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格庄镇及所属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023
颗粒名称: 姜格庄镇及所属自然村
分类号: C912
页数: 10
页码: 69-78
摘要: 本文介绍了牟平县姜格庄镇自然村概括。
关键词: 牟平县 姜格庄镇 自然村

内容

姜格庄镇位于牟平县东部,东至峒岭山与文登县初村镇交界,西靠盂良口子与大窑乡毗邻,南靠炮山与龙泉乡接壤,北靠黄海。面积145平方公里,人口56,196人,绝大部分是汉族。全镇47个村委会,57个自然村。耕地78,987亩。1983年粮食总产6,000.2万斤,花生总产912.7万斤。
  镇政府设在姜格庄村北侧,以驻地姜格庄命名。
  全镇地势南高北低,三面环山,南有炮山,西有九佛山,东有峭岭山,构成了全镇大部分的丘陵地。境内最高的刁儿山,主峰海拔249米。主要河流有汉河和广河,分别发源于昆窬山和龙泉乡的八甲一带。两条河流由南向北纵穿全镇,流入黄海。荣(成)烟(台)公路横穿本镇北部,1959年到1960年全镇修建了曲家水库,以后又相继修建了10座微型水库,总蓄水量达350万立方,有效灌溉面积7,200多亩。镇内沙家疃以北,上庄口子周围,因西、南、北三面环山,光照足,气温高,少受海风影响,作物生长快,成熟早,小麦成熟期比县内其它地区早10天左右。' 全镇以农为主,农、林、牧、副、渔并举。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建国以来,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粮油产量逐年增长。粮食产量建国初期亩产只有190斤,1983年提高到1,134斤;花生产量建国初期亩产160斤,1983年达到391斤。工业方面,自1973年开始,先后办起了修配厂、砖瓦厂、鞋厂等10个镇办企业,1983年总产值380万元,利润69万元。
  1945年前,本地只有高级小学6所,初小20所,约有学生3千人;现在有高中1所,联办中学(初中)9所,小学40所,在校学生7,902人,其中高中214人,初中2,373人。解放前,本地只有12家私人开设的小药铺,现在已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4人,床位50个,全镇47个村都办起了合作医疗室,共有卫生人员86人。
  解放前夕,现姜格庄镇所属村为日伪牟平第四区管辖。分布在3个镇4个乡,即姜格庄镇、上庄镇、酒馆镇,芦其乡、广河乡、保安乡、秦村乡。现在的姜格庄、邹格庄(邹家庄)、云溪、上寨、下寨、金山前(孙家疃)、北王家疃、邹家疃、郝家疃9个村属姜格庄镇管辖;北山、林北、上庄、紫岘口、谭家夼、序班庄、沙家疃、里口山8个村属上庄镇管辖;北头、夏家疃、东场、东山、峒岭、南松、北松、酒馆8个村属酒馆镇管辖;大庄、东念、西念、南磨山(磨山)、河里曲、曲河庄、珠山后(杨家庄)、红水头、双林前9个村属秦村乡管辖;岭上,苏家庄、广河、松岚后、常家庄、南王家疃、李家疃、杨家疃、楼上、王家泊(王家庄)10个村属广河乡管辖;沙湾庄、东杭格庄属保安乡管辖;大岚东属芦其乡管辖。当时人口约2.5万人。
  1944年古历七月九日解放。现在的姜格庄镇范围当时归文西县十区和十二区管辖。
  1946年将文西县改为昆嵌县。
  1950年春天,现姜格庄镇所属村分别归酒馆区和龙泉区管辖。下设16个乡,即:北头、酒馆、峒岭、南松、东念,西念、曲家、金山、姜格庄、松岚、沙家、林北、上庄,港崖、沙湾、五合。
  1956年5月,撤销昆嵛县,划为牟平县管辖,酒馆区、龙泉区合并为龙泉区。
  1957年6月,撖销龙泉区,现荽格庄镇各村分别属酒馆、东念、姜格庄、上庄4个乡管辖。1958年9月,酒馆、东念、上庄3个乡相继撤销与现龙泉乡所属村合并为姜格庄乡。1958年9月底,姜格庄乡成立群星人民公社:1959年,群星人民公社以驻地更名姜格庄人民公社.1962年龙泉公社从姜格庄公社划出,姜格庄公社辖47个大队。1984年3月20日,政区改革,改姜格庄公社为姜格庄镇,辖区范围同以往,11月改大队为村民委员会。
  姜格庄Jiānggézhuāng 位于荣(成)烟(台)公路南,聚马神山西北1.5公里处,姜格庄镇、姜格庄村委么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2,948人,耕地4,13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古历三、八有市集,是该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元初,贺姓由江苏吴江迁牟,其祖先为牟平管民长官,其孙先迁至贺家沟落户,现姜格庄原是姜姓在此定居。后贺姓男,姜姓女,两姓成亲,贺姓迁至姜姓处,取村名为姜家庄,后姜姓断传,改村名为姜革庄,"格"由"革"演变。
  北山Běishān 位于金山港西,娘娘顶东.北山村委会驻地。地处半山半泊,人口1,083人,耕地1,62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有渔业。地处林北村北山上,清初于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得名北山。
  林北Línběi 位于金山港西,娘娘顶东,林北村委会驻地。地处半山半泊。人口2,018人,耕地2.90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村东有盐场,清时开始在此晒盐,年产食盐5.000吨。
  村南原是一片枣树林。淸初孙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得名林北。
  序班庄Xùbānzhuāng 位于孟良口子东,荣(成)烟(台)公路南,香炉山西北,序班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553人,耕地87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初.王姓由牟平城南庙沟迁此建村。据传,清代有一书办官在此安一庄子,后把庄子作为嫁奩赔送其女,为纪念父恩.将村庄命名为书办庄。"书办"误写为"序班"。
  紫岘口Zǐxiànkǒu 位于姜格庄镇西部,鹁鸪房东,紫岘口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495人,耕地71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村西有紫岘山,山北有紫岘口子,村临口子,明时俞姓迁此建村,得名紫岘口。
  沙家疃Shājiātuǎn 位于孟良口子东,香炉山东北,荣(成)烟(台)公路南,沙家疃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367人,耕地59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约300年前,牟平城东南沙家庄之沙姓迁此定居,得名沙家疃。
  西上庄Xishangzhuang 位于姜格庄镇驻地西,荣(成)烟(台)公路南,佛台山西北,属沙家疃村委会管辖。地处山丘,人口230人,耕地312亩。
  据传400年前,张姓由象岛迁至上庄西落户,取名西上庄。因村小,当地群众亦称小上庄。
  上庄Shàngzhuāng 位于姜格庄镇驻地西,孟良口子东,荣(成)烟(台)公路两侧,佛台山北,上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3,340人,耕地5,08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属牟平第二大村。
  据《牟平县志》记载,宋金间,于姓由文登斥山(现荣成地)迁此建村。此村原位于现村址的东北方山脚下,故名下庄;明洪武三年发生地震,附近龙劈水池水泛滥,淹没村庄、田地,震后村址迁至地势较高处,更名上庄。
  谭家夼Tánjiākuǎng 位于卢山东,孟良口子南,香炉山西,谭家夼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194人。耕地26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村办副业搞得较好。
  清初,谭姓由现大窑乡蛤堆后迁此建村,地处山夼,得名谭家夼。
  孤石夼Gūshíkuǎng 位于姜格庄镇驻地西,孟良口子北,属谭家夼村委会管辖.人口40人,耕地75亩。
  淸朝时建村,地处山夼,附近有一直立之孤石,得名孤石夼。当地群众亦称小北夼。
  张家疃Zhāngjiātuǎn 位于香炉山南,狼窝东北,里口山村委会驻地(里口山是1961年由张家疃、龙王塂,塂后、里夼、冷夼、窑口等6个自然村组成的联村大队).地处山丘,人口352人。里口山,耕地65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元末,张姓迁此居住,得名张家疃。群众亦称张家庄。
  龙王塂Lóngwángjiǎng 位于香炉山南,佛台山西南,人口90人,属里口山村委会管辖。
  明洪武年间,在此建一龙王庙,村处髙地,得名龙王塂。
  塂后Jiǎnghòu 于位香炉山东南,佛台山西南,人口60人,属里口山村委会管辖。
  因地处龙王塂后,清末得名塂后。因此村多沙姓,当地亦称沙塂。
  里夼Lǐkuǎng 位于天齐夼东北,狼窝西北,人口3人,属里口山村委会管辖。
  地处一夼内,清朝得名里夼。
  冷夼Lěngkuǎng 位于天齐夼东北,狼窝北,人口4人,属里口山村委会管辖。
  此夼内气温低,清时得名冷夼。
  窑口Yáokǒu 位于香炉山南,狼窝东北,人口12人,属里口山村委会管辖。
  昔日有人曾在此烧窑,地处山夼出口,清末得名窑口。
  云溪Yúnxī 位于大金山北,金山港东岸,小金山西北,云溪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2,400人,耕地2,63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有渔业。
  明洪武年间,林姓由牟平城后高金埠来此建村,昔日村东西各有一大湾,清晨雾气腾腾,似云笼罩村庄。故得名云溪。
  大庄Dàzhuāng 位于扫帚山西南,念河东岸,大庄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2,339人,耕地2,405亩夼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有渔业。
  元末,一王姓地主在此买下地盘设庄子,此地块是他所有地块中最大的一块,后吕姓在此建村,得名大庄。
  北头Běitóu 位于姜格庄镇驻地东北,荣(成)烟(台)公路北,峒岭河西岸,北临黄海,北头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2,428人,耕地3,07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有渔业,为姜格庄镇最大的渔业队,有3对较大的渔船。
  相传,元朝时宁海州一武官奥鲁劝农公事都达鲁花赤因袭职,至此地落户,此地原荒无人烟,为最北边,得名北头。昔日当地群众亦称为北疃。
  峒岭Tónglǐng 位于姜格庄镇驻地东北、峒岭河西,荣(成)烟(台)公路北,峒岭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1,333人,耕地1,82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地处峒岭山下,明末曲姓在此建村,得名峒岭。
  夏家疃Xiàjiātuǎn 位于峒岭河东岸,双岛港西北,北临黄海,夏家疃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977人,耕地1,04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有渔业。
  清初,夏姓迁此居住,得名夏家疃。
  东场Dōngchǎng 位于双岛港西,峒岭山西北,荣(成)烟(台)公路北,东场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768人,耕地82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有渔业。
  此地原是北头村东一场园,明末,北头村居民迁此建村,得名东场。
  东山Dōngshān 位于峒岭山西北、峒岭河东岸,荣(成)烟(台)公路北,东山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910人,耕地1,29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有渔业。
  地处峒岭村东的峒岭山下,明末曲姓来此建村,得名东山。当地群众亦称峒岭东山。
  郝家疃Hǎojiātuǎn 位于金山港东岸,大金山南,荣(成)烟(台)公路北,郝家疃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613人,耕地81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雍正年间,郝姓由牟平城东北东系山迁此定居,得名郝家疃。
  邹家幢Zōujiātuǎn 位于金山港东岸,荣(成)烟(台)公路北,大金山南,邹家疃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1,400人,耕地1,55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洪武年间,邹、郝二姓迁此建村,郝姓的女儿,嫁给邹姓男为妻,故村定名邹家疃。
  北王家疃Běiwángjiātuǎn 位于荣(成)烟(台)公路北,大金山东南,小金山南,北王家疃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504人,耕地74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朝,王姓由牟平城北王家疃迁此定居,得名港崖王家疃;1958年公社化后,更名北王家疃。
  金山前Jīnshānqidn 位于小金山南,大金山东南,荣(成)烟(台)公路北侧,金山前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576人,耕地96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初,孙姓由现芝罘区初家镇的孙家滩迁此定居,得名孙家疃,1980年7月地名普査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村后金山更名金山前,1980年8月1日启用。
  港崖Gǎngyá 位于大、小金山南,北临黄海,人口3,093人,系金山前.北王家疃、邹家疃、郝家疃之总称。
  原名为港北崖,因海《伸入在郝家疃等4村的村南,这数村处金山港北,故名港北崖。后简化为港崖。现海汉已退消到这数村之西。
  金山上寨Jīnshānshàngzhài 位于姜格庄镇驻地北,小金山东,荣(成)烟(台)公路北侧,北临黄海,金山上寨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1,3"人,耕地1,81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有渔业。
  明朝时官兵曾在此安营扎寨,地处小金山东坡,得名金山寨,后于村下又建自然村,取名金山下寨,此村遂更名金山上寨。
  金山下寨Jīnshānxiàzhài 位于姜格庄镇驻地北,荣(成)烟(台)公路北侧,念河西,小金山东,北临黄海,金山下寨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1,437人,耕地1,95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有渔业。
  明代,官兵曾在此安营扎赛,地处金山寨下,得名金山寨下,后更名金山下寨。
  西念Xīniàn 位于姜格庄镇驻地东北.念河西岸,荣(成)烟(台)公路南。西念村委会驻地。
  地处半丘半泊,人口1,799人,耕地2,47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牟平县志》记载,五代及宋时于姓世居此地,并有宋颖川长史于琛墓碑在念上村于家垛岚,原有一碾坊(油坊),称碾上。后以河为界分为两个自然村,居河西岸者为西念,"念"由"碾"演变之。
  柳树底Liǔshùdǐ 位于念河西,聚马神山北,属西念村委会管辖。地处半丘半泊,人口211人,耕地33。亩。
  据当地群众流传的"先有柳树底,后有郭家院,平了郭家院,才有东西念"之说,柳树底建村当为唐末或五代时期,因村址原有大柳树,故名柳树底。
  东念Dōngniàn 位于姜格庄镇驻地东北,念河东岸,荣(成)烟(台)公路南,东念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1,133人,耕地1,65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牟平县志》记载,五代及宋时于姓世居于此,并有宋颖川长史于琛墓碑在念上村于家垛岚。厣有一碾坊(油坊),得名碾上,后以河为界分成两个自然村,居河东岸者为东碾,"念"由"碾"演变之。
  双林前Shuānglínqián 位于扫帚山、刁儿山北,荣(成)烟(台)公路南侧,双林前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1,634人,耕地2,38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有渔业。
  昔日村北有两道防风林带,明初曲姓由本县高陵村迁此建村,得名双林前。当地群众亦称双岚前。
  酒馆Jiǔguǎn 位于荣(成)烟(台)公路南侧,刁儿山东北,峒岭山西,酒馆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3,040人,耕地4,33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有渔业。
  地处大路旁,明朝时曾有人在此地开酒馆,清初建村时得名酒馆。
  邹革庄Zōugézhuāng 位于娘娘顶西北,聚马神山西南,邹革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437人,耕地75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初,由解甲庄迁来几户李姓给牟平城后邹姓在此种地,后邹姓女儿嫁给李姓,并把这里土地给了女儿,为纪念此事,村命名邹家庄。
  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邹革庄,1980年8月1日启用。
  南磨山Nánmuòshān 位于聚马神山北,刁儿山西,念河东,南磨山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851人,耕地1,29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此地原有两个自然村,村西南有一磨山,此村居南,明末,得名南磨山。
  北磨山Běimuòshān 位于刁儿山西,念河东岸,属南磨山村委会管辖。地处山丘,人口200人,耕地406亩。
  此地有两个自然村,村西南有一磨山,此村居南磨山北,明末,得名北磨山。
  南松山Nánsōngshān 位于珠山顶北,四角山西南,刁儿山东南,南松山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1,620人,耕地2,67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昔日村北原有一片松林,清朝建村时为南松王家曈、崔家疃、贺家疃、北庄,后于1936年,4个小村合称南松山。
  北松山Běisōngshān 位于四角山西.刁儿山东,猪山北,北松山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1,350人,耕地2,00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传,明末,高姓迁此,原名高家疃,因此地松树多,又更名松山;后于1936年,村南有一自然村取名南松山,此村遂更名北松山。
  沙湾庄shāwānzhuāng 位于汉河东岸,炮山西北,荣(成)烟(台)公路南,沙湾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1,942人,耕地3,21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村西汉河故道中有3个大湾(鸽子湾、盆底湾、桃家湾),明洪武年间,曲姓由黄县蒲兰村迁此建村,得名仨湾庄,后演变为沙湾庄。
  东杭格庄Dōnghánggfézhuāng 位于炮山北,广河西岸,东杭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641人,耕地1,04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朝时,汉姓来此落户,村名为汉家庄,汉姓后继无人,村更名杭革庄。此村居岭东,故名东杭革庄。"格"由"革"演变之。
  王家泊Wángjiāpō 位于姜格庄镇驻地西南,广河东,荣(成)烟(台)公路南,王家泊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1,009人,耕地1,75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末,徐姓迁此居住,此地原为象岛一王姓的庄子,又一说北王家疃一王知县在此设一庄子-建村后得名王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査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地处平泊,更名王家泊,1980年8月1日启用。
  广河Guánghé 位于广河东岸,娘娘顶西南,架子山西北,广河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799人,耕地1,40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因村位广河河流东侧,故村以河命名广河。
  苏家庄Sūjiāzhuāng 位于广河东岸,娘娘顶西南,架子山西北,苏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290人,耕地42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初,苏姓由现龙泉乡擀面石迁此定居,得名苏家庄。
  岭上Lǐngshàng 位于娘娘顶西,广河东,岭上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1,122人,耕地1,88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地处山岭上,清朝王姓由牟平城南塂村迁此建村,得名岭上。
  河里曲Hélǐqǔ 位于磨山东,刁儿山西南,架子山北,河里曲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829人,耕地1,46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村位于念河上游河流弯曲处,明初,得名河里曲。
  曲家庄Qǔijiāzhuāng 位于娘娘顶东,磨山东南,曲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720人,耕地1,08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初,曲姓由云南迁此居住,得名曲家庄。
  珠山后Zhūshānhòu 位于珠山顶西北,架子山东北,珠山后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817人,耕地1,100亩。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地瓜、花生、小麦。
  明末,杨姓由浙江迁此居住,得名杨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査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地处珠山北,更名珠山后,1980年8月1日启用。
  小庄Xiǎozhuāng 位于珠山顶西,架子山东北,人口100人,地处山丘,耕地156亩,属珠山后村委会管辖, 自建村以来就附属珠山后(杨家庄),因村小,清末得名小庄。
  红水头Hóngshuǐtóu 位于珠山北,姜格庄镇驻地东南8公里处,红水头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入口580人,耕地1,01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村东一湾流红水,清初建村时,得名红水头。
  杨家疃Yángjiātuǎn 位于炮山东北脚下,广河西岸,杨家疃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396人,耕地63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末,杨姓由牟平城北杨家疃(原王家疃的一部分)迁此定居,得名杨家疃。
  楼上Lóushàng 位于广河西岸,炮山东北,楼上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203人,耕地40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传,明朝宇姓迁此落户,建起一座楼房,得名楼上李家疃Lǐjiātuǎn 位于炮山东北,广河西岸,李家疃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721人,耕地1,22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初,李姓由江苏迁此居住,得名李家疃。
  南王家疃Nánwángjiātuǎn 位于广河西岸,炮山东北,南王家疃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536人,耕地92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中期,王姓迁此居住,得名五合王家疃,1958年公社化后,更名南王家疃。
  常家庄Chángjiāzhuāng 位于炮山东北,广河西,常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548人,耕地83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此地原系牟平城内常姓地主一庄子,清末得名常家庄。
  五合Wǔhé 位于炮山东北脚下,广河上游西岸,人口2,404人,系杨家疃,楼上.李家疃,南王家疃、常家庄之总称。
  昔日5个自然村合为一个行政村,得名五合。原没有常家庄,李家疃分东、西,后增加了常家庄。
  松凤后Sōnglánhòu 位于广河东岸,娘娘顶西南,松岚后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1,130人,耕地1,67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昔日村南多松树,清初曲姓由山北头迁此建村,得名松岚后。
  大岚东Dàlándōng 位于广河东岸,架子山西,双山西北,大岚东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1,440人,耕地2,19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昔日村西是一片松岚,明初盛姓来此建村,取名大岚东。

知识出处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牟平县地名志》是专门介绍牟平县有关地名情况的资料书,志里记载着牟平县的现行行政区划、居名点,部分起地名作用的台、站、港、场、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 纪念地、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等地名的概况、名称来历、含义、沿革,以及部分重要地名的简略考释。为使本志通俗易懂,形象直观,采用了语体文记述体,并附地图29幅、 照片43帧,供查阅使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