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召开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大会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12》
唯一号: 150332020210004877
事件名称: 济宁市召开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大会
文件路径: 1503/01/object/PDF/150310020210000011/001
起始页: 0085.pdf
事件类型: 政治事件
起始时间: 2012年9月22日
发生地点: 济宁市

事件描述

济宁市召开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大会9月22 日上午,济宁市召开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大会,深入贯彻市十二次党代会关于民生工作的重大决策, 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围绕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就加快推进十大民生保障体系建设进行动员部署,在全省率先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制度完善、体系完备,符合市情、持续发展”的民生保障体系,到2015年在全市基本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难有所帮”,让济宁人民普遍过上经济殷实、文化丰富、保障有力、安定和谐的新生活。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平昌作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梅永红主持会议。市政协主席赵树国,市委副书记崔洪刚,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陈民,市委常委、秘书长刘成文,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中会,副市长张继民出席会议。 马平昌在讲话中指出,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安康、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和谐稳定。市委、 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生工作,近年来更是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精力尽可能地向民生集中,财力尽可能地向民生投入,政策尽可能地向民生倾斜,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每年都实施系列民心工程,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全市民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些工作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 马平昌指出,经济社会越发展,民生工作就越深入,解决民生问题的要求就越高。构建民生保障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义所在,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举措,是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各级各部门务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不断深化对构建民生保障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思想高度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把构建民生保障体系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确保民生工作每年都有新进展、新突破,确保实现既定的民生工作目标任务。 马平昌强调,要确保民生保障十大体系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意见》, 对建立健全民生保障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鲜明导向,以富民惠民为首要任务,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初始起步、逐步提高”的思路,逐步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服务等十大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资源普惠度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济宁。到 2015年,“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难有所帮”的目标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的归属感、自豪感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各级要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意见》要求,精心组织、科学实施,全面落实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各项任务。一要实施重点突破。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共建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让老百姓创业有门路、就业有岗位。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制度完备、管理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百姓基本生活无后顾之忧。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均衡公平的教育保障体系,努力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建立健全网络完善、功能齐全、具有济宁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有效缓解老百姓看病就医的矛盾。建立健全多层次、宽覆盖、多功能的住房保障体系,让老百姓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建立健全政府辅助、社会救助、慈善帮助相结合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及时送给困难群众。建立健全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需求。建立健全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城乡环境改善体系,提升生活环境质量,让老百姓喝上更加干净的水、呼吸到更加清洁的空气。要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安全有保障、 权益受保护、生活更舒适。二要推动创新发展。 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办法,不断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认真梳理和完善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的各项政策,科学制定济宁市解决民生问题的系统规划,努力创新民生工作的各项举措。探索完善工作方式方法,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坚持问政、问需、问计于民,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根据体系建设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体系建设的路径方法,为全市提供示范、积累经验。三要构建长效机制。坚持系统化设计。按照 “当前可承受,未来可持续”要求进行制度设计,既抓紧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又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保障水平。坚持制度化安排,对体系建设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适时上升为规章制度;对体系建设中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及时明确为目标落实制度;对体系建设中各级各部门承担的主要职责,尽快建立责任分工制度;继续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坚持规范化建设。充分结合济宁发展实际,确保体系建设适度超前、定位准确、操作规范;突出加快构建信息化平台,推动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方便群众使用和互动,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坚持长效化推进,按照循序渐进、积极作为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形成一种常态的、长效的机制,确保体系建设每年都有新进展、五年实现大突破。 马平昌要求,要加强对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起统一协调的民生工作推进机制,社会各界都要重视、关注和支持民生工作,在全市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强力推动、部门全力组织、社会积极参与”的民生工作格局。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督促检查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相应的工作管理制度。要把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加强民生工程的跟踪问效,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各级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带着强烈的责任和深厚的感情去做群众工作、 去抓民生工作。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要大力宣传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形成全市上下关注民生、支持民生、参与民生、发展民生的浓厚氛围。 梅永红就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确保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提出要求。他强调,各级各部门、单位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马平昌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负总责,及时研究构建十大民生保障体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确保体系建设的每项任务都部署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各牵头部门要细化分解任务,确保各项任务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其他部门要齐心协力推动工作任务的落实。要建立完善督导检查制度,实行定期督导检查,确保十大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会上,崔洪刚宣读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民生保障体系的意见(试行)》。兖州市、汶上县、市民政局、市卫生局作了表态发言。 本次会议采取电视会议形式,通过济宁电视台公共频道向全市进行了现场直播,市里设主会场,各县市区和济宁高新区、济宁北湖度假区,各乡镇(街道)设分会场。各县市区长、分管副县市区长;济宁高新区、济宁北湖度假区管委会主任、 分管副主任;市直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有关企业和高等院校主要负责人等在主会场参加会议。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12

《中共济宁年鉴2012》

本书全面记述了2012年度济宁市委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出的重要决定、召开的重要会议;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

阅读

重要人物

马平昌
相关
梅永红
相关
赵树国
相关
崔洪刚
相关
陈民
相关
刘成文
相关

相关地名

济宁市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