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甲庄镇及所属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0019
颗粒名称: 解甲庄镇及所属自然村
分类号: C912
页数: 10
页码: 35-4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解甲庄镇自然村
关键词: 山东省 解甲庄镇 自然村

内容

解甲庄镇位于牟平县西北部,东至辛安河与武宁乡毗邻,西北侧与烟台市郊初家镇交界,西部与莱山镇、院格庄乡接壤,、南与髙陵镇相邻,北靠黄海,面积 110、平方公里.人口48,638人,除汉族,还有回、朝鲜、满等民族。全镇43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有耕地69,000多亩,1S83年粮食总产量4,874.3万斤,花生总产量721.3万斤。
  镇机关驻在东解甲庄村西侧。解甲庄据传曾有一将领路经此地解甲休息而得名。另有一说,解姓来此建村,得名解索庄,后"家"字演变为"甲"。
  镇内地势南高北低,辛安河沿岸,土地平坦,为小麦、玉米的主要产地。全县有名的桂山位于镇的西部,盛产石灰石,是生产水泥、石灰的主要原料,沟头石灰久负盛名,畅销于镇内外。桂山周围多数村及南部冶头、孔辛头盛产揪树,为建筑及做家具用的名贵木材。北部海域适合海带养镇及部分村在此办有养殖场。主要河流辛安河,由高陵镇流入本镇,纵贯南北汇入黄海,流经本镇长14公里。荣烟公路斜穿本镇北部,由烟台至孔辛头的班车每天往返,交通比较方便。
  建国以来,特别是公社化以后,全镇大搞了农田基本建设,现有小型水库7座,另外改了3条河,治了3个泊。1976年公社电灌站建成,现已配套,可灌溉土地9,500余亩,为发展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
  镇北部沿海几个村海滩造很有成就,6,000亩海滩大部分移植上黑松及马尾松、剌槐,现已部分成材,锁住了风沙,荒滩面貌大有改观。
  全镇以农为主,林、牧、副,渔并举。作物种植历来以小麦、玉米、地瓜、花生为主。解放初期,粮食亩产仅206斤,而1983年亩产提髙到1,073斤,花生解放初期单产198斤,1983年提高到352斤.现有果园6,105亩,1983年水果总产量近一千万斤。
  最近几年,镇办企业有很大发展,先后办起了修配厂、铁矿、水泥厂、石灰厂、砖瓦厂、养殖场、绣花厂、被服厂、滑石矿,采石场等镇办企业,1983年总产值达360多万•元,利润121万元。
  1945年解放以来,文教卫生事业亦有很大发展,解放前,只有37所初级小学,共有学生1,110人;现在有高中1处、联中8处、小学40处,1983年在校学生7千多人。其中,中学生2,312人。解放前只有几处私人开设的小药铺,现在有医院一处,医务人员49人,床位28个。43个村委会,村村办起了合作医疗,共有卫生员74人另有兽医站一处,工作人员10人,全镇还有防疫员43人。
  民国和日伪时期,现镇多数村属第二区管辖。某中刘家埠、北寨、南寨、东泊子、西泊子、望杆墩、郭家屯、南沙子、北沙子9个村属当时二区龙门乡管辖;车家、徐家店、孔辛头、冶头4个村属中檠乡管辖;沟头店、丁家夼、李家沟头、梁家夼、姜家疃、林家疃、南水桃林、北水桃林、解家河、周家沟、新姜庄11个村,属桂山乡管辖;曲家洼、大山后、小山后、辛安、朱柳、岳家庄,日头泊、辉石埠、马山、王家沙子10个村,属新德乡管辖:东解甲庄、西解甲庄、繁荣庄(范家庄)3个村,属解甲镇管辖;新添堡属大山乡管辖:草埠、东轸格庄、西轸格庄、结子沟4个村属固新乡管辖;西谭家泊属第一区滨源乡管辖。
  1943年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建立了十一区政府,下设姜家疃、林家疃、北水桃林、朱柳、沟头店、丁家夼、梁家夼、解家河、周家沟、新姜庄(姜家庄)、东解甲庄、西解甲庄、繁荣庄(范家庄)、大山后、小山后、新添堡、郭家屯、刘家埠、曲家洼、望杆墩、南沙子、北沙子、东轸格庄、西轸格庄、结子沟、东泊子、西泊子、南寨,北寨,辉石埠、王家沙子、日头泊、岳家庄、辛安、马山,草埠、李家沟头37个行政村。现镇内的西谭家泊村,当时属十区管辖。冶头、孔辛头、车家、徐家店、南水桃林属六区人民政府领导。
  1945年8月,现镇内全部解放,多数村庄属桂山区管辖。
  1950年2月,桂山区改为十三区,下设新添堡乡、刘家埠乡、曲家洼乡、泊子乡、马山乡、解甲庄乡、沟头乡、梁家夼乡、沟头店乡、轸格庄乡、马山寨乡、辉石埠乡等12个乡政府在区、乡政府的领导下,所属37个行政村先后成立了互助组,1955年由互助组发展成初级社77个,1955年冬到1956年,又将原来的12个乡,合并为马山寨乡、解甲庄乡、李家疃乡等3个乡。
  1956年,由77个初级社发展成高级社35个。
  1957年6月,撤区并乡,将原来的解甲庄乡、马山寨乡、李家疃乡合并为解甲庄乡。
  1958年6月,解甲庄乡和孔辛头乡的部分村,合并为解甲庄乡。1958年8月,解甲庄人民公社成立,下设41个生产大队。
  1981年2月,撤销桂山大队,所属自然村沟头店、丁家夼以原村名命名成立大队,李家幢更名为李家沟头成立大队,此后全镇共辖43个生产大队。
  1984年3月20日改解甲庄公社为解甲庄镇,所辖范围不变。11月改大队为村民委员会。
  东解甲庄Dōngxièjiǎzhuāng 位于解甲庄镇机关东侧,苗山东南,东解甲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土地泊多港少,人口1,793人,耕地2,152亩。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小麦、地瓜、花生。村内有商品菜园.副业项目较多。明朝兵部尚书赵仁故里。解甲庄镇驻地,农历每逢一,六有市集。
  元末,孙姓,苗姓来此建村,据传曾有一将领路经此地解甲休息,得名解甲庄,另有一说是,解姓来此建村,得名解家庄,后"家"演变为甲。后村西又建一村,名为西解甲庄,故此村遂更名东解甲庄。
  西解甲庄Xīxièjiǎzhuāng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侧,烟(台)孔(辛头)公路北,西解甲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丘少泊多,人口1,362人,耕地1.60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果业收入较高。清康熙年间工部尚书李永绍故里。
  明嘉靖年间李姓来此建村,据传有一将领曾路过此地解甲休息得名。另说,解姓来此建村,得名解家庄,后"家"演变为"甲"。本村居原解甲庄西,故名西解甲庄。
  草埠Cǎobù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北,北临黄海,草埠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1,368义,耕地2,16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渔业。村北海滩处营造之黑松林县内闻名。
  元末明初,吕姓来此建村,取名青草崖,后一只货船,名曰马利,在此搁浅,参加营救的人皆云:"马到草崖不会出来。"船员遂即在此安家落户,取村名为草埠。
  西泊子Xīpōzi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北,北临黄海,西泊子村委会驻地。人口977人,辨地1,71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渔业。
  建村前此地是一水泊之地,明朝建村时变成一片平泊地,村东先建一村,名曰泊子,此村较东村小,故名小泊子,后来以方位定名西泊子。
  结子沟Jiēzigōu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北,结子沟村委会驻地,地处山沟,喜多雨雪,怕旱。人口534人,耕地1,092亩,多山坡地,以农为主,兼有工副业,其收入相当可观,据1981年统计,人均分配达800元,生活水平较高。
  清朝,林姓来此建村命名林家庄;后杜姓又迁此定居,两姓协商,以吉祥嘉言更为杰志沟,后演变为结子沟。
  西轸格庄Xīzhfěngézhuāng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北,荣(成)烟(台)公路东北侧,西轸格庄村委会驻地。人口966人,耕地1,54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为全县实现沼气化最早的村庄。
  明朝建村,因地势高于原轸格庄,取名上轸格庄;过去群众亦有称于家疃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更为西轸格庄。
  东轸格庄Dōngzhěngézhuāng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北,荣(成)烟(台)公路东北侧,东轸格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平泊。人口1,024人,耕地1,74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果业生产较为有名。
  明朝,轸姓来此建村,故名轸格庄;后村北又建一村,地势高于本村,名为上轸格庄,于是此村又得名下轸格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更为东轸格庄。
  北沙子Běishāzi 位于解甲庄镇东北部,荣(成)烟(台)公路北侧,北沙子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676人,耕地1,11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朝万历年间一碑文记载,沙姓来此建村取名沙家庄.后沙姓不多,雷姓兴旺,更名雷家沙子。1945年解放后,又更为北沙子。
  南沙子Nánshāzi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东北,荣(成)烟(台)公路南侧,南沙子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450人,耕地64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据清乾隆年间一碑文记载,村原名长生洼,后改为长生,因村小,邻村多称南小洼。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位于北沙子村南、更为南沙子。
  新姜庄Xīnjiāngzhuāng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北,新姜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山丘,是解甲庄镇最小的一个山村.人口147人,耕地30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道光年间,姜姓迁此建村,取名姜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査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更名新姜庄,1930年8月1日启用。
  周家沟Zhōujiāgōu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北,苗山西南,周家沟村委会驻地。地处山沟,土质较差。人口217人,耕地42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末,周姓由解家河迁此建村,地处山沟,得名周家沟。
  望杆墩Wànggāndūn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东北,、荣(成)烟(台)公路西南1.5公里处,望杆墩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407人,耕地47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清初建村,村中原—庙宇,名为望杆寺,村西有一墩,村取名望杆墩。早年曾叫过望杆堡。
  曲家洼Qǔjiāwā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东北,苗山东南,曲家洼村委会驻地。人口986人,耕地1,444亩,多平泊,土质较好,是方园有名的"曲家洼泊".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末,曲姓来此建村,地处平泊,地势较低,得名曲家洼。
  丁家夼Dīngjiākuǎng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3.5公里处,金斗山南,丁家夼村委会驻地。人口1.056人,耕地1,90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末,丁姓由莱阳湍湾迁至沟头店村东居住,命名丁家洼;后又迁此建村,因地处山夼,更名丁家夼。
  丁家帝北村Dīngjiākuǎngběicūn 位于桂山北,金斗山南,属丁家夼村委会管辖。人口118人,耕地206亩。
  此处原是西解甲庄李姓茔地,苏、徐二姓在此看茔,后人口增多,成为一个村,取名李家茔,解放后隶属丁家夼,更名丁家夼北村。
  沟头店Gōutóudiàn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桂山东,沟头店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夼,人口1,530人,耕地2,063亩。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地瓜、小麦、花生。
  明未建村,地处一沟头,早年曾在此开设几家客店,故村取名沟头店。
  解家河Xièjiāhé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茅场东,解甲河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908人,耕地1,23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商品菜园。
  明末,解姓来此建村,村址临河,故名解家河。
  梁家夼Liángjiākuǎng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桂山西北,梁家夼村委会驻地。地处山夼,人口1,513人,地1,57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果园较多。
  明朝,梁姓从现福山区迁此建村,因地处山夼,取名梁家夼。1932年分成为东西两会,更名为两甲夼;1940年又恢复原名梁家夼。
  李家沟头Lǐjiāgōutóu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桂山东,烟(台)孔(辛头)公路西侧,李家沟头村委会驻地。人口863人,耕地1,00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村址蕴藏黄金。
  明末,常姓由牟平城内迁此建村,命名常家庄:后李、郝二姓相继徙此定居,户数渐多,清时,更名为李家疃。1981年1月由桂山大队析出自成大队,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姓氏和所处地理位置命名李家沟头。
  繁荣庄Fánróngzhuāng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辛安河北侧,繁荣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652人,耕地1,19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万历年间于姓来此建村,后范姓又迁此,并得功名,故村命名范家庄。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因与县内大队重名,以吉祥嘉言更名为繁荣庄。1980年8月1日启用。
  大山后Dàshānhòu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南,辛安河南岸,大山后村委会驻地。人口746人.耕地1,28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嘉靖年间,蔡姓来此建村,地处垛山大山头之后,取名大山后。
  小山后Xiǎoshānhòu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东南,祠碑顶东北,小山后村委会驻地。人口364人,耕地539亩。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小麦、地瓜、花生。
  清初孙姓由大山后迁此建村,冈地处垛山小山头之后,取名小山后。
  林家疃Línjiātuǎn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烟(台)孔(辛头)公路西侧,牟平炼铁厂北,林家疃村委会驻地。人口1,555人,耕地1,382亩。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小麦、地瓜、花生。村附近石灰石藏量很大。
  据碑文记载,明朝林姓来此建村,取名林家疃。
  定国寺Dìngguósì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烟(台)孔(辛头)公路西,属林家疃村委会管辖。人口133人,耕地117亩。
  唐朝在此建一庙宇,名为定国寺。清末有人来此居住,后人口增多,已成为一个自然村,村以庙名命名定国寺。
  姜家疃Jiāngjiātuǎn 位于烟(台)孔(辛头)公路西侧,吉山东北侧,姜家疃村委会驻地。人口805人,耕地727亩。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小麦、地瓜、花生。村周围有大量石灰石。
  据姜氏谱书査证,明初姜姓由莱山官庄迁此建村.命名姜家疃。
  下朱柳Xiàzhūliǔ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南,辛安河东岸,合山北,朱柳村委会驻地。耕地1,026亩,人口330人。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地处山丘.适于发展畜牧业。
  明时,朱、柳两姓在此村东建-村,命名朱柳。后又建此村,地势低于朱柳,故名下朱柳。
  中朱柳Zhōngzhūliǔ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南,辛安河东,合山北侧。耕地164亩,人口200人,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求、地瓜、花生。地处山丘,适r-发展畜牧业。属朱柳忖委会管辖。
  明朝,朱.柳两姓来此建村,得名朱柳。后此村东、西相继建两村,此村居中,故更名中朱柳。
  上朱柳Shàngzhūliǚ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南,辛安河东岸,合山北。耕地567亩,人口220人。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地处山丘,适于发展畜牧业。属朱柳村委会管辖。
  明朝,朱、柳两姓在此村西建一村名曰朱柳。后建此村,地势较高,故名上朱柳。日伪时期曾以姓氏叫过张周村,1940年后又改为上朱柳。
  北水桃林Běishuǐtáolín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辛安河西岸,合山西北,北水桃林村委会驻地。人口528人,耕地620亩,港泊兼有。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朝建村,村南夼有一片水蜜桃树,因村户数少,取名小水桃林。解放后,以方位更为北水桃林。
  南水桃林Nánshuǐtáolín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辛安河东岸,合山北,南水桃林村委会驻地,人口707人,耕地1,054亩,近山靠水,生产条件较好。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小麦、地瓜、花生, 明朝建村,村南夼有一片水蜜桃树,村户数较多,取名大水桃林。解放后.以方位更名南水桃林。
  东泊子Dōngpōzi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东北,荣(成)烟(台)公路北,北临黄海.东泊子村委会驻地。村处半丘半泊,人口2,740人.耕地3,64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渔业。村北海滩黑松成林,为省、市、县林业先进单位。
  明洪武二年建村,建村前此地为一片涝洼之地,后水尽变成一片平泊,故名泊子,村西又建一泊子,名为西泊子,此村遂更名东泊子。
  北寨Bǎzhài 位于大寨山南,北临黄海,北寨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喜涝怕旱。人口2,218人,耕地3,32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渔业。
  村北有一山,原名马山(现名大寨山),明朝为防倭寇,曾在此设寨,得名马山寨。后村南又建一村,地势低于此村,名为马山下寨.故此村更名为马山上寨。1958年更名北寨。
  马山Mǎshān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东北,北近黄海,马.山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592人,耕地1,20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村处白马山东南,得名马山。
  南寨Nánzhài 位于大寨山南,北近黄海,南寨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917人,耕地1,96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村南有滑石矿,已在开采。
  明朝建村,村北有马山(现名大寨山),为防倭寇,山上设寨,村北原有马山寨村,此村地势低于北村,故名马山下寨。1958年更名南寨。
  西谭家泊Xītánjiāpō 位于辛安河入海口西岸,北临黄海,西谆家泊村委会驻地.地处平泊,水利条件较好。人口1,470人,耕地2,38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渔业。
  明朝时谭、刘二姓来此定居,谭姓户数多,地处平泊,得名谭家泊。村中有一河沟,清乾隆年间,大雨成灾,河水泛滥,河沟两岸农户各自向东西迁移,从此即形成以河为界东西两村。此村居西,故名西谭家泊。
  郭家屯Guōjiātún 位于荣(成)烟(台)公路与烟(台)孔(辛头)公路分线处北侧,郭家屯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551人,耕地82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末,郭姓来此建村,取名郭家屯。
  刘家埠Liújiābù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东北,荣(成)烟(台)公路北侧,刘家埠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1,890人,耕地2,98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5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
  明末,刘姓来此建村,地处高地,故名刘家埠。
  日头泊Rìtóupō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东北,丁家山南,荣(成)烟(台)公路北,日头泊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595人,耕地1,00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时辛安河东岸有一村名曰十里堡,一夜被洪水淹没,洗劫一空,唯一人探亲未归,得以幸免,次日清晨回家行至日出时即在此定居,地处平泊,故名日头泊。
  岳家庄Yuējiāzhuāng 位于丁家山东南,荣(成)烟(台)公路北,岳家庄村委会驻地。人口344人,耕地59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末.岳姓迁此建村,命名岳家庄。
  王家沙子Wángjiāshāzi 位于丁家山东北,荣(成)烟(台)公路北,王家沙子村委会驻地.人口476人,耕地85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末,沙姓来此建村,后王、邹、孙等姓相继迁入,因王姓多,沙姓早,故村命名王家沙子。
  辉石埠Huīshíbù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东北,辛安河西岸,于家山东北,辉石埠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948人.耕地1,48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渔业。
  村西有一小岭,岭上有一灰色岩石,明时建村,即取名灰石埠,后"灰"字演变为"辉"字。
  新添堡Xīntiānpù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东南,辛安河南,新添堡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1,312人,耕地2,25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村西有石墨矿已在开采。
  明朝建村.原名河南寨,后村西设一堡,明永乐二十二年,村更名新添堡。
  辛安Xīnān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东.辛安河北岸,荣(成)烟(台)公路南侧,辛安村委会驻地。地处山脚河崖,人口718人,耕地1,07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兼有果业。
  明末,马姓来此建村,因村西山上原有一庙,故得名西庵。后来村中姓氏渐多,村子越来越大,村名进行了"雅化"叫"新安",马姓对新名与"新鞍"同音预感不利,便迁至刘家埠,1966年辛安河建桥后,新安演变为辛安。
  冶头Yětóu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烟(台)孔(辛头)公路从村西穿过,铁官山北,冶头村委会驻地,地处山港。人口4,137人,耕地6,55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为全县人口最多的一个大村。村西有西汉时冶铸遗址。
  元末毛贵曾设军屯于此:明初为御倭患,实行空舍清野,养马岛与城北沿海一带的杨姓来此建村,因汉时设官炼铁铸钱之处,故名冶头。
  徐家店Xújiādiàn 位于烟(台)孔(辛头)公路东,铁官山东,徐家店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657人,耕地86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元末,村北有官道,徐姓在此开店,得名徐家店。
  车家Chējiā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鲇鱼顶东,车家村委会驻地,地处半丘半泊,人口1,173人,耕地1,35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
  明末,一王姓邀车姓来此建村,命名为车家。
  孔辛头Kǒngxīntóu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福山铜矿北,烟(台)孔(辛头)公路之短途汽车终点站,孔辛头村委会驻地,地处丘陵,人口1,440人,耕地3,36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村东南有锎矿,国家已投资开采多年.此村发展长毛兔历史长,数量多。
  传说西汉初期,村附近的金马山内有对金马,人们开山挖宝也未得到金马,因辛苦空忙,建村后取名空辛头,后孔姓来此定居,更为孔辛头。
  孔辛头新村Kǒngxīntóuxīncūn 位于解甲庄镇驻地西南,烟(台)孔(辛头)公路西侧,孔辛头西,桦拉杨岭东。人口580人,属孔辛头村委会管辖。
  I960年开采福山铜矿时,将原南孔辛头村迁至此地,取名孔辛头新村。

知识出处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

《牟平县地名志》是专门介绍牟平县有关地名情况的资料书,志里记载着牟平县的现行行政区划、居名点,部分起地名作用的台、站、港、场、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 纪念地、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等地名的概况、名称来历、含义、沿革,以及部分重要地名的简略考释。为使本志通俗易懂,形象直观,采用了语体文记述体,并附地图29幅、 照片43帧,供查阅使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