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乡及所属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021
颗粒名称: 大窑乡及所属自然村
分类号: C912
页数: 10
页码: 49-58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牟平县大窑乡及所属自然村。
关键词: 山东省 大窑乡 自然村

内容

大窑乡位于县城东,西以沁水河与宁海镇为界,东至孟良口子、福仙口子与姜格庄镇、龙泉乡毗邻,南与玉林店乡相连,北临黄海。面积8G平方公里,全乡45个村委会,51个自然村.28,305人,多属汉族,个别为朝鲜族。全乡耕地45,334亩,1983年粮食总产3,214.2万斤,花生总产475.4万斤。
  乡政府设在北大窑西侧,乡驻地因宋代烧窑而得名。
  乡内地势是南部、东部较高,北部、西部较低,南部和东侧为山地丘陵,西部和北部为平原,荣(成)烟(台)公路横穿乡中部。1956年到1969年,全乡修建了3座百万方以上水库,即新愚公水库、大窑水库、卢山水库,总库容为750万方,有效灌溉面积达11,300亩,有力地改变了生产条件,对确保农业丰收发挥了很大作用。
  全乡以农为主,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农作物种植历来以小麦、地瓜、玉米、花生为主。解放以来,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粮油产量逐年增长。解放初期,粮食亩产仅有170多斤,花生亩产150多斤。1983年粮食亩产达到1,113斤,花生亩产422斤。工业方面,自1968年开始,先后办起了修配厂、建材厂、被服厂、面粉厂、砖瓦厂、绣花厂、建筑队、养殖场、拖拉机站等9个乡办企业单位,1983年总产值达297.5万元,利润50万元。
  1945年8月解放前,这里只有4所高级小学,20所初级小学,学生约九百人;现有农业技术中学一所,初中5所,小学34所,学生4,439人。解放前,只有几家私人开设的小药铺;现有卫生院一处,医务人员27人,床位20个,村村办起了合作医疗室,卫生员56人。
  境内蛤堆顶于1962年发掘出新石器时代重要历史文物,被列为省级保护单位。
  日伪时期,这里分别隶属于当时的伪一区的渤滨乡、凤现乡、三益乡管辖.渤滨乡管辖的有东山北头、西山北头、丛家庵、蛤堆后、西埠庄、高家山、韩家疃、南莒城、北莒城、沟东、赵家庄、王家庄、万家山、棘子夼14个村;属凤现乡管辖的有石头河、张格庄(张家庄)、胡家庄、孔家庄、沙塂子、东吕格庄、西吕格庄、南吕格庄、尹宋周、老人仓、林村(林家疃)、许家疃、仇家村(仇家疃)、董村(董家疃)14个村;属三益乡管辖的有林家口子、南夼、新愚公(马石夼)、窑口、贺家庄、林家店子、刘家口、北杏林堡、南杏林堡、东羊角埠、西羊角埠、曲格庄(曲家庄)、董格庄、新福(王达子)、胡家窑、宁家疃、小宋家疃、北大窑、南大窑、西里山、小山子、李家庄、东沙子(沙子)23个村,当时总人口约14,000多人塂 1945年8月解放,现乡各自然村属卢山区管辖,1950年春将卢山区改为九区。
  1951年2月,全区成立了10个小乡,即林家店子乡,杏林乡、胡家窑乡、沙子乡、吕格庄乡、大窑乡、石头河乡、莒城乡、西卜庄乡.山北头乡。1955年全区普遍办起了初级农业合作社。
  1956年撖区并乡,将原10个小乡并成杏林.莒城两个大乡,此时相继办起了8个高级社。
  1958年8月,成立东风人民公社(包括现宁海、武宁、大窑、象岛4个乡镇),实行了政社合一。当年冬,牟平县划归烟台市,东风公社改为牟平镇公社,属烟台市管辖。1959年12月牟平县又从烟台市划出,牟平镇公社属牟平县管辖。1962年1月从牟平镇公社划出,东山北头、西山北头、蛤堆后、西埤庄、高家山、韩家疃、北莒城、南莒城、沟东、孔家庄、胡家庄、张格庄(张家庄)、石头河、万家山、西里山、沙港子、东吕格庄、西吕格庄、南吕格庄、尹宋周、老人仓、许家疃(林家疃)、北大窑、南大窑、小山子,李家庄、杏林堡、新福(王达子)、刘家口、林家口子、羊角埠、曲格庄(曲家庄)、董家庄共33个大队,成立大窑公社。
  1981年2月,林家口子大队所属自然村窑口、新愚公、贺家庄、林家店子各自成立大队。此时,大窑公社辖37个大队。
  1981年4月,仇家村(仇家疃)、东沙子(沙子)、董村(董家疃)、林村(林家疃)、胡家窑、宁家疃、小宋家疃7村从许家疃大队析出,各自成立大队;5月,杏林堡大队撤销,南北杏林堡各自成立大队,从此大窑公社辖45个大队,1984年3月20日大窑公社改为大窑乡,辖区同以往。11月改大队为村民委员会。
  北大窑Běidàyáo 位于卢山西麓,三八河上游,北靠荣(成)烟(台)公路,大窑乡、北大窑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以泊为主.人口1,485人,耕地2,39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系大窑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宋初,一初姓在此定居,以烧窑为业,得名初家窑。明初,王姓由云南迁来,后户数增多,为一大村,更名大窑。1958年公社化后,将原大窑划分南北两村,此村居北为北大窑。
  南大窑Nándàyáo 位于大窑乡驻地南侧,卢山西麓,三八河上游,南大窑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以泊为主,人口918入,、耕地1,44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宋初,初姓曾在此烧窑,得名初家窑。明初,王姓由云南迁来,初姓迁走,后户数增多,更名大窑。1958年公社化后,将大窑分为南北两村,此村居南为南大窑。
  大窑Dàyáo 位于卢山西麓,三八河上游,北靠荣(成)烟(台)公路,系南大窑、北大窑总名,人口2,403人。
  宋初,初姓曾在此烧窑,得名初家窑。明初.王姓由云南迁来,初姓迁走后户数增多,更名大窑。
  蛤堆后Géduīhòu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北,马鞍山南,侯至山东南,蛤堆后村委会驻地。人口1,755人耕地2,802亩。泊多塂少。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是大窑乡一大村。村南有蛤堆顶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牟平县志》记载,明代,曲姓由黄县白马村迁此定居,因地处一蛤壳堆北,得名蛤堆后。
  西山北头Xīshānběitóu 位于大窑乡东北,马鞍山东,牧牛山西北,北临黄海,西山北头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1,365人,耕地1,44S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渔业、果业。
  明末建村,原名为林西社西村;民国初年以地处丰山北麓,位于东山北头村西,更名西山北头。
  丛家庵Cóngjiāān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北,牧牛山西北,娘娘顶西南,地处山丘,人口21人,属西山北头村委会管辖。
  清末丛姓在此看山,并定居,得名丛家庵。
  东山北头Dōngshānběitóu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北,丰山北,北临黄海,东山北头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980人,耕地1,29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雍正初年,迁来居民在此建村,为林西社东村,民国初年以地处丰山北麓,又位于西山北头村东,命名为东山北头。
  北莒城Běijǔchéng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北,庙虎山西,石头河北岸,北莒城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793人,耕地96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近海有盐场。
  传说汉初有官员"举意"在此修城,因同体积土的重量不如牟平城土的重量大,最后决定把城修在现牟平城,此地便成为"举意"修城的地方。明初,在此建村、以取其"举意修城"之音简称莒城.后村南又建一村,名为南莒城,此村遂更名北莒城。另有一说是,莒国被楚国所灭,莒国不忘祖国,不肯投降,纷纷逃入齐国境内。齐人对他们也不放心,又把他们赶到东海之滨。他们为了纪念祖国,就把所建的城叫做莒城,后在此建村,即琅名莒城。
  西卑庄Xībùzhuāng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北,侯至山东南,牧牛山西,西埠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816人,耕地1,57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朝建村,村西有一瓦碴塂,地势较高,得名西埠庄。
  韩家疃Hánjiātuǎn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北,侯至山东南,庙虎山西北,韩家疃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300人,耕地69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韩氏合族碑文记载,明代韩姓由安徽合肥移民于此,得名韩家疃。
  高家山Gāojiāshān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北,庙虎山东北,牧牛山西南,高家山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500人,耕地77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
  明代,髙姓迁此居住,地处山区,得名髙家山。
  西吕格庄Xīlǚgézhuāng 位于大窑乡驻地北,沁水河东岸,荣(成)烟(台)公路北,西吕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808人,耕地1,30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水稻。
  明洪武年间,吕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得名吕格庄,1945年村南建一自然村,名曰南吕格庄,此村即得名北吕格庄。1945年后村东又建一自然村,名为东吕格庄,此村遂更名为西吕格庄。
  东吕格庄Dōnglǚgézhuāng 位于大窑乡驻地北,沁水河东,荣(成)烟(台)公路北,东吕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728人,耕地1,21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水稻。
  1945年后建村,因位于西吕格庄东侧,取名东吕格庄。
  南吕格庄Nánlǚgézhuāng 位于大窑乡驻地北,沁水河东岸,荣(成)烟(台)公路北,南吕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726人,耕地1,22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1945年,原吕格庄村民迁此建村,地处原吕格庄村南,取名南吕格庄. 沙塂子shājiǎngzi 位于大窑乡驻地北,三八河东岸,卢山西北,南靠荣(成)烟(台)公路,沙塂子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290人,耕地641亩,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牟平县志》记载,明代.曲姓由黄县白马村迁此建村,地处普照寺东,取名普东;清末,嫌音义不好,以村西、村北有沙港,更名为沙塂子。
  孔家庄Kǒngjiāzhuāng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北,三八河东,卢山西北,孔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势较为平坦,人口434人,耕地73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传,牟平城东关孔家台在此有部分土地,后孔姓来此定居,得名孔家庄。
  南莒城Nánjǔchéng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北,三八河东,庙虎山西,南莒城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1,417人,耕地2,27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传,汉初有一官员,举意在此修城,因同体积的土,没有现牟平城的重量大,后决定在现牟平城修城,这里成为举意修城的地方。明初建村,以"举意修城"之音命名莒城。此地先建一自然村,名为莒城,后于莒城南又建一自然村为南莒城。另有一说为,苢国被楚国灭后,逃此,为纪念祖国,建城名为莒城。
  胡家庄Hújiāzhuāng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北,卢山西北,石头河西.胡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576人,耕地1,06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初,胡姓迁此定居,得名胡家庄。
  沟东Gōudōng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北,三八河东,庙虎山西,荣(成)烟(台)公路北,沟东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2S1人,耕地44S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牟平县志》记载,明代.曲姓由黄县白马村迁此定居.此村与南莒城一沟之隔,地处沟东,得名莒城沟东,后简称沟东。
  赵家庄Zhàojiāzhuāng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北,石头河南岸,庙虎山西,人口207人,耕地297亩,属沟东村委会管辖。
  清初,赵姓在此建村,得名赵家庄。
  王家庄Wángjiāzhuāng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北,石头河西.庙虎山西,人口141人,耕地221亩,属沟东村委会管辖。
  清初,王姓在此建村,得名王家庄。
  张格庄Zhānggézhuāng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北,荣(成)烟(台)公路北侧,孟良口子西,石头河西岸,张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700人,耕地1,07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朝中期,张姓迁此建村,得名张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张格庄,1980年8月1日启用。
  石头河Shítóuhé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北,荣(成)烟(台)公路北侧,孟良口子西,石头河流经村南又折向村西,石头河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550人,耕地1,23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牟平县志》记载,元末孔姓在此建村,原以村东北有一块陨石,命名落石村。明初,又以村南有一河,河床内多石头,更村名为石头河。
  万家山Wànjiāshān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北,荣(成)烟(台)公路北侧,孟良口子西,石头河东岸,万家山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672人,耕地97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朝,万姓在此定居,附近山岚皆归万姓所有,故名万家山。
  棘子夼Jǐzikuǎng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北,荣(成)烟(台)公路南侧,窟窿山下,地处山夼,人口16人,属万家山村委会管辖。
  地处山夼,多棘子,得名棘子夼。
  尹宋周Yǐnsòngzhōu 位于大窑乡驻地西,荣(成)烟(台)公路北侧,沁水河东岸,尹宋周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1,036人,耕地1,72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末,尹.宋、周三姓迁此定居,各自建村为尹家疃、宋家疃、周家疃,1932年3村筹款修建学校,3村合一为尹宋周。
  老人仓Lǎoréncāng 位于大窑乡驻地西,荣(成)烟(台)公路南侧,沁水河东岸,老人仓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453人,耕地83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传,元朝时在此地建一仓房,一老人看守,建村时得名老人仓。
  许象疃Xǔjiātuǎn 位于大窑乡驻地西,张家河北岸,许-家疃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92人,耕地18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明末清初,许姓迁此建村,得名许家疃。
  仇家村Qiújiācūn 位于大窑乡驻地西,荣(成)烟(台)公路南,张家河东岸,仇家村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228人,耕地44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初,仇姓在此建村,得名仇家疃。1981年4月自成大队,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仇家村。
  东沙子Dōngshāzi 位于大窑乡驻地西,荣(成)烟(台)公路南,张家河北岸,东沙子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596人,耕地1,12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朝时沙姓在此建村,得名沙子。1981年4月自成大队,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东沙子。
  董村Dǒngcūn 位于大窑乡驻地西,荣(成)烟(台)公路南,董村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98人,耕地15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初,萤姓在此建村,得名董家疃,年4月自成大队,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董村。
  林村Líncūn 位于大窑乡驻地西,娘娘庙(山)西北,张家河北岸,林村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187人,耕地32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初,林姓在此建村,得名林家疃。1981年4月自成大队,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林村。
  胡家窑Hújiāyáo 位于大窑乡驻地西,虫娘娘庙(山)西北、张家河北岸,胡家窑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359人,耕地56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初,巨姓在此烧窑,得名巨家窑;清末,巨姓迁走,胡姓迁来,更名胡家窑。
  宁家疃Níngjiātuǎn 位于大窑乡驻地西南,虫娘娘庙(山)西,张家河南岸,宁家疃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239人,耕地40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末,宁姓在此建村,得名宁家疃。
  小宋家疃Xiǎosòngjiātuǎn 位于大窑乡驻地西南,娘娘庙(山)西,东靠张家河,小宋家疃村委会驻地。地处泊区,人口185人,耕地34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末,宋姓在此建村,为避同尹宋周之宋家疃重混,命名小宋家疃。
  北杏林堡Běixìnglínpù 位于大窑乡驻地西南,沁水河东,对山北,北杏林堡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837人,耕地1,35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洪武元年,曲姓由黄县蒲兰村迁此建村,附近多杏树,村东南又修筑一堡,村址处原杏林堡北,故命名北杏林堡。
  南杏林堡Nánxìnglínpù 位于大窑乡驻地西南,沁水河东,对山西北,南杏林堡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423人,耕地65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洪武元年,曲姓由黄县蒲兰村迁来建村,附近多杏树,村东南又修建一堡,得名杏林堡。后村北又建一自然村,故更名南杏林堡。
  西里山Xīlǐshān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卢山北,窟窿山南,西里山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285人,耕地42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盛产苹果。
  村处山里,得名里山;1944年7年为避同山东坡的里山混同,更名西里山。
  新福Xīnfú 位于大窑乡驻地南,娘娘庙南,石老板山东北,新福村委会驻地。地处半山半泊,人口590人,耕地1,28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并盛产苹果。
  元代建村,当时每村皆住一鞑子。某年农历8月15日,在月饼内藏一纸条,为联络信号,在同一时间将各村鞑子杀掉。住在此村的鞑子表现较好,未被杀掉,村农借口"忘个鞑子",后村名演变为王达子。
  1980年7月地名普査中,因原名不利于民族团结,以村后有增福山更名新福。1980年8月1日启用。
  小山子Xiǎoshānzi 位于大窑乡驻地南,娘娘庙(山)东南,墩北山西北,小山子村委会驻地。地处半山半泊.人口641人,耕地1,217亩。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小麦、地瓜、花生。
  明朝建村。村西北有增福山,山较小,村以山命名小山子。
  李家庄Lǐjiāzhuāng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南,墩北山北,卢山西南,李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325人,耕地57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民国初年,李姓来此看庵,得名李家庄。
  东羊角埠Dōngyángjiǎobù 位于大窑乡驻地西南,对山西北,沁水河东岸,羊角埠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366人,耕地78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朝建村,附近有一羊角山,村得名羊角埠。后村西又建一村,此村居东,遂更名东羊角埠。1959年东西羊角埠联合成立羊角埠联村大队。
  西羊角埠Xīyángjiǎobù 位于大窑乡驻地西南,沁水河东岸,对山西北,属羊角埠村委会管辖。地处山丘,人口200人,耕地450亩。
  明朝建村时,村东有东羊角埠村,故得名西羊角埠。1959年东西羊角埠联合成立羊角埠联村大队。
  刘家口Liújiākǒu 位于大窑乡驻地南,石老板山东北,新愚公水库西,刘家口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4S0人,耕地92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
  明初,刘姓由云南迁至宁海州东关,隆庆牟间又迁至此地建村,村处石老板山口,故得名刘家口。
  窑口Yáokǒu 位于大窑驻地南,光棍山西北,新愚公水库南,窑口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238人,耕地34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
  民国初年,占山户以烧窑为业,又地处山口,得名窑口。
  新愚公Xīnyúgōng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南,墩北山南,新愚公水库北,新愚公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203人,耕地29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
  原村南有一巨石似马鞍状,得名马石夼。1965年修新愚公水库,村址迁至水库北,故以水库命名新愚公。
  贺家庄Hèjiāzhuāng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南,光棍山东北,墩北山东南,贺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157人,耕地27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
  明初,贺姓由江苏丹徒县迁此定居,以山命名为窟寵石,抗战时期,牟平伪政府给以更名为贺家庄。
  南夼Nánkuǎng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南,光棍山东,福仙口西南,地处山区,人口12人,耕地22亩,属贺家庄村委会管辖。
  地处贺家庄南山夼里,清朝得名南夼。
  林家店子Linjiapianzi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墩北山东南,福仙口西坡,林家店子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214人,耕地29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
  地处交通要道,清时林姓在此开店,得名林家店子。
  曲格庄Qǔgézhuāng 位于大窑乡驻地西南,沁水河东岸,石老板山西南,曲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479人,耕地89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朝,曲姓在此定居,得名曲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査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曲格庄,1980年8月1日启用。
  董格庄Dǒnggézhuāng 位于大窑乡驻地南,沁水河东岸,围子山西,董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人口618人,耕地1,20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
  原村有董、解二姓居住,名为董解庄,明时,更名董格庄。
  林家口子Línjiākǒuzi 位于大窑乡驻地东南.光棍山东北,福仙口西南,林家口子村委会驻地。是大窑乡东南边境一山村,人口684人.耕地1,11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
  清朝,林姓迁此定居,地处山口,得名林家口子。

知识出处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牟平县地名志》是专门介绍牟平县有关地名情况的资料书,志里记载着牟平县的现行行政区划、居名点,部分起地名作用的台、站、港、场、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 纪念地、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等地名的概况、名称来历、含义、沿革,以及部分重要地名的简略考释。为使本志通俗易懂,形象直观,采用了语体文记述体,并附地图29幅、 照片43帧,供查阅使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