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措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12》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18193
颗粒名称: 政策措施
分类号: D631.19
页数: 3
摘要: 促进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强则县域强,要把工业经济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经济,强力推进县市区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着力扩规模上水平,做大做强工业经济。鼓励县市区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培植特色主导产业。实行存量提升与增量优化并举,加强标准引领、品牌带动、管理创新,推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农业六大工程专项资金、 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人才专项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向县域倾斜,由市直部门按照职能分工,重点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县。对纳人国家和省级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镇、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给予奖励。
关键词: 政治工作 经济发展

内容

促进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强则县域强,要把工业经济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经济,强力推进县市区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着力扩规模上水平,做大做强工业经济。鼓励县市区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培植特色主导产业。实行存量提升与增量优化并举,加强标准引领、品牌带动、管理创新,推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农业六大工程专项资金、 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人才专项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向县域倾斜,由市直部门按照职能分工,重点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县。 对纳人国家和省级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镇、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给予奖励。
  2、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城区搬迁企业、政治纲要161行业技改项目向园区集中,支持园区特别是14个省级经济园区和6个化工园区增加项目投资密度, 加快建成“千亿级”园区。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争取国债或国家政策性贷款支持。鼓励省级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对成功创建的给予奖励。加大对工业园区的统一考核力度, 对土地利用率、投产率和产出率达到一定强度的, 给予奖励。
  3、 推动县域产业转移。建立产业转移引导奖励机制,鼓励县域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对强县市区企业投资落户薄弱县工业园区的,在项目报批、土地供应、能源保障、信贷投入和担保、利用国内外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引导商业银行每年选择一批重大产业转移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开辟信贷绿色通道。实行“飞地”财政收入互惠政策,允许项目转岀地与转入地政府协商确定地方税收分享办法。推进园区内外企业的重组和整合,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园区的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4、 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把促进民营经济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在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优化环境上下功夫。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健全中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逐步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拓宽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壮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县域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孵化器等创新企业载体的扶持。
  5、 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市财政设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及对县域经济在全国全省综合实力排名位次前移和薄弱县发展给予奖励扶持。以2011年为基期年, 对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位次比上年前移且收入结构优化(税收占比不下降)的县,位居全省前30强的县每前进1个位次、中等县(31-60名)每前进 2个位次、薄弱县(60名以后)每前进3个位次奖励200万元。
  6、 推动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深化政银企战略合作,鼓励各商业银行扩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投放规模,县市区金融分支机构可用资金原则上应主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支持各商业银行向县市区支行下放业务权限,在中心镇设立营业场所。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以市县财政为主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扩大市融资担保公司资本金规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扩大直接融资方式创新,支持县域企业在发行股票、 债券基础上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7、 对县域经济发展用地给予倾斜。深入研究国家、省土地调控政策,积极争取省预留用地指标。合理配置土地指标,用地指标分配向工业特别是税收贡献大、拉动力强的项目倾斜。对投资过10亿元的生产性项目,县市区自身解决用地指标有困难的,可由市里统筹协调。建立工业用地价格调节机制,对政策大力支持的重大项目和投资强度与容积率高的项目实行优惠地价,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要始终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释放建设用地空间, 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有条件地允许挂钩试点、整治挖潜结余的指标跨县流动使用,切实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安排,优先向薄弱县倾斜。
  8、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在能源开发利用、交通设施、水利工程和城市公用设施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新能源开发,鼓励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支持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加快电源结构调整,推进大型电源项目建设,建设煤炭综合利用发电项目。以县域综合交通体系为重点,加强通往港口、高铁、机场、铁路站场、物流园区、重要景区等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以及农村路网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以济宁市区为核心,以都市区为主体,县城和小城镇为支撑, 各类交通联系紧密、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支持新建、改造县乡公路,进一步提高“村村通柏油路”标准。积极推进饮水安全水源工程、生产生态供水网络和农田灌溉体系等建设,支持提升城镇供排水、供热、供气和供电等公用设施档次,建设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生态工程等设施,162中共济宁年鉴增加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基础设施的投资,促进农村民生加快改善。
  9、 推进扩权强镇改革。按照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要求,明确省里确定的中心镇为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县市区政府赋予重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重点镇的建设用地出让金净收益,全部用于所在地乡镇发展,优先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污水垃圾处理费等税费,全部用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创新灵活多样的户籍管理模式,吸引人口向重点城镇集中。
  10、 提高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经济欠发达县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能力。自 2012年起三年内,市财政对6个财政薄弱县每年各安排2500万元用于提高干部职工补贴待遇。同时,薄弱县上缴的收入按分享体制市级分享收入比2011年增长部分,由市财政全额返还。返还资金由受益县建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招商引资、大项目及经济园区建设。市级专项建设资金、涉农资金和争取国家、省补助的资金重点向薄弱县倾斜。
  11、 加强人才培养交流。有计划地推进市直部门、大企业集团与县市区之间领导干部交流,从市直经济综合部门、大企业集团选派部分干部到县区政府或乡镇挂职帮助工作。市里举办的各类人才培训向薄弱县重点倾斜,对薄弱县就业创业人员的培训经费由市财政给予支持。
  12、 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对经济薄弱县开展重点帮扶,实施“部门牵头、金融支持、企业相助” 的“三合一”帮扶机制,由参与帮扶的部门、企业、 银行与被帮扶县签署帮扶合作协议。着力突破梁山县、鱼台县、泗水县和金乡县。济宁高新区、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环保局、中国工商银行济宁分行、济宁银行、鲁抗集团,对口帮扶梁山县;兖矿集团、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国资委、市公路局、济能发集团、中国银行济宁分行,对口帮扶鱼台县;市农委、市招商局、市金融办、中国建设银行济宁分行、山推股份,对口帮扶泗水县;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中小企业局、中国农业银行济宁分行、如意集团,对口帮扶金乡县。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12

《中共济宁年鉴2012》

本书全面记述了2012年度济宁市委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出的重要决定、召开的重要会议;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