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市编委批准,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内设立案审监庭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济宁市组织史资料2000—2009 ・上》
唯一号: 150332020210010051
事件名称: 经市编委批准,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内设立案审监庭
文件路径: 1503/01/object/PDF/150310020210000016/001
起始页: 0429.pdf
事件类型: 政治事件
起始时间: 2007年7月
发生地点: 济宁市

事件描述

经市编委批准,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内设立案审监庭。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济宁市组织史资料2000—2009 ・上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济宁市组织史资料2000—2009 ・上》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0年至2009,济宁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建设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打牢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两个基础”为重点,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紧紧围绕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努力建设适应科学发展的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2001-2003年、2006—2008年, 两次组织进行了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公务员21263人,其中市直4910人,县市区12936人,乡镇3417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机关工作人员437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426人。市领导班子成员中45岁以下的4人,市委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51.3岁,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50. 1岁。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的9人, 党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2. 9岁,政府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3.7岁,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5. 8%。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的219人,党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9.7岁,政府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7. 7岁,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1.8%,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层次结构。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妇女干部。2000年,制定了《关于实施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的“四百”人才工程的意见》,选调350多名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乡镇挂职锻炼或到高校培训。考录668名选调生到基层工作。 从2007年开始,先后分4批选派16名新任职县级干部到群众工作部门挂职。 2008年,在全市公开选拔了 197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市直部门和乡镇进行“双向挂职锻炼”,选派201名机关干部到全市14个省级经济园区挂职招商。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2005 、2009年先后两次对后备干部进行集中调整,在市县两级建立了后备干部库。同时,注重培养选拔女干部、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换届时,12个县市区及各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均配备了女干部。 截至2009年底,市直党政工作部门配备女领导干部的达到36.2%,县市区党政工作部门配备女领导干部的达到44. 5%。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强化理论武装,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得到新加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干部头脑,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上更加坚定、政治上更加成熟。改进理论学习方法,注重理论学习实效,在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举办专家讲座、专题学习班、研讨会等学习形式的同时, 重视发挥党校干校培训主阵地的作用,推动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全市的学习贯彻。2007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学习贯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实施意见》,广泛开展政治理论培训和各类专业知识培训,全面完成了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积极推进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2000 -2009年,全市共培训各级各类干部80多万人次,其中,在市委党校举办副县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培训班和县处级领导干部十六大、十七大精神轮训班、新任县级干部廉政教育暨任职培训班等各类班次29期,培训县级领导干部4600余人次。自 2007年以来,坚持服务中心大局、按需培训,实施了领导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进一步推进形成系统化、规模化、专题化,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在国内重点高校举办了三期6个班次的“双高双强”专题培训班,培训干部456人。切实抓好作风方面的教育,2009年,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了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和调研制度,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有了明显改进。 为了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2003年9月,开展农村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2004年3月,成立济宁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随后,全市12个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2007年3月,更名为济宁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办公室。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基层终端接收站6618个,乡镇、行政村建设率均为100%。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提高党员群众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组织学习培训30余万场次,培训党员群众200余万人次。同时,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拍摄各类典型人物和先进党组织专题片,每年在电视台开办电视栏目进行展播,扩大党的工作对外宣传。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断提高。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中组部“一法、一纲要、三条例、十一个法规性文件”,抓住省委组织部党政干部制度配套改革试点机遇,实施以“1+X”为主要内容的干部制度配套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干部公示制、任期制、试用期制、聘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干部工作更加科学规范。不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扩大了考察推荐、 谈话和任前公示范围,实行了署名推荐制、考察预告制和市委全委会票决制。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积极稳妥推进公推公选、公开选拔及竞争上岗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公推公选乡镇长试点和乡镇党政正职“一人兼”试点;2001年面向全国公开考选了 48名副县级领导干部;2006年面向全市公开选拔了 17名副县级年轻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2009年试行通过“公开差额”的方式选拔了 2名市直部门正职,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2003年 3月,制定了《济宁市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暂行办法》,在选拔市直部门单位和县市区党政机关中层干部及内设机构领导成员人选时,全面推行竞争上岗。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各县市区党政正职、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及公检法 “三长”都实现了非成长地任职;2008年岀台了《关于加强市直部门单位科级干部交流工作的意见》,对科级干部的交流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进一步加大了机关和企业之间、上下级之间、县市区之间的干部交流力度。为进一步加强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和新型乡镇建设,实施了“镇区(园) 合一”领导体制改革。《公务员法》实施后,2006至2008年,对市、县、乡三级1.3万余名公务员和参照管理人员进行了登记审批。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2008年,市委、市政府研究成立督查考核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组织部,整合有关职能部门的考核事项,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和完善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督查考核体系的实施意见》和10项配套办法, 并按照中央“一个意见、三个办法”和省委有关文件规定进行不断修订完善,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框架体系和运作有序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了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 市委不断加大干部监督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干部任免审核把关、干部任前档案审核、干部选拔任用全程记实、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谈话打招呼、函询、诫勉等制度,切实加强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和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坚持《干部任用条例》贯彻落实情况自查自纠制度,定期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查, 保证了《干部任用条例》的贯彻落实。开通了 “12380”举报电话,畅通了群众举报渠道,及时发现、严肃查处干部选拔任用和干部监督管理方面的问题。严格把握政策,积极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制定出台了《中共济宁市委组织部关于上级组织部门列席下级党组织研究干部任免事项会议的暂行办法》、 《关于加强市管干部日常监督管理的暂行办法》、《济宁市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意见》、《济宁市干部监督信息沟通暂行办法》、《关于实行干部工作巡察制度的暂行办法》、《济宁市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实施细则》等制度规定,进一步推进了全市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积极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坚持把人才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立足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第一资源”与“第一要务”、“第一生产力”的有机融合。2003年4 月,市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科学决策,2003年9月编制出台了全市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03-2010年济宁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2003年10月组织召开了全市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逐步确立。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人才政策支持体系,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相继出台了《关于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圣地学者”和“圣地英才”系列工程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配套实施了“百名博士引进工程”、“千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企业家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和“五年五千新技师发展计划”等重点人才项目,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素质和结构得到优化,人才效能明显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为60万人,其中党政人才 2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7.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33万人,高技能人才8.5 万人,农村实用人才9万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名,国家级有突岀贡献的专家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0名,省“万人计划”第一层次人选 4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8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7名,省首席技师21名,省乡村之星11名。全市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重点实验室7个、省企业技术中心28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个、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11个,省认可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8 万平方米。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成立了济宁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县组织部门全部设立了人才工作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实行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市委着眼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和指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部、宣传部、 党校等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000年,组织开展了村务公开工作, 全市90%的村实行了村务公开。制定了《关于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开展了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千人调查”活动。从2001年开始, 分两批组织开展了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了“三级联创”活动,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意见》,对乡、村两级党组织建设进行了规范。从2002年开始,利用两年时间大力实施以“强班子、强队伍,富群众、富集体”为主要内容的“双强双富”工程,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2003年,深入开展了“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在国有企业深入开展了“双争双比”活动,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抗击“非典”中得到充分发挥。2003年至2009年,连续7年在济宁农校举办农村党员干部大专班, 共培训学员1490名。2004年,召开全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暨村干部补贴保障机制现场会,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村干部补贴保障工作进行了规范。在试点的基础上,2005年至2006年上半年,在全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济宁市实际组织开展了“联百企、驻千村、进万家、解民忧、受教育、促发展”和“心中有党、和党一心、让党放心”等主题实践活动,在全省率先推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承诺制,初步探索建立了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党员特点深入开展“党员先锋岗”、“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翟守才、张文群、左静、常春发、刘运库、朱宁民、朱庆来、郭奉林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典型。 2006年,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等农村党建“1 +X”制度体系建设,重点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基层干部补贴报酬等进行了规范。2007年,组织党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2008年,实施了以“党内活动规范化、 党建考核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建“两化”工程,出台了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和标准化考核办法。在支援抗震救灾工作中,全市30余万名党员自愿交纳“特殊党费”5559万元。2009年,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教育大型展览和开放式决策机制、三问于民常态机制、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等“一个阵地、五项机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组织开展了“城乡联建创五好”活动,连续11年组织开展万名机关干部集中驻村帮扶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力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党员队伍和党的组织进一步发展巩固。全市各级党组织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2000年至2009年,全市共发展党员103147名。其中,35岁以下的75978名,占 73.7%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84758名,占82.2%,改善了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2009年底,全市党员总数达到446642名, 是1999年的1.2倍,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132158名,占29. 6%;有基层党委660个,党支部(总支)20240个。各级党委为适应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合理调整党组织设置,使基层党组织遍布城乡各地、各行各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入。各级纪委始终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2006年以来,按照“从严带队伍从严管干部从严抓作风”要求,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先后组织“十佳十差”系列评选、市直部门践诺承诺公开评议、“万名代表评机关”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等,构建起包括63项制度的作风效能建设制度体系。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六进”工程,“儒家崇廉尚勤思想教育基地”被评为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深入贯彻 《廉政准则》,先后开展领导干部收受现金和有价证券、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借欠公款问题专项清理,建立政府公共交易平台,实施了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加强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管理。加强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纠正企业重组、破产、改制中侵害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 严肃查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乱收费案件,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领域中的不正之风,治理公路“三乱”,加强对责任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同时,高度重视信访举报工作,2000年至2009年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28030件,立查各类违纪案件9533件,处分党员干部9295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326人,做到查处一人,教育一片,增强了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继中国共产党济宁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之后,在相继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济宁市第十次、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分别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济宁市第十届、 第十一届委员会和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其间,贾万志、孙守刚先后任市委书记;连广生、刘景伦、迟丽华先后任市纪委书记。召开了济宁市第十四届、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济宁市第十届、第十一届一次会议, 选举产生各自各届的领导机关和相应的其它领导机构和人员。于文义、贾万志、孙守刚先后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齐、吕在模、张振川先后任市政府市长;韩笔祥、王润廷、赵树国先后任政协济宁市委员会主席。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大、政协、军事组织、群团组织也都按照《党章》、《宪法》、政协《章程》、各群众团体的《章程》顺利地完成换届选举任务,党、政、军、 政协、群团各类组织不断得到充实加强,保证了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各乡镇、村(居)按期进行换届,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宁市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