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全市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16868
颗粒名称: 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全市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分类号: F810.2
页数: 3
摘要: 全市财政支出1984373万元,完成预算的 104.09%,同比增长 11.46% o―、加大财政调控力度,扩内需保增长取得新成绩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偿贷周转金,帮助企业获得银行续贷资金4.8亿元,有力推动了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开通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即收即拨、当日下达,确保了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及时落实。认真执行中央、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直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1.5亿元。落实商品房销售契税优惠政策,发放补贴近1400万元,7600多户受益,拉动购房消费30 亿元。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发放补贴1.3亿元,带动社会消费 51.9亿元。
关键词: 财政改革 财政工作

内容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树立“为党委和政府服务,为部门和单位服务,为基层和群众服务”的三服务理念,加快推进“发展型、民生型、创新型、绩效型、阳光型”五型财政建设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实现了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 1346606万元,完成预算的103. 43%,增长12. 74%。全市财政支出1984373万元,完成预算的 104.09%,同比增长 11.46% o―、加大财政调控力度,扩内需保增长取得新成绩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注重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投入3.3亿元用于引导、带动银行和企业向 “四个千亿元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投资。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和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整合科技人才资金5000万元,大力支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引进、培养急需短缺专业人才等。设立偿贷周转金,帮助企业获得银行续贷资金4.8亿元,有力推动了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筹集1.5亿元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8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列入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相当于全省示范项目总量的1/3,位居全省第1位。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累计争取中央扩大内需资金4. 9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 3.8亿元和省重点调控资金18. 6亿元,共计27. 3 亿元,资金量居全省前列,为我市保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开通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即收即拨、当日下达,确保了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及时落实。 争取3. 3亿元推进节能减排环保重点项目建设,经济发展的后劲持续增强。三是做大做实投融资平台。在往年出资5亿元成立市城建投资公司、2000 万元成立市水利投资公司、2000万元成立北湖旅游度假公司的基础上,又投入8000万元,使济宁市新城发展投资公司(原北湖旅游度假公司)的实收资本达到2亿元,融资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市场化融资规模达到180亿元,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四是发挥政策扶持效应。认真执行中央、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直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1.5亿元。落实商品房销售契税优惠政策,发放补贴近1400万元,7600多户受益,拉动购房消费30 亿元。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发放补贴1.3亿元,带动社会消费 51.9亿元。
  二、多措并举组织收入,地方财政实力实现新突破创新财政增收方式,做好向税收、向非税、向政策要财力的文章。在税收征管上,加强收入预测分析,强化社会综合治税,挖掘增收潜力。组织征收采煤塌陷地土地使用税,新增地方财力1.2亿元; 在城区银座购物广场、贵和购物中心等11家大型商场、超市推广安装税控机,增收1000万元;推进企业二三产业分离,全市累计分离182户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1亿元,入库税收1.1亿元。在非税征管上,拓宽征收渠道,加大征收力度,市级收取国有资本经营收益1 . 3亿元、增长72. 6%,全市收取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收入3. 2亿元。在政策争取上,认真落实省管县财政体制政策,金乡、泗水两县纳入改革试点范围;抓住中央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有利时机,争取上级转移支付 48.7亿元,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24. 2亿元。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4. 7亿元,7个县市区收入超过5 亿元,6个财政困难县人均财力突破4万元。
  三、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取得新成效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严格执行厉行节约有关规定,大力压减行政成本,在此基础上,科学调度、统筹安排,集中财力保障各项重点支出。一是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强农惠农政策,市级用于“三农”投入5. 2亿元、比2006年增加1倍多,发放各类惠农资金8. 8亿元,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市财政筹集8720万元将粮食直补资金提前两个月发放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抗旱保春耕。统筹安排1.7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有效促进了全市农村公路事业发展。二是加大改善民生力度。市级民生投入9. 2亿元,增长21%,连续多年高位增长。支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4.3亿元;投入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1.2亿元,新建、改建、扩建校舍20万平方米;拨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8500万元,受益学生达到12 万人。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及时出台就业政策的具体意见,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 7万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4.4万人,免费为2.1万名农民工实施技能培训,率先在全省对就业见习和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实行财政补贴,保持了全市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体系日益完善,投入1亿元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报销比例,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大幅提高医疗待遇。切实保障甲型H1N1流感等疫病防控资金需要。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70元至240元提高到200元至 27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900元至1100元提高到1000元至1300元。从2009年开始向全市1.7万名9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600元长寿补贴,在惠及范围、发放标准、资金投入等方面居全省17市前列。筹集2亿元支持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大力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三是有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多方筹措资金,拨付十一届全运会场馆、洸河路和共青团路升级改造、北湖生态新城等重点项目建设资金9.7亿元,相当于市本级支出的 1/4。
  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财政精细化水平有了新提高坚持以改革破解难题,以管理促进保障,以创新推动发展,财政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一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破解难题。紧紧围绕壮大财源、增收节支、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财政管理改革等方面,先后派出20多批次工作组,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召开30多个座谈会,完成了 36个质量较高调研报告,初步形成了推动财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共识。二是继续推动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预算编制改革,不断提高部门预算到位率和透明度。 组织运行好市对县市区财政新体制,完善财政体制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发展经济、培植财源、 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实现共同发展。三是强化财政管理改革。率先在全省实施涉企收费“一费制”改革,出台了《关于实行涉企收费“一费制”改革的意见》,改革涉企收费征管模式,实行“明白卡”告知制度,变多头进企征收为“一口 ”征收、多次征收为集中征收。全市纳入改革范围企业达到1163家, 累计减负2600多万元,企业与执收单位打交道的天数由原来平均58天下降到15天,得到中央纪委、监察部和国务院纠风办充分肯定。四是在全省 17市首家推行公务卡改革,193个市直单位纳入改革范围,逐步在全市建立起“使用方便、操作规范、 信息透明、监控有力”的公务卡管理新机制。五是加快市属困难企业改革脱困步伐。3年来累计审结破产企业36家,拨付清偿费用4. 3亿元,较好地解决了破产企业职工后顾之忧。六是加强财政监督评审。坚持政务公开,推行“阳光操作”,开通了对外信息网站,将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办事依据、 收费标准、服务承诺向社会和群众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深入开展税收征管质量、民生专项资金、会计信息质量、“小金库”治理等检查活动,完善长效机制,有力地规范了财经秩序。强化投资评审,健全完善先评审后预算、先评审后支付、 先评审后采购、先评审后结算的评审机制。全市共完成评审项目573个,评审额45. 3亿元,审减8. 9 亿元,审减率为19. 7% 。七是创新资金管理模式, 在改革管理上求精细。以支农资金为例,在全市建立起支农资金县级报账管理制度,严把资金支出关;开发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系统,推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平台。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依法理财的整体素质得到新的提高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举办全市财政系统科局级干部综合素质培训班,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公开选拔任用科级干部,健全完善反腐倡廉制度规定,干部队伍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机关面貌焕然一新。2009年再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在全市行风评比中列经济管理部门第一名;局党组被市委评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

附注

附:市财政局领导成员名单:局长、党组书记:张茂如副局长、市财政集中支付核算中心主任、党组成员:张明生市经济开发投资公司经理、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主任、党组成员:刘裔洒副局长、党组成员:王玉留韩梅(女) 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徐卫华副调研员:许一新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

《中共济宁年鉴》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新世纪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极为复杂的一年。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扬“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抢抓经济回暖机遇,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同时,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推进战略转型,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运行普遍向好发展,总体呈现增速较快、质量向好、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新的成就。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茂如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