇;洼里、福禄地、杨家夼为幸福乡;崖子、姚家庄、贵家庄、杨家盘、院下、桴椤、泊而、床而、张皮为维新乡. 1940年解放,伪五区改为1区,1944年改为昆阳区,1 950年又更为牟平县第一区.现乡范围的39个村委会分属仙姑、瓦善、曲家口、桑园、沙家、崖子、莒格庄、福禄8个乡管辖。
  1951年相继成立了近百个互助组,1952年办起了第一个初级社——东仙姑王吉信社.1954年开始,村村办起了初级社,1956年普及了高级社。
  1956年撤区并乡,将原来8个乡合为泊而和张家圈两个乡. 1958年成立了张家圈人民公社,当年冬季牟平县划归烟台市,张家圈人民公社属于烟台市管辖。1959年11月原牟平县从烟台市划出,张家圈人民公社仍属牟平县管辖。
  1964年4月将张家圈人民公社改为莒格庄人民公社。1984年3月20日,政区改革中,改莒格庄公社为莒格庄乡,区辖范围同以往。11月改大队为村民委员会。
  西莒格庄Xījǔgézhuāng 位于杀马沟南,文(登)招(远)公路东西穿过,莒格庄乡,西莒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722人,耕地1,56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古历二、七有市集。
  据传清康熙年间,张姓由牟平城南张家夼迁此建村,地处东莒格庄村西,得名西莒格庄。
  东莒格庄Dōngjǔgézhuāng 位于莒格庄乡驻地东侧,文(登)招(远)公路北,杀马沟南,东莒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447人,耕地1,057亩。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小麦、花生、地瓜,并产水果。
  据传宋朝时,姜姓由现乳山县峒岭迁此,后现乳山县冯家镇南汗村之姜姓亦迁至此地落户.因一水渠之隔,峒岭姜居水渠北,汗村姜居水渠南,村取名为渠格庄,后演变为莒格庄,清朝时村西又建一村,取名西莒格庄,此村遂更名东莒格庄。
  东老茔Dōnglǎoyíng 位于杀马沟东南,老虎洞南,东莒格庄东北0.5公里处,人口20人,属东莒格庄村委会管辖。
  据传此地过去为姜姓茔地,位于东莒格庄村东,得名东老茔。
  孔家Kǒngjiā 位于莒格庄乡北边,牛心石山东南,孔家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385人,耕地911亩。以农为主,主产花生、玉米、地瓜、小麦,并产水果。
  据传清乾隆年间,姜姓由本县现武宁乡留德庄迁此建村,村附近土地为牟平城内孔宅所有,取名孔家庄,后简称孔家。
  曲家口Qùjiākǒu 位予莒格庄乡驻地北,黄莲口西南,曲家口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1,350人耕地2,559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小麦、玉米,并产水果。
  据传明末,曲姓由黄县白马村迁此建村,村处黄莲口上,得名曲家口。
  西庵Xīān 位于大汪东北,曲家口西北0.5公里处.人口3人,属曲家口村委会管辖。
  据传明未有人在此看庵,地处曲家口村西北,得名西庵。
  义合庄Yìhézhuāng 位于莒格庄乡北部,黑石硼西,义合庄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311人,耕地727亩.以农为主,主产花生、地瓜、玉米、小麦,并产水果, 据传清末建村,因村北山有一对石崮形似〓,土语为光钗,村又处山的向阳坡,故名光光阳.后嫌音义不好,以全村13姓人家和睦相处,更名为义合庄. 板子口Bǎnzikǒu 位于黄垒河上游东岸,旗顶西北,板子口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810人,耕地1,350亩,以农为主,主产花生、玉米、小麦、地瓜。
  据传明末曲姓由曲家口迁出居民在现村址西河西岸建村,取名搬家口,后洪水淹没了村庄,住户遂迁至现村址,更名为板子口. 向阳Xiàngyáng 位于莒格庄乡北部,玉皇庙东,向阳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329人,耕地55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花生、地瓜,并产水果。
  1970年兴修瓦善水库,张家圈村搬迁,另建两个新村,此村建于老雕窝山之阳,得名向阳. 初家庄Chūjiāzhuāng 位于莒格庄乡驻地北,老雕窝东南,初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510人,耕地91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明末建村。此地原为水道初姓的一个庄子,建村后即取名初家庄。
  福寿庄Fúshòuzhuāng 位于黄垒河东,架子岭西,福寿庄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490人,耕地92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花生、地瓜。
  据传明初,孙姓由云南迁此居住,村南有官道,路旁有王家店,村取名道王家.清末去宁海州兑粮,知州为其更名福寿庄。
  沙窝子Shāwōzi 位于红旗南,架子岭北。人口130人,耕地254亩,属福寿庄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建村,村前有一片沙滩,取名沙窝子。
  马家庄Mǎjiāzhuāng 位于蚕堪西南,高石顶西,马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845人,耕地1,55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传唐朝未年,马姓迁此建村,取名马家庄。
  刘家庵Liújiāān 位于旗顶东南,马家庄村西北。人口30人,属马家庄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刘姓在此居住,得名刘家庵. 李家庵Lǐjiāān 位于旗顶东南,马家庄村北0.5公里处.人口5人,属马家庄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毛姓被官府抄家,逃此落户,改姓为李氏,得名李家庵。
  南宋家口Nánsòngjiākǒu 位于高石顶东,老清河西岸,南宋家口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300人,耕地473亩。以农为主,主产花生、地瓜、玉米、小麦。
  据传清朝时宋姓来此居住,村中有一小河,居住河南岸者为一自然村,取名南宋家口. 北宋家口Běisòngjiākǒu 位于莒格庄乡驻地东北,西双顶南,北宋家口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301人,耕地70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地瓜、玉米、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朝时宋姓来此居住,村中有一河流,居住河北岸者为一自然村,取名北宋家口。
  老虎窝Lǎohǔwō 位于蚕塂东北,西双顶西南。人口25人,属北宋家口村委会管辖。
  清朝时此地树木丛生,人烟稀少,传说有老虎,得名老虎窝。
  董家庵Dǒngjiāān 位于西双顶东南,北宋家口村北0.8公里处。人口19人,属北宋家口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董姓迁此居住,得名董家庵。
  宋家口东庵Sòngjiākǒudōngān 位于枕头夼北,老清河东侧。人口30人,属北宋家口村委会管辖。据传清朝时有人在此看庵,地处北宋家口东,得名宋家口东庵。
  石灰窑口子Shíhuīyáokǒuzǐ 位于老清河东,北宋家口村东北0.8公里处。人口10人,属北宋家口村委会管辖。
  据传此地昔日曾有石灰窑,村东北有山口,清朝时得名石灰窑口子。
  张家庵Zhāngjiāān 位于枕头夼北,老清河东.人口24人,属北宋家口村委会管辖. 清朝时张姓迁此居住,得名张家庵。
  姑子洞Cūzidòng 位于枕头夼北,老清河东。人口15人,属北宋家口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初吕姓由文登迁此建村,地处山夼,夼内有一石洞,附近有尼姑庙,村得名姑子洞. 西垛夼Xīduòkuǎng 位于多项东,牟平至莒格庄公路东侧,西垛夼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253人,耕地57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朝时建村,村处垛顶东夼。得名垛夼。1949年分为东西两垛夼。此村居西,故为西垛夼。
  朱皮屯Zhūpítún 位于多顶山东,牟平至菖格庄公路于村中南北穿过。人口54人,属西垛夼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末建村,村西有一巨石形似猪,得名猪皮屯,后演变为朱皮屯。
  东垛夼Dōngduòkuǎng 位于玉皇庙南,仙姑顶西北,东垛夼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344人,耕地68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朝时建村,地处垛顶东夼,得名垛夼,1949年分为东西两村,此村居东故为东垛夼。
  董家庵Dǒngjiāān 位于玉皇庙山西南,东垛夼北0.5公里处,人口1人,属东垛夼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董姓迁此居住,得名董家庵。
  瓦善Wǎshàn 位于汪茔塂东,黄垒河北岸,瓦善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1,283人,耕地2,290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并盛产苹果。
  据传清朝时此地只有居民3户,刘家居东,汪家居西,瓦房孙家居中,孙家门上挂有积善匾。后孙家打死长工,将尸体偷偷送往汪家,汪家被迫逃走,刘家不久亦家破人亡,只剩下瓦房孙家,村即取名瓦善。
  长岭Chánglǐng 位于莒格庄乡东北部,架子岭南,长岭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260人,耕地49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朝时建村,原属梨树底村地主的一个庄子,居民皆为周围村迁来之佃户,故取名周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村西有一山岭,更名长岭,1980年8月1日启用。
  金家埠Jīnjiǎbù 位于枕头夼西,老清河东侧,金家埠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911人,耕地1,707亩。以农为主,主产花生、地瓜、玉米、小麦. 据传清初,张姓由现乳山县小寨迁此建村,昔日此地曾开过金矿,得名金角埠,后演变为金家埠。
  北了夼Běiliàokuǎng 位于高石顶西南,庙山东北。金家埠西1.1公里处.人口131人,耕地215亩,属金家埠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有人在附近夼内放牧马匹,经常无人看管,此夼得名了夼,村处夼北,得名北了夼。
  刘家庵Liùjiāān 位于枕头夼内,金家埠东0.8公里处,人口3人,属金家埠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刘姓迁此居住,得名刘家庵。
  曲河庄Qǔhézhuāng 位于莒格庄乡驻地西,文(登)招(远)公路南侧,黄垒河西岸,曲河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838人,耕地1,59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盛产苹果。
  据传清初牟姓由小云南迁此建树,因黄垒河由村东转向村南.又流经村西,弯曲成半园形,村取名为曲河庄。
  西仙姑Xīxīāngū 位于仙姑顶南,文(登)招(远)公路北侧,黄垒河西岸,西仙姑村委会驻地,地处平泊,人口980人,耕地1,99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元末建村,地处东仙姑村西,故名西仙姑. 东仙姑Dōngxiāngū 位于仙姑顶东南,黄垒河东岸,东仙姑村委会驻地.地处平泊,人口l,050人,耕地2,04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黄垒河西岸的仙姑顶上有仙姑庙,相传为八仙之一贺仙姑修炼成仙之地。元朝建村,地处仙姑顶东,得名东仙姑。
  蒿口Hāokǒu 位于石龙口子东北,文(登)招(远)公路南侧,蒿口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771人,耕地1,617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小麦、玉米、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1680年左右建村,村前一河流转向西北,两岸高山对峙,形成河口,河口两岸蒿草丛生,村得名蒿口, 新建Xīnjiàn 位于莒格庄乡驻地西北,空山顶东,新建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660人,耕地1,23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1970年兴修瓦善水库,将原张家圈村迁出分建两0个自然村,此村以重新建村之义,取村名为新建。
  宫家沟Gōngjiāgōu 位于老虎洞东南,东楼西南,宫家沟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747人,耕地1,633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据传明崇桢年间,牟平城南照格庄富姓迁此建村。地处山沟,得名富家沟。
  岚子下Lánzǐxià 位于花山南,老清河西,岚子下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241人,耕地579亩.以农为主,主产花生、地瓜、玉米、小麦,并产水果。
  据传清朝时建村,村西北为山岚,地处山脚下,得名岚子下. 梨树底Líshùdǐ 位于庙山东南,老清河西北,梨树底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377人,耕地700亩.以农为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初建村,当时此地有棵大梨树,得名梨树底. 邹家庵Zōūjiāān 位于花山北,庙山西南,梨树底村西北0.8公里处,人口3人,属梨树底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邹姓来此居住,得名邹家庵. 沙家Shājiā 位于葫芦头山西,老清河东岸,沙家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589人,耕地1,47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朝时沙姓来此建村,得名沙家。
  高家庵Gāojiāān 位于花山东南,沙家村南0.2公里处。人口6人,属沙家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高姓来此居住,得名高家庵。
  曲家庵Qǔjiāān 位于徐家山西南,沙家村东0.3公里处。人口3人,属沙家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曲姓来此居住,得名曲家庵。
  蔡家庵Gàijiāān 位于徐家山西南,沙家村东南0.6公里处。人口6人,属沙家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蔡姓来此居住,得名蔡家庵。
  宋家庵Sòngjiāān 位于徐家山西南,沙家村东0.6公里处。人口11人,属沙家村委会管辖。
  据传明末宋姓来此居住,得名宋家庵。
  桑园Sānqyuán 位于庙山东,老清河西,桑园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530人,耕地96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朝时曲姓由曲家口迁至梨树底后又迁此建村,村附近多野桑,得名桑园. 桲椤Bó1uō 位子莒格庄乡南部,菇状岭西南,桲椤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791人,耕地1,713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小麦、玉米,并产水果. 据传清朝建村,村前有棵大桲椤树,得名桲椤. 赵家庵zhàojiāān 位于营格庄乡西南部,石龙口子东南,桲椤村西南2.2公里处。人口25人,耕地109亩,属桲椤村委会管辖。
  此地原名三道夼,因樟椤村西有3道大夼,此处位于第3道夼而得名,后来赵姓来此定居,得名赵家庵。
  周家庵Zhōujiāān 位于石龙口子东南,桲椤村西南1.5公里处。人口20人,耕地80亩,属椤桲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末周姓迁此居住,得名周家庵。
  姚家庄Yáojiāzhuāng 位于菇状岭东,老清河西,姚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258人,耕地51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花生、地瓜,并产水果。
  据传清朝时建村,姚姓在此定居,取名姚家庄。
  贵家庄Guìjiāzhuāng 位于菇状岭东,老清河西,贵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620人,耕地1,116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据传清朝时贵姓由牟平城北贵家疃迁此居住,得名贵家庄. 黑山夼Hēishānkuǎng 位于菇状岭东北,花山西南。人口90人,耕地197亩,属贵家庄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建村,附近有一山名曰黑山夼而得名. 杨家盘Yángjiāpán 位于铁山东南,虎山西北,杨家盘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286人,耕地1,257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据传清朝时,杨姓迁此建村,得名杨家庄,后杨家失传,别姓占了杨家的地盘,故更名杨家盘. 隋家庵Suíjiāān 位于铁山东北,葫芦头西南。人口70人,属杨家盘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隋姓迁此建村,得名隋家庵。
  王家庵Wángjiāān 位于铁山东,葫芦头山南。人口90人,属杨家盘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宋姓迁此居住,取名宋家庵,后王姓又迁此居住,更名王家庵。
  张家庵Zhāngjiāān 位于虎山北,葫芦头山南。人口90人,属杨家盘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刘姓在此居住,原名刘蓬庄。刘氏为非作歹,后被抄,1949年张姓迁此定居,得名张家庵. 院下Yuànxià 位于葫芦头东南,虎山北,院下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134人,耕地914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小麦、玉米、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明崇祯元年建村,村北山下有一寺院,得名院下。
  吕家庵Lǚjiāān 位于院下西徐家山南。人口24人,属院下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建村,原名葫芦头,后吕姓迁此居住,更名吕家庵. 小蔡家庵Xiǎocàijiāān 位于院下西金清顶南。人口10人,属院下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末蔡姓来此看庵,因人口少,得名小蔡家庵王家庵Vángjiāān 位于院下村北,燕石口西南,垛垛山西。人口20人,属院下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末王姓迁此居住,得名王家庵。
  窑后Yáohòu 位于院下村东北,垛垛山西南,人口12人.属院下村委会管辖据传清末有人来此定居,村前有烧窑的,得名窑后。因多李姓,当地群众亦称李家。
  蔡家庵Càijiāān 位于院下村东北,葫芦头东北,垛垛山西。人口80人,属院下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末蔡姓迁此居住得名蔡家庵。
  曲家庵Qùjiāān 位于院下村东北,燕石口西南,葫芦头东北。人口24人,属院下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末曲姓迁此居住,得名曲家庵。
  马家庵Mǎiiāān 位于院下村东北,燕石口西北,葫芦头东北。人口21人,属院下村委会管辖据传清朝时马姓迁此居住,得名马家庵。
  大沙地Dàshādǐ 位于院下村东北,燕石口南,垛垛山北。人口45人,属院下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有人来此定居,此处多沙土,取名大沙地。
  邵家庵Shàojiāān 位于院下西,葫芦头山南,铁山东北。人口30人,属院下村委会管辖据传清朝时邵姓迁此居住.得名邵家庵。
  宋家庵SòngJlāān 位于院下西南,葫芦头南,铁山东北。人口18人,属院下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时宋姓迁此居住,得名宋家庵。早年此处有座庙,亦称庙沟。
  马家Mǎjiā 位于院下南,铁山东,旗顶西。人口25人,属院下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此地四面环山,中间系平泊,得名南泊子。清末马姓迁此居住,取名马家。
  张家庵Zhāngjiāān 位于院下南,铁山东.人口9人,属院下村委会管辖。
  1939年张姓迁此居住,得名张家庵。
  福禄地Fúlùdì 位于莒格庄乡驻地西南,石龙口子西南,福禄地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947人,耕地2,04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苹果。村西有硫化铁矿、金矿,近几年乡已在开采。
  据传清朝时建村,村前有葫芦山,后以吉祥之义而演变为福禄山。村取名福禄地。
  北庵Běiān 位于石龙口子西南,福禄地村北0.7公里处,人口1人,属福禄地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有人在此定居,原属看庵户,地处福禄地北,得名北庵。
  崖子Yázi 位于莒格庄乡驻地东南,老清河南岸,崖子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980人,耕地2,302亩。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地瓜、花生、小麦,并产水果。
  据传明末建村,地处老青河南崖,得名崖子。
  迟家庵Chíjiāān 位于西夼西北,崖子村西北1.5公里处。人口80人,耕地312亩,属崖子村委会管辖。
  1936年迟姓由崖子村迁此定居,取名迟家庵。
  宫家庵Gōngjiāān 位于虎顶子东北,崖子西北0.5公里处,人口63人,属崖子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末宫姓迁此定居,得名宫家庵。
  巨家庵Jùjiāān 位于虎顶子东北,崖子村西北0.6公里处。人口21人,属崖子村委会管辖。
  1940年巨姓迁此定居,得名巨家庵。
  张家庵Zhānojiāān 位于双顶子西北,崖子村东北0.3公里处。人口13人,属崖子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末胡姓迁此居住,得名胡家夼,1030年胡姓迁走,张姓迁来,遂更名张家庵。
  宋家庵Sòngjiāān 位于双顶西,老清河东,崖子村东南1公里处。人口90人,耕地261亩,属崖子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末建村,此处夼内多老树,取名老树夼。1958年以姓氏更名为宋家庵。
  泊而Pōěr 位于老清河东岸,文(登)招(远)公路在村东西穿过,泊而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520人,耕地1,07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传清初,刁姓由文登迁此建村,村址为平坦之泊地,取名泊儿,后演变为泊而. 床而Chuángér 位于双顶西北2公里处,老清河东,文(登)招(远)公路南,床而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590人,耕地1,184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玉米、花生、小麦。
  据传明末建村,这里地势原是北高南低,北端高出部分形似枕头,南部平坦形似床,得名床儿,后演变为床而. 张皮Zhāngpí 位于铁山南,文(登)招(远)公路北,张皮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865人,耕地1,696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并产水果。
  据传明末建村,一张姓会制皮革,村得名张皮. 林家庵Línjiāān 位于铁山西南,文(登)招(远)公路北侧,人口40人,属张皮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林姓迁此居住,得名林家庵,当地群众亦称花沟山。这里早年有花庙,民国时在此设立花沟高小,抗日战争时期,为我党培养了不少革命人才。
  虎山后Hǔshānhòu 位于虎山北,文(登)招(远)公路南。人口170人,耕地496亩,属张皮村委会辖. 据传清朝时建村,地处虎山后而得名. 洼里Wālǐ 位于莒格庄乡西南部,距石龙口子3公里处。洼里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7人,耕地1,65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花生、玉米、地瓜,并产水果。
  据传明初,贺李二姓迁此定居,村址近河,四面地势较高,得名洼里。又因地处南,当地群众亦称南洼. 杨家夼Yángjiākuāng 位于莒格庄乡西南部,虎顶子西1.5公里处.杨家夼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1,118人,耕地2,601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并产苹果. 据传清初建村,村南有座羊角山,村名据此演变为杨家夼。
  万家庵Wànjiāān 位于莒格庄乡西南部,杨家夼村东北。人口29人,耕地68亩,属杨家夼村委会管辖. 1920年万姓迁此居住,得名万家庵。
  冯家庵Féngjiāān 位于莒格庄乡南部,杨家夼东北l公里处。人口100人,耕地230亩,属杨家夼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末冯姓迁此居住,得名冯家庵。
  刘家庵Liújiāān 位于莒格庄乡驻地西南,牧牛场东北。人口73人,耕地155亩,属杨家夼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初姜姓迁此居住,此人武术高超,村取名姜八式.清末姜姓迁走,刘姓来此居住,遂改名刘家庵。

知识出处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牟平县地名志》是专门介绍牟平县有关地名情况的资料书,志里记载着牟平县的现行行政区划、居名点,部分起地名作用的台、站、港、场、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 纪念地、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等地名的概况、名称来历、含义、沿革,以及部分重要地名的简略考释。为使本志通俗易懂,形象直观,采用了语体文记述体,并附地图29幅、 照片43帧,供查阅使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