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委书记孙守刚2009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共济宁市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不动摇, 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考验,全市呈现出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全市共有党员44.66万名,基层党委660个, 党总支1554个,党支部18686个。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引领,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活动主题和“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的实践载体,组织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在学习实践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提升境界,努力在关系济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集中解决了一批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办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各级为群众办实事好事4.1万多件。为推动学习实践活动常态化,建立起“一个平台、五项机制”,得到中央和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肯定和推广。“一个平台”就是举办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型教育展览,为党员群众经常性接受科学发展观教育提供了长久性阵地。“五项机制”就是“开放式”决策机制、“三问于民”常态机制、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服务群众工作机制、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废止各类规章制度 3984项,修订完善8014项,新建5912项,使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制度化。
(二)大力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做24中共济宁年鉴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严格按照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拔任用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严格把握资格条件, 认真履行规定程序。积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采取“两公开五差额”方式,对五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了选任,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实施人力资源强市战略。启动了“511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了“百名博士引进工程”、“千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优秀人才1100多名。 注重与国内大院大所联合,建立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创新完善了人才引进、评价、激励等政策。
(三) 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建立健全了以“实施党建标准化考核,确保各级有人抓党建、确保基层有条件搞党建、确保基层组织有活动,开展城乡联建创五好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考三保创五好”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有效破解了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全面落实“抓书记、书记抓”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专项述职制度,巩固了“用责任制管责任人、用责任人带一班人”的工作格局。开展了选聘优秀村支部书记担任乡镇党委“特聘组织员”和从优秀村支部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注重统筹城乡党建创新,深入开展“城乡联建创五好”活动,共有1234 个部门单位与1998个村开展了联创活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格局初步形成。
(四) 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着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推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涉企收费“一费制”等改革措施,加强对重点部位用权行为的监督。加大了查办案件力度,有力地惩处和震慑了一批腐败分子。坚持从严抓作风、“开门”抓作风、 从细节抓作风,初步建立起一整套推动作风转变的体制机制和配套措施。加大公开评议力度,组建了群众监督评议团,向社会公开领导干部工作信息和所承担工作的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市直部门开展公开承诺践诺活动并全程电视直播。开展了“十佳十差”窗口评选活动和“万名代表评机关”、“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对典型案件定期通报、 公开曝光,对反映问题多的部门进行定向评议。 市县两级都实行重点工程指挥部体制,实行市县领导干部包保重点项目和责任保证金制度,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点对点工作法”,带动全市形成了比发展、比工作、比干劲的浓厚风气。
二、重大决策与主要工作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 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围绕“三保三促”和“一个高于”的目标任务,以“经济战略转型” 为主线,努力营造大干快干苦干实干的氛围,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79亿元,增长12.7%;地方财政收入134.66 亿元,增长12. 7%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85. 6 亿元,增长24. 7%;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9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70元,分别增长& 7% 和 8.5%。
(一)全力应对危机保增长。一是强力实施投资拉动。争取中央和省扩内需项目322个,总投资 144. 2亿元,项目开工率达到100% 。全力扩大招商引资,吉利汽车动力总成、台联电新能源、华勤 600万套轿车子午胎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地。全年在建和新开工规模以上项目达到4186 个,其中亿元以上的346个。实际利用外资4. 16 亿美元、增长7.3% ,已有28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落户济宁。二是加速工业调整振兴。全面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多措并举力保企业运行。制定了 11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行业指导意见,成立了 10个行业协会。成立了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通过多种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在煤电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形势下,工业经济实现逆势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076. 7亿元,增长市委工作2514.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763家,比上年增加550家。三是积极扩大消费。出台了扶持房地产业发展政策,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0. 6% o大规模展开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为17万户农民新建住房2400万平方米。开展了旅游“一卡通”、省内旅游促销周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促销活动。落实“家电汽车下乡”惠农政策,促进农村消费增长。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867.4亿元,增长19.1%。四是实施集中攻坚会战。坚持“防骄戒满、干字当头、全力全速、只争朝夕”的工作要求,开展重点工作、重点工程“集中会战攻坚行动”,实施了重点工程集中会战、开放招商百个重大招商项目策划、市场化融资百亿攻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百点示范、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五大攻坚行动”,组建八大指挥部,倒排工期、集中调度。对全市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事项“三重”工作, 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点评、半年观摩、年终总评,推动了各项重点工作提速落实。
(二)大力推进经济战略转型。一是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增强。以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主攻方向,重点培植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工建设了全国单体最大的30兆瓦薄膜太阳能光伏示范电站和省级光电产业园。台湾联电集团济宁产业园9个项目同时开工,形成了 LED从研发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1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 2%。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突岀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房地产等五大服务业。大力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成功举办了第26届国际孔子文化节及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新设了国家级 “孔子文化奖”。着力打造“运河物流”品牌,森达美港口群等一批重大服务业园区和项目顺利推进,全市11处港口年吞吐能力突破4000万吨。全市旅游总收入185亿元,增长22. 8% o三是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农业产出效益,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792家,建成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327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增加到151处,良种覆盖率达到 98%,全年有101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获得认证,生态农业建设力度加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体系更加完善。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相继创建了“鲁南煤化工研究院”、“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家,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11家。现有国家驰名商标16 个,国家和省名牌产品135个,自主研发的“如意纺”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全面展开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布局。一是大力度展开基础设施布局。以机场、高铁站、运河港口、中心城区四大节点为依托,全面展开市域大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济宁城区为中心的大“井”字型高速路网框架。启动道路桥梁、码头航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26个,总投资240 亿元。二是全面拉开城市框架布局。按照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区“主中心”定位于南部滨湖地区,启动建设57平方公里的“北湖生态新城”;东部着力打造高新区“科技新城”,全力推动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北部重点开发“济北新区”;西部开发建设“运河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区形成了“一城四区、竞相发展”的格局。启动了 84 个、总投资195亿元的城建重点工程。三是着力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实施了能源工业、煤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四大千亿级”产业规划及优势产业集群规划,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新能源、新材料、 新医药“三新”产业规划。对全市化工产业实行 “一园六区”集中布局。编制文化遗产遗址保护规划,着力推进运河文化产业带和三大文化聚集区建设,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成为四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四是启动实施大生态体系建设布局。制定了全市大生态体系规划,借助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加快实施的有利时机,启动了投资130亿元的“环南四湖大生态带”规划建设工程。以“北湖生态新城”为核心,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为主体,以国省干道和河道为生态廊道,以26中共济宁年鉴各类生态湿地、森林公园为节点,建设覆盖全市域的大生态体系。
三、改革与创新(一) 创新体制机制,各项改革迈出新步伐。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精减行政审批项目,减化流程,减少程序,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推行涉企收费“一费制”改革,从根本上规范涉企收费行为,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二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创新投融资理念,搭建完善投融资平台,组建市城建、市政、水利、交通等投融资机构,加大市场化融通发展资金的力度,形成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的新机制。三是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改革。打破资源与资本隔阂,打破关联产业分割,打破景区景点分散格局,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统筹推进旅游业发展。四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积极探索具有济宁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14个新型乡镇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明显加快。
(二) 创新惠民政策,民生工作进一步改善。 市级财政安排民生资金9. 2亿元,增长21%。 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首位,新建155个大学生见习基地和创业园区,安置大学生就业5万多人,新增城镇就业8. 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 5万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二是实施教育优先战略。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贫困生全覆盖资助体系。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县级统筹并高于当地公务员标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2所普通高校选址新建,3所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新建和扩建,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三是着力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30元,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提高200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100元,参合率达到97. 3% 。加大困难群体救助力度,为4820户城市困难家庭提供了廉租房,资助4400多户农村贫困家庭新建住房。
(三)创新维稳举措,平安济宁建设扎实推进。 坚持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妥善处置各类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大力优化社会治安秩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 形成了三级群众工作机构和四级群众工作网络, 建立了“开放式”决策机制、“三问于民”常态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实行了领导干部“六个一”制度,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公开接待群众来访制度,积极构建群众工作新格局。圆满完成国庆 60周年和11届全运会等重大活动的安保任务,确保了重点敏感时期的大局平稳。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力促社会治安和平安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在基层,以“小平安”汇集成全社会的“大平安”。进一步健全完善鲁苏微山湖边界稳定工作协作机制,巩固发展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