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16797
颗粒名称: 特载
分类号: G2
页数: 21
摘要: 在全市深化“三学三创” 转变干部作风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孙守刚今天这次会议,是春节过后第一个全市大会, 是连续第4年就转变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进行专题部署,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转变干部作风的高度重视和坚强决心。刚才播放的纪实录像、 通报的典型案例、公布的“十佳十差”中层干部评选结果,希望引起大家的警醒和深思。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述了作风问题的本质特点和内在属性,为我们深入开展“三学三创”活动、持续推进干部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市委常委会议对今年的工作提出了“防骄戒满、干字当头、全力全速、只争朝夕”和“加快当前,
关键词: 信息库 信息量

内容

在全市深化“三学三创” 转变干部作风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09年2月8日)孙守刚今天这次会议,是春节过后第一个全市大会, 是连续第4年就转变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进行专题部署,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转变干部作风的高度重视和坚强决心。刚才播放的纪实录像、 通报的典型案例、公布的“十佳十差”中层干部评选结果,希望引起大家的警醒和深思。
  一、以更坚决的态度把干部作风建设推向深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深刻指出,“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要求各级党委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述了作风问题的本质特点和内在属性,为我们深入开展“三学三创”活动、持续推进干部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实践带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干部是一个地方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干部作风是一个地方最重要的环境,发展水平要提升,必须改进干部作风。对干部作风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说是年年讲、反复讲,认识上不应该成为问题了。在当前形势下,更加深入地推进作风建设,有三个问题需要很好地把握。
  抓作风需要坚定信心。对干部作风建设,一些同志仍存有模糊认识:有的认为作风是软指标,不好衡2中共济宁年鉴量;有的认为作风是长功夫,短时间难以改变;还有的认为抓作风得罪人,揭短亮丑影响形象。这些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风建设的推进。回顾近年来的工作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风抓与不抓大不一样,真抓就能真见效,狠抓就有大成效。自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三学三创”活动为抓手,坚持一年一个主题,持之以恒地推动干部思想解放、作风转变,不遗余力地促进机关效能提升、发展环境优化。特别是去年“学苏北、促跨越”活动,对干部作风产生了积极带动效应。客观地说,作风建设的成效是明显的,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发展境界在提升。谋发展求跨越的氛围日趋浓厚,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干部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进取意识。比条件的少了,比干劲的多了;怨天尤人的少了,自加压力的多了;讲困难的少了,想办法的多了。近年来几次现场观摩,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全市上下创业愿望和发展期待十分强烈,无论是条件好的还是基础差的,都确立了较高的发展定位,都在比着先进学、摽着膀子干。二是落实力度在加大。从市到县到乡镇,普遍建立了推动工作落实的有效机制,建立起重点工程指挥部体制,推行了领导干部包保重点项目制度,形成一些责任落实和问责问效办法。领导干部站到一线的多了,靠前指挥的多了,现场解决问题的多了。在一些地方,“5加2”、“白加黑”成为一种活生生的现实。我们之所以干成了一些大事难事,解决了一些困扰多年的难题,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这一条。三是发展环境在改善。与过去相比,服务发展的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备,一系列优化环境的改革措施正在落实,各项专项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机关部门的服务效能和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基层和企业对发展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四是干部形象在改观。广大干部立足本职,默默奉献,为推动改革发展尽心竭力。 这次表彰的“十佳中层干部”,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在各个层次都有一大批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有很多感人的事迹。有一个区的领导干部,长时间吃住在包保项目的工地,感动了周边的群众,一些退休干部自己拿钱买肉前去慰问,这让人想到战争年代群众支前的场景。正是有一大批实干苦干的干部,使群众与党和政府贴得更紧了,使干部队伍的形象更好了。这些都告诉我们,全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是好的,具有创业激情、实干作风和奉献精神,能够担负起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历史重任。我们的干部是有本事能干事的。只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相信和依靠广大干部,就一定会激发和汇聚成负重奋进、跨越赶超的强大力量。对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
  抓作风需要痛下决心。作风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良作风往往表现出一种较强的顽固性、 反复性。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干部队伍中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不良习气、不良作风,刚才播放的纪实录像和通报的一些案例,也说明我们作风建设取得的成效还只是初步的,不可估计过高。“庸、散、 浮、乱”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仍然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担责任。一些干部心思不在工作,工作不在状态。对工作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有的回避矛盾,有风险的工作不愿干,有困难的工作不去干,得罪人的事情不想干,甚至为了不担事,宁肯不干事。二是衙门习气。效率低下、不作为乱作为等顽疾仍然存在,“吃拿卡要”远没绝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老爷作风和官僚习气,仍然是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到一些部门办事,领导出面与不出面不一样,请客与不请客不一样,熟悉与不熟悉不一样,本地人和外地人不一样。三是利益至上。本位主义,不讲大局。遇事先打部门“小算盘”, 有利的事争着上,没利的事拼命推;说一套做一套,明一套暗一套。党委、政府要求很明确的工作,到了有的部门就是落实不了。四是纪律松弛。有的地方和干部自由散漫,松垮拖拉,上班心不在焉,上网聊天、 玩游戏,连上下班时间和基本工作纪律都不遵守;有的领导干部开会都坐不住,进进出出,打手机、发信息。一些干部不讲政治纪律,说长道短、评头论足,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散布流言蜚语。五是作风庸俗。 “好人”主义盛行,拉拉扯扯,吃吃喝喝,面子至上,不讲原则;你好我好,就是不考虑把工作干好。六是环境不优。政策棚架、部门梗阻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针对企业的乱检查、乱收费仍然屡禁不止。施工环境恶特载3劣,有些地方一有工程开工,“地头蛇”、“工程霸”闻风而动,强揽工程、强装强卸,强行提供劳务和建筑材料。列举的这些现象,多数都是老问题,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禁而不绝?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作风建设上没下狠心,没有较真。治顽疾要用重典!必须痛下决心,重拳整治。
  抓作风需要特别用心。首先,应对危机挑战需要特别用心抓作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问题,正在由经济领域向社会生活领域传导,今年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经济发展压力大,改善民生问题多,维护稳定任务重,引导和带动群众共克时艰是摆在各级干部面前的重大责任,也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靠什么提振信心?信心的前提是信任,各级干部必须有好作风好形象,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凝聚起人心士气。一个地方如果干部不勤不廉,必然导致人心涣散、怨气横生,说话没人信、号召没人听,引领大家共克时艰只能是一句空话。特别要看到,受经济形势困难增大的影响,社会心态会更加复杂和脆弱,干部作风出问题极易产生连锁反应,成为社会热点。在人们心理敏感的情况下,平常容易忽视的小问题,也可能一夜间酿成轩然大波。近年来很多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背后,都有干部作风不正的影子,教训极为深刻。其次,实现预期目标需要特别用心抓作风。对今年的工作,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三保三促”和 “一个高于”的任务目标,可以说每一项都十分艰巨,需要以过硬的作风来保证。企业面临困难多,需要部门在松绑减负上出真招;群众面临困难多,需要干部在解难帮困上办实事;社会稳定隐患多,需要干部在化解矛盾纠纷上下真功。现在是更需要拼、更需要干、更需要冲的时候,各级干部要特别讲吃苦、特别讲实干、特别讲奉献。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市委常委会议对今年的工作提出了“防骄戒满、干字当头、全力全速、只争朝夕”和“加快当前,攻坚上半年,准备下半年,大干一整年”的要求,这既是工作要求,更是作风要求。说到底,能否做好今年的工作,取决于怎么干,取决于用什么样的作风干。第三,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需要特别用心抓作风。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从3月份起我市将全面铺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能不能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应该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干部作风转变是个重要标志。全市各级要充分认识干部作风建设的现实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做到思想上不松懈、工作上不松劲、措施上不松弛,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把干部作风建设推向深入。
  二、以更有力的措施解决干部作风上的突出问题今年的干部作风建设,要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这个总基调,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抓住主要问题,解决突出矛盾,弘扬新风正气,使加强作风建设的过程成为提高干部素质、密切干群关系的过程,成为提高执行能力、优化发展环境的过程,成为落实发展目标、开创工作局面的过程。
  (一)把握一个主题,深入开展“跨越发展从我起步,转变作风从我做起”主题活动。820万济宁人民是跨越发展的主人公,各级干部是推动跨越的中坚力量。我们要相信广大干部,紧紧依靠广大干部,充分发挥各级干部在转变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只要每一个干部都把自身摆进去,都能把自己的职责行使好,济宁跨越之路就会在每一个干部脚下延伸,发展环境就会在每一个干部手中优化。开展主题活动,要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作风表现是外在的东西,根子还在于思想观念。要把解放思想作为一大“法宝”,坚持在解放思想中转变作风、在转变作风中推动发展。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首要任务就是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理解不深的问题,服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自觉性不高的问题,破解发展难题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的问题,坚决克服一切违背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真正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推动实践。要把解决实际问题贯穿始终。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在解决问题上动真格、下硬功、求4中共济宁年鉴实效。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把这一主题活动纳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体部署,在时间上同步安排,工作上同步部署,步骤上同步推进。大体用半年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学习调研阶段,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有关文件,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干部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梳理基层和群众对干部作风的意见。第二个阶段是分析检查阶段,主要是从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各个方面,对照检查,深刻剖析,査找根源。第三个阶段是整改落实阶段,对作风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研究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制定整改方案,集中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并做好建章立制工作。会后市优化发展环境委员会办公室要尽快拿出方案。
  (二) 注重两个方法,坚持“开门”抓作风和从细节抓作风。我们对作风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推动作风转变的措施在不断完善,已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要继续坚持和深化。同时,注重从两个方面进行方法创新:一方面,要注重“开门”抓作风。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开”是转变作风最有效的办法。干部作风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要让群众来评判。我们开展的“双评”活动、对市直部门和涉企单位公开评议活动、“十佳十差”中层干部评选活动,都是让群众参与作风建设的有益探索。要沿着这个思路,扩大范围,拓宽渠道,丰富手段,加大力度。今年要办好这样几件事:一要组织群众监督评议团,定期不定期到党政部门、执法机关开展走访、暗访活动,并对涉及干部履职和作风方面的问题进行质询,让干部作风在群众面前“晒一晒”,曝一曝光。机关大门要向群众敞开,干部作风要在群众面前亮相。二要加大社会公开评议和监督力度,每年上半年,对市直部门所有为企业为群众服务的窗口单位,组织一次集中公开评议; 每年下半年,随机抽取四分之一的市直部门,进行集中公开评议;每年年底,组织“万名代表评机关”活动, 开展评选“十佳十差”中层干部活动,并把评议结果作为考核部门和单位工作的重要依据。要把社会公开评议结果量化赋分,纳入年终考核,对后三位的要实行年终评优“一票否决”。要分部门类别制定配套办法。去年开展的市直部门“一把手”公开承诺电视直播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这次会后要组织对承诺兑现情况的公开评议,并对今年转变作风作出新的承诺。有诺必践,这是政府公信力的体现。三要加大领导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力度,不仅要公开市县领导干部职责分工、包保重点项目和推进要求,而且要定期公开工作进展情况。去年工作信息公开后的落实情况,也要结合述职述廉向社会反馈。要发挥好媒体热线和专题栏目的作用,定期组织部门主要负责人在电视、电台、报纸、网上公开接听接线,回答质询, 互动交流。四要建立定向评议制度,对连续发生问题或群众举报多、意见集中的部门,进行定向评议。全市联动、集中评议一个或几个部门,帮助这些部门把问题找准,以评促改。另一方面,要从细节抓作风。 弘扬“科学、精细、务实”的作风,关键是从细节抓起。干部作风问题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在工作细节、生活小节、行为末节上,既上不了纲,也上不了线,很容易被忽视。事实上往往是这些小问题,造成自由散漫风气,影响工作推进。胡适先生有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差不多先生传》,讥讽了一些人做事粗枝大叶的坏毛病,一辈子什么事情也没干成,直到临死的时候仍然是“差不多了”。专家研究表明,近20年来日本企业之所以赢得对欧美企业的比较优势,很大程度是得益于管理的精细,正所谓细节出竞争力、出创造力。在作风问题上,更是这样。小节不小,它反映本质,关系形象,连着群众。基层同志和群众到机关,让个座, 倒杯水,说句暖心话,能办的事热心办好,有问题耐心引导帮助。这应当变成规范,变成制度,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内部管理也是如此,必须从细节抓起,从日常工作行为抓起,从改变习以为常的不良习惯抓起, 注重基本规章制度的落实、基本工作纪律的执行、基本行为规范的检查。对不按时上下班,上班时间串岗、下棋、上网聊天等违反工作纪律的问题,要从严从细认真解决,让规范管理渗透到干部的日常工作,体现在工作的各个方面。
  (三) 突出优化环境三项重点,加大治懒、治乱、治霸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持特载5续加力,一天也不能放松。今年要把重点放在“治懒、治乱、治霸”上。“治懒”,就是解决效能低下、懒政怠政的问题。不廉而贪,利用职权贪污受贿是一种腐败;不勤而懒,拿着人民的俸禄不干事也是一种腐败。 这种懒官和贪官一样,都会损害事业、败坏形象,必须既治贪官、又治懒官。要围绕奖勤罚懒,建立完善问责制度,对不作为、不尽职和失职渎职行为予以严肃追究。要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一次告知制等各项制度,加强对履职效能情况的监督检查。“治乱”,就是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三乱”的问题。从掌握的情况看,反映“三乱”问题的投诉案件有所减少,但占投诉案件的比例仍在 30%以上。“三乱”是一种极其恶劣的消极腐败现象,与巧取豪夺、拦路抢劫没有本质区别。要严查“三乱”背后的腐败问题,看看钱到哪里去了,花在了谁身上?还有“一乱”,也要严治。有些部门面向企业乱办班乱培训,变相强制参加,目的不是服务而是收费。有个企业负责人反映,有时一天甚至要参加两三个部门的培训班。市委、市政府重申:任何单位不准下达罚款收费指标,不准把罚款收费与个人利益挂钩, 不准以所谓自愿名义到企业和服务单位索要赞助、报销费用、借用物资车辆。执法部门既要严格依法办事,又要热情服务,要善待外来客、外地车,维护孔孟之乡崇礼尚义的形象,赢得好客友善的好名声。首违不罚,小过不罚,严厉查处欺生排外、“雁过拔毛”等不良行为。“治霸”,就是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强装强卸、强揽工程行为。随着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实施,今年工程建设项目多、时间集中,特别需要有良好的周边环境作保证。对各类村霸、路霸、建筑霸,要重拳岀击、决不手软;对那些向投资者敲诈勒索的,一律严惩不贷;对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个别党政干部,要严厉查处;对在打霸除恶中失职渎职的公职人员,要严肃处理。要建立警企联系机制,加强警企联系点、驻企警务室建设,健全企业安保体系,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挥作用,及时解决地企之间的各种矛盾问题,建立和谐地企关系。
  (四)落实“四项要求”,弘扬真抓实干的良好风气。要把“防骄戒满、干字当头、全力全速、只争朝夕” 的要求,贯穿到干部作风建设的各方面,体现在广大干部作风转变的具体行动上。要防骄戒满,防止思想自满、精神疲惫、工作疲沓和惰性回归。近年来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们很多工作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有些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但不能因此而滋生自满情绪,不能满足于纵向比有变化,而要多从横向找差距。我们讲成绩,是为了增强信心,鼓励士气,与骄傲自满有本质区别。骄满之气,是没有更高目标追求的表现,是思想境界低、工作标准低的反映。此风一长,就是工作滑坡的开始。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把“学苏北精神”激发出的创业激情和工作锐气保持下去,真正形成常态,永不满足,永不停步,勇往直前。要干字当头,弘扬实干苦干科学干的精神。干是真理,干是真经,干是真本事, 干是最重要的作风。对一个地方和单位的衡量,要看干了多少事、干成多少事;对一个干部的衡量,也要以“干事”为基本尺度,这最能反映一个干部的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困难大的时候, 越需要埋头苦干,大干困难小,小干困难大,不干最困难。要在干中克服困难,在干中发现机遇,在干中增强信心凝聚人心。要全力全速,就是全面提速增效。把各种力量引导到发展上来,把各种积极因素充分挖掘出来,把各种发展要素有效聚集起来,形成推进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环节是提高机关效能。各级各部门要站在企业和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站在全局的高度改进服务。服务效率力求最快,服务质量力求最高,服务措施力求最实,能取消的行政许可事项要依法全部取消,能降的门槛坚决地降,能减的程序坚决地减,向程序最简、时限最短、收费最低的流程看齐。特别要真正落实建设项目 “绿色审批”通道、全程代办制、联合审批等制度,为投资创业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要只争朝夕, 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抢抓机遇。慢一步,差之千里;误一时,落后多年。当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政策机遇和发展机遇稍纵即逝,必须有高度的敏锐性和强烈的拼抢意识。加快节奏,能快则快,工作快上手,项目快推进,措施快落实,矛盾快化解,目标快完成,一切往前赶,以雷厉风行的作风赢得竞争发6中共济宁年鉴展的主动。
  (五)集中抓好“五个一”行动,推动服务创新和环境创新。实践证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干部作风的深层次问题,是转变作风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推行了政府公共交易平台、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清理中介机构等多项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这些改革还都是初步的, 需要继续深化和完善,决不能浅尝辄止、变调走样、半途而废。改革措施涉及哪个部门,哪个部门要主动配合,决不允许为了部门利益推三阻四,这是大局意识强不强的表现,也是有没有纪律观念的表现。同时,要针对干部作风和环境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探索新举措、新办法。今年要重点抓好“五个一” 行动。完善一个机制,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针对审批中心存在部门进驻不到位、授权不充分、 “前台受理、后台办理”等问题,推行完善“三集中三到位”审批机制:部门审批项目向一个科室集中、行政审批科室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进驻中心项目向电子网络集中,审批项目进驻大厅到位、审批授权到位、工作人员到位,做到“进一扇门、办全部事”。推行一项改革,实施涉企收费“一费制”改革。将各部门对企业的收费纳入统一管理,以《缴费明白卡》形式告知企业,由企业按法律法规规定的缴费额度一年分两次到指定银行缴纳。除此之外,任何部门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向企业再收取任何费用。这项改革,市本级上半年要全面铺开,年底前各县市区要全面完成。通过改革,从根本上规范涉企收费行为,遏制“三乱”问题发生。构建一个网络,建立“四级便民服务网络”。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在市、县两级建立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群众服务大厅的基础上,乡镇(街道)建立便民服务站,村(社区)建立便民服务室,实现四级便民服务网络的无缝对接。建立一套档案,对按政策、法律收费和罚款项目多、数额大的职能部门,建立发展环境建设档案;对民意调查、受理投诉、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情况,也要进行分类排队, 建立执法人员个人档案,作为对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推进一项建设,就是大力推进诚信政府建设。围绕提高政府的公信度,建立完善政务公开和诚信考评、失信追究机制。把承诺为民所办的实事,各部门的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办事时限、收费标准等,通过新闻媒体、门户网站等向社会公开,方便群众査询,接受群众监督。将行政执法监管和信用服务相关信息,与金融、司法、保险等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实现互通共享,定期在政府门户网站公开。探索建立公务员信用记录、信用评级和信用奖惩等制度,逐步完善政府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另外,要探索建立对部门作风和效能情况的民意调查制度, 提高效能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以更有效的机制保证干部作风的转变好的作风,既是“抓”出来的,更是靠严格的制度和科学的机制“管”出来的。作风问题的反复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我们既要着力治标,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更要立足治本,加快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全市干部作风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建立长抓不懈的教育机制。转变干部作风,教育是基础,解决思想问题是根本。对干部的学习教育一定要重视起来,不能当成“软”任务。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各级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这些观念不会自发形成,就是靠学习教育。最近我看到一份资料,今年上海对公务员的学习作出硬性规定,要求机关公务员每年完成6—12本书的阅读,每周学习时间不少于7_10小时。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尚且如此,我们对干部的教育更应当有紧迫感。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和制度,引导广大干部乐学、勤学、善学,以学习能力的增强,带动服务能力的提高。要建立覆盖到位的管理机制。按照从严带队伍、从严管干部、从严抓作风的要求,加强对干部的管理监督。 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强化管理意识,对干部理解信任是爱护,管理监督也是爱护,而且是更重要的爱护。小问题不提醒,就会出大问题;小错误不批评,就会犯大错误。要健全干部管理制度体系,以日常管特载7理为重点,堵塞管理漏洞,把从严管理的要求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对无章理事、有章不循、有过不问、 违章不纠,造成管理混乱、影响恶劣的,要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要建立快速反应的查处机制。要以霹雳手段抓作风建设,强化严查严办严惩这一手。要突出一个“快”字,整合各类投诉渠道、热线电话,实行“昼夜值守、集中受理、分类办理、跟踪督查、结果反馈、定期通报、责任追究”的工作机制,对群众的投诉举报坚持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查处、第一时间反馈,务必做到“有报必查快查、查实必究快究、究则从严从重”。要不定期、不间断开展明察暗访,对查处的典型案例及时曝光亮丑,以鞭挞后进、教育干部、鼓舞群众。要建立人人有责的责任机制。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关乎济宁形象。结合“跨越发展从我起步,转变作风从我做起”主题活动,建立机关作风建设人人有责的责任体系。市优化发展环境委员会办公室,要做到人员到位、制度到位、职责到位,尽快实体化运作起来,真正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监督检査作用。各部门党委(党组)要高度重视本单位机关作风建设,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人人有目标、层层有责任的责任机制。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是要求下级机关做到的,上级机关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级新闻宣传部门,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加大干部作风建设的宣传和监督,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对工作作风好、工作效率高、绩效突出的部门和单位,要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对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作风建设标兵,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对作风不良、群众反映较大、影响发展环境的反面典型和案件,要及时予以公开曝光,发挥警示警诫作用。
  同志们,优良的干部作风会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会产生坚强的战斗力。希望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迅速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以作风大转变促进发展环境大优化,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作出积极贡献!8中共济宁年鉴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的讲话(2009年8月19日)孙守刚这次会议,把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和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合并召开,安排内容很丰富,学习传达了近期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精神,大家在自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就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会议开得很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每年集中时间进行理论务虚,是我们近年来形成并坚持的一项制度,对研究和谋划工作很有裨益。在当前应对危机保增长的关键时期,大家静下心来,从具体工作中“跳”岀来,边学习边思考,相互启发借鉴,凝聚共识,拓展思路,分享经验,共同提高。两天的交流,市级领导同志结合分管工作都谈了很好的意见,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践感悟;县市区的同志也都作了发言,既务虚又务实,听了很受启发。振川同志就产业集群发展讲了很好的意见,并对下半年工作作了安排,大家要抓好落实。下面,结合近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与同志们交流。
  一、深化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增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紧迫感当前正处在发展的特殊时期,清醒认识和把握形势十分必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金融危机仍未过去,持续增长压力很大。今年以来,我市全力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遏制住经济下滑势头,一月比一月好,整体比预想得好。1一7月份,主要指标大多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的回暖,我们战胜危机的信心也不断增强。但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金融危机仍未过去,很多矛盾问题不容忽视和回避。概言之,有三大忧虑、四大矛盾。三大忧虑:一是回升基础“不稳固”。同全国全省一样,我市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投入拉动,政策效应大于市场效应,经济增长内在动力还不强。上半年工业企业利润、利税效益指标整体下滑,外贸出口持续萎缩,消费虽有增长但仍未达到去年同期水平,CPI和PPI双下滑,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经济回升态势的稳固。二是回升格局 “不平衡” 。上半年我市五大工业行业中,纺织服装、食品制造、生物医药效益回复比较明显,但煤化工、机特载9械制造行业明显下滑;全市35个重点行业中,有20个效益回升,有15个仍然下滑。特别是煤炭行业利润下滑了 36.1%。三是回升预期“不确定”。全球性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国内宏观经济运行也有很大不确定性,大环境的变化随时会对我市产生影响。现在还不能说对金融危机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已经看清楚了。加之我市产业结构固有的矛盾和问题,也加大了持续回升的难度。四大矛盾:一是增长持续动力不足。外需市场持续萎缩,短期内难以回复;内需受城乡居民收入等各种因素影响,增长缓慢;外需挤压内需空间,大量外向型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二是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大多数行业产能过剩在30%-40%之间,有些行业达到50%以上,仅钢铁行业就过剩 1.6亿吨。在保增长压力之下,新上了大批产能,重复建设有加剧之势,危机过后产能过剩的矛盾会更突出,潜在隐患很多。三是民间投资不旺。当前投资拉动存在政府投资“一头热”的问题,民间投资仍然乏力。今年以来,我市民间投资增长明显低于去年同期,这种低增长与民间高储蓄形成较大反差。四是就业压力加大。城镇劳动力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压力都在持续加大,有3万多城镇劳动力处于动态失业,需要到我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能要超过6万人。种种情况表明,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仍然严峻,下半年“三保三促”的任务非常繁重,切不可盲目乐观,一定多想问题、多想困难、多想应对之策。
  (二)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成为世界潮流。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都会引发新技术革命,催生新的产业形态,成为发展的新引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以新能源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浪潮正在兴起,围绕全球气候变暖而不断升温的国际减排之争和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汇聚到一个“契合点” 上,就是发展低碳经济。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把目光转向低碳发展,国际社会也把经济复苏和新一轮增长的希望寄托于低碳经济。今年初,奥巴马率先提出能源救市方案,并宣称“美国准备在新能源和环保问题上重新领导世界”。与奥巴马新能源战略几乎同步,德国、西班牙、丹麦发起成立“国际新能源组织”, 宗旨是在全世界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扩大和使用新能源。欧盟推行了可再生能源计划,新增300亿欧元用于研发。日本也推出“绿色新政”,提出要打造“世界第一个低碳社会”。备受世界关注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拟就了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其中“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务实解决方案”成为双方政策对话和合作机制的重点。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将致力于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各国绿色技术合作等问题作出制度性安排。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在能源和环境问题上面临更大的压力。在我国,新能源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近段时间,国家新能源扶持政策频出,从“金屋顶计划”到“金太阳计划”,还有“十城万盏新光源工程”,国家新能源发展规划也在酝酿之中。全国有18个省在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风能、太阳能等低碳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发展趋势,在这种“大势”下研究和思考济宁未来发展问题。
  (三)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济宁既面临巨大压力挑战,也面临新的机遇。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胡锦涛总书记今年视察山东时提出的期望和要求,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区域发展思路的重大创新,对于打造山东区域发展新优势,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就我们来说,首先,要增强全局意识。把思想高度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按照全省“一盘棋”的要求,在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优势,主动对接,搞好配合,为全省发展大局做贡献。其次,要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尽管是统筹海陆的发展战略,但战略前沿是东部沿海城市,资源配置将向东部倾斜,其领先优势将会进一步放大。我们地处内陆腹地,本来就有差距,今后可能面临更大的竞争发展压力。我们一定要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处变图强,争取发展主动权。第三,要变挑战为机遇,变压10中共济宁年鉴力为动力,把自己的发展搞好。区域格局的变化,必然带来新的创新发展空间,对任何一个地区来说都是变中有“机”,关键在于发现和捕捉机遇,在于激发内生动力。我们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没有变,具备的各种优势没有变,支撑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变,只要坚定信心,奋发作为,我们完全有条件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总基调不动摇,坚持既定的战略定位不动摇,全力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争取成为山东向南竞争合作的战略支点,争当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二、深化对经济战略转型的认识,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金融危机已打破了对原有发展路径的惯性依赖,几乎所有城市都把“转型”作为基本战略选择。在 2007年初,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就鲜明提出了“以经济战略转型为主线”的发展思路,确立了资源型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跨越的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作为资源开采鼎盛期的城市,我们可能是主动“转型”的一个先例。两年多过去了,转型发展的收获是明显的。几年来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在煤炭生产总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取得的,三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加了近一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两倍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翻了一番,万元GDP能耗下降15% ,COD排放量减少15% ,SO2排放量减少三成。这就是转型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转型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目前,经济转型处在了一个重要当口,城市发展模式和社会管理方式,也都进入了一个重要转型期。各种经济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互为动力。这就需要我们树立统筹观念,顺应发展规律,推进复合转型。今天把问题提出来,请同志们思考。也就是说,在深化经济战略转型的同时,如何配套推进城市发展转型、 社会管理转型,实现全面转型发展。这里着重谈谈经济转型问题。
  现实中,对推进经济转型还有一些模糊认识,主要集中在如何看资源、如何看产业、如何看增长等三个方面。对此我谈三个观点:第一,转型不是否定资源优势,而是要打破“资源诅咒”。这不是新话题。但有些同志仍习惯把经济转型和资源利用对立起来,认为放着资源抓转型,就是“端着肉找饭吃”。有资源是好事,但把握不好就容易变成坏事。转型发展不是舍弃资源,恰恰是高效利用资源,放大资源优势,摒弃资源粗放低效利用方式,打破因资源依赖而导致的发展惰性,拓展产业空间,激发创造活力。经济学有个术语叫“资源诅咒”,揭示了一个现象:自然资源富集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而资源贫乏国家和地区,增长速度要相对高出2-3倍。原因就是资源在提供生存条件和经济积累的同时,也容易窒息创造力和扩张冲动,一步步走进“资源陷阱”。事实让大家看得很清楚,资源型地区在这次危机中背负的内外压力更大。上半年,山西省是全国唯一负增长的省份,煤炭资源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成为山西频尝“苦果”的根源。山西有的地方,也打出耐人寻味的广告牌:“假如明天没有煤,山西怎么办?假如过去没有煤,山西可能就是今天的深圳!”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我市如果没有多年来大力度的调整转型,如果没有多元产业支撑和新兴产业发展,恐怕也不会是今天这个局面。说到底,转型是济宁发展的“生死结”。 第二,转型不是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谋求产业“涅槃新生”。在经济转型上要破除两种认识:一种是片面的 “增量转型观”,一味强调新上高新技术产业,忽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一种是片面的“存量转型观”,只盯着现有产业升级,忽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经济转型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不可偏废。既要加快培植高新技术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又要注重现有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创新升级。需要认识到, 高端产业肯定有高技术含量,但高新技术不一定只存在于高端产业中,传统行业同样可以高新技术化。 “如意纺”就是最好的例证。我市现阶段的转型发展,应当更多地注重“技术路线”和“技术标准”,而不应过于拘泥何种产业形态。煤电产业只要做到了高新化,也是转型;非煤产业如果是落后产能,也不能算转型。工业要转型发展,农业和服务业也要转型发展;产业基础好的县市区,要选准高新技术产业的突破点特载11和产业升级的着力点;产业基础薄弱的县也不是无“型”可转,不能等到低端产能到一定规模时才考虑转型,环保领域“先污染后治理”被动模式不能移植到产业领域,树立起“高端积累”的意识,无论是引进项目、还是培植产业,都要坚持高点起步,打造后发优势。转型发展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时时能抓、处处可干。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实施重点行业调整振兴计划,都是抓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第三,转型不是盲目求新图变,而是创新发展的“远谋近施”。有的同志认为,当前应当突出“保增长”的首要任务,转型可以缓一缓、放一放,为保增长让路。这种把“保增长”和“促转型”割裂开来的认识是错误的。“保增长”一定要紧抓不放,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但“保增长”不能忘转型,不能为一时增长而“饥不择食”,走老路、走回头路,搞低效率甚至无用功的增长,为长远发展埋下隐患。面对危机,站起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持久地站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型需要舍小利而图大成的眼光和境界,有时需要牺牲些眼前利益、忍受些暂时阵痛、承受些责难非议。那么,经济转型路径如何深化? 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 以新兴产业引领转型。我市的产业发展格局十分清晰,已确立了重点培育的能源工业、煤化工、 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了化工、纺织服装、医药、电子信息、造纸、建材六大优势产业。这些都是我市工业经济的现实基础,要紧紧抓住,深化研究,科学规划,全力推动,尽快在产业规模上做大,在核心竞争力上做强。同时,要着眼于未来,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也就是5年、10 年后济宁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这一段时间,我们作了一些论证探讨,初步提出了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的“三新”产业和高端技术、高端制造、高端服务的“三高”目标。市政府还在全省首家制定了《济宁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对我们这样一个传统能源大市具有特殊意义。新能源上,瞄准中国 “光谷”目标;新材料上,抓住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纤维材料;新医药上,突出高端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和医用材料等。我市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要把握这样几点:一要加强对新兴产业的研究。对新兴产业要保持足够的敏锐性,善于捕捉机遇,善于把握动态,善于付诸行动。注重研究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产业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总的看,我们还是知之不多,需要下功夫进行系统研究。二要着力抓好新兴产业的孵化培植。培植新兴产业,既要重引进,更要重培育,最终还是靠培育。一般情况下,新兴产业孵化期需要3-5年时间甚至更长,但一旦实现产业化,就会显示出高成长性。必须注重从基础抓起,重视项目孵化,打牢新兴产业的起步基础。三要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主攻方向。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代表着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市发展的一种必然性选择。我市生态环境压力大,正说明实现绿色发展的紧迫性;产业结构重,正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空间大。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的叠加, 是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逻辑起点。比如,按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大型化工园区、发展煤炭精细化工和清洁能源,都符合这样的发展方向。四要有培植新兴产业的眼光、胆识和气魄。就培植新兴产业来说,我们和一些发达地区基本处在同一起点上,谁取得先机,谁就可能高点切入,占据发展的制高点。 现在谁都可以上,也都在争着上。德州市在太阳能利用上已达到相当水平;河北保定已形成了风电、光电等六大产业集群160多家企业。相比较来说,我市完全具备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我们要看远一些,拿出胆识和气魄,舍得花本钱,勇于担风险。对我们这样的地区,发展高端新兴产业最要紧的是抢先机,在大方向上清楚,在技术、市场、政策尚未完全成熟的时候,要敢于出手,以时间换空间。否则,在充分成熟和竞争的条件下,我们很难有大的作为。当然,也可能会有失误和风险,但如果总是亦步亦趋,瞻前顾后,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以低端产品给别人搞配套。一些做法看似稳妥,实则短视。
  (二) 以城市化带动转型。城市化是我市现阶段发展的最强劲动力,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最基本载体。目前我市城市化率比全省低近5个百分点,而且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无论是综合配套能力,还是承载12中共济宁年鉴功能,都显得捉襟见肘、非常单薄。这是济宁的最大“短板”。推进城市化进程,要注意把握三点:一是突出城市承载功能,膨胀规模,完善设施,提升管理,发挥城市对经济要素的聚集效应。二是突出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产业促进城市,以城市带动产业,使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有机融合,优化生产力布局,实现经济发展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同步提升。三是突出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促进人口、资源、产业集中紧凑发展。现在,中心城区规划布局、政策措施、工作重点、基本要求、阶段目标都已明确,规划上具备了法律效力,决策上形成了集体意志,工作上有了良好开端,剩下的惟有“干”,大干快干苦干实干。就全市来讲, 概言之,就是扩张中心城区,加速板块融合,完善城镇体系,统筹城乡一体。各县市区的力度都很大,城乡面貌明显改观,要努力保持这种好势头,但同时也要量力而行,科学运筹,不可盲目攀比,贪大求洋。今年中心城区建设任务重,投入多,摊子大,要求高,承担任务的市级领导、有关部门、任城、中区、高新区、北湖区都付出了艰辛努力,攻坚克难,雷厉风行,科学组织,严把质量,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在实干中赢得了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但下步任务依然艰巨,尤其是北湖区压力更大。但无论如何,今年目标不能变, 标准不能降。要尽快完善北湖区职能,强化力量配置和工作手段,全面展开施工环境和社会治安集中整治,迅速形成集中会战局面。有些时机稍纵即逝,要只争朝夕,形成势如破竹之势。今年拉不开框架,明年就展不开布局。这是大局,是我市核心利益所在。
  (三) 以基础设施牵动转型。基础设施是最基本的区域竞争力,也决定着转型发展的进程。目前我市发展最大的瓶颈制约就是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滞后,严重影响了综合优势的形成。我们现在抓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补课”,是干发达地区10年前做的事情。现在“补”不上,以后会更被动。不能仅仅立足于补,还要超前谋划,为将来发展打好基础。有关机构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显示,在国内不具备与上海直接通航的城市,属于发展的三类城市,不具备他们考察投资的硬性条件。很能说明基础设施对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性。目前,我市“水陆铁空”等交通设施兼备,还面临京沪高铁建设的机遇,但如何发挥和利用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要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不仅要研究机场、高铁、铁路、航运等单项交通设施的功能发挥问题,还要综合研究如何实现各类交通设施的网络化和功能集成问题,以交通布局的最优化,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最大拉动效应。必须明确,基础设施是一个综合性体系,既包括交通设施,也包括商务服务、环境设施、城市公用设施等,甚至休闲娱乐服务设施的发达与否,也已成为一个城市商务品质的重要指标。对一个地方的认识,90%的外商是从酒店开始的。因此,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要树立系统化的观点。这中间也有一个“木桶原理”,决定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水平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对各类基础设施要素,要逐个研究分析,找准“短板”在哪里,尽快拉长补齐,形成综合优势。
  (四) 以科技和人才支撑转型。科技和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早已成为共识。有学者研究认为,“地区在当地政治经济支持下,以构建知识源为发展战略,可以取得迅速发展。”并认为“培养当地以科学为基础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依赖一切齐全即可使用的技术的转移非常重要”。这些话告诉我们,要培养当地创新能力,而不能过于依赖引进现成技术。但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如何吸引聚集人才,我们还明显存在路数不清、点子不多、投入不足、用力分散、效应不显的问题。现在最需要搞清三个问题:一是党委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干什么?二是科技创新和人才需要什么?三是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这三个问题搞清楚了,抓科技创新的路子也就找到了。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政府更是主导,政府就是要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做那些企业做不了、做不好、做不到的事情。一是平台体系建设。加快针对重点产业及相关产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大型公共实验、检测设备和服务平台建设,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中心建设,为引进高端人才提供研发创业条件和生活服务保障的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以及支持各类企业搞好工程技术中特载13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二是大力推动官产学、产学研合作。创新动力学有一个“三螺旋模型”,是说大学一产业一政府结合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这种结合构成三个空间,即提供“知识空间”,为高技术企业孵化提供资源;“共识空间”,构筑政府、大学与产业合作平台;“创新空间”,创造新的组织形式,孵化新的企业实体。三是制定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和保障体系。前段时间到台湾招商,对这个问题感触很深。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之所以后来居上,跃居世界前列,一个重要“推手”就是台湾工研院,先后孕育岀台联电、台积电等一批高端产业集团。台联电1980年创立时,世界上有68家同类企业,1996年他们升至28位,目前是全球IC专业制造商第2位。简单地说,工研院就是一个政府建立和主导的研发及项目孵化器。在这次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姜大明省长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问题,并把“鲁南煤化工研究院”列入全省的发展重点。鲁南煤化工研究院要按规划建好,体制和运行机制先试试看,运行中完善, 最终看能不能真正发挥作用。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也要充分论证,加快筹建步伐。就是要搞一个为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吸聚人才服务的综合型“孵化器”。要以这个“孵化器”为平台,大力度推动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吸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济宁创业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修订完善人才政策,围绕发展引人才,依托产业聚人才,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带项目。我市也要借鉴无锡“530”计划的做法,拿出自己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办法来。在引进技术和人才方面,要解放思想,特别要树立 “风险投入”的观念,就像风险投入孵化项目一样,不要苛求十拿九稳,“十之有一”就划算,就足以带来高回报。
  (五) 以服务业助推转型。发展规律表明,工业化初级阶段,制造业是产业的主体;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逐步成为产业的主体。现代企业有一个“微笑曲线”原理:曲线两头的产前研发和产后营销,是利润的最高点;而中间生产制造环节,是利润的最低点。我看这个原理也适用于一个地区的发展。现在南方的很多城市,都把打造“区域竞争力”战略重点放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我市人均GDP已达到3800 美元,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服务业滞后的问题十分突出。表现为占比少,即服务业占三次产业比重少,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层次低,即多是传统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现代业态服务业少;规模小,即服务业总量小,企业个头小,大型服务业集团少。在工作层面,说不明白,干不清楚,形不成合力,存在四个不够,即认识不够、规划和政策研究不够、抓重点不够、开放创新不够。服务业滞后带来的问题,概括为四句话:缺乏活力,抑制消费,影响就业,制约工业。一个城市服务业不发达,这个城市就会缺少市场活力, 缺失高端要素,缺乏繁荣景象。浙江省提出“由工业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的发展战略,上半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 5% o差距之大,显而易见。我们既要看到差距,也要看到潜力,树立向服务业要增长、要就业、要税收的观念,对已经确定的现代服务业五大重点领域,要一个一个研究发展规划,一项一项研究推进措施,对服务外包、创意产业等新兴业态也要创造条件加快培育。
  (六) 以生态建设深化转型。生态化是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取向,也是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事实已经证明,一个城市到底能走多远,从根本上取决于城市生态容量和生态可持续性。我市生态环境有两大突出特点:一个是生态敏感,排放总量大,环境容量有限,又面临着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的硬约束,以及采煤塌陷地修复治理等硬任务;再一个是生态优势突岀,有山有水,河湖密布,这种生态禀赋在北方城市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生态是我们赢得未来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推动经济转型,必须考虑我市的生态背景,把经济转型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转型,以经济转型保障生态建设,走出一条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并举共兴的新路子。生态建设是一个“大概念”,涵盖从城市到农村、从生产到生活、从理念到文化等各个领域,需要系统推进,不能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基础性工作入手,研究构建相关工作体系。一是研究构建生态规划体系。研究编制“城乡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并14中共济宁年鉴做到与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统筹考虑,相互衔接,使城乡的环境、建设、保护、整治等问题,在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二是研究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按照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的要求,研究如何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体系。在农业上,充分发挥我市面源污染少、 水土条件好的后发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创新现代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打响“生态”、“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地域品牌。在工业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低碳产业,构建生态型工业体系。在服务业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以及生态绿色为特征的多业态服务业。三是研究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建设必须注重培育生态文化。国际上已经把生态文化作为衡量公民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美国,有的国家自然公园一直保持不设垃圾筒,也不见垃圾的天然面貌,人们在离开时会自觉带走自己的垃圾。这就是生态文化的力量。生态文化能够融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习惯。这应该成为我市文化建设和市民素质提升中,最需要重视和倡树的一种文化。这次会上印发了一份“济宁老运河生存现状调查”的报道,看了以后确实让人感到惊心和惭愧。这里面有工作和管理的原因,但也深刻反映了各个层面对生态环境的漠然,以及生态文化的缺失。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警醒和反思。四是研究构建生态评价体系。应当研究和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考核指标体系,引导各级加大生态投入,强化生态管理,建设生态文明。研究如何完善生态考核激励机制,在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同时,建立起奖励性指标,形成有力的导向;研究如何完善调控机制,制订有利于生态建设的价格、税收、土地等多方面的调控政策,为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七)以改革创新保障转型。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也是转型的动力。“转型”是对传统发展理念、 增长方式、发展模式的“扬弃”,本身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改革创新是应有之义。这些年我们讲改革少了,更多地注重了制度和管理创新。创新是必要的,创新也是改革,但仅讲创新是不够的。改革不仅是创新,改革更带有革命性、根本性、彻底性。在一些制约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仅靠修修补补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强化改革意识,保持改革的激情、锐气和韧劲,为转型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同时,还要注意把改革力度、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确保方向不偏离,改革不停步,社会不出事。
  三、深化对提升干部能力的认识,做“爱读书、肯实干、操守正”的新型领导干部当前,保增长处在重要关口,促转型也进入关键时期。严峻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对各级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定意义上说,干部能力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任务。“转”就是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思维方式,转变工作作风,转换时空方位,适应发展要求;“型”就是塑造“爱读书、肯实干、操守正” 的新型干部。这不仅是对干部的要求,也应当成为广大干部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要做“爱读书”的干部。读书学习是干部提升素质、胜任工作的基本途径。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领导工作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综合知识,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果不注意学习,很容易讲外行话、办外行事。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以此推动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并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等重要问题,用心之切、用情之切,发人深思。这次会议专门印发了这篇讲话,同志们要认真学一学。最近,有一篇报道说“三成多干部每周学习不超过三小时”,姑且不论调查的精确度如何,但现实中许多干部基本不读书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不能看成是小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爱读书,有很多的意思,“爱读”是指有读书的意识,读书的爱好,读书的自觉;“读”是读好书、会读书,读且思、知且行,把书读薄、把书读活、把书用好,使知识升华为境界、提升为能力、转化为方法。一言之,就是习近平同特载15志提出的,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要做“肯实干”的干部。对一个干部来说,干事是本分,苦干是境界,实干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当前应对危机保增长,推进经济转型,是对各级干部实实在在的考验。干部拿什么说话?就是看你保增长促转型的实绩怎么样,看保民生促和谐的成效怎么样。做好这些,唯有实干。在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岀领导干部要提高科学决策、政策对接、运作项目、运筹资金、推动落实、化解矛盾“六种能力”,这些能力只有在实干中提高,也只有靠实干来体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肯实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老黄牛”,“老黄牛”精神、“铁人”精神、“5加2”“白加黑”精神,是“肯实干”的基本要求,是优良传统和宝贵品质,我们要大力弘扬。但这里讲的“肯实干”有更丰富的内涵,“肯干”就是我想干、我要干,是指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满腔热情,对事业执着追求。“实干”就是会干、干好,是指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和事物发展规律办事;立足实际,研究实法, 破解难题,千方百计把工作落到实处;雷厉风行,勇于担当,不计得失,始终保持奋发争先的昂扬斗志;脚踏实地,不图虚名,沉下身子,下苦功、用实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肯实干”既要汗水,更要智慧;既指作风,又讲方法,是能干事和能成事的统一,是有干劲和有办法的统一,是讲奉献和讲效果的统一。“肯实干”的干部越多,发展就会越好越快,风气就会越来越正,济宁就大有希望。
  要做“操守正”的干部。这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要有政治操守,做到理想信念坚定,讲党性、讲原则、讲大局,严格按党的规矩办事,清正廉洁,保持优良的政治品格;另一方面要有人格操守,做到为人正派,品行端正,保持健康生活情趣。两种操守兼备,一个领导干部才能“立”得住,才能有好形象和公信力。 我国古代有很多有关操守的明训,《淮南子•缪称训》说:“正身直行,众邪自息”;唐代吴兢说:“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讲得都是自身正的重要性。一个干部秉持操守,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地修为。有两种情况看出一个人的操守:一种是在关键时候。林则徐说“观操守,在利害时”,说明在利害攸关的时候,人不容易把持自己,这时候更需要一种坚守,做到“不以利害移操守”。另一种是在“小事”面前。大节固然重要,小节也不容忽视,小事面前犯糊涂,同样会酿成大祸、自辱人格,这方面的教训不少。一定要做到大事不违规、小事不越轨,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我相信,只要各级干部注重自身的打造,我们就能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担负起引领、组织发展的重任,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岀更大贡献。16中共济宁年鉴在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9 年 11 月 12 日)孙守刚这次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主要是全面落实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新型城镇化工作。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在临近年终工作头绪很多的情况下,专门安排到临沂、潍坊进行了两天的学习考察。 通过学习考察,切身感受到兄弟市推进城镇化的境界、力度和氛围,普遍感到深受启发和震动,希望大家把学习考察的收获,真正转化为压力和动力,转化为思路和方法,转化为激情和干劲,切实谋划和推动好自己的工作。四个县市区作了很好的发言,大家要相互学习和借鉴。振川同志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镇化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各级要认真抓好落实。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推进城镇化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同全省一样,我市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这次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必将进一步推动全省城镇化的更好更快发展。回顾我省的城镇化历程,2000年召开的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推动形成了近10年的城镇化建设热潮。在这个阶段,我市城乡面貌同样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正是在这个阶段, 我们与省内一些兄弟市拉开了距离。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与临沂、潍坊城市规模相当,在城市形态上还占有优势。临沂1999年做的城市规划,目标是到2010年市区人口 70万,建成区70平方公里;但现在已扩张到143万人,143平方公里,并且城市景观特色更加彰显。今天看起来,在城市建设上的差距, 实质上就是发展上的差距、竞争力上的差距、财富人才集聚能力上的差距,这才是问题的要害所在。这个问题如果不重视,就会影响和制约我们今后的长远发展。现代经济是城市经济,城市是创造财富的主要载体,城市承载力不强,空间容量不足,形不成要素聚集效应,发展就缺乏内生动力和要素支撑条件;现代经济是创新经济、知识经济,人才和科技在发展中的贡献度越来越高,而城市是集聚人才和创新的载体, 城市发展滞后,形不成创新创业、宜居宜业环境,不仅外地人才不来,本地人才和财富也会流失,区域经济就没有活力和原动力;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城市是消费群的载体,是需求提供者,城市兴则需求旺,发展特载17要素流动性就好,经济就会繁荣;现代经济是以人为本的民本经济,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一切发展都为了人,而城市生活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取向,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城市带来的现代生活品质,这样的发展才是人民群众共享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总而言之,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 是济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是我们争创发展新优势、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的迫切课题。放眼省内外城市,济宁的最大差距在于城镇化,最大潜力和希望也在于城镇化。
  要客观地看待我市城镇化进程,充分看到取得的成绩。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积累了推动城镇化的重要经验,这是我们今天谋划城镇化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近几年,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相继完成了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土地利用规划修编,调整了市区行政区划,实施了一批城市重点工程,加强了水系、道路、园林、公交、 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实施了 14个新型乡镇试点,启动了农村中心社区建设。各县城、开发区和镇村建设也都取得了明显成绩,全市城镇化建设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全新时期,城乡统筹、一体发展、重点突破、多头推进的大格局初步形成。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这些差距不仅表现在一些数字和表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思想观念、思想境界、发展模式、运作机制、干部作风上,这些差距才是根本性的,也是必须正视的。加速济宁的城镇化进程,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思想观念问题。现在,还有一些论调,反映了一些错误思想观念,亟待澄清和破除。一是自我满足论。满足于比过去有点进步,有点变化就自我感觉良好。 看不见外面世界的变化,看不到自己的差距,缺乏忧患和进取意识,小成即满,小进则止。这实际上是“小农意识”在城镇化中的反映。二是唯条件论。遇事就强调客观条件,把工作的差距归结到基础上、归结到财力上、归结到区位上,好像条件决定一切。临沂的基础、区位和财力,哪一点比我们强?汶上在条件上有多大优势?客观条件固然重要,但绝不是落后有理的借口,也掩盖不了主观上的问题。一味强调条件, 说到底就是缺乏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三是形象工程论。认为搞城市建设就是追求好看、贪图面子、劳民伤财,认为把钱花在城市建设上没效益、不值得。看不到城镇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和要求,是一个地方创造优势、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备条件和支撑。四是负债风险论。把市场化融资片面地看作是政府举债搞建设,搞不清市场化融资是怎么回事,看不到这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基本运作模式。习惯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没钱就不办事。持这种观点,以不干事来规避风险,这才是一个地方最大的风险。还有一些奇谈怪论,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思想认识问题,表现在工作上,就是无所作为,畏难发愁,被动应付。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首先破除这些思想藩篱,思想通道打开了,工作路子就会找到,我们就能开创具有济宁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创新理念,努力走出具有济宁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实践证明,我市城镇化思路、城市布局框架及政策措施,完全符合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符合济宁的实际,符合广大群众的意愿。这两年,我们在规划、区划、融资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在这一轮的全省城镇化大建设、大发展中抢占了先机、赢得了主动。在当前推进城镇化发展上,我们要做到“四个不动摇”:坚持既定的规划和思路不动摇,坚持拉开大框架的布局不动摇,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和生态优先的18中共济宁年鉴原则不动摇,坚持重点工程集中会战模式不动摇。我市城镇化的总体目标是两步走:第一步,争取到2012 年全市城镇化水平年达到50%以上,比2008年提高7. 5个百分点(今后三年年均提高接近2个百分点, 相当于临沂、潍坊去年的增长率),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组群结构城市轮廓初步形成,城镇体系功能更加完善;第二步,争取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形成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高度融合、文化和生态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新格局。从大格局上讲,积极构筑“一核、一群、一带、 多极”的新型城镇体系:“ 一核”就是中心城区;“一群”就是组群结构城市,推动济兖邹曲嘉融合发展;“一带”就是运河生态经济带;“多极”就是县城和中心镇。组群结构城市建成后,济宁将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按照这样的目标要求,全力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立足于后发快进,走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城镇化路子,力争用三年时间,追赶上全省城市化平均水平,使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相协调。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命题,“新型”的含义是什么? “新”体现在哪里?有这样几个理念和原则,需要很好地把握和遵循。
  一是城市集群发展的理念。从大的区域概念上讲,城市群是现代城镇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城市形态,是区域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就我市来说,集群发展更具特殊意义。仅靠单体城市,很难形成对周边城市的绝对优势;但构建组群结构城市,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所在,也是一种历史必然。我们要在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同时,把推进“济兖邹曲嘉”一体化作为战略重点,再推而开之,统筹建设好各个县城、 一批中心镇卫星城,全力打造“城市群”和城镇体系的复合竞争优势。
  二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城乡统筹发展,不是单纯的以城补乡,也不是片面的均衡发展,而是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促进城乡发展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流动,进而调动起城市和农村两个积极性,形成城乡良性互动格局。我们要按照“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一体、梯次推进”的战略取向,完善城镇体系布局,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当前,要以新型乡镇和农村中心社区为牵动,探索建立促进城乡统筹的制度体系,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财税、土地流转、行政管理及社会保障的体制机制束缚,推动城乡之间人口自由迁徙、劳动力自由择业、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三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代城市发展理论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三大支持系统”,即产业支持、资源支持和环境支持系统,共同构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从根本上说,一个城市究竟能走多远,最终取决于城市的环境容量。我市正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期,也是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保护压力大的时期,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准则,努力实现城市效益、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此,要做到“三个特别注重”:注重产业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行清洁、环保生产模式,实现绿色增长;注重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要素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土地节约”的原则,珍惜和合理利用好一切能源资源;注重环境可持续支撑,狠抓节能降耗、治污减排,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城市扩容”与“环境增容”的同步提升。
  四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的理念。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动力”,工业化为城市化制造供给,城市化为工业化创造需求,是现阶段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要求。工业化和城市化缺一不可,没有工业化的支持,缺乏集聚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城市化就是无源之水;没有城市化的发展, 工业化也缺乏支撑和基本的要素保障条件。我市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脱节,城市化明特载19显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欠账”,不仅仅表现在“城市”本身,而且传导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一种“负放大效应”。目前存在的产业规模层次不高、开放型经济发育迟缓、服务业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都与此有直接关系。显然,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最重要的还在于扩大城市规模。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实现“两个同步”:产业布局与城市布局同步优化,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同步提升。以产业繁荣城市,以城市支撑产业。
  五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城市发展之本。宜居宜业,核心都是人。要把“以人为本”贯穿到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把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作为改善民生的过程,以群众满意为最大追求,彻底转变重建设轻管理、重生产轻生活、重物轻人等落后观念,在城市发展中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更多地增加民生元素,更多地重视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在规划设计上,要把城市设施的实用性和普惠性结合起来,大到重点工程、小到一个公交站点,都要体现便民利民。在项目安排上,要加大涉及民生项目的实施力度,既要保障居民水、气、热、电等日常生活需要,又要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城市管理上,既要抓好重点地段、重点区域的管理,又要抓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背街小巷的整治。要特别注重维护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提高城市住房保障能力,让广大群众住得起、住得上、住得好。
  六是文脉相承的理念。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记忆,也是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最重要“身份”特征。济宁历史源远流长,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这是城市发展的一大优势,也是彰显城市特色的一大资本。我们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把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到城镇建设之中,注重突出济宁的文化特色,彰显文化魅力,把济宁建成在全省乃至全国独具文化魅力的城市。对此,我们应该有信心和决心。
  七是生态优先的理念。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取向,城市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生态竞争力。临沂是“一条大河”兴城市;潍坊是“三河治理”,实现了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济宁生态资源异常丰富, 有山有水,山清水秀,河湖密布,生态禀赋良好。每个县市区也都具有可资利用的生态优势。要坚持“生态济宁”发展战略,“以生态引领城建、以城建彰显生态”,做到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重建相融合,走出城市化与生态化并举的新路子。要完善全市域生态布局,以“北湖生态新城”为核心,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为主体,以国省干道和河道水系为生态廊道,以各种生态湿地、森林公园、山林、水面为节点,建设与城镇布局相衔接的大生态体系。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社区、生态村镇、绿色家园、绿色企业、绿色学校,整体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目前,我省已有4个城市获“中国人居奖”,3个获“联合国人居奖”,还有一些城市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等奖项。规划、环保等部门要立即着手研究,认真论证,拿出详细规划,明确争创目标,争取我市率先成为获“人居奖”的内陆城市。
  八是创新发展的理念。城镇化对我们大多数干部来讲是一个崭新课题。城镇化不等于城镇建设,一个“化”字赋予了丰富内涵。在现阶段,发展压力大,财政绷得紧,拆迁矛盾多,土地管理严,靠什么加快城镇化?唯有“创新”二字。一方面,要防止照搬照抄、囫囵吞枣,看到外地怎么搞就不顾实际跟着上;另一方面,要防止经验主义,经验固然重要,但不能一切从经验出发。如果看不到新的变化,不能够与时俱进形成新的思维,就会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要创新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思想束缚,树立起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新观点、新境界、新思维;要创新思路,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找到适合本地实际的新型城20中共济宁年鉴镇化新路子;要创新方法,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摆脱陈旧工作模式,努力寻找加快发展、破除难题的管用办法。不管这法那法,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就是好办法。
  三、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和推动全市城镇化工作这次会议选择这个时间有特殊意义。当前正是谋划明年工作的关键时候,又是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关键阶段。现在开这个会议,就是谋划“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镇化工作,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还要认真研究理清今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路子。关于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镇化工作,提四点要求。一要科学务实,分类指导。不同的地方,基础不同、阶段不同、财力不同、目标要求也不同,推进城镇化思路、 重点和模式也不一样。市、强县、弱县和不同类型的小城镇,都要在把握城镇化的正确方向和原则的前提下,紧密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特点,大胆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市委、市政府总的要求是,既不搞“大跃进”,也不搞“齐步走”。各级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积极主动,又要防止盲目蛮干,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要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要坚持标准,不能搞“低标准”、 “瓜菜代”。特别是国省干道沿线违章建筑的问题,现在还没有遏制住,要下决心解决。违反规划、压红线的,要坚决拆除;今后再有这类问题,要严肃追究责任。不管是驻地乡镇的问题,还是县规划、建设部门的责任,要处理到人,不能因人误事。下决心把这个问题管住管好。二要抓住重点,集中突破。坚持以重点带动全局,集中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达到抓纲带目、纲举目张的效果。从全市来讲,主要有四个重点:一是抓城镇体系规划。全市域、县、镇、村都有一个完善规划的问题,也都有一个落实规划的问题。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坚决杜绝“拍脑门”决策、没有规划盲目建设、违反规划乱建设等现象。规划要树立统筹理念,就一个县来讲,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居民点布局,工业园区、交通体系、水系、 基础设施布局,教育、文化、卫生设施布局等都要统筹考虑,一体规划,现在这方面做得仍然不够,存在相互脱节、顾此失彼等问题,影响了城镇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要特别注重提高规划的专业水准,因为规划水平上不去,建设质量肯定高不了,必须下决心纠正规划设计粗制滥造、工程建设标准不高的问题。二是抓农村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这既是城镇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城镇化的重要动力;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省委、省政府提出“三个一头”的要求,就是保住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一头,启动农村住房建设这一头,激活普通商品住房这一头。这三个方面都要深入研究,不断寻求更大的突破。特别是农村住房、小城镇建设,今年全市有一个很好的开端。无论是高新区、北湖新区,还是各县市区的省级开发区,对中心社区布局不能过小。同时,要充分考虑方便农民生活生产,研究一些好的办法,解决生活方式转变和生产方式转变相适应的问题。三是抓基础设施和水系生态建设。继续突破基础设施,拉开交通基础设施大框架,提升基础设施的牵动能力和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大水系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力度,把我市河湖湿地和生态优势发挥出来。塌陷地、河湖湿地的治理要坚持综合治理、规模化治理的原则,一治一条河,一治一个区域,坚决改变过去分段治理、一条线治理的模式。四是抓重点片区、重点园区、带动性、 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市本级就是集中突破北湖生态新城,明年重点还是放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上,同时推动一些重点工程建设。各县市区也都要确定集中突破的重点。重点带动既是发展战略,也是工作方法,必须认真研究和推动。三要创新机制,破解瓶颈。现阶段,主要是从土地、融资、城市运行管理特载21等三个方面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土地和融资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经营城市说到家是经营城市的土地,这是所有城市建设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城市建设就是项目搭配土地,要在方法上研究怎么具体操作。土地部门要着眼发展全局,创新方式方法。一方面,用足用好用活土地政策,积极争取指标倾斜;另一方面,在土地的收储运营上加大力度,保障全市重点建设需要。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住房建设用地等政策,都很有突破性,要研究好、利用好。在投融资方面,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自我积累、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原则,使平台公司真正成为管理规范、运转高效,风险可控、良性发展的责任主体,防止平台公司融资转化为财政债务。在城市管理运行方面,继续理顺体制,重心下移,实行市场化运作,特别要加快公用设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步伐,城市绿化、环卫、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都要推向市场。这一步必须走出去,明年上半年要改革到位。四要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各级各部门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一项战略,作为系统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城镇化的攻坚合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切实干出让群众认可、让长远受益的实绩。要加强工作指导,重大问题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亲历亲为,分管同志要深入研究。市县各级领导同志要认真学习研究城镇化工作,研究城镇化建设的规律、机制和新的办法,提高指导和推动工作能力。要强化考核奖惩,提高城镇化工作在年度综合考核中的分量,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希望同志们把推进城镇化作为造福一方的大事来抓,把握住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难得机遇,积极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我市新型城镇化工作新局面。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

《中共济宁年鉴》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新世纪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极为复杂的一年。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扬“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抢抓经济回暖机遇,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同时,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推进战略转型,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运行普遍向好发展,总体呈现增速较快、质量向好、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新的成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