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湖稻改取得胜利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市历史大事记1949—1996》
唯一号: 150332020210008403
事件名称: 滨湖稻改取得胜利
文件路径: 1503/01/object/PDF/150310020210000015/001
起始页: 0158.pdf
事件类型: 经济事件
起始时间: 1965年10月

事件描述

10月滨湖稻改取得胜利,90万亩水稻喜获丰收全区共有滨湖涝洼地493. 2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46%,每到汛期,洪涝灾害集中,积水长期不能下泄,秋季作物十年九不收,农业生产极不稳定,群众生活艰难,不仅年年需要国家供应很多粮食,而且也直接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因此,改造涝洼地,改变滨湖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仅关系到这一地区百万人民的经济生活翻身问题,而且也成为全区能不能迅速恢复发展生产的关键所在。从1963年开始,地委组织干部、群众数次去临沂参观学习他们治山、治水、改造涝洼地的经验。在参观学习的基础上,联系本区的实际,提出 “适应、限制、利用、改造”的方针。在1963年重点试种和1964年多点试验取得成功之后,于1964年秋收后,地委组织力量到沿湖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勘察规划,于1965年3月1日下达了《关于集中力量打好滨湖稻改歼灭战的计划》,决定在滨湖地区改种水稻90万亩。为打好这个歼灭战,地委、专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进一步调整充实了专区稻改指挥部领导班子,设立了政工、工程、技术、物资4个组。3月份,地委还组织稻改区的县委书记、副书记和有关人员赴江苏省苏州专区学习水稻种植技术,以便加强对稻改工作的具体领导和指导。从地委到排灌站,层层建立了专门领导班子,分线作战,分工负责,并从地委机关抽调300多名干部深入稻区分片包队,一包到底。地直各行各业各有关部门都围绕稻改大力支援。为打好稻改歼灭战,地委、专署根据水稻生长过程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确定分5个战役进行, 并提岀各个战役的要求。第一战役,从1964年11月中旬开始,组织15万劳力上阵,展开了以稻改为中心的水利配套工程,至3月下旬,完成土方1900 多万立方,超过滨湖地区1958年以来所有工程土方的总和,同时完成了排灌机械的安装和输变电工程,使滨湖地区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排涝面积达到120万亩;第二战役,从4月初开始,至5月下旬,先后完成了春稻29 万亩、夏稻61万亩的育苗任务;第三战役,从5月下旬开始,至7月上旬,动员30万劳力上阵,在小麦收打的同时,完成了 90万亩水稻的插秧任务;第四战役,从7月上旬开始,认真进行了水、肥、耥、保等稻田管理;第五战役, 搞好水稻收打,种好稻茬麦。为了打好每一个战役,地委、专署在工作部署上一环紧扣一环,总结上一战役情况,下达下一战役计划和措施。在地委、专署的领导下,经过稻改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本年90万亩水稻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到325斤。其中鱼台县35万亩水稻,总产量达到1. 16亿斤,由连续9年的“三靠”(吃粮靠统销、花钱靠贷款、看病靠减免)县一跃成为余粮县。1965年12月2日,《大众日报》发表了题为《奋起改造自然,涝洼面貌改观,鱼台县滨湖洼地变稻田》的报道文章,介绍了鱼台县稻改的事迹。滨湖地区稻改的成功,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为了巩固既得成果, 根据滨湖地区整个稻改规划的要求,地委、专署于1965年11月10日,下达了《关于1966年继续集中力量打好滨湖稻改歼灭战的计划》,决定将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30万亩,仍按工程配套、育苗、插秧、管理、收种5个战役实施。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市历史大事记1949—1996

《中共济宁市历史大事记1949—1996》

本书记载时限,自1949年10月1日始,至1996年12月31日止。以建国后党的历史时期的划分依次记述。以济宁市现辖区域追溯历史,先后记述了济宁市、尼山专区、台枣专区、滕县专区、湖西专区、济宁专(地)区、济宁市的内容。本书以地(市)级党的活动和党的领导为主线,围绕主线记述本地 (市)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时兼顾本级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地方军事机关的重大活动、重要事件,以及县(市、区)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和事件;记述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主要负责人和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济南军区主要领导人到济宁的视察活动,外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济宁的参观访问活动,本市与兄弟省、市(地区)的交往活动,与外国有关城市的友好往来活动;记述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调整和组织机构的变化;领导人的任职变化记述地(市)级党委正、副职,纪委、人大、政府(专署、革委)、政协正职,地方师级军事组织军政正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