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济宁市辖3市2区7 县12个地方党委,3个派出工委,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基层党委583个, 党总支1530个,党支部 17779个;共有党员418879名,其中,女党员58132名,大专文化程度以上101285 名。
2005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共济宁市委坚持以加强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扎实推进先进性教育活动。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把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做到该有的环节一个不少,该走的步骤一个不缺,该履行的程序一个不乱。开展了“2 +X”主题实践活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付诸于广大党员的实际行动。围绕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大力推行党员承诺制,探索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第一、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员参学率分别达到100%、99. 6% ,群众满意度分别达到 99%、9& 9%。
(二)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研究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注重优化结构,坚持班子成员适时补充、适当调整、适度交流,加大干部监督力度,整体功能不断增强。大力实施“四百人才工程”,启动实施了 “212人才工程”和“万名MBA人才工程”,培训各级各类干部20多万人次。制定出台了《济宁市 2005-2007年机关党的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规划》,在全市开展了机关党的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以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争创“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全市所有街道党(工)委所辖社区全部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对住社区党员实行了“双重管理”,具备条件的非公有企业普遍建立了党组织。连续六年选派市县乡万名机关干部蹲点包村, 抓班子、强队伍、促发展、保稳定。
(三)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12中共济宁年鉴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着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家庭、农村“六进”工程,举办了廉政文化文艺演出周、建设廉政文化一条街等系列活动,大力营造廉政文化氛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切实解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突出问题的规定》,重申和严明“十个不许”的廉政纪律。市委常委带头向社会作出了廉政承诺,各县市区主要领导人也都向社会和群众作出了廉政承诺。 积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完善了廉政谈话和民主评廉制度,实行了函询、诫勉、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试行了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检查制度。
二、重大决策与主要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着眼于构建发展新格局、 增创发展新优势,着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005年,全市GDP达到1266. 2亿元,比上年增长17. 3%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36. 8亿元, 增长30. 3% ;地方财政收入66. 5亿元,增长 23. 02% ;实际利用外资2.48亿美元,增长68.4% ; 外贸出口 11.6亿美元,增长4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28元,分别增长13%和13.2%。
(一) 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始终突出调整这条主线,把加强宏观调控作为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重大机遇,把新一轮调整的重点放在资源的整合、产业的集聚、竞争力的提升、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膨胀做强第二产业,优化提高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8 : 53.4 : 33.8;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以大招商带动大投入, 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促强扶弱带中间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持续大力度的结构调整,增强了经济整体素质。
(二) 坚持举全市之力扩大开放,培植“四大亮点”。始终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 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产业扭在一起,作为“四大亮点”着力培植。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外经贸工作机制。2005年,新批外资项目161个,有19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项目落户我市。全市民营经济总资产达到1000.9亿元,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64家,8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民营经济上缴税金54.7亿元,增长37.1%,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43.7%。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9 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64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27. 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2.4%。制定了《济宁市旅游发展规划》,依托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抓好旅游产品、服务功能和客源市场开发,旅游经济增长迅速。全年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12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 81.5亿元,增长30%。
(三) 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探索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良性机制。围绕增加农民收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不懈地壮大拉长畜牧、林果、蔬菜、粮棉油、 劳务经济“五大产业链”,突出抓了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设。2005年粮经比例调整到51 :49。各类龙头企业达到900多家,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200个。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万多人。市财政投入4000万元扶持产业化经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减免农民税负1. 1亿元,对农民发放直补资金和良种补贴9800万元。
(四) 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一是构建“一个中心、五个基地”的大工业框架。围绕 “三个一批”,着力发展大产业、培植大企业、新上大项目,实施“创百亿企业”工程,一手抓现有企业培植大集团,一手抓招商引资新上大项目。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59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184家、过10亿元的20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 184家,其中过亿元的42家。目前全市在建千万元以上项目1619个、过亿元的项目156个,总投资 1155亿元。二是构建“四大板块支撑、两大亮点牵动、组团结构布局、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城市框架。 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加快曲阜和曲阜新区发展现场办公会,作出了着力构建新曲阜大曲阜的战略部署。济兖邹曲四大板块按照功能定位,加速互动融合,拉动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济宁高新区、曲阜新区两大亮点牵动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济宁高新区连续8年保持50%以上的发展速度,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15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前列。大市委工作13力实施城市建设“绿亮清”工程,仅市区已累计完成投资90多亿元,建成各类工程200多项。
(五)坚持统筹协调,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抓住省实施“双30战略”的机遇,着力抓好3个经济强市、30个强镇和3个欠发达县、30个欠发达乡。 在不折不扣地落实省里出台的各项帮扶政策的同时,对欠发达县乡采取了较大力度的帮促措施和扶持政策。2005年,3个强市和3个欠发达县的主要经济指标大都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有的实现了在全省位次的大幅度前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集中在机械、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医药6个重点耗能行业和95家耗能重点企业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对污水排放企业按南水北调调水水质要求排出治污时间表,不断增加投入、深化治理,同步抓好回收利用,确保2007年如期按调水标准排放,力争实现污水零排放。大搞造林绿化,实施“林业六大工程”建设,全市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3%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 ,绿地率达35%,荣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2005年, 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0天。
三、改革与创新(一) 积极营造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倡导团结民主、务实为民、勤政廉政的作风,完善各项制度和工作规则,推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连续五年开展“行风评议”和“万名代表评机关”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支持敢抓善管、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干部,提拔使用政治过硬、干事创业、实绩突出的干部,批评教育只说空话、不干实事、作风飘浮的干部,着力营造支持人干事业、鼓励人干成事业、激励人干成大事业的浓厚氛围。完善市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和包重大建设项目、包重要信访案件等制度。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帮助基层群众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制度和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全市上下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团结和谐奋进的良好局面。围绕贯彻全省科学发展情况交流现场会精神,组织县市区、市直部门负责人到省内五个城市进行了学习考察,7月份进行大规模现场调度“看比评”鼓劲加压,增强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 建设文化名市,争创文明城市。着眼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认真组织实施文化名市建设《纲要》。召开全市文化名市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促进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实施“九大工程”、建设“十大文化设施”。加快科教兴市步伐,连续开展四次“院士济宁行”活动,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63项,其中16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济宁师专改建济宁学院通过省高校设置评委会专家组评审验收,学院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孔子文化节期间首次成功举办了全球联合祭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启动“文明济宁”建设,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窗口等群众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我市荣获“省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农村“文明一条街”建设荣获省首届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案例一等奖。
(三) 建设平安济宁,构建和谐社会。深入开展 “平安济宁”建设,初步实现了确保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环境优化、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四个确保” 目标。狠抓“九个一批”,建立县乡村三级排查调处网络,建立快速反应、机动灵活的预警机制和处置机制,把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严格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下访、公开接访制度,全面开通群众来信“绿色邮政”,全年没有发生进京集体访和重复到省集体访。深化“严打”整治斗争,广泛开展基层创安活动,85%以上的乡村和基层单位做到常年不发生刑事案件,社会治安满意率超过 96%。边界稳定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发展,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四) 坚持执政为民,切实关心群众生产生活。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意见》,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市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村村通油路通客车、农户改水改厕、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工作成效显著,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人口近200 万。投入低保资金5140多万元救助城乡低保对象9 万人,并为9000多名破产企业职工发放了救助“绿卡”。全面推行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支出3600 万元对2万多名“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实施了有效保障。启动了“万名特困生救助工程”,发放资金280 万元救助城乡困难家庭子女1.5万人。