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结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09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943所,在校生131.3万人,教职工9. 4万人。高等院校8所, 普通高中51所,中职学校 50所,普通初中259所,普通小学1306所,特殊教育学校13所,学前教育机构1256所。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济宁市教育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优化教育结构布局,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推动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升。3月,市委、市政府组织56个市直部门向社会公开承诺并进行评议,市教育局获得较高的满意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电话随机访问,群众对济宁教育的满意度最高。市教育局1名同志被评选为“济宁市十佳中层干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关心支持教育。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守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振川,市委常委、副市长侯端敏等领导同志多次深入学校调研指导,现场办公,督促检查。各级党委、政府把实施“教育优先”战略作为“一把手”工程,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力度。市政府每年都将教育工程项目纳入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 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对全市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进行视察调研,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工作报告,对全市教育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市教育局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调整教育发展规划,确立新的任务目标,新增一批重点项目,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整体工作上了新的台阶。9月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教师节庆祝大会,表彰了 6个“教育工作先进县”和30个“教育强乡镇”。3月,市政府对县市区政府2008年度教育工作进行了综合督导评估;10月下旬,开展了“中小学素质教育”专项督导评估;12月启动“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专项督导评估。落实教育督导责任区制度,聘请了 100名教育监督员。组建了“济宁市教育督导巡视团”, 每月抽取2至3个县市区进行巡视,并将督导巡视情况量化赋分,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作为学校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2009年3月至8月,市教育局机关、直属单位、 市直和县直中小学校参加了全省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了8项主题调研,开展了 6 项主题实践活动:即“济宁市中长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大调研活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跨越发展从我起步,转变作风从我做起”主题实践活动、“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我为教育献良策”意见征集活动,学校以“育全面发展合格学生、办人民群众满意学校” 为主要内容,组织教职工和学生党员分别开展了 “做教书育人楷模”和“当立志成才表率”主题实践活动,有效解决了一些影响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全市驻乡镇、 农村1384所中职和中小学校参加全省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推动中小学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全市小学六年级(五四学制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五四学制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二年级按每周1课时,将科学发展观教育纳入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所学校被教育部定为学习实践活动联系学校。
深入落实市政府《关于开展中小学校规划调整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意见》, 与农村新型社区、新型乡镇建设及危房改造工程相结合,展开了新一轮规划调整。县市区已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结合城区总体规划,对包括市中区、任城区、高新区、北湖旅游度假区在内的济宁城区学校布局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勘察;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近远期学校规划布点论证。市政府把农村中小学“ 一暖三改”、危房改造列入2009年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2009年8月,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在汶上县召开了全市农村中小学“211工程”试点暨 “一暖三改”工程现场会。100所学校“一暖三改” 全部完成,改建新建学生宿舍、食堂、厕所15万平方米。省“211试点工程”试点24所项目学校全部完工,改建新能源供暖面积3. 8万平方米,新建厕所5100平方米,建设沼气池1200立方米。17处中学建设了“太阳能集热利用系统”,建设太阳能集热面积4200平方米,日产热水255吨,有效解决了学校热水、热饭、住宿、取暖、治污问题,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学校卫生和学生生活条件。全市80多万名学生全部实现冬季取暖。2009年10万平方米危改任务全部完成,近几年改造危房130万平方米,校舍楼房率达72. 5% o市委、市政府确定以济宁市盲校整体迁建为基础,规划建设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并把学校规划建设列入2009年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学校总规划用地82亩,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规划用地66亩,2009年10月开工奠基。 济宁一中新校区规划总面积40.4公顷,目前已完成项目选址、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环境评估等,正在办理建设项目立项。市教育局修订了《济宁市规范化学校评估验收标准》,启动了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复评工作,104所学校通过市级规范化验收,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104所,三年增加67. 7% o 4所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省级十佳幼儿园通过省级验收。全市现有省十佳幼儿园2处,省级示范幼儿园 62处,市级一类幼儿园528处。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120所中小学结成城乡互助学校。实施全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09年2万台微机配备工程完成1 • 7万台,年底前全部完成配备任务,全年新建校园网站200个,新增中小学网络教学信息资源2460件,61个电教课题通过省级鉴定,150个“济宁市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建设基地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省“绿色班班通”建设试点工程3所项目学校已完成76套仪器安装配备,第二批建设试点计划安装344套设备。仪器配备二期工程完成276所项目学校,三期工程正在有序进行,近几年完成1047所农村中小学仪器更新配备, 新增实验室及各种功能室6560个,新增仪器设备价值3.8亿元。图书配备完成407所项目学校,新增图书500万册。
市政府成立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 出台了《济宁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 确定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所有中小学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标准。建立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和改造规划编制工作,排查中小学校1904所, 校舍面积735万平方米,其中平房200万平方米, 楼房535万平方米。经排查鉴定,中小学安全校舍 289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39. 3% ;存有安全隐患或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的校舍447万平方米, 占60.7% o 3年规划加固改造校舍522万平方米, 其中加固校舍275万平方米,重建校舍247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加固重建校舍42万平方米。
在全市开展了“守道守责守业”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启动了“教师读书计划”。坚持“面向全员、 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开展了 1000名校长、 1.6万名教师远程培训,组织120名县市区教育局长和高中校长参加全省普通高中素质教育专题培训,举办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为6. 8万名专任教师免费颁发了《教师继续教育证书》。2009 年教师节表彰了第二批“杏坛名师”50人、“特级教师”106人、“十佳校长”、“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师德标兵”。6名教师、6名校长被评为“齐鲁名师”和“齐鲁名校长”。组织了首批21名高中英语骨干教师赴英国约克圣约翰大学培训。建立校长、 教师聘任管理评价机制,市政府出台《济宁市中小学校长聘任管理办法》。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科结构逐步优化,近年来招募465名毕业生到农村开展“三支一扶”工作,招录本科以上教师3500多名。市委、市政府确定为人民教师办的八件实事基本落实,城乡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实现统一标准发放,教师平均工资达到 2500 元。
扎实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9 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63亿元,比2008年增长 16.7%;财政性教育经费47亿元,增长16.6% 。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农村小学由345元提至400元,农村初中由495元提至600元。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住宿费,提高了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农村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农村初中每生每年 750元。取消了义务教育借读费,在免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国家和省课程教科书的基础上,又免费提供了市级地方教材。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学生资助体系。近几年资助家庭困难学生30万人,2009年资助12万人,发放助学金9000万元,为近8000名家庭困难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097万元,贷款人数、贷款金额均居全省第3 位。加大学校安全及周边秩序综合整治力度,围绕校舍、消防、交通、用电、取暖、食品卫生和周边环境,排查整改安全隐患,重点加强了学校甲型Hl N1 流感防控工作。组织了“迎国庆保全运维护学校安全稳定60天集中行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校园周边网吧专项治理”,开展了“安全知识进校园”和“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周”、“学校安全教育月”活动。全市校方责任保险共投保 380万元,比2008年增加40万元。4所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平安和谐校园先进单位”,1所学校被评为“全国校园安全先进单位”二、基础教育蓬勃发展坚持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主题,召开了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现场会、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建立了“政府主导、规范管理、课程带动、评价引领、 督导保障”的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疾学生全部实现免费就读,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1.6%,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8%。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24%。
2009年高考本科录取1.6万人,专科录取3. 2万人;本科录取率26. 2% ,居全省第5位;本专科录取率78.8%,居全省第4位。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的德育体系,加强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兖州市被评为“全省家庭教育现代化示范区”。举办了“新中国成立60 周年素质教育成果展”、“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开展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活动。规范办学行为成效明显,高中课程改革进展顺利,“选课走班”得到较好落实。坚持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对20所高中学校进行了教学视导评估。 开展了省级教学示范校“新课程教学开放周”、“新课程送课下乡”活动,着力构建高效课堂,济宁育才中学分校被评为“全国课堂教学创新示范校”。教育科研成果显著,两项国家级实验课题即将结题, 2009年又有两项课题通过国家立项,40多项教育科研成果获省级奖励。深化“学校管理年”活动, 制定了《济宁市中小学学校管理考核评估办法》、 《济宁市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十项规定》,岀台了《济宁市学校校园管理暂行规定》、《食堂管理暂行规定》、《公寓管理暂行规定》、《校园超市管理暂行规定》。积极推动“法律进学校”,评选了 30所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扎实开展 “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逐步提升。2009年全市有1个艺术教育示范区、28所艺术教育示范学校通过省级验收,5所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研究制定了 《关于加强济宁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正在规划建设1处城区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启动了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评选了 40所“济宁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17 个单位被评为“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全省素质教育综合考核评估济宁市得最高分。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实施了“优秀教师出国培训工程”、“中小学生对外交流工程”、“百所学校对外交流合作工程”,全年接待境外访问团组10批次,派出教育学习培训团组3批次。成功承办了第四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
三、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坚持“政府推动、政策带动、投入拉动、就业促动”,扎实开展“职业教育年”活动,高职院校、职教中心、实训基地、骨干专业培植工程加快实施,职业教育进入规模扩张、内涵提升的新阶段。整合组建的“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被省政府批准改建为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全部完工,二期工程征地任务基本完成。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新增用地210亩,规划建筑面积 9.6万平方米的工程项目全面开工。济宁技术学院完成整合迁建,规划4.4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项目开工建设。3所高职院校新建、扩建项目全部列入市领导“包保项目”,在校生规模均达到1万人。 2月,组织了全市职教中心建设现场观摩。邹城、 曲阜、汶上、嘉祥职教中心初具规模,金乡、鱼台、梁山、泗水、高新区职教中心改扩建正紧张实施,兖州市职教中心已完成整体规划。全市职教中心投入 4.2亿元,新增建设用地2000亩、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新建扩建职教中心10所,国家和省级重点职业学校达到23所。推进“示范院校创建工程”,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嘉祥职业中专、曲阜中医药学校等一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全面启动“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工作。市教育局、市经贸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组建市级职业教育集团的实施意见》,12月,首批机械制造、汽车工程、商贸物流、 旅游服务等4个市级职教集团正式挂牌成立。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全市校企合作企业达500余家,2009年订单培养人数6000多人。职业院校举办专业招聘会30余场,建立学生就业基地200多个,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优质就业率40%以上。对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申报的233个专业进行了评估认定,42所中职学校177个专业达到专业设置标准,认定30个专业为筹建专业。市政府举办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33所中职和技工学校近1000名学生参赛。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4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13个,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个,“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的局面初步形成。7月12日,市政府成功举办40所职业院校参加的“第二届职业教育节”,2万名学生家长现场咨询报名,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全程直播。7月31日,市委书记孙守刚同志到职业学院调研,明确强调,给予编制机构、经费保障、政策倾斜,强力推进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