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马岛镇及所属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020
颗粒名称: 养马岛镇及所属自然村
分类号: C912
页数: 3
页码: 45-4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养马岛镇自然村。
关键词: 山东省 养马岛镇 自然村

内容

养马岛镇位于牟平县北部,黄海之中,岛南原有一带之水,与宁海镇隔海相望。全镇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围海造田新造的1.3平方公里),人口4,291人,除汉族还有个别朝鲜族.辖8个村委会,9个自然村。有耕地6,288亩,1983年粮食总产349.7万斤,花生总产48.6万斤。
  镇政府机关设在洪口村。因岛东端有一小岛,形似象头,故原名象岛。1984年10月,为开发游览事业,象岛以相传秦始皇东巡曾于此养马之说,恢复曾用名养马岛。又于1985年4月改象岛乡为养马岛镇。
  全镇一条山脉横贯东西,地形狭长。岛北部,地势陡峭,近岛浅海多礁石;南部.地势较为平缓,9个自然村布居东西。岛前近海处,多为沙滩。全岛多为石灰岩层,水源奇缺,无一河流。1977年以来,全镇人民在岛前沙滩上修起一条横贯全岛的公路,并在路北兴修人造河和平塘拦截雨水,解决缺水问题,扩大水浇地面积。现已修个平塘,1980年春灌中已发挥了作用。养马岛与内陆一水之隔(最近处1.5公里),自古以来,进出都要乘船,交通极为不便。1976年以来,在全县人民的协助下,于岛的东端和中部的海水中,修起了两条通往内陆的公路,从此,这四面环水的海岛变成了半岛,也结束了自古以来岛里岛外水隔不变的历史,天堑变通途。
  全镇以农为主,农、林、牧、副、渔并举,作物种植历来以小麦、玉米、地瓜、花生为主。随着自然条件的不断改变,岛上人民由1945年解放前年年吃船粮,变为年年卖余粮。粮食单产由解放初期的百余斤,1983年达到857斤,花生产量也在逐年提高。1945年解放以来,全镇渔业生产有很大发展,由原来的人力摇船,发展到机帆船,现已有12马力以上机帆船21只,1983年水产品产量达291吨。镇办工业,从1975年开始,先后办起了农械船舶修配厂、石灰窑厂、海带养殖场、海参养殖场等10个镇办企业,1983年总产值68.8万元,利润14.89万。
  1945年解放以来,文教卫生事业亦有很大发展,解放前,全镇仅有9所初级小学,1所高级小学,在校学生仅400余人;现有中学1处,小学6处,在校学生619人,其中中学生237人。解放前只有几个私人开设的小药铺,现在有卫生院1处,医护人员12人,有10个床位.村村办起了合作医疗,共有医务人员10人。另外还有兽医站1处,兽医两名,各村都配有1名防疫员。
  现镇范围,日伪时期属第一区,象岛乡。1942年,我党将其划为十区,1944年改属牟东区。1945年8月解放,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了象岛区,1949年并入崔山区。全岛分为两乡,当时孙家疃、邹家疃(民国初年自然合并成孙家疃)、林家庄、马埠崖、驼子、陈家庄(解放前几户姓陈的已迁到城北陈家疃长居,从此陈家庄这个村名就不存在了)洪口归马埠崖乡辖;西张家庄、东张家庄(1956年合并为张家庄)、东中原、西中原(1956年合并为中原),黄家庄,杨家庄归中原乡辖。1950年从崔山区划出,又成立了象岛区。1956年2月,再次并为崔山区,并于同年办起了5个高级社。
  1958年8月,成立了"灯塔"人民公社.同年划归"东风"人民公社(后改为牟平镇公社)1962年1月,从牟平镇公社划出,成立了象岛人民公社•1984年3月20日改象岛公社为象岛乡,辖区范围不变。11月改大队为村民委员会。198&年4月改象岛乡为养马岛镇。
  洪口Hóngkǒu 位于养马岛中部,照北顶东南,养马岛镇、洪口村委会驻地。地处塂坡,人口50»人,耕地71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村南近海浅滩产虾、贝类。
  据《杨氏谱书》记载,明洪武二年,杨姓由小云南迁牟,明初由县城东关徙此建村,因村址东西原有南北沟,故村命名横沟,后雅化为鸿口,建国后演变为洪口。
  马埠崖Mǎbùyá 位于养马岛镇驻地东北,虫娘娘庙东,马埠崖村委会驻地,地处塂坡,人口503人,耕地1,22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渔业。
  村前有陡崖,崖下有淤泥,人畜行此易下陷,明朝时曾在山上牧马,把未驯服之马驱至此处易捉,故称陷马崖,后演变为马埠崖。'、 林家庄Línjiāzhuāng 位于养马岛镇驻地东北,帽山顶西南,人口223人,耕地408亩,地处塂坡,属马埠崖村委会管辖。
  据《牟平县志》记载,明初林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得名林家庄。
  孙家疃Sūnjiātuǎn 位于养马岛东端,看牛山南,孙家疃村委会驻地。地处塂坡,人口767人,耕地1,27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渔业。养马岛水产二站设干村东南部。
  据《牟平县志》记载,明末,孙姓由本县王家庄迁此建村,得名孙家疃。
  杨家庄Yángjiāzhuāng 位于养马岛西端,西大山南侧,杨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塂坡,人口240人,耕地22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渔业。养马岛水产一站、养马岛船厂均在村西南部明代,杨姓由安徽合肥迁此建村,得名杨家庄。
  黄家庄Huángjiāzhuāng 位于养马岛镇驻地西,西大山东南侧,黄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塂坡,人口433人,耕地61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渔业。
  据《牟平县志》记载,黄姓由江西南昌府石城县迁来宁,州,淸初又迁此地建村,得名黄家庄。
  中原zhōngyuán 位于养马岛镇驻地西,西大山东侧,中原村委会驻地。地处港坡,人口523人,耕地71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渔业。
  明朝杨姓由安徽合肥迁至象岛杨家庄,后又迁此建村。凡来象岛之杨姓东住洪口,西住杨家庄,此村处两村中间,故名中原。
  张家庄zhāngjiāzhuāng 位于养马岛镇驻地西,西大山东侧,张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港坡,人口416人,耕地58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渔业。
  明万历年间,张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得名张家庄. 驼子Tuózi 位于养马岛镇驻地东北,虫娘娘庙南,驼子村委会驻地。地处塂坡,人口"420人,拼地77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渔业。
  据《牟平县志》记载,明初林姓由云南迁此建村。村南有一巨石,状如骆驼,村得名驼子。

知识出处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牟平县地名志》是专门介绍牟平县有关地名情况的资料书,志里记载着牟平县的现行行政区划、居名点,部分起地名作用的台、站、港、场、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 纪念地、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等地名的概况、名称来历、含义、沿革,以及部分重要地名的简略考释。为使本志通俗易懂,形象直观,采用了语体文记述体,并附地图29幅、 照片43帧,供查阅使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