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镇及所属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030
颗粒名称: 水道镇及所属自然村
分类号: C912
页数: 7
页码: 149-15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牟平县水道镇及自然村概括。
关键词: 牟平县 水道镇 所属自然村

内容

水道镇位于牟平县东南部,牟平、乳山两县交界处.东、北、西分别与本县的莒格庄.玉林店、刘家夼三个乡接壤.南与乳山县下初乡、午极镇交界.面积112平方公里,人口23,420人,均为汉族,全镇分34个自然村,29个村民委员会,镇办厂(场)l1个,镇驻地水道村. 水道始用于何年,无从考查,名称由来,传说不一:一说,东西两条河(东为邓格庄河,西为毛角河)在此汇合,南入黄海,乃流水之道,因此得名;一说:古时此处四周均是水,凡到这里,必经这里水路,因此得名. 全镇地处丘陵,地势大致为甲间高、南北低.镇驻地北六、七公里处为“分水岭”,岭南,水南流;岭北,水北流,均入黄海.全年无霜期仅有160天.境内丘陵起伏,山峦重迭,沟谷交错,最高的山为嵠山,海拔376.1米,位于水道镇、刘家夼乡、高陵镇交界处.3条较大的河流(西面山前河、中间毛角河、东面黄垒河)由北而南入黄海,形成3条较大的川,村庄大多座落在河旁.1964年,在徐家寨河(毛角河的一支流)上游修了生花庵水库,蓄水量约105万方,可灌溉农田3500亩;1965年在毛角河上游修了薛家夼水库,蓄水量约170万方,可灌溉农田4,500亩.镇内交通方便,牟乳公路在此处通过,镇内29个村,能通汽车、拖拉机。
  全镇有耕地48,016亩,是个粮、油、果、蚕、林多种经营的镇。粮食以玉米、小麦、地瓜为主,油料为花生.播种面积:粮食为26,000亩,花生为19,500亩。粮食产量,1954年亩产300余斤,现在提高到1,225斤,总产4,248.2万斤。花生亩产,1954年为170余斤,现在提高到406斤,总产547.6万斤.全镇自然林(主要是松、柞、刺槐)分布较广,约计4.2万亩,其中松岚0.6万余亩,柞岚约1.3万亩,刺槐约0.6万余亩,余者河滩混杂林.1944年解放后,逐年栽植果树l千余亩,水果岚6,100余亩,约计8.5万棵(其中结果树6万余棵),1983年水果总产量已达776万斤,由于榨岚面积较大,为发展蚕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蚕茧年产量1983年达到828市担。
  镇办工业也有很大发展。1970年以来,先后办起砖瓦窑厂、拖拉机站、八甲金矿、修配厂、鞋厂、绣花厂、镇村联办的硫化铁矿、酱油厂、西直硫化铁矿、养殖场等镇办企事业单位。1983年总收入达:163.4万元,利润66万元。
  本镇矿产有硫化铁石,黄金、青石.镇驻地东南约5里处,有座金牛山,以产黄金闻名.据县志记载:“金牛山在县东南七十里,黄垒河经其东,以产黄金著名。其东北相连者有茅山,饽饽顶、金翅岭、轨道山、哈沟山等,绵亘七八里,皆为金矿脉.明时曾于此开矿,遗坑犹存,清光绪二十五年,我国与德人立约,许开登州五矿,此其一也.德人在茅山后麓建筑宿舍楼房,于金牛山、茅山、金翅岭、轨道山各处共开平坑数道,直井三眼,工程颇为浩大,计历九年,卒无成效,遂于光绪三十四年停工,值我国力争矿权,乃备价银三十二万两赎回”.解放后,集体和私户都在此开过矿,淘过金.1971年,县在金牛山北办起了硫化铁矿,在金牛山办起了磷肥厂,开采硫化铁和黄金,生产磷肥。镇驻地南l0里,牟平、乳山两县交界处的南台村南山,盛产青石,白底青纹,质地坚硬,美观大方,曾远销日本。
  解放前本地只有一所县立水道小学,学生150余人。现已发展到高中1所、联办中学6所、小学23所,学生3,190人,其中中学生1,138人。解放前,本地无药房,现有医院1所,医护人员49人,有各村医疗室29个,卫生员41人。另外还有兽医站1处,工作人员7人。
  日伪统治时期,现镇各自然村分别属牟平五区、牟平七区管辖.水道、生木墅、大疃(大庄)、下河、东邓格庄、西邓格庄、西芦、北税目、南税目、孙家庄、徐家寨,棘子埠、山前庄.(阎家庄)、薛家夼14个村属五区水道镇;肖家、榛子崖、岔河、太格庄、臣龙、罗家屯及现莒格庄乡部分村属五区幸福乡;东直格庄、西直格庄、山上里及现玉林店乡部分村属五区尺坎镇;杭北头及现莒格庄乡部分村属五区仙姑乡;山前、唐村(唐家夼)、八甲夼、青虎山、南台及现乳山县午极镇部分村属七区人信乡。
  1944年古历七月七日水道解放,建立了金牛山区。现镇杭北头、肖家、太格庄、卧龙、岔河5村属昆阳区;现镇东直格庄、西直格庄、山西庄、水道、罗家屯、榛子崖、薛家夼、大疃(大庄)、北税目、南税目、徐家寨、下河、西芦、孙家庄、棘子埠、生木墅、南台、唐村(唐家夼)、八甲夼、青虎山、山前21个村及现刘家夼乡部分村,现乳山县午极镇部分村均属金牛山区。
  1950年,金牛山区改为二区,下设乡。水道、东邓格庄、西邓格庄、山前庄4村为水道乡;下河、西芦、孙家庄、徐家寨、榛子崖5村属下河乡;南税目、北税目、大瞳(大庄)、薛家夼4村属税目乡;棘子埠、生木墅、南台、罗家屯4村属生木墅乡;八甲夼(八甲)青虎山、唐村(唐家夼)、山前4村为唐家夼乡:现在县刘家夼乡部分村亦属二区管辖.现镇东直格庄、西直格庄、山上里3村属八区管辖;太格庄、卧龙、杭北头、肖家、岔河5村属一区管辖. 1956年撤区并乡,原二区的水道乡、下河、唐家夼、税目、生木墅五个小乡,并为水道乡,计20个村。原唐家夼乡之山前村划归通海乡。1955年开始,村村办起了初级社,1956年至1957年,办起了高级社。1958年成立了水道人民公社,由现镇29个村及现刘家夼乡的部分村组成,实现了政社合一,同年,划归烟台-市。1959年从烟台市划出,仍归牟平管辖,1983年,现刘家夼乡部分村从水道公社划出,剩下现镇29个村仍为水道公社。1983年3月20日,政区改革中,改水道公社为水道镇,辖区范围同以往。l1月改大队为村民委员会。
  水道Shuǐdào 位于金牛山西北,牟(平)水(道)公路西,水道镇、水道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2,250人,耕地4,51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为此镇最大村,农历每逢一、六有市集据传明永乐年间初姓由现芝罘区初家迁此建村,村址地势低,雨季水流汇集,得名水道. 薛家夼Xiuējiākuǎng 位于水道镇驻地西北,单甲山东北,水道河上游,薛家夼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1,300人,耕地2,44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传宋朝时薛姓在此建村,地处山夼,得名薛家夼. 柳夼Liǔkuǎng 位于单甲山东北,人石东,属薛家夼村委会管辖,人口23人. 据传公元1930年,王姓由本县徐村迁此定居,地处沟夼,多柳树,得名柳夼。
  西直格庄Xīzhīgézhuāng 位于水道镇驻地北,牟(平)水(道)公路西,大顶子东南,西直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283人,耕地56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传清初邓姓迁此建村,因位于直格庄西,得名西直格庄。
  东直格庄Dōngzhígézhuāng 位子水道镇驻地北,牟(平)水(道)公路西,团团顶南,东直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855人,耕地1,5.6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传明末,于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因村后有一山岭,南北走向,岭有一河沟为直流水,村以此得名城南直格庄。后于村西又建一村,名曰西直格庄,此村遂更名为东直格庄。
  山上里Shānshànglǐ 位于水道镇驻地东北,牟(平)水(道)公路东,黑牛台山西南,山上里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206人,耕地61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传清初张姓由本县城西沙子迁此建村,地处山里,得名山上里。
  大疃Dátuǎn 位于水道镇驻地西北,水道河西,大疃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490人,耕地1,167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据传明朝时初姓由本县水桃林迁此定居,此地原属上潘家庄一地主之较大庄子,得名大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名大疃,1980年8月1日启用。
  西邓格庄Xīdènggézhuāg 位于水道镇驻地东北,牟(平)水(道)公路两侧,西邓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534人,耕地1.212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玉米、花生、小麦. 据传明初李姓由现乳山崮头迁此建树,取名李庄。后村里马姓有一人会写状子,并善辫.因此由南往北去县衙打官司者行此均请教于他,即在此村等一等,村因此更名等格庄,后演变为邓格庄,后村东又建一自然村名曰东邓格庄,此村遂更名西邓格庄。
  东邓格庄Dōngdènggézhuāng 位于水道镇驻地东北,牟(平)水(道)公路东,黑牛台山西南,东邓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637人,耕地1,370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玉米、花生、小麦。
  据传明时邹姓来此建村,因位于邓格庄村东,得名东邓格庄. 山前庄Shānqiánzhuāng 位于水道镇驻地东北4公里处,牟(平)水(道)公路东,黑牛台西南,山前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196人,耕地401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玉米、花生、小麦。
  据传明末,阎姓由荣成县迁此建村,得名阎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村位于多顶山前,更名山前庄.1980年8月1日启用, 南税目Nánshuìmù 位于水道镇驻地西北,水(道)刘(家夼)公路北,南税目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207人,耕地458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玉米、花生、小麦。
  据传清朝时初姓由水道迁此定居,因地处税目村南,得名南税目. 北税目Běishuìmù 位于水道镇驻地西北,水(道)刘(家夼)公路北,北税目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620人,耕地1.21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传明朝时夏姓由岘上迁此定居,当地徐家寨之寨主在此设一税收所,收粮收钱,得名税目,后于村南又建一自然村,名日南税目,此村遂更名北税目. 榛子崖Zhēnziyá 位于水道镇驻地东,拉子塂西南,金牛山北,榛子崖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711人,耕地1,435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据传清朝时姜姓由现乳山县峒岭迁此建村,村附近有一沟,沟两崖多榛子树,村得名榛子崖. 曹家庵Cáojiāān 位于拉子塂东北,莒格庄一一水道公路南侧,属榛子崖村委会管辖,人口66人.耕地150亩. 据传清朝时,曹姓由榛子崖迁此定居,得名曹家庵。
  杭北头Hán9ě4itóu 位于水道镇驻地东,龙王山南,水道一一苜格庄公路南,杭北头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1,140人,耕地2,471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明初魏姓由福山迁此建村,因村南有一陵行,得名行北头。为避免“行”误读‘xing”音,改为杭,村名遂写为杭北头。
  徐家寨Xújiāzhài 位于水道镇驻地西,小顶东,四顶北,徐家寨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1,404人,耕地3,189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据传明朝时曾在此安营扎寨,徐姓来此建村,得名徐家寨。
  西芦Xīlú 位于水道镇西南部,水道河西,四顶子东北,西芦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208人,耕地370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据传明末,姚姓来此建村,因位于大路西侧,村取名路西.后村一林姓开一红炉,东邻孙家庄称此村为西炉,村里人亦默认此名,后演变为西芦. 孙家庄Sūnjiāzhuāng 位于水道镇南部,水道河西,四顶子东北,孙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478,耕地916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据传清朝时,孙姓迁此看庄子,得名孙家庄. 下河Xiàhé 位于水道镇驻地南,水道河西,四顶子东北,下河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539人,耕地1,462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据传明朝时建村,东有毛脚河,西有徐家寨河.地处两河下游交叉处,得名下河. 罗家屯Luójiātún 位于水道镇东南部,金牛山西,狗脚山北,罗家屯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485人,耕地1,087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据传清道光年间,罗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得名罗家屯。
  肖家Xiāojiā 位于水道镇东南部,黄垒河西岸,金牛山东南,肖家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694人,耕地1,568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小麦、玉米。
  据传明朝时肖姓迁此建村,得名肖家。
  老洞Lǎodòng 位于金牛山南,黄垒河西,属肖家村委会管辖。人口51人,耕地108亩。
  明末林姓由肖家迁此居住,据传村北金牛山有一洞,早年一僧在洞内修炼,得名和尚洞.建村时村命名老洞。
  卧龙Wòlóng 位子水道镇驻地东,猫山东,黄垒河西侧,卧龙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762人,耕地1,880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并产水果。
  据传明末,王姓由本县辉石埠迁此建村,附近西北有卧龙庙,故村命名卧龙。
  太格庄Tàigézhuāng 位于水道镇东南部,黄垒河东岸,太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684人,耕地1,753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据传明朝时,丛姓出文登迁此建村,取名丛家庄。后在此村西又建一村为西南庄,因此村有一人高而胖,脸大,走起路来“奤来、奤来”,即行走迟缓之义,故二村合一,取名奤格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嫌“奤”字生僻,更名太格庄。
  吕家庵Lùjiāān 位于水道镇与乳山县交界处,黄垒河东,属太格庄村委会管辖。人口73人,耕地158亩。
  据传清朝时,吕姓由本地杨家夼迁此定居,得名吕家庵。
  唐村Tángcūn 位于水道镇驻地西南,四顶子西南,青石山东北,唐村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864人,耕地1,971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据传明朝时,宋姓由云南迁此,取名宋家大疃,后宋姓绝后,唐姓相继迁来建村,地处山夼,得名唐家夼。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唐村,1980年8月1日启用。
  八甲夼Bājiǎkuǎng 位于水道镇西南部,四顶子西,青石山东南,八甲夼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514人,耕地849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据传明朝时,栾姓由本山地前迁此建村,因位于山前北,取名北庄。后高姓来此定居,与原籍同族分宗劈甲,得名八甲。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本村地处山夼,更名八甲夼,1980年8月1日启用。
  青虎山Qīnghǔshān 位于水道镇西南部,青石山东北,四顶子南,青虎山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530人,耕地1,113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据传明朝时,杜姓由牟平城后杜家疃迁此建村,因村西山有一青色巨石,形似老虎嘴,村得名青虎山。
  生木墅Shēngmùshù 位于水道镇南部,狗脚山西,四顶子东南,生木墅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1,113人,耕地2,597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据传元朝时许姓来此建村,当时村周围植物茂密,水源丰富,环境幽美,村似世外别墅,蒙人为此而命名生木墅。
  棘子埠Jízibù 位于水道镇南部,水道河西,狗脚山西北,棘子埠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607人,耕地1,569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清初战姓由本县城西沙子迁此建村,村址地势较高,村西树林里多棘子得名棘子埠。
  南台Nántái 位于水道镇南部,台东塂西,水道河下游,南台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1,360人,耕地2,86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传明朝时王姓由牟平城北王家疃迁此建村,因村西南面地势较高,得名台上,又因位于水道南,更名南台。
  草夼Cǎokuǎng 位于凤凰山东,四眼顶西南,属南台村委会管辖,人口14人. 此处昔日貔子甚多,得名皮子窝(嫌貔字含义不好,写成皮字)。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含义不好,以村附近柴草多,又地处山夼,更名草夼,1980年8月1日启用. 岔河Chàhé 位于水道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黄垒河西,雨林山东南,岔河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1,273人,耕地2,718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据传明朝时邓姓由文登迁此建村,地处两条大河下游交叉处,得名岔河。
  山前Shānqián 位于水道镇西南部,凤凰山西南,山前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1,056人,耕地2,268亩,以农为主,主产地瓜、花生、小麦、玉米。
  据传明朝时,宋姓由文登迁此建村,因村处凤凰山之阳,得名山前。

知识出处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牟平县地名志》是专门介绍牟平县有关地名情况的资料书,志里记载着牟平县的现行行政区划、居名点,部分起地名作用的台、站、港、场、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 纪念地、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等地名的概况、名称来历、含义、沿革,以及部分重要地名的简略考释。为使本志通俗易懂,形象直观,采用了语体文记述体,并附地图29幅、 照片43帧,供查阅使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