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13中共济宁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19081
颗粒名称: 关于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
分类号: D0
页数: 5
摘要: 2013年11月25日到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济宁视察, 专门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担负起济宁作为孔孟故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儒学研究交流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特就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提出如下意见。(四)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理顺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
关键词: 党政组织 党政工作

内容

2013年11月25日到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济宁视察, 专门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并发表重要讲话。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担负起济宁作为孔孟故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儒学研究交流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特就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结合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深刻阐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时代价值,深刻阐述了儒学研究与传播对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对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济宁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孔、孟、颜、曾、子思五大圣人的故乡, 始祖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内容博大精深,传播影响广泛,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济宁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和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在推进儒学研究传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的重大责任, 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为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做出积极努力和应有贡献。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我市优秀传统文化富集的优势,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努力把济宁建设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首善之区。
  (二) 总体目标。到2017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孔子文化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儒学研究传播水平全面提升。到 2020年,把济宁建设成为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高地、世界儒学研究交流中心、公民思想道德首善之区、全国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独具儒家文化特色、凝聚全球华人的文化圣地和精神家园。
  三、重点任务打造弘扬传统优秀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要紧密结合济宁实际,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重点项目和重要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七大工程”建设。
  (一) 深入实施“六进普及工程”,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是进机关。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列入各级党校、 行政学院教学内容,在机关干部中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使广大机关干部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者、践行者、示范者。二是进学校。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鼓励中小学开设国学、书法、绘画、传统工艺课,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高等院校定期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或论坛。积极组织传统文化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三是进企业。把儒学思想与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有机结合,开展企业家培训,提升企业家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一批儒商;组织开展“诚信企业”、“诚信市场”、“诚信商户”评选活动,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四是进社区。充分利用现有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儒韵之风、彬彬有礼”示范社区,开展特色活动,使社区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五是进农村。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仁”、“孝”,突出孝贤文化和感恩文化两个重点,举办传统文化系列讲座, 开展“好媳妇”、“好丈夫”、“好公婆”、“好儿女”等评选活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六是进家庭。开展“亲子读书共成长、经典文化进家庭”、“书香家庭”评选等活动,引导广大市民群众自觉接受传统美德教育。
  (二) 深入实施“研究传播工程”,打造世界儒学研究交流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采取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深入研究儒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孔子研究院在世界儒学研究和传播中的特殊作用,全面提升儒学文献收集、信息交流、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博物展览等各项工作水平,特别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讲清楚”要求, 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担当更大责任。发挥好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等高校和专门研究机构在儒学研究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孔子学院总部文化体验中心等载体建设,规划建设论语书院、石门书院、尼山书院、 峄山书院等一批现代书院,持续办好孔子文化节、 尼山论坛和世界儒学大会,精心组织“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孔子友谊奖”评选活动,进一步做大做强孔子文化品牌。
  (三)深入实施“道德提升工程”,构建道德建设首善之区。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崇高道德理想, 教育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立足济宁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实施“爱德、诚德、孝德、仁德”教育工程,努力打造富有济宁特色的思想道德建设品牌。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大力宣传普及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40则”,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感动济宁”十佳人物评选学习宣传活动,加强“道德讲堂”建设,争创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市。加快推进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道德教育网络。深入推进“诚信济宁” 建设,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依法依规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深化政风、行风建设,扎实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在具有服务职能的窗口单位、 餐饮和商贸流通领域,开展争创“文明尚礼窗口单位”活动,培育崇文尚礼、谦和包容、诚实守信的民风。
  (四)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全面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公益性文化单位、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等改革,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 理顺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 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加强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工人文化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我市市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县级图书馆、文化(艺术)馆、档案馆均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文物重点县建有博物馆并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95%以上的行政村和社区建有村文化大院或社区文化中心,建成比较完善的“10—15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基层服务点实现全覆盖。推进广播电视由 “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深化实施广电低保惠农工程,确保享受低保群众免费收看有线电视。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鼓励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基层延伸。深入挖掘济宁文化资源优势,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继续办好“百姓大舞台”,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
  (五) 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深入推进“五城同创”,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力争2014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城市行列,2017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见实效。大力推进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提高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水平。广泛推进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推动各行各业改进工作作风, 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开展文明集市、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文明示范户等创评活动。深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行动,广泛开展军民警民共建活动,动员各级各类文明单位与农村结对帮扶,形成城乡互动、城乡共创精神文明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在全社会营造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扎实推进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平安济宁”建设。
  (六) 深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展示和传承。以编制和实施《国家大遗址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为契机,加强规划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做好鲁国故城大遗址、尼山遗址、峄山及邾国故城遗址、明故城古泮池、寿丘少昊陵遗址、孟府孟庙等重点文物遗迹的保护,抓好孔子博物馆、九龙山山体水系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扎实做好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大运河济宁段保护和申遗工作。做好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文化遗产管理防范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健全普查建档制度、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 完善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人发展扶持力度。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生态博物馆,集中展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等文化艺术形态和样式。
  (七) 深入实施“曲阜文化经济特区规划建设工程”,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做好《曲阜文化经济特区核心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儒家文化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标志性文化设施项目,策划、引进一批示范效益高、带动作用强的文化产业项目,突出文化对精神的塑造和文化对经济的引领,在精神层面建设“儒家文化传承创新区”,在经济层面建设“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尼山圣境、东方文博城、兖州兴隆文化园、汶上中都佛苑文化产业园、梁山水浒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产业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文化服务品牌、文化企业品牌。以文化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影视传媒、数字动漫、演艺娱乐、 出版印刷、艺术品业和教育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探索加快发展资本、产权、人才、 信息、科技等各类文化要素市场。
  四、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把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加强督导检查,推动工作落实。
  强化政策支持。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制定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财政、税收、土地、 金融等各项政策。完善文化投入保障机制,保证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预算,用足用好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着力实施“孔孟之乡文化名家”等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切实加强专业文化人才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扶持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大力培养文化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不断加大对德艺双馨艺术名家、濒危稀有剧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保护力度,积极扶持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
  营造浓厚氛围。强化舆论引导,充分运用各级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大力宣传各级各部门单位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的具体措施和工作成效,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中共济宁市委办公室2013年12月31日印发

知识出处

2013中共济宁年鉴

《2013中共济宁年鉴》

主要讲述了山东济宁市委工作概况,政治纲要和市委各部门工作概况,各信息资源局的改革和创新。对当地的企业做出了评比并享有“企业之星”称号。济宁当地的乡镇发展兴建有了强有力的改善等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