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经济战略转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17016
颗粒名称: 深入推进经济战略转型
分类号: F019.6
页数: 3
摘要: 加快推进经济战略转型,自2007年市委鲜明提出并致力于推进转型发展以来。必须以更高的境界、更新的理念、更有效的措施来谋划和推动”(一) 进一步把握转型发展的原则要求,在转方式调结构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质效优先的发展导向”全力突破城镇化和服务业发展两个薄弱环节“选准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坚定不移抓投资上项目扩总量的同时。加快形成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新高地,要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膨胀升级“深入实施千户企业改造提升、利税过千万企业信息化改造、骨干企业创百亿。
关键词: 经济战略 经济政策

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作出了 “三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强调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贯彻这些战略思特载3想,对我们济宁来讲,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中心任务就是围绕主题主线, 着眼提质提速,加快推进经济战略转型。自2007年市委鲜明提出并致力于推进转型发展以来,我们的认识在一步步深化,实践在一步步深入,成效也在一步步显现。“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化转型、系统转型、 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以更高的境界、更新的理念、更有效的措施来谋划和推动,整体提升全市经济发展水平。
  (一) 进一步把握转型发展的原则要求。要坚持中央提出的“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立足济宁市情, 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好”与“快”的关系。在转方式调结构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水平和人均占有都比较低的城市来说,在追求“好”的同时,决不能放弃 “快”、偏离“快”,既要牢固树立效益意识,进一步强化质效优先的发展导向,更要增强跨越赶超的紧迫感, 始终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尽快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二是“长”与“短”的关系。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放大优势、拉长“短板”,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就全市而言,最大的优势是工业,最大的“短板”就是城市和服务业,必须在做大做强工业的同时,全力突破城镇化和服务业发展两个薄弱环节。就县市区来说,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认真分析自己的“长短”,选准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经济薄弱县更要把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作为重中之重。三是“增”与“减”的关系。推动转型发展,必须做好“加减取舍” 的文章,在坚定不移抓投资上项目扩总量的同时,勇于牺牲眼前利益、忍受暂时阵痛,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严把新上项目关口,坚决完成节能减排各项任务目标,为发展赢得主动、腾出空间。
  (二) 进一步突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做大做强产业实力,既是转型发展的核心,也是主攻方向。 要把握产业成长发育的规律,围绕“十二五”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目标,进一步明确重点抓什么、如何突破的问题,加快形成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新高地。要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膨胀升级,一手抓大规模技术改造,深入实施千户企业改造提升、利税过千万企业信息化改造、骨干企业创百亿“三大工程”,以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以技术创新优化传统工艺,以高端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一手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持续不断地聚集大项目好项目,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集聚产业优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从产品研发和项目引建入手,加强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和行业巨头的对接联系,集中引进吸收最新技术成果与产品, 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和相关扶持政策,促使在几大重点领域内率先成长起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力争到“十二五”末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10%,优势领域在全国全省占有一席之地。要把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放到更高层面上、更大空间中来谋划,在战略定位、发展重点、政策措施上深入研究,在项目策划、招商运作、环境保障上强力推动,争取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占比达到43%以上。现代农业发展要以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为重点,积极培育发展“品牌”农业,突出抓好产业化经营,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如期实现三年规划目标。要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搞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深化水利体制改革,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 进一步强化转型发展的保障支撑。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夯实基础、做强支撑,才能转得快转得好。要突出强化三个方面的支撑。一是强化城市和基础设施支撑。城市和基础设施是最基本的区域竞争力,决定着转型发展的进程。要大力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济兖邹曲嘉都市区为主体、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的新型城镇体系,快速提升城镇化水平。要着眼转型发展对基础设施的新要求,强化薄弱环节,优化结构布局,全面提升能源、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尤其要树立系统化的观点,认真研究京沪高铁开通后各类交通设施的网络化和功能集成问题,以交通布局的最优化,把我市 “水陆铁空”综合交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4中共济宁年鉴下大力突破科技和人才,使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财政对研发的投入,建立创业与风险投资机制,引导支持大中型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院士工作站等创新研发平台。发挥好济宁国家高新区在科技创新中的龙头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区域性产学研中心,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实施好各类人才引进计划,建立完善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人才工作机制,以人才优势构筑发展优势,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三是强化区域发展支撑。县域经济是全市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发展水平决定着全市经济的整体水平,转型成效影响着全市转型的总体成效。要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任务,通过做优产业、做美城市、做强园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要高度重视县域发展不平衡性日益加剧的问题,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下决心尽快改变欠发达县的面貌。市里将多措并举实施综合帮扶,在加大政策倾斜、转移支付的同时,结合换届进一步配强班子、配强干部,帮助完善提升经济园区,市区退城进园企业优先安排到欠发达县,加快推进连接西部几个县的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永红同志就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了全面安排部署,各级一定要用心把握、用心落实,进一步打开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

《中共济宁年鉴》

一、 《中共济宁年鉴》是由中共济宁市委主办、济宁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全面反映全市各级党组织工作概况和组织发展状况的大型年鉴,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获取党建信息、探索执政规律、寻求执政经验、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是加强对外宣传、开展社会交流和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的必备教材。自2002年以来,每年编纂出版一卷。 二、 《中共济宁年鉴)(2011年)为总第11卷。本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翔实的资料全面客观地记述和反映2011年度全市各级党组织发展状况、工作情况与基本经验,精选、荟萃了全市各条战线、各个行业涌现出的各类先进典型。 三、 本卷特载专栏刊登了中共济宁市委书记张振川在中共济宁市委十一届十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四、 本卷市委各部门及工青妇工作概况后附加的领导人名单,原则上只收录行政领导班子或行政领导成员。市政府各部门工作概况后附加的领导人名单,原则上只收录党组、党委成员。收录的领导成员以2011年12月31日在职为准,除第一责任人职务变迁的注明离、任职时间外,其他皆不注明;年度部门领导成员职务变动情况在“重要人事变动”中一并反映。 五、 本卷先模风采只收录2011年度全市各条战线涌现出的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并按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山东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分类。每一类按姓氏笔画为序排列。 六、 本卷光荣榜刊登的是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受市委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以文件发布时间为准)。 七、 本卷所收录稿件均由市直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各县市区委主要负责人审阅定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