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乡及所属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024
颗粒名称: 龙泉乡及所属自然村
分类号: C912
页数: 17
页码: 79-9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牟平县龙泉乡自然村概括。
关键词: 牟平县 龙泉乡 自然村

内容

龙泉乡位于牟平县南部,东、西、南三面环山,东南以昆嵛山支脉的肠〓口子为界,与文登县隔山相望,东、北与姜格庄镇毗邻,西至苍山,与大窑、玉林店乡相连。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37,386人,皆属汉族。辖6O个村委会,100个自然村(含居民点)。耕地面积54,963亩,1983年粮食总产4,271.9万斤,花生总产747.5万斤。
  乡机关驻龙泉汤村,乡驻地因有一温泉汤,汤水涌流如龙吐水故得名。
  [=此处为插图(龙泉乡政府机关)=] 昆嵛山横贯乡南部,支脉延伸至东西两侧,构成山丘地带,中部为平坦,属乡内泊区。境内有著名的自然温泉一一龙泉温泉。位于龙泉汤村西侧偏北,1956年新建浴池,每年进汤洗澡者达一万多人次,收入达三千余元。发源昆嵛山的汉河和发源昆嵛山支脉的枣园河、广河纵横交错,构成乡内河网,逶迤北流注入黄海。乡内有公路3条,交通比较方便。公社化后,全乡水利建设有较大发展。龙泉水库建于汉河上游,总库容1,770万方,有效灌溉面积38,700亩,枣园河上游建有一座小〔一〕型水库一北石缸水库,库容221万方,灌溉面积3,700亩,全乡还建有8座10方以上的小〔二〕型水库,总库容147万方,可浇地2,700多亩。此外,还有塘坝49个,机井70余眼,大都水利配套,排灌方便,全乡水浇地面积达70%以上,对抗御自然灾害、确保农业丰收发挥了很大作用。
  以农为主,兼有林、牧、副多种经营。作物以地瓜、玉米、小麦、花生为主,1962年,粮食亩产323斤,1983年亩产1,290斤;花生1962年亩产238斤,1983年亩产462斤, 全乡6万亩山岚,分6个林区,用材林基地两千亩,木材蓄积量达24,000方。1983年全乡果园面积7,303亩,年产鲜果1,023万斤。工业方面,从1975年以来,加强了乡办企业的领导,成立了乡办工业办公室,扩大了修配厂、拖拉机站、绣花厂,办起了脤装、戏装厂、砖瓦厂、养鹿场等14个乡办企业,1983年产值233.3万元,利润31万元。
  1944年解放前全乡只有11所小学,学生1,500人左右;现有农业技术中学1所;初中9所,小学29所,学生5,239人。解放前只有四处私人药铺,现有乡医院一处,医护人员48人,40个床位,农村卫生室60个,卫生员72人。
  解放前日伪统治时期,本乡现有村,属伪牟平县第四区管辖。大苇子、小苇子、埠岭观、西杭格庄、巨格庄、神童村、东桥村、西桥村属四区保安乡辖;星石泊、丁家庄、埠后疃(埤后)、龙家泊子、吕格庄属四区同义乡辖;北岘村、南岘村、任格庄、官道北、官道南、王家口、狮子夼、金沙夼(猴子夼)、匣子口、东殿后、西殿后。西庄、西口子和枣园夼的邹家庄(包括南家沟、王石夼、孔家庄)、北夼(总称)(包括张家庄、赵家庄、韩家林、天齐夼)、西店子、东北疃、高家疃(包括葛家茔).窑厂(包栝瓦房店、唐家店、口子后、小里岛)、东店子(包括耿家庄、庙沟、东碾子)、赵家夼(包括燕夼)8个村属四区南俞乡辖;龙泉汤、马家都、河北崖(河北)、卧龙堡.潘格庄、滩上、涝夼、钓鱼石、髙家港、东汤、埠前、南观、赵家庄、汤西属四区龙泉镇;杜家庄(杜家疃)、西台、八甲村(八甲)、头甲、六甲村(六甲)、芦其洼(曲家洼)、曲家疃(曲家庄)、河里庄,北台、杨家泉(杨家庄)属四区芦其乡管辖。
  1942年春,上庄口子以东133个村庄划归文一西县,本乡所属村,大部分归文西县六区。
  1944年8月解放。1946年文西县改为昆嵛县,六区改为昆嵛县十区。东殿后、西殿后、西庄、西口子、马家都、河北崖(河北)、埠前、南观,卧龙堡、潘格庄、涝夼、滩上、钓鱼石划归昆嵛县十一区管辖;枣园夼的东北疃、西店子、东店子(包括耿家庄、庙沟、东碾子)3个村仍归昆嵛县十区管辖。其余北夼、窑厂、王石夼、邹家庄、赵家夼、孔庄(孔家庄)、高家疃7个村委18个自然粉,划归牟平县九区管辖。
  1952年,昆嵛县十区改为龙泉区,下设12个乡,即龙泉乡、神童乡、苇子乡、沙湾乡、五合乡、港崖乡、林北乡、上庄乡、沙家乡、星石乡、岘村乡、官道乡,此时枣园夼内的24个自然村并成8个行政村。
  1956年5月撤销昆嵛县,龙泉乡划归牟平县,其中东殿后、西殿后、南观、钓鱼石、西庄、西口子、卧龙堡、埠前、滩上、马家都.潘格庄、涝夼、河北等村划归文登县。1958年划回牟平县。1957年,撤区并乡,原龙泉区所辖村庄及1946年划归昆嵛十一区的东殿后、西殿后等13个村庄,和划归牟平九区的枣园夼中的18个村,分别划归六甲、上庄、龙泉3个乡管辖,1958年9月,六甲、上庄、龙泉3个乡并入姜格庄乡。1958年9月底,成立群星人民公社,1959年以驻地更名为姜格庄人民公社;1962年1月从姜格庄公社划出成立龙泉人民公社,管辖58个大队。
  1981年2月,邹家庄大队所属自然村孔家庄、王石夼析出自成大队。孔家庄因重名更为孔庄。此后,全乡共辖60个生产大队。
  1984年3月20日政区改革,改龙泉公社为龙泉乡,辖区范围同以往,11月改大队为村民委会员。
  龙泉汤Lóngpuántāng 位于汉河东岸,烟(台)文(登)公路北侧,金山北,龙泉乡、龙泉汤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1,920人,耕地2,527m。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村西有闻名的龙泉温泉。古历一、六有市集。
  明弘治年间,于现村西北建一温泉,名为龙泉汤,宋姓迁此建村,定名龙泉汤。
  窑厂Yáochǎng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枣园夼内,福仙口子东,窑厂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107人,耕地299亩(包括其他自然村).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
  清康熙年间有烧柞窑的,后王姓由本地小苇子迁此建村,得名窑厂。
  口子后Kǒuzihòu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枣园夼内,福仙口子东,地处山丘,人口82人,属窑厂村委会管辖。
  清康熙年间建村,地处福仙口子后,得名口子后。
  唐家店Tángjiādiàn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枣园夼内,福仙口子东,地处山丘。人口23人,属窑厂村委会管辖。
  清末,唐姓迁此居住,曾开设店铺,得名唐家店。
  赵家庄Zhaòjiāzhuāng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枣园北夼内,福仙口子东北,北夼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88人,土地229亩(3个自然村共计数)。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
  清末,赵姓迁此居住,得名赵家庄。1960年12月由赵家庄、张家庄、韩家林等3个自然村成立北夼联村大队。
  张家庄zhāngjiāzhuāng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枣园北夼内,福仙口子东北,北石缸水库西北。地处山丘,人口56人,属北夼村委会管辖。
  清末,张姓由文登迁来居住,得名张家庄。
  韩家林Hánjiālín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枣园北夼内,福仙口子东北,北石缸水库西北。地处山丘,人口45人,属北夼村委会管辖。
  清嘉庆年间,韩姓迁此居住,得名韩家林。
  高家疃Gāojiātuǎn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枣园夼内,北石缸水库南,高家疃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2S5人,耕地31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
  清康熙年间,高姓迁此居住,得名高家疃。
  西店子Xīdiànzi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枣园夼内,牛蛋子山东北,西店子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273人,耕地376亩。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小麦、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明万历年间,此处开店甚多,得名店子。后以河为界,此村居河西岸,得名西店子。
  南塂Nánjiǎng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枣园夼内,牛蛋子山北,地处山丘,人口4人,属西店子村委会管辖, 清康熙年间,有人来此居住,因地处西店子村南山坡,得名南塂。
  东店子Dōngdiànzi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枣园夼外口,虎山西南,东店子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S51人,耕地59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明万历年间建村,此处开店甚多,村名为店子。后以河为界,此村居河东岸,曰东店子。
  耿家庄Gěngjiāzhuāng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枣园夼内,北石缸水库以北。地处山丘,人口50人,属东店子村委会管辖。
  清乾隆年间,耿姓迁此居住,得名耿家庄。
  庙沟Miàogōu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枣园夼内,牛蛋山东北。地处山夼,人口45人,属东店子村会委管辖。
  沟内原有一小庙,清末得名庙沟。
  东北疃Dōngběituǎn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枣园夼外口处,虎山西南,东北疃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200人,耕地31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
  清康熙年间,邹姓由牟平城后油坊村迁此居住,得名邹家疃。因与距不远的邹家庄易混。清乾隆年间,以村处东、西店子东北方向,更名东北疃。
  王石夼Wángshíkuǎng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枣园南夼西南,牛蛋子山西北,王石夼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246人,耕地30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康熙年间,夼内有一巨石象马。得名马石夼。后王姓迁此居住,得名王石夼。
  邹家庄Zōujiāzhuāng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牛蛋子山西,邹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485人,耕地59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
  清熙年间,邹姓由牟平城后油坊迁此建村,得名邹家庄。因地处枣园夼南部,当地群众亦称南夼。
  赵家夼zhàojiākuǎng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枣园夼内,牛蛋子山西北,赵家夼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127人,耕地24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产水果。
  清乾隆年间,赵姓由牟平城南嵎岬河村迁此居住,得名赵家夼。
  燕夼Yànkuǎng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枣园夼内,福仙口子东南,属赵家夼村委会管辖。地处山夼,人口34人。
  夼内有一石形似燕窝,清末得名燕夼。
  孔庄Kǒngzhuāng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枣园南夼西南,牛蛋子山西南,孔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160人,耕地17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清康熙年间,孔姓由牟平城北孔家疃迁此居住,得名孔家庄。年2月从邹家庄大队析出,自成大队,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孔庄,1981年2月启用。
  南家沟Nánjiāgōu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枣园南夼,属孔庄村委会管辖。地处山夼。
  清康熙年年间,南姓迁此居住,得名南家沟。
  枣园Zǎoyuán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狼窝与枣园顶之间。人口2,671人,系东北疃、东店子、西店子、高家疃、赵家夼、北夼、窑厂、邹家庄、孔庄等9个村委会,19个自然村之总名。
  夼内水果甚多,清末得名枣园夼,后简化为枣园。
  官道南Guāndàonán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2公里处,牛蛋子山东,官道南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961人,耕地1,504亩(包括所属自然村)。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明末,周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得名周家庄,后因村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道(过去称官道),更名官道南。
  官道南西山Guāndàonánxīshān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官道南西北。地处山丘,人口25人,属官道南村委会管辖, 明洪武元年,曲姓由黄县蒲兰村迁此居住,初建人少,多年无名,后以地处官道南西山而得名。
  官道南东山Guāndàonándōngshān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松岚庙口子南,官道南村东。地处山丘,人口12人,属官道南村委会管辖。
  明洪武元年,曲姓由黄县蒲兰村迁此居住,因地处官道南东山而得名。村南有一高山,此村少见阳光,故又名黑影。
  星石泊Xīngshípō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8公里处,烟(台)龙(泉)文(登)公路西侧,星石泊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2,650人,耕地3,91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系龙泉乡最大的一个村庄。
  明洪武元年梁姓、丁姓、常姓相继迁此居住,因村东有一排石硼,人们认为是星石殒落,又地处平泊,得名是星石泊。
  西杭格庄Xīhánggézhuāng 位于龙泉乡驻地北,汉河东岸,西杭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652人,耕地1,57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清顺治年间建村,村东有一高起的土坡似门杭(门槛),村东有杭格庄,此村居西,取名西杭格庄。
  埠后疃Bùhòutuǎn 位于龙泉乡驻地北6公里处,烟(台)龙(泉)文(登)公路西侧,埠后疃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1,020人,耕地158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清顺治年间建村,村南有一岭塂,得名埠后。1980年7月地名普査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埠后疃,1980年8月1日启用。
  丁家庄Dīngjiāzhuāng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7公里处,烟(台)龙(泉)文(登)公路东侧,丁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580人,耕地1,00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清雍正年间,丁姓由本地星石泊迁此居住,得名丁家庄。
  西窑Xīyáo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7公里处,丁家庄村西,乡办窑厂内。地处丘陵,人口9人,属丁家庄村委荟管辖。
  因处丁家庄村西,并曾在此烧过窑,清末得名西窑。
  尤家泊子Yóujiāpōzi 位于龙泉乡驻地北4公里处,汉河西岸,尤家泊子村委会驻地。地处平泊,人口577人,耕地98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清康熙年间,于姓迁此居住,得名于家泊子。后于姓断传,清雍正年间尤姓又由文登迁来定居,人口发展快,户数多,更名尤家泊子。
  埠岭观Bùlǐngguàn 位于龙泉乡驻地北,汉河东岸,炮山西,埠岭观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525人,耕地1,14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元大德元年,在此建一庙宇,为埠岭观.清初在此建村时,村亦命名埠岭观。
  北岘村Běixiàncūn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4公里处,烟(台)龙(泉)文(登)公路西侧,虎山东北,岘山东,北岘村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1,091人,耕地1,53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明万历年间,周姓迁此居住,取名周家疃,后村南有一自然村名曰岘村,此村居北,遂更名北岘村。
  西沟Xīgōu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虎山东北,地处山沟,人口53人,属北岘村村委会管辖, 因位于北岘村西,又地处山沟,明万历年间建村时即得名西沟。
  雁夼Yàikuǎng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虎山北。地处山丘,人口6人,属北岘村村委会管辖地处雁夼内, 据传明万历年间建村,以夼得名雁夼。
  东寨子Dōngzhàizi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汉河西岸,烟(台)龙(泉)文(登)公路穿村而过,地处半丘半泊,人口153人,耕地330亩,属北岘村村委会管辖。据传明末在此建一营寨,地处北岘村东侧,得名东寨子。
  南岘村Nánxiàncūn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4公里处,东靠烟(台)龙(泉)文(登)公路,西临岘山,南艉村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715人,耕地1,19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明洪武年间,宫姓由江苏泰州迁此居住,村西北有岘山,村亦取名岘村,后于沟北又建一自然村,取名北岘村,此村遂更名南岘村。
  虎山后Hǔshānhòu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虎山北侧,地处山丘,人口11人,属南輒村村委会管辖, 地处虎山后,据传清乾隆年间有人在此居住得名。
  虎山前Hǔshānqián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虎山南侧。地处山丘,人口7人,属南岘村村委会管辖。
  地处虎山前,据传清末有人在此居住而得名。
  任格庄Réngézhuāng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东临汉河,西靠烟(台)龙(泉)文(登)公路,任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平泊,人口675人,耕地1,00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康熙年间,任姓迁此居住,得名任格庄。
  吕格庄Lǚgézhuāng 位于龙泉乡驻地北,汉河西岸,吕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平泊,人口175人,耕地31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康熙年间,吕姓迁此居住,得名吕家集,清雍正年间,村被洪水淹没,后更名吕格庄。
  神童Shéntóng 位于龙泉乡驻地北,汉河东岸.神童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770人,耕地1,22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明万历年间建村,当时村附近有一松岚庙,庙内僧人杀死一只猴子,将头扔于此地,邻村人疑是神头,故建村时即取名神头,后演变为神童。
  大苇子Dáwěizi 位于龙泉乡驻地北,汉河东岸,炮山西,大苇子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610人,耕地1,08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此地原有一苇塘,清乾隆年间建村,得名大苇子。
  小苇子Xiǎowěizi 位于龙泉乡驻地北,汉河东,炮山西南,小苇子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539人,耕地99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初,孙姓来此建村,取名孙家庄,此地原有一苇塘,后附近又建一自然村曰大苇子,此村遂更名小苇子。
  西桥Xīqiáo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北,炮山西南,西桥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291人,耕地50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村东有一小桥,名为鲁班桥,清康熙年间建村时,得名西桥。
  椿树园Chūnshùyuán 位于龙泉乡驻地南,昆嵛山境内,锝子尖山北,涝夼村东。地处山地,人口2人,属西桥村委会管辖。
  据传此地原有许多野生椿树,1940年得名椿树园。
  东桥Dōngqiáo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北,炮山西南,东桥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771人,耕地1,28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村西有一小桥名曰鲁班桥,清康熙年间建村,得名东桥。
  东小桥Dōngxiǎoqiáo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北,炮山南,地处山丘,人口130人,耕地217亩,属东桥村委会管辖。
  地处东桥村东,村庄较东桥小,清乾隆年间建村时得名东小桥。
  杜家庄Dùjiāzhuāng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北,广河西岸,杜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755人,耕地1,32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康熙年间,杜姓由牟平城后杜家疃迁此居住,得名杜家疃。1980年7月地名普査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杜家庄,1980年8月1日启用。
  杜家庄东山Dùjiāzhuāngdōngshān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北,双山南,杜家庄村东,属杜家庄村委会管辖。地处山丘,人口115人,耕地137亩。
  据传清康熙年间建村,因地处杜家庄东山上,与杜家庄为-个行政村,得名杜家庄东山。
  北台Běitái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北,广河西岸,北台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259人,耕地35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末建村,地势较高,称台,村南有数村此村居北,故名北台。
  六甲村Liùjiǎcūn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北,广河西岸,六甲村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600人,耕地1,04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康熙年间,刘姓来此建村,取名刘家,后演变为六甲.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六甲村,1980年8月1日启用。
  芦其洼Lúqíwā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北,广河西岸,芦其洼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550人,耕地852亩(包括所属小村)。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明初,曲姓由本县蛤堆后迁此居住,因地处洼地,得名曲家洼。1980年7月地名普査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此地多芦苇,更名芦其洼,1980年8月1日启用。过去当地群众亦称东洼。
  庙沟Miàogōu 位于龙泉乡驻地北,广河东岸。地处山沟,人口4人,属芦其洼村委会管辖。
  地处天地庙山南一沟夼内,据传清末得名庙沟。
  庙山前Miàoshānqián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北,广河东岸。地处山丘,人8口人,属芦其洼村委会管辖。
  因位于天地庙山之前,据传1910年得名。
  赵北崖Zhàoběyá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北,鸭夼河东山上,人口1人,属芦其洼村委会管辖。
  根传清末,赵姓迁此居住,地处一小河沟边岸,得名赵北崖。
  西台Xītái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北,广河西岸,西台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612人,耕地89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
  据传明末,孙姓由现烟台市郊孙家滩迁此建村,地势较高,又位于芦其洼(曲家洼)村西,得名西台。
  杨家泉Yángjiāquán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北,广河西岸,杨家泉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340人,耕地66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康熙年间,杨姓迁此居住,原为杨姓的一个庄子,故名杨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杨家泉,1980年8月1日启用。
  芦其Lúqí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北,广河西岸,人口3,231人,系杜家庄、北台、六甲村、芦其洼、西台、杨家泉6村总名。
  据传昔日这一带芦苇甚多,明朝时得名芦其。另一说是春秋时期暴国迫于齐,逃窜流徙.足迹遍及胶东各地,逃至本县即称芦其。
  河里庄Hélǐzhuāng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广河上游,河里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352人,耕地515茧(包活所属小村)。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末建村,地处广河上游,祝姓迁此建村,得名河里庄.又因位于八甲村东山,亦称八甲东山。
  黑石庵Hēishiān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北,狼窝顶山西。人口14人,属河里庄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末此地有座尼姑庙,山上的石头多黑色,得名黑石庵。
  官道北Guāndàoběi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烟(台)龙(泉)文(登)公路与牟(平)上(庄)殿(后)公路交叉处南,官道北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1,085人,耕地1,64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明朝,孙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因村南有一大路,昔日称官道,村得名官道北。
  小田Xiǎotián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北,官道北村东,烟(台)龙(泉)文(登)公路西侧。人口145人,耕地185亩,属官道北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末,董姓在此给地主看庄子,得名小佃村,土改时更名小田村。
  巨格庄Jùgézhuāng 位于龙泉乡驻地北,汉河东岸,巨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470人,耕地73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并产水果。
  据传清康熙年间,迟姓迁此建村,村东有一水渠,得名渠格庄,"巨"由"渠"演变而成。
  赵家庄Zhàojiāzhuāng 位于龙泉乡驻地北,汉河东岸,赵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383人,耕地59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康熙年间。赵姓迁此居住,得名赵家庄。
  高家塂Gāojiājiǎng 位于龙泉乡驻地北,高家塂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303人,耕地50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末,高姓迁此居住,地处一塂前,得名高家塂。
  东汤Dōngtāng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北,东汤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1,204人,耕地2,25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明末,周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地处龙泉汤东,得名东汤。
  东夼Dōngkuǎng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孤石顶山西.地处山丘,人口19人,属东汤村委会管辖, 地处东汤东夼内,清末建村时得名东夼。
  八甲村Bājiǎcūn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广河东岸,八甲村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1,060人,耕地2,25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明末,有人在此定居,原为殷、梁、王、贺等8姓杂居,取名八家,后演变为八甲。1980年7月地名普査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八甲村,1980年8月1日启用。
  八甲村西山Bājiǎcūnxīshān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孤石顶东北,八甲村西南,地处山丘,人口182人,耕地317亩,属八甲村村委会管辖。' 清末,有尺在此居住,与八甲村(八甲)是一个行政村,地处西山,得名八甲村西山(八甲西山)。因此地原是刘广的一片沙地,故又称"沙地"、"刘广地"。
  牛劈Niúqī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牛劈山北麓,八甲村南。地处山丘,人口5人,属八甲村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末,有人在此定居,因地处牛劈山下,得名牛劈。
  孤石夼Gūshíkuǎng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孤石夼内,八甲村南。地处山丘,人口5人,属八甲村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初有人在此定居,因地处孤石夼内而得名。
  曲家屯Qǔjiātún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北,广河东岸,曲家屯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300人,耕地69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
  据传明末,曲姓由本县河里曲迁此建村,得名曲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曲家屯,1980年8月1日启用。
  头甲Tóujiǎ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6公里处,头甲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340人,耕地57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康熙年间建村,此地原为芦其川最南头一个村庄,取名头家,后演变为头甲。
  匣子口Xiázikǒu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南,帽山西南,匣子口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448人,耕地61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夼内有一巨石形似匣子,清末建村时得名匣子口。
  王家口Wángjiākǒu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南,帽山东南,牟(平)上(庄)殿(后)公路东侧,王家口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316人,耕地519亩(包括所属村)。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乾隆年间,王姓迁此居住,村南有一山口,得名王家口。
  王家口西山Wángjiākǒuxīshān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南,帽山东,王家口西山下.地处山丘,人口41人,属王家口村委会管辖。因地处王家口西山脚下。据传清末得名王家口西山。
  西口子Xīkǒuzi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南,苍山北,牟(平)煅(后)文(登)公路北侧,西口子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90人,耕地152亩(包括所属自然村数)。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乾隆年间,张姓来此建村,因地处殿后西山口子上,得名殿后西口子,后简化为西口子。
  耧蛋夼Lóudànkuǎng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南,苍山北,牟(平)殿(后)文(登)公路南侧。人口64人,属西口子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乾隆年间建村,夼内有一石形似耧蛋,得名耧蛋夼。
  金沙夼Jīnshākuǎng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南,南大穷山西南,牟(平)殿(后)文(登)公路北侧,金沙夼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165人,耕地16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末于姓迁此建村,此处有一土岭,形似猴子,得名猴子夼。"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含义不好,以村后多黄沙,更名金沙夼,1980年8月1日启用。
  狮子夼Shīzikuǎng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南,南大穷山西北,狮子夼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237人,耕地31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末李姓来此建村,村北有一石,形似狮子,故得名狮子夼。
  西庄Xīzhuāng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南,月牙口山东北,牟(平)殿(后)文(登)公路南侧,西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137人,耕地20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乾隆年间,刘姓迁此建村,因位于殿后村西,得名西庄。当地群众据其地形亦称下圈。
  西殿后Xīdiànhòu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南,南大穷山南,牟(平)殿(后)文(登)公路北侧,西殿后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290人,耕地32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明末建村,村位麻姑殿之后,东殿后村西,故命名西殿后。
  东殿后Dōngdiànhòu 位于龙泉乡驻地南,昆嵛山北麓,牟(平)殿(后)文(登)公路北侧,东殿后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1,414人,耕地1,54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明时建村,因村处麻姑殿之后,得名殿后,后村西又建一自然村,取名西殿后,遂更名东殿后。
  殿后北口子Diànhòuběikǒuzi 位于龙泉乡驻地南,南大穷山东,殿后村北口子上。人口2S人,属东殿后村委会管辖。
  地处殿后村北口子上,据传清末建村时得名殿后北口子。
  庄头庙Zhuāngtóumiào 位于龙泉乡驻地南,月牙口山东。人口9人,属东殿后村委会管辖。
  据传明、清时,昆嵛山内多庙宇,庙主雇人为其种地,此处设一庄子,并建一庙,清末建村时得名庄头庙北汤西Běitāngxī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汉河西岸,烟(台)龙(泉)文(登)公路西侧,汤西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803人,耕地1,201亩。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小麦、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地处龙泉汤西,明代建村时得名汤西。后以河为界分为两个自然村,此村居河北岸为北汤西。19S0年12月,北汤西与南汤西联合成立汤西联村大队。
  南汤西Nántāngxī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汉河西岸,烟(台)龙(泉)文("登)公路南侧。地处山区,人口440人,耕地575亩,属汤西村委会管辖。
  村处龙泉汤西,据传明代建村时得名汤西。后以河为界,居河南岸者为南汤西,19S0年12月,南、北汤西两村联合成立汤西联村大队,现为村委会。
  南观Nánguàn 位于龙泉乡驻地南,金山西南,汉河东岸,南观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670人,耕地93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地处栲栳观西南,据传清末张姓由宁海州迁此建村时得名南观。此村张姓甚多,又名张家观。
  李家庄Lǐjiāzhuāng 位于龙泉乡驻地南,金山南,汉河东岸。地处山丘,人口92人,耕地84亩,属南观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末,李姓由本县柳树底村迁此建村,得名李家庄。村东有栲栳观,当地群众又称栲栳观。
  潘格庄Pāngézhuāng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南,烟(台)龙(泉)文(登)公路西侧,潘格庄村委会驻地。
  地处山区,人口308人,耕地660亩(包括所属村数)。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末,潘姓迁此居住,得名潘格庄。
  于夼Yúkuǎng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南,三角山西,潘格庄村南夼,人口25人,属潘格庄村委会管辖,据传清末,于姓来此居住,地处山夼,得名于夼,后亦称雨夼。
  河北崖Héběiyá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南,烟(台)龙(泉)文(登)公路东侧,河北崖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912人,耕地1..58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明末林姓迁此建村,村南有一小河,得名河北。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河北崖,年8月1日启用。
  河北崖东夼Héběiyádōngkuǎng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南,孤石顶西,河北崖东夼内。地处山夼,人口132人,耕地155亩,属河北崖村委会管辖。
  地处河北村东夼内,据传明末得名河北东夼,1980年7月地名普査中,河北更名河北崖,故调为河北崖东夼。
  马家都Mǎjiādū 位于龙泉乡驻地东南,小孤顶山西,烟(台)龙(泉)文(登)公路东侧,马家都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585人,耕地1,03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都"为元时行政区别,此村原为马家,因"都"公所设该村,故名马家都。清时苗姓由牟平南关迁此仍沿用原名。
  埠前Bùqián 位于龙泉乡驻地南,龙泉水库北,埠前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706人,耕地71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朝时李姓迁此建村,地处一山塂前,得名埠前狗塔Cǒutǎ 位于龙泉乡驻地西南,汉河西岸,龙泉水库西北,人口10人,属埠前村委会管辖。
  据传村址东有一显义观道士墓地,内有一塔,其坟地位于沟北,故俗称沟塔,清末有人在此居住,亦称沟塔,后演变为狗塔塂力塂Lìjiǎng 位于龙泉乡驻地南,鸦雀顶西,龙泉水库东岸。人口4人,属埠前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乾隆年间,李姓在此居住,清末得名李二塂,后演变为力塂。
  卧龙堡Wòlóngpù 位于龙泉乡东南,三角山东北,烟(台)龙(泉)文(登)公路穿村而过,卧龙堡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205人,耕地48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来、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乾隆年间孙姓迁此建村,村西三角山似龙卧地,得名卧龙堡。
  滩上Tānshàng 位于龙泉乡驻地南,昆嵛山麓,龙泉水库南岸,牟(平)殿(后)文(登)公路北侧,滩上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337人,耕地32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传此处原是较平坦的河滩,清末郝姓迁此建村时得名滩上。
  涝夼Làokuǎng 位于龙泉乡最南部,昆嵛山东夼内,涝夼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区,人口287人,耕.地35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地处山夼,且洼涝,据传清末昌姓来此建村,得名涝夼。
  鲇鱼洞Niányúdòng 位于龙泉乡驻地南,昆嵛山脚下,涝夼村北。人口22人,属涝夼村委会管辖。
  据传清朝时建村,村东河内有一湾,湾内有鲇鱼洞,村亦名为鮎鱼洞。
  钓鱼石Diàoyúshí 位于龙泉乡驻地南,昆嵛山北麓,牟(平)殿(后)文(登)公路北侧,钓鱼石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231人,耕地28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产水果。
  据传清雍正年间,于姓迁此建村,村后有一堆高石,传说为古人钓鱼台子,得名钓鱼石。

知识出处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牟平县地名志》是专门介绍牟平县有关地名情况的资料书,志里记载着牟平县的现行行政区划、居名点,部分起地名作用的台、站、港、场、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 纪念地、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等地名的概况、名称来历、含义、沿革,以及部分重要地名的简略考释。为使本志通俗易懂,形象直观,采用了语体文记述体,并附地图29幅、 照片43帧,供查阅使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