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与创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08855
颗粒名称: 三、改革与创新
分类号: D631.19
页数: 1
摘要: 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帮助基层群众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围绕贯彻全省科学发展情况交流现场会精神,组织县市区、市直部门负责人到省内五个城市进行了学习考察,7月份进行大规模现场调度“看比评”鼓劲加压,增强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科教兴市步伐,连续开展四次“院士济宁行”活动,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63项,其中16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启动“文明济宁”建设,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窗口等群众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我市荣获“省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深入开展 “平安济宁”建设,初步实现了确保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环境优化、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四个确保” 目标。
关键词: 政治工作 行政工作

内容

积极营造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倡导团结民主、务实为民、勤政廉政的作风,完善各项制度和工作规则,推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连续五年开展“行风评议”和“万名代表评机关”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支持敢抓善管、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干部,提拔使用政治过硬、干事创业、实绩突出的干部,批评教育只说空话、不干实事、作风飘浮的干部,着力营造支持人干事业、鼓励人干成事业、激励人干成大事业的浓厚氛围。完善市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和包重大建设项目、包重要信访案件等制度。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帮助基层群众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制度和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全市上下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团结和谐奋进的良好局面。围绕贯彻全省科学发展情况交流现场会精神,组织县市区、市直部门负责人到省内五个城市进行了学习考察,7月份进行大规模现场调度“看比评”鼓劲加压,增强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 建设文化名市,争创文明城市。着眼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认真组织实施文化名市建设《纲要》。召开全市文化名市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促进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实施“九大工程”、建设“十大文化设施”。加快科教兴市步伐,连续开展四次“院士济宁行”活动,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63项,其中16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济宁师专改建济宁学院通过省高校设置评委会专家组评审验收,学院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孔子文化节期间首次成功举办了全球联合祭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启动“文明济宁”建设,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窗口等群众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我市荣获“省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农村“文明一条街”建设荣获省首届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案例一等奖。
  (三) 建设平安济宁,构建和谐社会。深入开展 “平安济宁”建设,初步实现了确保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环境优化、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四个确保” 目标。狠抓“九个一批”,建立县乡村三级排查调处网络,建立快速反应、机动灵活的预警机制和处置机制,把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严格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下访、公开接访制度,全面开通群众来信“绿色邮政”,全年没有发生进京集体访和重复到省集体访。深化“严打”整治斗争,广泛开展基层创安活动,85%以上的乡村和基层单位做到常年不发生刑事案件,社会治安满意率超过 96%。边界稳定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发展,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四) 坚持执政为民,切实关心群众生产生活。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意见》,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市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村村通油路通客车、农户改水改厕、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工作成效显著,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人口近200 万。投入低保资金5140多万元救助城乡低保对象9 万人,并为9000多名破产企业职工发放了救助“绿卡”。全面推行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支出3600 万元对2万多名“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实施了有效保障。启动了“万名特困生救助工程”,发放资金280 万元救助城乡困难家庭子女1.5万人。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6

《中共济宁年鉴2006》

本书全面记述了2006年度济宁市委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出的重要决定、召开的重要会议;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