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务虚读上的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16799
颗粒名称: 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务虚读上的讲话
分类号: F120.4
页数: 8
摘要: 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 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的讲话孙守刚这次会议,把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和理论学习 中心组读书会合并召开,安排内容很丰富,学习传 达了近期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精神,大家在自学 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就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 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会议开得很好,达到了 预期效果。三是回升预期“不确定”。在 2007年初,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就鲜明提出了“以经济战略转型为主线”的发展思路,确立了资源型城市向 新兴工业城市跨越的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
关键词: 经济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

内容

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 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的讲话(2009年8月19日)孙守刚这次会议,把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和理论学习 中心组读书会合并召开,安排内容很丰富,学习传 达了近期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精神,大家在自学 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就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 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会议开得很好,达到了 预期效果。
  每年集中时间进行理论务虚,是我们近年来形 成并坚持的一项制度,对研究和谋划工作很有裨 益。在当前应对危机保增长的关键时期,大家静下 心来,从具体工作中“跳”岀来,边学习边思考,相互启发借鉴,凝聚共识,拓展思路,分享经验,共同提高。两天的交流,市级领导同志结合分管工作都谈了很 好的意见,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践感悟;县市区的同志也都作了发言,既务虚又务实,听了很受启发。振 川同志就产业集群发展讲了很好的意见,并对下半年工作作了安排,大家要抓好落实。下面,结合近一段 时间的思考,我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与同志们交流。
  一、深化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增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紧迫感当前正处在发展的特殊时期,清醒认识和把握形势十分必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 视。
  (一)金融危机仍未过去,持续增长压力很大。今年以来,我市全力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在比较短的时 间内遏制住经济下滑势头,一月比一月好,整体比预想得好。1一7月份,主要指标大多高于全省平均水 平。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的回暖,我们战胜危机的信心也不断增强。但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金融危机仍 未过去,很多矛盾问题不容忽视和回避。概言之,有三大忧虑、四大矛盾。三大忧虑:一是回升基础“不稳 固”。同全国全省一样,我市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投入拉动,政策效应大于市场效应,经济增 长内在动力还不强。上半年工业企业利润、利税效益指标整体下滑,外贸出口持续萎缩,消费虽有增长但 仍未达到去年同期水平,CPI和PPI双下滑,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经济回升态势的稳固。二是回升格局 “不平衡” 。上半年我市五大工业行业中,纺织服装、食品制造、生物医药效益回复比较明显,但煤化工、机特 载9械制造行业明显下滑;全市35个重点行业中,有20个效益回升,有15个仍然下滑。特别是煤炭行业利润 下滑了 36.1%。三是回升预期“不确定”。全球性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国内宏观经济运行 也有很大不确定性,大环境的变化随时会对我市产生影响。现在还不能说对金融危机和国际国内经济形 势已经看清楚了。加之我市产业结构固有的矛盾和问题,也加大了持续回升的难度。四大矛盾:一是增 长持续动力不足。外需市场持续萎缩,短期内难以回复;内需受城乡居民收入等各种因素影响,增长缓 慢;外需挤压内需空间,大量外向型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二是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有 关资料显示,全国大多数行业产能过剩在30%-40%之间,有些行业达到50%以上,仅钢铁行业就过剩 1.6亿吨。在保增长压力之下,新上了大批产能,重复建设有加剧之势,危机过后产能过剩的矛盾会更突 出,潜在隐患很多。三是民间投资不旺。当前投资拉动存在政府投资“一头热”的问题,民间投资仍然乏 力。今年以来,我市民间投资增长明显低于去年同期,这种低增长与民间高储蓄形成较大反差。四是就 业压力加大。城镇劳动力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压力都在持续加大,有3万多城 镇劳动力处于动态失业,需要到我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能要超过6万人。种种情况表明,金融危机带 来的影响仍然严峻,下半年“三保三促”的任务非常繁重,切不可盲目乐观,一定多想问题、多想困难、多想 应对之策。
  (二)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成为世界潮流。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都会引发新 技术革命,催生新的产业形态,成为发展的新引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以新能源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浪 潮正在兴起,围绕全球气候变暖而不断升温的国际减排之争和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汇聚到一个“契合点” 上,就是发展低碳经济。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把目光转向低碳发展,国际社会也把经济复苏和新一轮 增长的希望寄托于低碳经济。今年初,奥巴马率先提出能源救市方案,并宣称“美国准备在新能源和环保 问题上重新领导世界”。与奥巴马新能源战略几乎同步,德国、西班牙、丹麦发起成立“国际新能源组织”, 宗旨是在全世界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扩大和使用新能源。欧盟推行了可再生能源计划,新增300亿 欧元用于研发。日本也推出“绿色新政”,提出要打造“世界第一个低碳社会”。备受世界关注的首轮“中 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拟就了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其中“向低碳经济转型的 务实解决方案”成为双方政策对话和合作机制的重点。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将致力于推 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各国绿色技术合作等问题作出制度性安排。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在 能源和环境问题上面临更大的压力。在我国,新能源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低碳经济正在成为 新的投资热点。近段时间,国家新能源扶持政策频出,从“金屋顶计划”到“金太阳计划”,还有“十城万盏 新光源工程”,国家新能源发展规划也在酝酿之中。全国有18个省在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风 能、太阳能等低碳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发展趋势,在这种“大势”下研究和思考 济宁未来发展问题。
  (三)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济宁既面临巨大压力挑战,也面临新的机遇。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 济区,是胡锦涛总书记今年视察山东时提出的期望和要求,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区域 发展思路的重大创新,对于打造山东区域发展新优势,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就我 们来说,首先,要增强全局意识。把思想高度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按照全省“一盘棋”的要 求,在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优势,主动对接,搞好配合,为全省发展大局做贡献。其次,要增强紧迫感和 危机感。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尽管是统筹海陆的发展战略,但战略前沿是东部沿海城市,资源配置 将向东部倾斜,其领先优势将会进一步放大。我们地处内陆腹地,本来就有差距,今后可能面临更大的竞 争发展压力。我们一定要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处变图强,争取发展主动权。第三,要变挑战为机遇,变压10中共济宁年鉴力为动力,把自己的发展搞好。区域格局的变化,必然带来新的创新发展空间,对任何一个地区来说都是 变中有“机”,关键在于发现和捕捉机遇,在于激发内生动力。我们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没有变,具备的各种 优势没有变,支撑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变,只要坚定信心,奋发作为,我们完全有条件实现更好更快 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总基调不动摇,坚持既定的战略定位不动摇,全力打造区域发展新 高地,争取成为山东向南竞争合作的战略支点,争当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二、深化对经济战略转型的认识,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金融危机已打破了对原有发展路径的惯性依赖,几乎所有城市都把“转型”作为基本战略选择。在 2007年初,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就鲜明提出了“以经济战略转型为主线”的发展思路,确立了资源型城市向 新兴工业城市跨越的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作为资源开采鼎盛期的城市,我们可能是主动“转型”的一个 先例。两年多过去了,转型发展的收获是明显的。几年来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在煤炭生产总量没有 增加的前提下取得的,三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加了近一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两倍多,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个数翻了一番,万元GDP能耗下降15% ,COD排放量减少15% ,SO2排放量减少三成。这就 是转型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转型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目前,经济 转型处在了一个重要当口,城市发展模式和社会管理方式,也都进入了一个重要转型期。各种经济社会 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互为动力。这就需要我们树立统筹观念,顺应发展规律,推进复合转型。今 天把问题提出来,请同志们思考。也就是说,在深化经济战略转型的同时,如何配套推进城市发展转型、 社会管理转型,实现全面转型发展。这里着重谈谈经济转型问题。
  现实中,对推进经济转型还有一些模糊认识,主要集中在如何看资源、如何看产业、如何看增长等三 个方面。对此我谈三个观点:第一,转型不是否定资源优势,而是要打破“资源诅咒”。这不是新话题。但 有些同志仍习惯把经济转型和资源利用对立起来,认为放着资源抓转型,就是“端着肉找饭吃”。有资源 是好事,但把握不好就容易变成坏事。转型发展不是舍弃资源,恰恰是高效利用资源,放大资源优势,摒 弃资源粗放低效利用方式,打破因资源依赖而导致的发展惰性,拓展产业空间,激发创造活力。经济学有 个术语叫“资源诅咒”,揭示了一个现象:自然资源富集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而资源贫乏国家和 地区,增长速度要相对高出2-3倍。原因就是资源在提供生存条件和经济积累的同时,也容易窒息创造 力和扩张冲动,一步步走进“资源陷阱”。事实让大家看得很清楚,资源型地区在这次危机中背负的内外 压力更大。上半年,山西省是全国唯一负增长的省份,煤炭资源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成为山西频尝“苦 果”的根源。山西有的地方,也打出耐人寻味的广告牌:“假如明天没有煤,山西怎么办?假如过去没有 煤,山西可能就是今天的深圳!”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我市如果没有多年来大力度的调整转型,如果没 有多元产业支撑和新兴产业发展,恐怕也不会是今天这个局面。说到底,转型是济宁发展的“生死结”。 第二,转型不是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谋求产业“涅槃新生”。在经济转型上要破除两种认识:一种是片面的 “增量转型观”,一味强调新上高新技术产业,忽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一种是片面的“存量转型观”,只 盯着现有产业升级,忽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经济转型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不可偏废。既要加快 培植高新技术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又要注重现有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创新升级。需要认识到, 高端产业肯定有高技术含量,但高新技术不一定只存在于高端产业中,传统行业同样可以高新技术化。 “如意纺”就是最好的例证。我市现阶段的转型发展,应当更多地注重“技术路线”和“技术标准”,而不应 过于拘泥何种产业形态。煤电产业只要做到了高新化,也是转型;非煤产业如果是落后产能,也不能算转 型。工业要转型发展,农业和服务业也要转型发展;产业基础好的县市区,要选准高新技术产业的突破点特 载11和产业升级的着力点;产业基础薄弱的县也不是无“型”可转,不能等到低端产能到一定规模时才考虑转 型,环保领域“先污染后治理”被动模式不能移植到产业领域,树立起“高端积累”的意识,无论是引进项 目、还是培植产业,都要坚持高点起步,打造后发优势。转型发展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时时能抓、处处可 干。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实施重点行业调整振兴计划,都是抓转型 发展的现实选择。第三,转型不是盲目求新图变,而是创新发展的“远谋近施”。有的同志认为,当前应当 突出“保增长”的首要任务,转型可以缓一缓、放一放,为保增长让路。这种把“保增长”和“促转型”割裂 开来的认识是错误的。“保增长”一定要紧抓不放,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但“保增长”不能忘转型,不 能为一时增长而“饥不择食”,走老路、走回头路,搞低效率甚至无用功的增长,为长远发展埋下隐患。面 对危机,站起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持久地站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型需要舍小利而图大成的眼 光和境界,有时需要牺牲些眼前利益、忍受些暂时阵痛、承受些责难非议。那么,经济转型路径如何深化? 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 以新兴产业引领转型。我市的产业发展格局十分清晰,已确立了重点培育的能源工业、煤化工、 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了化工、纺织服装、医药、电子信息、造纸、建材六大优 势产业。这些都是我市工业经济的现实基础,要紧紧抓住,深化研究,科学规划,全力推动,尽快在产业规 模上做大,在核心竞争力上做强。同时,要着眼于未来,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也就是5年、10 年后济宁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这一段时间,我们作了一些论证探讨,初步提出了新能源、新材料、新医 药的“三新”产业和高端技术、高端制造、高端服务的“三高”目标。市政府还在全省首家制定了《济宁市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对我们这样一个传统能源大市具有特殊意义。新能源上,瞄准中国 “光谷”目标;新材料上,抓住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纤维材料;新医药上,突出高端化学合成药物、生物 制品、现代中药和医用材料等。我市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要把握这样几点:一要加强对新兴产业的研 究。对新兴产业要保持足够的敏锐性,善于捕捉机遇,善于把握动态,善于付诸行动。注重研究新兴产业 的发展趋势,研究产业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总的看,我们还是知之不多,需要下功夫进行系统研究。二要 着力抓好新兴产业的孵化培植。培植新兴产业,既要重引进,更要重培育,最终还是靠培育。一般情况 下,新兴产业孵化期需要3-5年时间甚至更长,但一旦实现产业化,就会显示出高成长性。必须注重从 基础抓起,重视项目孵化,打牢新兴产业的起步基础。三要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主攻方向。循环经 济和低碳经济代表着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市发展的一种必然性选择。我市生态环境压力大,正 说明实现绿色发展的紧迫性;产业结构重,正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空间大。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的叠加, 是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逻辑起点。比如,按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大型化工园区、发展煤炭精细 化工和清洁能源,都符合这样的发展方向。四要有培植新兴产业的眼光、胆识和气魄。就培植新兴产业 来说,我们和一些发达地区基本处在同一起点上,谁取得先机,谁就可能高点切入,占据发展的制高点。 现在谁都可以上,也都在争着上。德州市在太阳能利用上已达到相当水平;河北保定已形成了风电、光电 等六大产业集群160多家企业。相比较来说,我市完全具备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我们要看远一 些,拿出胆识和气魄,舍得花本钱,勇于担风险。对我们这样的地区,发展高端新兴产业最要紧的是抢先 机,在大方向上清楚,在技术、市场、政策尚未完全成熟的时候,要敢于出手,以时间换空间。否则,在充分 成熟和竞争的条件下,我们很难有大的作为。当然,也可能会有失误和风险,但如果总是亦步亦趋,瞻前 顾后,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以低端产品给别人搞配套。一些做法看似稳妥,实则短视。
  (二) 以城市化带动转型。城市化是我市现阶段发展的最强劲动力,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最基本载 体。目前我市城市化率比全省低近5个百分点,而且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无论是综合配套能力,还是承载12中共济宁年鉴功能,都显得捉襟见肘、非常单薄。这是济宁的最大“短板”。推进城市化进程,要注意把握三点:一是突 出城市承载功能,膨胀规模,完善设施,提升管理,发挥城市对经济要素的聚集效应。二是突出产业与城 市融合发展,以产业促进城市,以城市带动产业,使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有机融合,优化生产力布局,实现 经济发展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同步提升。三是突出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促进人口、资源、产业集中紧凑 发展。现在,中心城区规划布局、政策措施、工作重点、基本要求、阶段目标都已明确,规划上具备了法律 效力,决策上形成了集体意志,工作上有了良好开端,剩下的惟有“干”,大干快干苦干实干。就全市来讲, 概言之,就是扩张中心城区,加速板块融合,完善城镇体系,统筹城乡一体。各县市区的力度都很大,城乡 面貌明显改观,要努力保持这种好势头,但同时也要量力而行,科学运筹,不可盲目攀比,贪大求洋。今年 中心城区建设任务重,投入多,摊子大,要求高,承担任务的市级领导、有关部门、任城、中区、高新区、北湖 区都付出了艰辛努力,攻坚克难,雷厉风行,科学组织,严把质量,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在实干中赢得 了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但下步任务依然艰巨,尤其是北湖区压力更大。但无论如何,今年目标不能变, 标准不能降。要尽快完善北湖区职能,强化力量配置和工作手段,全面展开施工环境和社会治安集中整 治,迅速形成集中会战局面。有些时机稍纵即逝,要只争朝夕,形成势如破竹之势。今年拉不开框架,明 年就展不开布局。这是大局,是我市核心利益所在。
  (三) 以基础设施牵动转型。基础设施是最基本的区域竞争力,也决定着转型发展的进程。目前我市 发展最大的瓶颈制约就是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滞后,严重影响了综合优势的形成。我们现在抓基础 设施建设实际上是“补课”,是干发达地区10年前做的事情。现在“补”不上,以后会更被动。不能仅仅立 足于补,还要超前谋划,为将来发展打好基础。有关机构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显示,在国内不具备与 上海直接通航的城市,属于发展的三类城市,不具备他们考察投资的硬性条件。很能说明基础设施对一 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性。目前,我市“水陆铁空”等交通设施兼备,还面临京沪高铁建设的机遇,但如何发挥 和利用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要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不仅要研究机场、高铁、铁路、航运等单 项交通设施的功能发挥问题,还要综合研究如何实现各类交通设施的网络化和功能集成问题,以交通布 局的最优化,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最大拉动效应。必须明确,基础设施是一个综合性体系,既包括交通设 施,也包括商务服务、环境设施、城市公用设施等,甚至休闲娱乐服务设施的发达与否,也已成为一个城市 商务品质的重要指标。对一个地方的认识,90%的外商是从酒店开始的。因此,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要 树立系统化的观点。这中间也有一个“木桶原理”,决定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水平的,不是最长的那块 板,而是最短的那块。对各类基础设施要素,要逐个研究分析,找准“短板”在哪里,尽快拉长补齐,形成综 合优势。
  (四) 以科技和人才支撑转型。科技和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早已成为共识。有学者研究认为,“地 区在当地政治经济支持下,以构建知识源为发展战略,可以取得迅速发展。”并认为“培养当地以科学为基 础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依赖一切齐全即可使用的技术的转移非常重要”。这些话告诉我们,要培养当地创 新能力,而不能过于依赖引进现成技术。但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如何吸引聚集人才,我们还明显存在路数 不清、点子不多、投入不足、用力分散、效应不显的问题。现在最需要搞清三个问题:一是党委政府在这方 面应该干什么?二是科技创新和人才需要什么?三是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这三个问题搞清楚了,抓科技 创新的路子也就找到了。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政府更是主导,政府就是要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 业,做那些企业做不了、做不好、做不到的事情。一是平台体系建设。加快针对重点产业及相关产业产品 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大型公共实验、检测设备和服务平台建设,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中心建设,为引进 高端人才提供研发创业条件和生活服务保障的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以及支持各类企业搞好工程技术中特 载13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二是大力推动官产学、产学研合作。创新动力学有一个“三螺旋模型”,是说 大学一产业一政府结合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这种结合构成三个空间,即提供“知识空间”,为 高技术企业孵化提供资源;“共识空间”,构筑政府、大学与产业合作平台;“创新空间”,创造新的组织形 式,孵化新的企业实体。三是制定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和保障体系。前段时间到台湾招商,对这个问题 感触很深。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之所以后来居上,跃居世界前列,一个重要“推手”就是台湾工研院,先后孕 育岀台联电、台积电等一批高端产业集团。台联电1980年创立时,世界上有68家同类企业,1996年他们 升至28位,目前是全球IC专业制造商第2位。简单地说,工研院就是一个政府建立和主导的研发及项目 孵化器。在这次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姜大明省长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问题,并把“鲁南煤化工研 究院”列入全省的发展重点。鲁南煤化工研究院要按规划建好,体制和运行机制先试试看,运行中完善, 最终看能不能真正发挥作用。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也要充分论证,加快筹建步伐。就是要搞一个为重点 产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吸聚人才服务的综合型“孵化器”。要以这个“孵化器”为平台,大力度推动与 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吸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济宁创业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修订完善 人才政策,围绕发展引人才,依托产业聚人才,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带项目。我市也要借鉴无锡“530”计 划的做法,拿出自己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办法来。在引进技术和人才方面,要解放思想,特别要树立 “风险投入”的观念,就像风险投入孵化项目一样,不要苛求十拿九稳,“十之有一”就划算,就足以带来高 回报。
  (五) 以服务业助推转型。发展规律表明,工业化初级阶段,制造业是产业的主体;而进入工业化中后 期,服务业逐步成为产业的主体。现代企业有一个“微笑曲线”原理:曲线两头的产前研发和产后营销,是 利润的最高点;而中间生产制造环节,是利润的最低点。我看这个原理也适用于一个地区的发展。现在 南方的很多城市,都把打造“区域竞争力”战略重点放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我市人均GDP已达到3800 美元,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服务业滞后的问题十分突出。表现为占比少,即服务业占三次产业比重 少,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层次低,即多是传统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现代业态服务业少;规模小,即服 务业总量小,企业个头小,大型服务业集团少。在工作层面,说不明白,干不清楚,形不成合力,存在四个 不够,即认识不够、规划和政策研究不够、抓重点不够、开放创新不够。服务业滞后带来的问题,概括为四 句话:缺乏活力,抑制消费,影响就业,制约工业。一个城市服务业不发达,这个城市就会缺少市场活力, 缺失高端要素,缺乏繁荣景象。浙江省提出“由工业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的发展战略,上半年第三产 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 5% o差距之大,显而易见。我们既要看到差距,也要看到潜力,树立向 服务业要增长、要就业、要税收的观念,对已经确定的现代服务业五大重点领域,要一个一个研究发展规 划,一项一项研究推进措施,对服务外包、创意产业等新兴业态也要创造条件加快培育。
  (六) 以生态建设深化转型。生态化是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取向,也是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事 实已经证明,一个城市到底能走多远,从根本上取决于城市生态容量和生态可持续性。我市生态环境有 两大突出特点:一个是生态敏感,排放总量大,环境容量有限,又面临着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的硬约束,以 及采煤塌陷地修复治理等硬任务;再一个是生态优势突岀,有山有水,河湖密布,这种生态禀赋在北方城 市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生态是我们赢得未来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推动经济转型,必须考虑我市 的生态背景,把经济转型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转型,以经济转型保障生态建设,走 出一条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并举共兴的新路子。生态建设是一个“大概念”,涵盖从城市到农村、从生产 到生活、从理念到文化等各个领域,需要系统推进,不能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基础性工 作入手,研究构建相关工作体系。一是研究构建生态规划体系。研究编制“城乡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并14中共济宁年鉴做到与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统筹考虑,相互衔接,使城乡的环境、建 设、保护、整治等问题,在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二是研究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按照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 的要求,研究如何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体系。在农业上,充分发挥我市面源污染少、 水土条件好的后发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创新现代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打响“生态”、“有机”、“绿 色”农产品的地域品牌。在工业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低碳产业,构建生态型工业体系。在服 务业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以及生态绿色为特征的多业态服务业。三是研究构建生态文化体 系。生态建设必须注重培育生态文化。国际上已经把生态文化作为衡量公民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美国,有的国家自然公园一直保持不设垃圾筒,也不见垃圾的天然面貌,人们在离开时会自觉带走自己 的垃圾。这就是生态文化的力量。生态文化能够融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习惯。这应该成为我市文化 建设和市民素质提升中,最需要重视和倡树的一种文化。这次会上印发了一份“济宁老运河生存现状调 查”的报道,看了以后确实让人感到惊心和惭愧。这里面有工作和管理的原因,但也深刻反映了各个层面 对生态环境的漠然,以及生态文化的缺失。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警醒和反思。四是研究构建生态评价体 系。应当研究和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考核指标体系,引导各级加大生态投入,强化生态管理,建设生态文 明。研究如何完善生态考核激励机制,在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同时,建立起奖励性指标,形成有力的导 向;研究如何完善调控机制,制订有利于生态建设的价格、税收、土地等多方面的调控政策,为生态建设提 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七)以改革创新保障转型。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也是转型的动力。“转型”是对传统发展理念、 增长方式、发展模式的“扬弃”,本身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改革创新是应有之义。这些年我们讲改革少 了,更多地注重了制度和管理创新。创新是必要的,创新也是改革,但仅讲创新是不够的。改革不仅是创 新,改革更带有革命性、根本性、彻底性。在一些制约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仅靠修 修补补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强化改革意识,保持改革的激情、锐气 和韧劲,为转型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同时,还要注意把改革力度、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确保 方向不偏离,改革不停步,社会不出事。
  三、深化对提升干部能力的认识,做“爱读书、肯实干、操守正”的新型领导干部当前,保增长处在重要关口,促转型也进入关键时期。严峻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对各级干部的素质 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定意义上说,干部能力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任务。“转”就是转变思想观 念,转变思维方式,转变工作作风,转换时空方位,适应发展要求;“型”就是塑造“爱读书、肯实干、操守正” 的新型干部。这不仅是对干部的要求,也应当成为广大干部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要做“爱读书”的干部。读书学习是干部提升素质、胜任工作的基本途径。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领导工作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综合知识,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果不注意学习,很容易 讲外行话、办外行事。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强调,领 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以此推动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并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读 什么书、如何读书等重要问题,用心之切、用情之切,发人深思。这次会议专门印发了这篇讲话,同志们要 认真学一学。最近,有一篇报道说“三成多干部每周学习不超过三小时”,姑且不论调查的精确度如何,但 现实中许多干部基本不读书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不能看成是小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爱读书,有 很多的意思,“爱读”是指有读书的意识,读书的爱好,读书的自觉;“读”是读好书、会读书,读且思、知且 行,把书读薄、把书读活、把书用好,使知识升华为境界、提升为能力、转化为方法。一言之,就是习近平同特 载15志提出的,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要做“肯实干”的干部。对一个干部来说,干事是本分,苦干是境界,实干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当前应 对危机保增长,推进经济转型,是对各级干部实实在在的考验。干部拿什么说话?就是看你保增长促转 型的实绩怎么样,看保民生促和谐的成效怎么样。做好这些,唯有实干。在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提 岀领导干部要提高科学决策、政策对接、运作项目、运筹资金、推动落实、化解矛盾“六种能力”,这些能力 只有在实干中提高,也只有靠实干来体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肯实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老黄牛”,“老黄牛”精神、“铁人”精神、“5加2”“白加黑”精神,是“肯实 干”的基本要求,是优良传统和宝贵品质,我们要大力弘扬。但这里讲的“肯实干”有更丰富的内涵,“肯 干”就是我想干、我要干,是指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满腔热情,对事业执着追求。“实干”就 是会干、干好,是指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和事物发展规律办事;立足实际,研究实法, 破解难题,千方百计把工作落到实处;雷厉风行,勇于担当,不计得失,始终保持奋发争先的昂扬斗志;脚 踏实地,不图虚名,沉下身子,下苦功、用实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肯实干”既要 汗水,更要智慧;既指作风,又讲方法,是能干事和能成事的统一,是有干劲和有办法的统一,是讲奉献和 讲效果的统一。“肯实干”的干部越多,发展就会越好越快,风气就会越来越正,济宁就大有希望。
  要做“操守正”的干部。这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要有政治操守,做到理想信念坚定,讲党性、讲原 则、讲大局,严格按党的规矩办事,清正廉洁,保持优良的政治品格;另一方面要有人格操守,做到为人正 派,品行端正,保持健康生活情趣。两种操守兼备,一个领导干部才能“立”得住,才能有好形象和公信力。 我国古代有很多有关操守的明训,《淮南子•缪称训》说:“正身直行,众邪自息”;唐代吴兢说:“未有身正 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讲得都是自身正的重要性。一个干部秉持操守,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地修为。有 两种情况看出一个人的操守:一种是在关键时候。林则徐说“观操守,在利害时”,说明在利害攸关的时 候,人不容易把持自己,这时候更需要一种坚守,做到“不以利害移操守”。另一种是在“小事”面前。大节 固然重要,小节也不容忽视,小事面前犯糊涂,同样会酿成大祸、自辱人格,这方面的教训不少。一定要做 到大事不违规、小事不越轨,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我相信,只要各级干部注重自身的打造,我们就能 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担负起引领、组织发展的重任,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岀更大贡献。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

《中共济宁年鉴》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新世纪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极为复杂的一年。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扬“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抢抓经济回暖机遇,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同时,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推进战略转型,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运行普遍向好发展,总体呈现增速较快、质量向好、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新的成就。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守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